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40|回复: 0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26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3 07: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慎法第二十五

  【题解】

  慎法,即谨慎守法。在本文中,商鞅批判了各国君主争相任用贤能的做法。在商鞅看来,任用贤能只会导致结党营私,虚言空谈,逃避农战。各国君主不察于此,还以为任用贤能是正确的治国之道,而这正是各国之所以混乱的原因。为此,商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任法而国治”的观点,主张君主要依靠法度来破除结党包庇,取消虚言空谈,用刑法来逼迫,用奖赏来驱使民众致力于农战,以持续增强国力而成就王霸之业。

  【25.1】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悫其末,禹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御一国之民?

  【白话】但凡当代的国君,没有不是在用导致国家混乱的方法治国的。因此,他们小规模地治理,国家就小乱;大规模地治理,国家就大乱,君主不能世世代代都治理好民众,世上也没有不发生混乱的国家。什么叫作用导致国家混乱的方法治国呢?任用贤能的人,这是当世各国君主普遍采用的治国之道,而这正是他们的治理之所以出现混乱的原因。当世所谓的贤能,只是出言正直而已。而他们之所以看起来善良正直,都是因为同党的吹捧。君主光听他们的言论,就觉得他们是贤能的;再去询问他们的同党,则都赞许他确实是贤能的。因此,君主不待臣民立功,就给予奖赏,不待臣民犯罪,就施加刑罚。这种情形,正好使得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其奸险的图谋,使得小人有所凭借而施展其巧诈的伎俩,一开始就为官员和民众树立了奸险巧诈的根本,却希望他们最终能生长出端正诚实的枝叶,即便是大禹也不能以此来统领十个人的小团队,更何况平庸的君主,又怎么能以此来统领一国的臣民呢?

  【姚注】

  ①悫(què):诚实。

  【姚论】

  自春秋以来,虽然霸主频现,却都不免人亡政息。霸业能够维持两代的已是凤毛麟角,能够延续三代的则几乎没有,所以商鞅这句“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的评论可谓极其精准。然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霸业维持了一百多年,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诚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试问,为什么秦始皇能有六世之余烈可以奋,为什么其他国家就无法形成长期积累呢?在本段中,商鞅明确指出了病根,即“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这不是说任用贤能本身有什么不对,而是君主对于贤能的判断是可能有误差的。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鲍叔牙时,齐国就称霸;任用易牙、开方、竖刁时,齐国就混乱。这不是因为齐桓公不懂得任用贤能的重要性,而是他缺乏精准识别贤能的眼光。燕昭王任用乐毅而攻破齐国,连下七十余城,燕惠王任用骑劫而兵败即墨,七十余城复失。这不是因为燕昭王懂得任用贤能的道理而燕惠王不懂,实在是因为他们识别贤能的眼光不同。在大争之世,寄望于每一代君王都能识别贤能,这是极其困难的,唯有任用法治,才能彻底根除治理上的不确定性,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富强。

  【25.2】彼而党与人者,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上举一与民,民倍主位而向私交。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卖其城。

  【白话】那些与人结党的人,都是些不需要依靠君主就能办成事情的。君主任用了一个结党的人,民众就会背叛君主而结交私人。民众背叛君主而结交私人,就会导致君主弱而大臣强。当君主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不是会被诸侯所侵犯,就是会被百姓所劫持。那些结党之人巧言善辩的策略,无论愚昧智慧的人都一同在学习。如果士人都去向巧言善辩的人学习,那么民众就会抛弃实际工作而诵读空洞言论。民众抛弃实际工作而诵读空洞言论,则国家就会实力减少而非议增多。当君主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用这样的臣民去征战,就必定会损兵折将;用这样的臣民来守卫,就必定会丢弃城池。

  【25.3】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欲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誉者不能相益;訾者不能相损①。民见相誉无益,习相爱不相阿②;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白话】因此,当今之世若有明君忠臣,想要治理国家,不可以片刻忘记法度。破除结党包庇,取消虚言空谈,依靠法度而让国家得治。假使官吏除了法度之外没有什么是可以守护自己的,那么就算是机巧之人,也无法行奸邪之事;假使民众除了作战之外没有什么是可以发挥才能的,那么就算是阴险之人,也无法行诡诈之事。根据法度来统治民众,按照标准来任用官吏,则人们即便是互相吹捧,也无法获得收益;即便是互相诋毁,也不会遭到损害。民众看到互相吹捧也没有收益,那么即便平素相爱也不会互相偏袒;看到互相诋毁也没有损害;那么即便平素相憎也不会互相伤害。喜爱他人而不偏袒,憎恨他人而不伤害,爱恨皆以合乎正道的方式表达,这就是治理的最高境界。所以我说:运用法度的国家就能得治。

  【姚注】

  ①訾(zǐ):诋毁。

  ②习:平素。

  【25.4】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也;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虽桀为主,不肯诎半辞以下其敌①。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尧为主,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自此观之,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于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二者,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今欲驱其众民,与之孝子忠臣之所难,臣以为,非劫以刑而驱以赏莫可。而今,夫世俗治者,莫不释法度而任辩慧,后功力而进仁义,民故不务耕战。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②;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里、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贯也。

  【白话】有一千乘兵车可以用来守卫的国家,能够独自生存;有一万乘兵车可以用来征战的国家,能够自我巩固。在这种情形下,即便君主是像桀那样的昏君,也不肯向敌人说半句软话。如果一个国家,对外不能征战,对内不能防守,则即便君主是像尧那样的明君,也不能不向那些不如自己的国家臣服求和。由此可见,国家之所以能受到重视,君主之所以能受到尊敬,就在于自身的实力。对于这两点而言,实力是根本,然而当世的君主却没有致力于提高实力,这又是为什么呢?使民众感到劳苦的事,莫过于农耕;使民众感到危险的事,莫过于作战。对于这两件事而言,即便是孝子为了其父母,忠臣为了其君主,都很难去做。我以为,这非得用刑罚去逼迫而用奖赏去驱使不可。可是现在,那些囿于世俗成见的治国者,没有不抛弃法度而任用善辩,没有不提倡仁义而将功劳和实力置后的,民众因此而不致力于农战。他们的民众不将力量集中在农耕上,那么国内的粮食就会匮乏;不将气节集中在作战上,那么对外的兵力就会薄弱。入境而国内粮食匮乏,出境而对外兵力薄弱,则即便是有国土万里,士兵百万,君主也像是独自站在平原上一样。

  【姚注】

  ①诎:通“屈”,委屈,屈服。

  ②屈:通“竭”,竭尽,匮乏。

  【25.5】且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其民之欲为之,非好学之,所以避害。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

  【白话】况且,先王能让他的民众脚踩白刃,身受箭石。民众之所以愿意这样,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前赴后继,而是为了能够躲避刑罚。因此,我们的教令就是:民众想要获得利益的,就非耕田不能得到;民众想要躲避刑罚的,就非作战不能免除。国内的民众没有不是先致力于农战,而后才能获得其所要的快乐的。因此,田地虽少而粮食多,民众虽少而兵力强。如果能在国内实现这两点,那么霸王之路就已经完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05:0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