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022|回复: 0

浪子:从神舟十四号说起,中国航天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7 08: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在昨天,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开启了他们的航天之旅,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已随“神舟”升空化为现实,中国人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初马斯克的SpaceX成功载人升空,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要知道的宇宙这片未知的领域,谁先抢到就算谁的,因此,因此航天成了大国的必争之地,咱们国家在航天发展上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从被美国围追堵截到成功突围,发生了很多故事,今天浪子就借此机会来聊聊咱们的航天发展史。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造钉子都困难。迫于外部封锁和排斥,高层将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列为头等重要任务。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的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同年4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

  同年10月,归国一年后的钱学森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在发展导弹武器的同时,中国也开启了探空卫星的研制,但在征服太空的路上,我们走得并不容易。当初苏联的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消息震动了全世界,包括当时访苏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中国领导人。

  1958年5月,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表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

  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将卫星列为1958年的头等任务,代号“581”。苏联卫星上天时,中苏友谊关系尚在。按双方1957年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将在原子能工业、航空新技术、导弹和核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援助中国。

  然而现实很残酷。1958年10月17日,中科院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负责人赵九章率队访苏,却没机会接触核心技术,苏联技术的封锁,加上国内经济困难,中国卫星研发陷入困境。

  在此背景下,中科院党组召开会议,调整空间技术计划,决定调整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

  1969年9月3日,两枚最新研制的“东风4号”——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秘密运抵7号测试厂房。

  11月16日下午6点,首发“东风4号”火箭发射升空。然而,火箭第二级却突然发生故障,未能入轨,坠毁新疆。首次太空发射虽然没能成功,但却深深刺激了日本——1970年2月11日,日本人把第一颗卫星“大隅”1号发射升空,比中国仅早了2个月。

  2个月后,1970年4月24日,“两弹一星”中的“一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才终于进入太空。从那时起,中国便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而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十年磨一剑,亿万中国人无不为此欢呼雀跃。

  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将东方红卫星送上天空的“长征”火箭,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提升,在1985年开始探索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而此时,欧美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却不太平: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失事,震惊世界。美国总统里根宣布,NASA不再发射商业有效载荷。这让欧洲的阿丽亚娜火箭有了机会。然而祸不单行,1986年5月30日,阿丽亚娜2号火箭因第三级点火故障,发射后不到5分钟就星箭俱毁。

  如此一来,一些美国通讯公司只好另寻发射机会,他们开始找到了中国火箭。

  1986年6月,中美专家开始讨论用中国火箭发射美国卫星。经过谈判,长城公司拿下了美国休斯公司两颗卫星的发射订单。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并向全世界进行了转播。

  从此,中国打开了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但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当时,长征2号的运载能力,不足以将澳星发射到预定轨道上。只能把长征2号加上四个助推器,改进为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而从合同签订,到首星发射,只有不到3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航天人要拿出20万张图纸,解决火箭捆绑、连接、分离等20项技术难题,做完300多项地面试验,还要生产出几十万个零件,组装成两枚火箭。即便是在夜以继日的辛苦下,中国航天人依旧遭遇了失败的重创。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发生剧烈爆炸,成为中国航天史上最大的挫折。

  事故发生后,中国航天商业发射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与中国合作长达6年的休斯公司立即停止了与中国的合作。同时,长城公司和两颗卫星的制造方——劳拉公司及休斯公司就事故原因进行了联合调查。而这在美国国会引发了对技术外泄的强烈担忧,司法部开始调查劳拉公司。

  在几年的调查和争议后,1998年克林顿签署了《1998年国防授权法》。该法明确,要加强多个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对华出口管制。此后,美国从法律层面开始严格审视与中国的航天技术合作,最后甚至直接导致中国失去了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从1999年到2005年,长城公司没有实施任何商业发射,中国航天迎来了至暗时刻。

  1999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工程,主要任务是发射试验性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即空间实验室工程,主要任务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等,解决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也就是空间站工程,在空间实验室的基础上,解决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就载人飞船工程而言,1999年,“神舟一号”首飞,实现了天地往返重大突破。2001年,“神舟二号”首飞,这也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进一步检验了飞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太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首飞,搭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进入太空,完成了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从1999年到2005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6艘飞船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完了第一步,建成了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也为空间实验室工程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8年,“神舟七号”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 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行走。那时候大概还没人想到,十几年之后,我国的“嫦娥”真的登了月,我们的“天问”也真正踏上了火星。

  从2008年开始,“神舟七号”至“神舟十一号”5艘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等任务的成功完成,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的国家。

  在此之前,人类唯一的国际空间站建于1998年,2010年开始投入使用,并将预计于2024年退役。这也意味着,2024年之后,在全新的国际空间站建设启用前,中国空间站可能会成为全世界唯一正常运行的空间站。

  作为空间科学研究的载体,空间站的建成有望产生一大批科学成果和核心技术。全世界一大批需要在太空环境下进行的科学实验研究,都将依靠空间站来进行。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各国的相关科研项目将不得不考虑与中国合作。

  这一步,走得太不容易。90年代,国际空间站筹备搭建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封锁和阻挠下,中国没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载人航天,那时的“他们”,也不想让中国拥有。

  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从“两弹一星”到“至暗时刻”,这一路,中国走得足够艰辛,足够努力,足够成功,也足够令国人骄傲。

  回望中国航天,也是回望了一部中国发展史——是中国人的努力,才在星辰大海之间,有了属于中国的名字。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4 05:32 , Processed in 0.1076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