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47|回复: 0

戍天九思:中国要登月,吓坏了想称霸太空的美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8 20: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宣布: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将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陆续发射嫦娥六号、七号、八号探测器,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

  这一消息的确惊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让他坐立不安。7月2日,德国《图片报》发表一篇名为“NASA老大拉响警报:中国人想要占领月球”的文章,纳尔逊“警告”称,“新的太空竞赛来了——这次是和中国。”

  文章称,美国想再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但这样想的不止他们。NASA的首批宇航员计划于2025年前往月球,将首次有女性登上月球,并包括一名黑人宇航员。但中国的计划更进一步,并且要和俄罗斯合作。

  为什么美国人对中国太空活动如此敏感?对中俄太空合作如此敏感? 因为探月、探火不仅可以牵引大国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和前沿科技发展,而且还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比如,月球和火星上到底有什么地球上罕见的稀有金属?你不去,怎么知道?别人去了,知道了,也不会告诉你!

  最近,笔者看了美国人写的《决战元素周期表》一书。从美国人的角度看金属、看文明、看世界,让我重新认识到稀有金属和稀土的战略价值,重新认识到探索月球、火星的战略价值。受此书的启发,笔者想从金属使用历史这个人类文明演变线索出发,对太空探索问题作些思考和探讨。

  打仗就是打金属

  2018年,美国自然资源战略专家、白宫智囊、稀有金属权威——大卫·S.亚伯拉罕,出版了一部专著《决战元素周期表》。

  书名中的“决战”,是指人类如何对元素周期表上后半段的金属元素展开争夺。书中作者从人类战争的角度,梳理了武器升级的规律:谁能操纵更稀有的金属元素,谁就能获得更强的战力。作者介绍了多达几十种金属元素的神奇功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人类的未来是建立在对稀有金属元素的开发和利用上的。

  书中强调:一个种族使用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能力,直接能转化它的军事成就。

  在文明早期,一群狼也算是文明的雏形,但狼能掌握的无非就是狼的各种器官、狼牙和狼爪,也就是一个生物体用自身的肉体所裹挟起来的元素,比如碳、氢、氧、氮、磷。因此,狼和其他动物一样,所掌握的元素都很有限。

  此时,如果来了一群拿着石器的原始人,狼肯定打不过。表面上看是因为原始人拿着更先进的武器,但本质上是原始人手里拿着狼掌握不了的元素,这就是地壳里的各种硅酸盐,俗称石头。因为硅酸盐的硬度比起动物骨骼高得多,因此原始人比狼群厉害。

  时代继续进步,此时,如果来了一群手持金属武器的文明人,手握石器的原始人一定打不过他们。书里讲了“赫梯人”征服中东的例子。

  公元前6000年,有一个叫“赫梯人”的种族从高加索地区南下,进入今天的土耳其地区。赫梯人战斗力很强,很多上古史书把他们描写得成战神。为什么?因为赫梯人掌握了一种神秘技术。他们发现,把一种特殊的石头放在炭火上加热,就能得到另外一种极其坚固的东西。这就是铁元素,原子序号26。

  铁元素是宇宙里超新星爆发的产物,需要报废一颗8倍以上太阳质量的恒星才行。凡是原子序号在26之后的元素,全都必须在超新星爆发中才能生产。当然,赫梯人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这东西很硬。他们打造的铁质武器和盾牌,就是当时地球上最高科技的武器。而同时期的阿拉伯人只有木质弓箭,当然打不过。赫梯人强大的本质是,他们能操纵元素周期表上排位更靠后的铁元素。

  随着人类的科技进步,铁元素也普及了,成了地球人的武器,甚至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在一个大家都用钢铁打仗的时代,你要想高人一等,就必须掌握元素周期表后面那些罕见的元素。

  比如,1918年,巴黎市区炮弹突然从天而降,一下炸死了几百人。整个巴黎人都蒙了,因为离巴黎最近的德军阵地也在100多公里开外,而当时大炮的射程只有十几公里。按理说,德军的炮弹根本打不过来。原来是德军使用了一种新式武器,绰号就叫“巴黎大炮”,射程达到了当时让人震惊的130多公里。

  德军之所以能造出这种大炮,因为他们的炮管里加了一种叫“钼”的元素。这种钼合金炮管的强度和耐热程度都有了极大提升,炮管能造得很大很长,所以,炮弹打得更远。

  在二战期间,各国坦克的炮管里都添加各种稀有金属,这已经成了标配。如果不是合金炮管,肯定打不过别人。二战初期,德军坦克所向披靡,很大原因就是德国科学家掌握了更先进的合金技术。

  但是,真正终结二战的,还是两种排位更靠后的金属——著名的钚和铀。这是美国两颗原子弹的原料,属于放射性金属。原子弹的威力超过了任何一种人类热兵器武器。甚至可以说,二战的终结者其实是两种金属。

