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79|回复: 0

万小刀:这位传奇巨星,保护了所有中国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2 04: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1945年,日本无视中、美、英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侵华不止,直到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才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两颗原子弹,改变了战争,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21岁的朱光亚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年,朱光亚看着报纸上升起的巨大的蘑菇云,颇受震动地想:

  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也能拥有这样的超级武器,日本人就不敢侵略中国了!

  朱光亚生于湖北宜昌,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因此,他从小接受的便是西方教育,对物理等理科知识产生了浓烈兴趣。

  17岁时,朱光亚考入了因日本侵华而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留美归来的赵广增教授。赵教授把物理讲得生动活泼,朱光亚深受影响。

  一年后,西南联大到重庆招收大二插班生,朱光亚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昆明先后得到周培源、赵忠尧、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众多名师的栽培。

  到了1945年,朱光亚的优异成绩和出色才能,得到了吴大猷教授的高度赏识,从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遴选留校担任助教。

  这一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同年8月,两颗原子弹又让日本缴械投降。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扩充军事实力,决定中国也要造原子弹。

  他让兵工署署长找到西南联大和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以及数学教授华罗庚商量:“做原子弹,你们要什么给什么,房子、地、钱,什么都给!”

  三位教授却都摇了摇头。

  二、

  教授们说,现在不缺钱,缺的是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经过一番商议,由他们三人带队,前往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技术”。

  吴大猷可以带两名助手,他选择了朱光亚和李政道。听到这个消息,这两个年轻人都有点激动,很快朱光亚就随恩师吴大猷一行,揣着“原子弹梦”,直奔美国。

  不料,他们刚一落地,先期到达的曾昭抡就告诉他们,美国有关原子弹的各个科研机构,均不准外国人进入,之前蒋介石承诺的50万美元科研经费,也泡汤了。

  这让朱光亚瞬间清醒:是啊,美国怎么会好心帮助中国人发展原子弹技术呢?旧政府也不可能造出原子弹!

  “原子弹梦”破灭,他们决定进入美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李政道选择了高能物理,朱光亚随吴大猷教授进入密歇根大学,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朱光亚以全A的成绩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而且,他的作业干净整洁,每次美国教授们看他的答卷,都是一种享受。

  朱光亚不仅是一名学霸,还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他是学校合唱团的指挥合唱,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主席,也是留美中国学生中西部地区科协分会的会长。他待人亲和真诚,又有领导组织能力,在留学生中威信很高。

  同时,朱光亚在核物理学家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I)β能谱》《符合测量方法(II)内变换》等论文。1949年秋,25岁的朱光亚顺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这期间,年轻帅气又才华横溢的朱光亚,很快吸引了一个女生的注意。

  三、

  这个女生就是许慧君。许慧君出身名门,父亲许崇清曾担任中山大学校长,外公廖仲舒是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亲哥哥。

  在密歇根大学读书时,朱光亚富有激情的演讲和歌声,让她印象深刻。后来一交流,发现彼此志同道合,逐渐发展成恋人关系。

  但这段甜蜜没有维持多久,两人就要分开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25岁的朱光亚意识到:

  “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

  一年后,怀着一腔报国热血的朱光亚,拒绝美国经合总署的旅费“救济”,抢在美国对华封锁之前,告别还未完成学业的恋人许慧君,取道香港,回到祖国。

  临行前,他带头把抗战时“打倒列强”的歌曲,填词改编成“赶快回国”歌,号召中国留学生回归报效祖国。

  同时,他还率领51名爱国留学生,联合发表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我们都是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此信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上,在当时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中引发强烈反响。

  而朱光亚一回国,就把个人大事和国家大事都办得很漂亮。

  四、

  1950年,26岁的朱光亚和回国的许慧君喜结良缘,成为夫妻。

  也是这年,朱光亚成为北大物理系最年轻的副教授,把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同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2年后,节节败退的美军选择在朝鲜板门店进行停战谈判。朱光亚以英文翻译身份,加入了人民志愿军的谈判代表团。

