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46|回复: 0

虚声:名将乐毅:如果只有一个小平台,怎样闪耀一个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8 03: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轴线

  回顾一下战国列强兴衰路线图。

  三家分晋,吴起帮魏国练出魏武卒。

  吴起带武卒让秦国吃尽苦头,为雪耻,秦商鞅变法练出锐士。

  庞涓带武卒让赵国吃足苦头,为雪耻,赵武灵王练出骑兵。英雄一生的赵武灵王被亲儿子活活困死在沙丘之后,一位名叫乐毅的赵国年轻人正在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去了燕国,开创另一段史话。他的名字叫乐毅,战国历史上活跃在东方的一位名将。

  当年诸葛亮还在隆中时,心高气傲,偶像就是管仲和乐毅。如你所知,管仲一人兴齐国,千古名相;一心寻求明主、待价而沽的诸葛亮崇拜他可以理解。乐毅呢,这个人很复杂,不仅个人很复杂,家族也很复杂。

  话说这乐毅一家人很有(战国)时代感,他祖上乐羊是魏国文侯时代大将,和吴起、李悝是同时代人。当时魏国自认为强大,喜欢干仗,看中山国不顺眼,就隔着赵国去攻伐,直接把中山国占领。乐羊就是魏军统帅,立下大功最终却被重视人才的文侯冷藏。为什么呢?因为乐羊干了一件很过分的事儿,留下一个成语叫“乐羊食子”,就是吃自己儿子。

  乐羊有个儿子叫乐舒,当时在中山国做军官。中山国君用乐舒要挟,让乐羊撤军。乐羊拒绝。中山国君就把乐舒杀掉,做成肉羹,送给乐羊。那情形类似于纣王把西伯侯之子伯邑考杀掉做成肉饼送给西伯侯。然而那乐羊表现得和当初西伯侯类似,很淡定地喝了肉羹,随后发狠攻下中山国。虽然乐羊这事干得貌似非常忠于魏国,但是连自己儿子都能吃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做的?领导也不放心啊。魏文侯觉得乐羊这人很残忍。话说虎毒不食子,乐羊这么干已经超过人伦底线。

  魏文侯就把乐羊封在原中山国的灵寿,远离魏国的政治中心,冷落一边。最后乐羊在灵寿郁郁而终。后来中山国复国,乐毅一家从魏国人变成中山国人。随后中山国又被赵武灵王灭掉,乐毅又成了赵国人。看乐家这家传,都是不甘寂寞的主儿。尤其是乐毅,有才有志向,不但自己要出人头地,还肩负振兴家族使命,自然更不甘寂寞。

  战国时代,人才流动比较充分。顶级精英人才通常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比方说吴起、商鞅等人,建功立业,流传千古,比绝大多数国君都牛。要想留名千古,干一番伟大事业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和并且找到一个切入平台的时机。

  吴起在魏国,机遇是魏文侯想干一番事业,而且魏国当时的平台并不强大,有上升发展空间。商鞅在秦国改革,秦国处于低谷。赵武灵王在赵国搞改革,赵国也是低谷期。也就是说,平台很重要,当一定要合适。平台不能太大,否则个人难发光;平台又不能太小,否则个人带不动,吴起在鲁国、乐毅在中山国发挥不了作用就因为平台太小。

  其实赵国体量大小适中,但时机不对。赵武灵王死后,赵何周围的重要位置已经被占满,没有乐毅的位置。为了施展才华,乐毅把目光投向邻国的燕国,一个一直扮演酱油角色的小平台。乐毅改变了它的属性。

  2 打酱油的燕国

  提起燕国,大家总会想到太子丹的恨,想起荆轲刺秦的悲壮。

  那盘旋在历史上空的旋律感染了很多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其实呢,刺客的故事虽然很感人很有趣,但不可能成为大时代的主角,只能成为配角,或者说打酱油的角色。当然配角也没啥大不了,历史的主角毕竟极少数,多数都是配角,绝大多数都是领盒饭的路人甲,没有露脸的机会。荆轲刺秦王,其实就是那个年代典型的配角故事。配角不仅是荆轲,还有燕国。

  从春秋到战国那么多年,燕国是典型打酱油的。虽然在燕国统治者心中,也许也有个大燕梦,其实现实中就是酱油帝,从没有绝对过时局走势。虽然是酱油帝,但也按照历史行程,照常混日子,而且混得很不错。当时很多国家都灭了,混日子的酱油燕能一路混到最后,很大一个因素在于地缘。

