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540|回复: 0

温伯陵:叶帅的“吕端大事不糊涂”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5 20: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伯陵说:

  选一个片段,聊一下叶帅。

  1

  吕端是北宋初年的大臣,历任国子主簿、俊仪知县、洪州知州、成都知府等职,虽然数十年都没有显赫的功绩,但宋太宗赵光义经过考察,认为吕端沉稳镇静识大体,决定重用他。

  995年,宋太宗赵光义提拔吕端做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成为宋朝的宰相,而那年吕端已经60岁。

  2年后,宋太宗赵光义病重。

  宦官王继恩和副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串通起来,准备联合前太子赵元佐发动政变,彻底改变赵光义的身后人事安排。

  官宦掌管内宫、副相有执政权、殿前司有军权、前太子有大义名分,如果这三个人的政变发动起来,成功概率是很大的。

  宰相吕端进宫看望赵光义的时候,没有看到现太子赵恒,就察觉出不对劲,感觉要出事,于是赶紧写小纸条传出皇宫,让太子赵恒立刻进宫。

  这是吕端第一次挫败政变阴谋,保护接班人。

  等宋太宗赵光义驾崩以后,那几个人又想闹事,准备废掉赵恒的太子位,立前太子赵元佐继位登基。吕端发觉阴谋,便以宰相的身份大闹朝堂,带领文武百官拥立太子赵恒继位。

  而在太子赵恒的登基典礼上,所有公卿大臣都跪下喊万岁,唯独吕端不放心,一定要走上前撩开帘子,确认登基的确实是赵恒,才跪下朝拜新帝。

  这是吕端第二次挫败阴谋,保护宋朝的接班人。

  太子赵恒即宋真宗,宋真宗能平安继位,吕端应该是第一号功臣。所以宋真宗也非常感谢吕端,下诏免去他上朝的参拜仪式,在公卿大臣中鹤立鸡群。

  吕端在1000年去世,宋真宗还追赠吕端为司空,任命其四子为朝廷清望官员,都给了光明的前程。

  可以说,吕端是保证宋朝政权能平稳过渡的关键人物,可能小事上有些糊涂,但大节绝对不亏。

  2

  1960年代,教员在公开会议上和叶帅说:“我送给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的事前文说了,诸葛一生唯谨慎也容易理解。

  诸葛亮的工作风格是小心谨慎,能在细微处发现问题的隐患,及时处理消弭于无形,而在大政方针的把握上,也是先立于不败之地,再求胜利的可能。

  这种小心谨慎的风格,才能有“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的执政成就。

  教员之所以用诸葛和吕端来说叶帅,源头就是1935年的密电事件。

  那时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和中央发生权力、路线的分歧,张国焘要求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掌权,然后南下四川。而中央不希望做大的人事调整,两军一起北上陕甘。

  双方相持不下,张国焘便在9月份给陈昌浩发密电,要求用武力解决问题,语气非常强硬。

  叶帅晚年回忆说:

  “前线总指挥部开会,陈昌浩正在讲话,译电员进来把一份电报交给我,我一看是给陈昌浩的,便递给他。他讲话正在兴头上,没顾得上看,又顺手给了我。我一看才知道是张国焘发来的,语气很强硬。我看到这个电报后,觉得是大事情,应该马上报告毛主席。”

  叶帅马上起身飞奔到中央的营地,报告教员,中央随即做出“单独北上”的决定。

  几十年后,教员和斯诺说起来,仍然觉得1935年9月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从这番感慨就能看出来,张国焘的密电对教员的伤害有多大,送来密电的叶帅对教员的帮助有多大。

  这里面有诸葛工作的谨慎,也有吕端支持宋真宗的不糊涂,是这两句话的第一层意思。

  此后教员多次强调“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则是另外一种环境下的寄托。

  1971年后期的坠机事件后,教员让叶帅主持新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负责维持军队稳定,处理坠机事件后军队的遗留问题。

  教员把军队大事都托付给叶帅,其实是一次堪比吕端拜相的重要任命。

  1975年5月,教员主持政治局会议,引用了辛弃疾在《南乡子》里的几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且要求叶帅全文背诵。

  叶帅背完之后,教员又做了点评,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此人有些文化。”

  孙仲谋是接掌父兄基业、守护江东六郡的优秀接班人,教员说“当今惜无孙仲谋”,即是对身后事的忧虑。再加上他说叶帅有文化、“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评价、以及托付军队工作的信任,那么言外之意也呼之欲出了。

  他是希望叶帅做吕端一样的托孤重臣,辅佐不如孙仲谋的接班人,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

  这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第二层意思。

  3

  1976年9月,教员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政治局委员们走到卧室,排队和他做最后告别。叶帅走到教员身边的时候,教员的眼睛突然睁大,嘴角抽搐,好像有什么话要说。

  但是教员的动作太微弱了,叶帅没有注意到,告别后就走了。等他出门以后,教员再次挥手示意,想让他回来。身边的护士注意到这个细节,马上跑出去请叶帅回来。

  叶帅回到病床前问:“主席,我来了,您还有什么吩咐?”

  教员睁大双眼呼吸急促,因为着急,他的面孔涨的发紫,但还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叶帅看到教员的样子,也不敢让他太激动,一会便退出来回到休息室。

  坐在椅子上,叶帅一言不发,想着“主席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头脑还在思考,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呢?要说什么呢?还是有什么嘱托?”

  想了很久,他想明白了。

  5年后,他在小型会议上回忆说:

  “据《三国志》第35卷《诸葛亮传》里记载,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并没有照刘备的话去办,而是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我刨析主席在世时自己的心情,我确实把华同志当作后主看待,有一种周公辅成王的封建思想,尽管自己的精力不足,水平不高,还是想尽力扶助他。”

  于是在教员去世后,他鼎力协助华同志抓了四个人。

  因为他们对老干部不满意,对华同志也不服气,按照华同志的回忆说:

  “他们认为,我是他们夺权的主要障碍了,他们没有把我放在眼里,又打又拉。他们大造舆论,并企图建立由他们控制的武装力量。”

  这就有了内战的风险,为了消弭风险,叶帅和华同志领头抓人,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虽不是教员的本意,但矛盾积累到双方不死不休的程度,他们也没办法,起码保证了国家不出大乱子。

  吕端大事并没有糊涂。

  次年5月,叶帅过八十大寿,写了一首《八十书怀》: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从诗意可以看出来,叶帅对自己是满意的,感觉没有辜负教员。

  4

  至于后来华同志的事,就和叶帅没关系了,基本是他自己的问题,严重程度和朱允炆强行削藩差不多了。

  不同的地方是,朱允炆继位后需要保持朱元璋的政策不动摇,但他却大肆更改,搞了废藩王、提高文官地位、恢复井田制、改地名、江南减免赋税等等。

  藩王、武将勋贵、文官是明朝的三大支柱,朱允炆得罪了两个。

  而华同志要做的,恰恰是需要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政策,缓解国家和社会矛盾,但华同志高举两个凡是,一点都不愿意改。

  结果文武都不支持他。

  所以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没有在第一代的高压之后,完成与老一代的和解。

  这样的人品德没有问题,但在工作上,确实不适合那种考验智慧的复杂环境。

  不过教员在的时候,叶帅就一直提出请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教员不在以后,叶帅也一直呼吁小平同志复出,并且鼎力支持小平同志的工作,真正完成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政权过渡。

  所以不管是辅佐华同志还是小平同志,叶帅始终是小心谨慎扮演吕端的角色。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4 14:49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