  谈判时,美国不止一次挥舞“核大棒”,对中朝进行赤裸裸的威胁,谈判数次陷入僵局。这种时候,就是比的谁更有耐心,谁更沉得住气。

  为了打发时间,美国佬天天在那抽烟吐烟圈,朱光亚他们也照葫芦画瓢,一支接一支。到最后,谈判谈成了,烟圈也比美国佬吐得好。

  不过,这也让朱光亚意识到一个问题:现在再也不是小米加步枪的时代了,中国人要想不被外国人欺负,就必须自己拥有“杀手锏”——原子弹。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当时的核武器研制机构,急需一位负责最后产品的科技领导人。

  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考虑再三,决定推荐朱光亚。

  那时,朱光亚还属于业界“中”字辈,钱三强选他的根据是:

  第一,他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判断事物的能力;第二,他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科学组织能力;第三,他善于团结人,既能和前辈、领导合作得很好,又深受青年科技人员的尊重。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经济落后,物资短缺,很多困难都需要科研人员自己克服,朱光亚意识到自己接到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五、

  没有实验室,他们就用芦苇做墙、黄泥巴抹面、黑油毡做顶的工棚改造。从外面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放破烂物的仓库。暖气空调就更不用提了。

  而且,还要面临废水的放射性危险。

  这期间,朱光亚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由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研究论文。

  1959年,中共中央决定,争取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35岁的朱光亚正式调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并承担起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同时还负责点火等重要技术课题攻关指导工作。

  这一年,数万人浩浩荡荡来到青海金银滩,开启了热血燃烧的中国核武器基地建设。

  这个地方海拔3200米,水烧不到100℃的沸点,饭煮不全熟。冬天气温零下30多度,一年要穿八九个月的棉衣……

  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但“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苦的,也没有任何人埋怨环境不好,大家觉得很正常、很自然,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心里只想着尽早地拿出‘争气弹’来。”

  有人曾这样描述那段记忆:

  “没有路,没有房子,没有树。只有太阳、月亮和大风,霜雪和酷冷。对了,还有狼。反正一来到这里,一辈子就交给它了。”

  作为在这里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朱光亚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每次向中央专委、总理汇报工作时,都有他的身影。

  为了给总理讲清楚技术上的原理等问题,每次汇报前,他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然而就在此时,一场灾难忽然袭来,原子弹事业眼看就要夭折。

  六、

  1959年,中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对于原子弹项目是否应该“下马”,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

  朱光亚等人研究一番后,向中央上报了《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提出原子弹装置爆炸实验的“两年规划”。

  为进一步研究可行性,根据领导和专家讨论的意见,朱光亚主持拟制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及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

  这两份文件,光听名字就很厉害。

  宏观上,它不仅指出发展战略方向,而且还提出核爆炸试验两步走,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再做空中爆炸试验。

  微观上,它给出具体可实行的步骤。比如,每个半年为单位,需要完成什么任务,用什么样的炸药,炸药比例是多少,浓缩的铀235需要装多少……总之,大家就按部就班地干就完了。

  能高瞻远瞩地把精密、复杂的项目,一步步落实并给出解决方案,这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他敏锐的思路、清晰的表述,以及对技术工作全面透彻的理解、回答问题的准确,让领导印象深刻,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评价。

  很快,朱光亚凭借对世界时局的敏锐洞察力,又一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963年,我国正处在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关键时刻,美、苏、英突然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美国人毫不掩饰地说:“我们能够合作来阻止中国获得核能力。”

  39岁的朱光亚组织调研分析,亲自起草了《停止核试验是一个大骗局》的报告。

  报告系统梳理了世界几个核大国的核试验发展过程,并提议:

  我们不但不能禁试,而且要抓紧时机,尽快研制成功核武器。同时,还要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技术!