  燕国地盘在河北北部(大致从今天的北京向北)和辽宁南部。

  看这图,燕国的精华部分在华北平原最北端(北京到山海关一线)和东北平原最南端(辽河入海口)、由辽西走廊把两大平原连接。这种态势,如果放在唐朝之后看,哇,不得了,是由北向南统一中国的气象啊!只要向北拿下东北平原,统一中国指日可待。对不起,北面是东胡,燕国搞不定。而且在春秋战国时代和其后的一千年,历史的大趋势是从西向东统一中国,燕国所在地还是犄角旮旯,历史大舞台的边缘。

  也就是说呢,燕国一直是一个小平台,国土不大,远离焦点。

  按照战国中后期博弈的惨烈程度看,燕国这种小平台资源不足,不是很适合顶级精英人物施展。但乐毅选择燕国,是因为看到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乐毅觉得,这种机会如果错过,会遗憾终生。许多杰出人物,一辈子因为没有时机而抱憾终生。

  3 如何选择切入平台的时机

  话说燕国一直扮演酱油角色。大家都以为燕国会继续那么酱油下去。然而到第35代燕王(这个谱系够长哦)——哙——时代,打酱油的道路出现了偏差。

  虽然一直打酱油,但是如果论出身,燕国是谁也不惧的,其开国之君姬奭为周武王姬发之弟,绝对根正苗红。而且燕国存在的时间,比周王室还长。换句话说,包括哙在内的35代燕王都姓姬。但是哙呢,觉得这样平凡的过下去也没什么意思,想要扬名立万。如你所知,要想扬名立万,要么才华惊人,要么逗比惊人。

  哙没有齐桓晋文那样的雄才大略,如何扬名立万呢?只有逗比一条路可走。他左思右想之下,天灵盖灵光乍现想到一招——效仿尧舜——搞禅让。他没有把王位传给太子,而是让给宰相子之,从此传了七八百年的姬家天下就到了外姓人之手。

  ——这个事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很逗比。但不论如何在整个春秋战国史上算独一例,也算是扬名天下了。

  然而这个子之是王莽那种人,当臣子还行,当国君不行。于是燕国大乱,齐国趁虚而入,占领燕国,哙被杀,尧舜没当成反而丢了命,为自身逗比付出代价。那位子之,逃亡路上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成为历史笑柄。这么一番折腾之后,齐宣王成了燕国的国王。但齐国不像秦国那样,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占领一个地方,可以纳入帝国机器。齐国无法有效统治燕国,被迫撤军。又经过一番折腾之后,燕昭王(原在赵国当人质,被赵武灵王护送回国当皇帝)继位,成为第38代燕王。燕国王位又回到姬家屁股下面。

  所谓精英需要的时机,就是需要一个求贤若渴、想干一番事业、并且能干一番事业的领导。之前几十代燕王,其实都是正常过日子。但燕昭王感受到国仇家恨的切肤之痛。为雪国耻、报家仇,燕昭王放低身段、携重金、拜见名士郭隗,请教策略。郭隗告诉他“那些开创帝业的人常常和能为师的人在一起,那些能建立王业的人常常能和朋友在一起,那些能够完成霸业的人常常能和大臣在一起,而那些亡国之君则常常和奴才在一起。”燕昭王如梦初醒,学魏文侯、赵武灵王的套路,开始广纳人才。

  八百年燕国史上,只有燕昭王时代最适合人才发挥。乐毅看准了机会,前往燕国,要和燕昭王共同干一番事业。看这切入时机,堪称精准,不服不行。

  因为有了乐毅,打了七八百年酱油的燕国,成为战国中后期的搅局者。所以说诸葛亮崇拜乐毅,那是有深刻原因的。

  4 高手的布局

  战国中后期有两位大忽悠家,苏秦忽悠“合纵”,张仪忽悠“连横”。乐毅如何帮燕昭王报仇从而完成大业呢?他采取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和大忽悠苏秦合作,把“合纵”策略从针对秦国修改为针对齐国。燕国打算怂恿齐国去灭宋国,引起诸侯震动,再联合列强攻打齐国。话说齐国也是老牌列强,怎么就那么笨笨的上当呢?因为齐宣王死后,齐闵王是一个志大才疏的货,好虚名,爱被奉承。齐闵王之所以攻打宋国,上了当,是他为了向秦国看齐,赢得一个虚无缥缈的“东帝”名头。所以他被乐毅和苏秦忽悠很正常。当然咯,就凭苏秦和乐毅的脑子和嘴,想不被忽悠很难,何况齐闵王还就好这口。