  到了21世纪,人类的高科技武器就更依赖稀有金属。比如,美军的 M1A2 主战坦克有先进的火控系统,这能让它在战场上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因为它的火控系统里加了稀土金属“钇”,该坦克的夜视仪里也加了“锗”“镧”元素。现代潜艇和战舰,都需要在钛金属里加入金属“铼”元素,来强化舰体。美军著名的“宙斯盾”系统核心部分的 SPY-1 相控雷达里,也含有各种稀土元素。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 F-35 战斗机,作者说:F-35飞过了整个元素周期表。飞机的螺母和螺栓都加入“铍”,雷达的信号加强需要金属“镓”,电容里需要金属“钽”。一架 F-35 战斗机,总共需要使用400千克的稀土。

  2021年初,中国自主研制的2200MPa特种钢成功量产。这源于香港大学黄明欣和北京科技大学罗海文的研究成果——《D&P钢中高位错密度引起高延性》,2017年08月24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种新型特种钢具有极佳的强度和延展性,分别达到2200Mpa和16%。不对比不知道,普通民船用250Mpa钢材,军舰用300Mpa钢材,大型航母用800Mpa以上钢材,深海潜艇用1100Mpa以上钢材。

  中国2200MPa特种钢量产,意味着中国打破美日垄断、能生产出完美满足绝大多数场景的特种钢。而且它有两大优点:一是成本低。这种超级钢含有10%的锰、0.47%的碳、2%的铝、0.7%的钒,这些都是常见的不是太昂贵的金属元素。二是容易规模化生产。可通过普通的热轧、冷轧、热处理等工艺生产,无须特殊加工工艺。

  美国材料学博士拉蒂夫少将曾说:“如果没有某些稀有金属,人类武器会退回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纵观生物的进化史和人类的战争史,我们能清晰看到,从牙齿到石头,从铁质武器再到 F-35,这是一个在人类、在元素周期表里升级的过程。我们手中的金属元素越靠后,我们的战力就越强。因此说,打仗就是打金属。

  点石成金的稀有金属

  第一种:利用稀有金属制备合金。今天,人类使用稀有金属元素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制造合金。

  比如,金属铝有两大优点:导电性好,质量轻。但是,太软易变形,熔点低、只有600多度。如何扬长避短?答案就是:合金。比如,往铝里添加0.2—0.3%的稀有金属“钪”。注意,这个比例就和我们做饭放盐的比例差不多。但是,新形成的钪铝合金就大变样了:高温强度、结构稳定性、焊接性能、抗腐蚀性、避免脆化等等全面提升。同时保留了铝轻、导电性好、价格便宜等特点。因此,钪铝合金是人类最前沿的材料,在飞机、航天工业里都有大用。而让铝金属完成蜕变升级的就是那么一点微量的稀有金属钪,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把稀有金属比作工业维生素。

  还有“金属铌”。汽车工业有一个永恒的难题,就是在不降低汽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减轻汽车的重量。答案就是使用稀有金属——铌。只要在1吨钢材里加入100克金属铌,就是一个蚕豆那么大的铌,就能让钢材的强度大幅提升,1吨钢材能当2吨用。现在,大家都在为 “节能减排”发愁,如果汽车工业能大量使用含铌合金,环保难题就可能被转化成金属铌的供给问题。

  为什么合金如此神奇呢?合金变强原理是什么?原来纯金属的内部原子排列是比较规整的。就好像一张很均匀的纸,每层原子层之间相互滑动比较容易,专业名词叫“金属原子的流动性很好”。一种金属的流动性越好,它的物理属性就越软。但是,在添加了其它金属元素之后,相当于在原来的纯净物里添加了杂质,这就增加了金属原子结构的不均匀性,就好像在一张纸里加入了很多植物纤维,这张纸就会变得更强韧,金属的“流动性”就降低了。同时,金属的热导性、导电性、磁性等都会发生变化,就好像变成了另一种金属。因此,有科学家把合金称为“亚元素”。

  第二种:用“镝”制造永磁体。一般磁铁的磁场会慢慢变弱,但永磁体的磁场变弱非常慢。人类很有前途的两个工业方向都需要永磁体,一个是风力发电,一个是电动汽车。很多人以为,电动汽车是靠电动机驱动的,其实是靠永磁体。如果电动汽车用电动机来驱动,汽车在拐弯时,就无法实现两边轮子的转速不一样,也就转不了弯。因此,目前最主流的解决方案是用永磁体来驱动车轮。