  七、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但由于返回指挥塔时,司机走错路,朱光亚并没有亲眼看到这历史性的一刻。

  那天,他透过车窗,遥望半空中升起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朱光亚这辈子只喝醉过一次酒,就是原子弹爆炸的那天晚上。

  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顺利跻身世界核大国行列,同时,也是所有核武器国家中研制速度最快的。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核武器研制速度,是最快的呢?

  因为在朱光亚等人的科学领导下,我国研制核武器进程中没有多走弯路,很多项目都是准备多套预案、多路进行,确保万无一失、保证成功。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工作成果最后都没有被采用,很多人随着项目的下马也跟着离开基地。

  出于保密工作,他们回去以后,也许无法跟家人解释“消失”这几年的意义,但话又说回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加伟大的无私奉献?

  所以,当第一次核试验爆炸成功后,朱光亚儿子的老师要他们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中,儿子提到向我国科学家学习、致敬。

  朱光亚看到后,马上严肃地说:

  “核试验成功不只是科学家的功劳,你去看看新闻报道是怎么说的,那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两弹”研制成功后,朱光亚等人马不停蹄,又进行了一次平洞地下核试验。试验爆炸后,需要进去拿测试的数据。

  但由于爆炸导致洞内温度升高,洞口堆满石头,必须打洞,人才能爬着钻进去。

  这非常危险,一是有落石的危险,二是核污染的危险。但朱光亚不顾身边警卫的劝阻,毅然以身试险,勇闯“鬼门关”。

  他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科学家对工作认真负责,另一方面则是要身体力行,发挥带头作用。

  这次成功穿过“鬼门关”后不久,朱光亚竟然又走了一遭“鬼门关”。

  八、

  1971年,在一次核航弹试飞空投过程中,意外发生了。

  飞行员按下投弹按钮,核弹却在弹仓内纹丝不动。一连试了3次,都没有成功。

  情况更紧急的是,飞机油量已不足以进行第4次投弹。

  当然,飞行员可以弃机跳伞,但这枚比当年美国炸日本广岛的“小男孩”威力还要大十倍的核弹,就变成了不可控制的巨大威胁。一旦爆炸,它可以毁掉一座中等城市。

  当时,现场最高指挥官是47岁的朱光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决定:要飞行员进行带弹着陆!

  这可是核弹啊,稍有差池,后果将不堪设想。

  尖锐的警报声拉响,朱光亚不仅没有随着大家躲入防空洞,反而组织了一支小队伍,在等着飞机着陆,然后研究怎么把核弹给卸下来。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针对各种突发情况都做出了预案,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当危险真正来临,又有几个人能像朱光亚那样,敢于担当,冷静处理呢?

  这次临危不乱、化险为夷后,朱光亚很快又有了新使命。

  九、

  从1970年至1982年的12年间,朱光亚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副主任,并组织和指导“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核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992年,美国提出进行全面禁核试谈判。关键时刻,68岁的朱光亚又向中央汇报“再次加快”的建议和对策。

  很快,在朱光亚等人的指导下,我国又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有了他年轻时梦想中的“超级武器”,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再也没有人敢随便侵略我们了!

  朱光亚曾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一生:“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在我国科技界、教育界以及国防科技战线,朱光亚都享有崇高威望,因此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委员们审读到朱光亚简短的履历时,都被深深感动,96%的委员同意增选朱光亚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他更是全票通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2005年,81岁的朱光亚正式退休。中央军委领导亲自到家宣读命令,领导说:“您是我军建立离退休制度以来,任职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领导同志了。”

  很多媒体都想报道朱光亚的光辉事迹,但他总是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2011年,87岁的科技巨星朱光亚停止思考,走完了他神秘而又传奇的一生。同时,他也是最晚被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

  这一年,朱光亚当选为“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他: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许多年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论中国》里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朱光亚就是这样勇敢的人。他的一生,是热血燃烧的一生,对于被他保护了的所有中国人来说,他将如永不坠落的巨星,遥挂于天穹之上,永远熠熠生辉!

  向朱老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6 01:14 , Processed in 0.0781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