  第二步,乐毅带领燕、赵、韩、魏等联军,去找齐国算总账报仇。齐闵王的思维中,从来都是去打别人,根本没想到会出现这种被群殴的情况,仓惶应战。两军在济水西面摆开战场,对决。齐军虽然主场作战,有保家卫国的义务,但扛不住齐闵王倒行逆施。齐闵王挖祖坟、行杀戮,威胁齐军将士们对敌,结果可想而知,意料之中的失败。其实列强联军也是各怀鬼胎,心不齐。如果联军可以心齐,东方六国联军能把秦给灭了。

  第三步,列强国家出兵只是想教训一下齐国,并顺手牵羊捞好处,并不像也没有义务帮燕国和齐国死磕。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捆绑在一起,最后必然散伙。乐毅针对这个情况作一番针对性部署:遣回秦、韩两军,派魏军南攻宋地捞油水,赵军北取河间捞油水;自己统帅燕军向齐国都城临淄进军,把报仇进行到底。齐国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国,但是在齐闵王的统领之下,竟然不堪一击,都城临淄很快陷落。乐毅带着燕军“尽掠社稷宗庙,‘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同时把当年被齐国劫去的钟鼎宝器重新夺回”。这还不算完,乐毅一鼓作气,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市,仅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没有攻下。

  齐闵王逃亡。这位君王在逃亡的路上还在和身边的马屁精进行历史话剧表演。齐闵王问马屁精公玉丹:“我之所以流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公玉丹拍马屁:“大王之所以流亡国外,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你太过贤明!”齐闵王听过无数马屁,还是被这套清新脱俗的马屁拍得有些愣神。公玉丹是这么解释的:“放眼当今天下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他们自己都不孝不贤明,所以才憎恨您的贤明,才暗地里互相勾结,合兵进攻大王,这才是大王流亡的真正原因!”齐闵王非常享受地发出一声叹息:“贤明原来要受这样的苦!”——不服不行啊!

  齐闵王结局如何呢?话说南方的楚国见齐国被打残,觉得有搞头,以救齐为名,派淖齿率兵入齐。齐闵王幻想借楚军抵抗燕军,用淖齿为相。淖齿思路非常清晰,杀掉齐闵王,夺回以前被齐占去的淮北之地。从此以后,齐国一蹶不振,在秦灭六国时冷眼旁观。可以说,乐毅的名将生涯,以牺牲东方六国的元气为代价的。

  5 乐毅的复杂人生

  话说春秋战国数百年,齐国一直是强国。

  在齐国数百年历史上,从没有被敌军这么蹂躏过。

  乐毅伐齐,成就赫赫声名,位列名将。燕昭王亲自到齐地奖赏三军,并封乐毅为昌国君。乐毅的权势达到顶峰,如日中天。接下来就是走下坡路了。

  乐毅攻下齐国绝大部分地方,但是对最后的莒和即墨连城却围而不攻。乐毅给出的解释是,攻下之后,燕国也无法有效统治齐国,正如之前齐国攻占燕国而无法有效统治一样。很明显这个理由很扯。如果要说,那就是养寇自保。如果攻下齐国,那乐毅就变成一个功高震主的贤子,搞不好落下兔死狗烹的命运。这方面乐毅要比后世的韩信聪明得多。韩信如果给绝境中的项羽留一条生路,自己断不会死得如此窝囊。这大概也是诸葛亮崇拜乐毅的原因之一,乐毅实在是太聪明了。

  当时燕国朝中有人嫉妒乐毅,说乐毅久攻不克莒和即墨是“想倚仗军威在齐地称王”。燕昭王当众斩杀了进馋者。可以说燕昭王是乐毅成就功名最坚强的后盾。然而即便最坚强的后盾也有倒下的一天。燕昭王去世之后,燕惠王继位,用骑劫代替乐毅统帅燕军。乐毅担心回燕国被杀,直接向西去投降了赵国,再次当回赵国人。

  赵王把一个叫观津的地方封给乐毅,封其为望诸君。赵王的目的很简单,想用乐毅威慑燕国。而乐毅走后,燕国再次恢复酱油帝角色,取代乐毅的骑劫被田单打得丢盔卸甲,占领齐国的土地再次失去。这时候的燕惠王,失去了和乐毅强势的本钱,还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就是之前燕昭王给乐毅的封号)。而乐毅又和燕国重新交好,在燕、赵两国吃香喝辣,最后死在赵国。即便是诸葛亮,也没有乐毅这般潇洒的人生。尤其是老年时,诸葛亮兢兢业业,恨不得累死,而乐毅则安心享受多国高干待遇。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大部分善于谋功名,极少有乐毅这般功成名就且善于谋身而善终的。成功学推销的心灵鸡汤,也不过如此。

  乐毅这人生,莫要说诸葛亮羡慕,即便现代人,也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8 16:08 , Processed in 0.0937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