  而要造永磁体,必须用到金属镝。人们发现,在一种叫“钕铁硼系永磁体”中加入金属镝,就能极大地增强磁体的磁性。这是目前人类找到的增强磁性最好的稀有金属。

  因此,只要人类希望实现“动能和电能之间的转换”,就会大量需要金属镝。于是,有人说:人类和未来之间有一个窄窄的瓶颈,这个瓶颈就是金属镝。

  第三种:金属铌的亲生物应用。还有一种更厉害的金属:铌(Nb)。它的功能非常强大,可用来制备合金、制造超导体。而铌最独特的属性就是它的亲生物性。

  一般来说,有机物和金属之间是相互排斥的。人体很容易对金属过敏,如有的人戴眼镜,眼镜的金属架会把耳朵弄得很痒,这就是皮肤对金属过敏。为什么戴纯金纯银的首饰不过敏?因为金银是少有的人体皮肤不过敏金属,而金属铌对人体的友好程度远远超过金银。

  用术语说,铌有很好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说白了就是不生锈、不排异,也不和人体里的各种体液发生作用。更神奇的是肌肉居然能够在铌条上生长,就像在真正的骨头上生长一样。于是,有人给铌起了一个外号,叫“金属肉”。

  如果人的头盖骨损伤了,最佳的替代物是铌片的人造头骨。铌丝,可用来缝合神经和肌腱。把铌做成纱状或网状的结构,可以用来补偿肌肉组织。如果人体骨折,用“铌合金”打造人造骨骼是最好的。你可能会说,人造骨骼不都是钛合金吗?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铌太少也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

  铌的亲生物性,是元素周期表中一种非常稀缺的特性。有人认为,人机合一是未来的趋势,那就更离不开铌。假设未来人类会在身体里连电线、安芯片,甚至装强化骨骼和造金属组织,铌一定是首选。可能到那时,铌将会超过钙和铁,成为人类含量第一的金属元素。

  看来,稀有金属还真有用!许多用途还没有被发现和利用!那么,人类为什么不多多开采呢?问题就在于,地球上绝大部分的金属元素数量比较少,而且分布极其不均匀,稀有金属就更少。因此,稀有金属变得非常敏感而微妙,既是大国争夺的焦点,也是全球黑市交易的热点。

  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稀土金属。俄罗斯金属钯的储量全球第一,一个叫诺里尔斯克镍业的俄罗斯公司,控制了全球40%的钯金市场份额。巴西的金属“铌”储量最大,一个叫 CBMM 矿冶公司控制了世界总产量85%的供给。中国的应对办法是入股。2011年9月,中信、宝钢、鞍钢、首钢和太钢成立了中国铌业投资控股,以19.5亿美元收购了巴西矿冶公司15%股权。为什么巴西接受中国人的收购呢?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的铌钢需求量全球第一。书中还讲到,日本人中村繁夫掌握着日本50%的稀土金属的进出口供应,他一年的收入是350亿美元。

  人类的未来在探索利用太空稀有金属

  稀有金属,在地球上的储量十分有限,目前回收成本又远远大于开采成本,这几乎成了一个无解的世界难题。希望在哪里?就在太空!

  原来金属是宇宙制造的,不像石油、煤炭等资源是地球上产生的。因为只有大质量恒星的死亡,才能生产元素周期表后面的金属。因此,宇宙中金属资源一点也不匮乏。

  2015年,发生过一件大事,一颗名叫 2011UW158 的小行星擦着地球掠过,刚开始科学家担心的是会不会撞到地球。但是,仔细分析这颗小行星结构后,科学家惊呆了:它居然是一颗铂金小行星。它的直径220米,铂金含量可能多达9000万吨,价值高达5万亿美元,是当年苹果公司市值的10倍。如果要把它打成铂金戒指,7亿中国女性,每人能分到重量900克、15个铂金戒指。

  当然,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还抓不住它。而太阳系里,有8大恒星、12万颗小行星,木星有64颗卫星,土星有30颗卫星,等等。毫无疑问,宇宙是稀有金属的超级大金矿,只是地球人没有涉足、没有发现。

  金属既然是宇宙制造,当然向宇宙索取。这是人类的宿命,也可能是一切宇宙生物的宿命。目前,大国争相探索月球、火星根本动力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2020年12月17日,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上取样返回,带回1731克月壤。中国带回的月壤完全不同美国带回的,不仅取样点不同,而且岩石形成的年代也不同。

  嫦娥五号着陆的靠近风暴洋北端的吕姆克山脉的东侧,是13亿—19亿年前溶岩喷发形成的。阿波罗计划着陆点主要在月球赤道附近,带回的月壤大部分是35亿年前的岩石。

  当然,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到底有什么?有没有发现罕见的稀有金属?毫无疑问,这是国家机密!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这是人类探测器从未涉足的地方,我们会有更多期待,说不定有重大发现。

  这些年,中国的太空探索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成果也越来越丰富!这让一心想独霸太空的美国人更加焦虑不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4 08:37 , Processed in 0.0938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