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38|回复: 0

花猫哥哥:俄乌战争,是怎么影响到万里之外河南小麦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8 16: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是普通中国人前所未有地关注粮食安全的一年。

  先有各地屯粮屯得不亦乐乎,最近又有河南小麦被毁的事上了热搜。

  正因为不合常理,所以很多阴谋论也冒了出来,有人说是国际资本用每亩1500元的“非正常高价”,利诱农民大面积破坏良田,毁掉今年小麦收成,借此来达到高价卖粮和期货牟利的目的。

  这种阴谋论的出现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本来就是西方资本的常用手段。比如投机资本想炒石油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不明武装团体炸输油管、炸储油罐的新闻,甚至还故意制造爆发战争的气氛。

  但是国际资本敢碰中国主粮吗?显然不敢。因为中国主要粮食储备已经超过全球库存量的50%以上,其中玉米库存占全球的69%,大米占60%,小麦也达到51%,国际资本根本吃不下,怎么还敢来找不自在?

  更何况,永远不要低估中国对粮食安全红线的敏感度,对于任何可能会威胁粮食产量的市场炒作行为,中国都是秉承着严格的打击政策。

  比如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表态,紧盯重点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和价格走势,加强监测分析研判。保持市场监管高压态势,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资本恶意炒作,将予以坚决打击。

  这么杀气腾腾的话,绝不是说说而已,中国粮食安全红线,谁碰谁死。

  所以这次河南小麦毁田的事,大概率和国际资本炒作没太大关系,而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引发的舆情问题罢了。

  那么,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呢?简单来说,是预期变化导致的。

  1  为什么出现小麦毁田?

  这话说起来比较长,要从国家粮食战略说起。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国内小麦的生产成本,是高于世界主流水平的。

  农业这个行业,已经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概念了,而是已经无比依赖于良种、灌溉、化肥、机械化耕作和收割,已经近乎一种工业化生产了。

  而中国呢?每户的地块都不大,导致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生产,所以中国小麦先天成本就比美国高,就算美国小麦亩产低,但综合算下来,美国小麦价格还是比中国便宜一些。

  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那直接进口美国小麦不就得了?又便宜又好,群众有低价粮食吃,农民又不用那么辛苦了。

  可是真要这样,粮食安全就没有了。

  比如海地,就是因为相信“美国的大米比海地本地的大米便宜一半”,所以海地80%的大米都得从美国进口,而海地的农民主要种植咖啡,并大量出口美国。

  种价值高的咖啡卖给美国,然后买低价的美国粮食,这个买卖看起来挺合适,但一旦发生粮食减产或世界粮食价格大涨,那就是一场人间浩劫。

  2008年世界粮价大涨后,海地陷入骚乱,人民只能吃土(真正意义上的吃土)。

  因为粮食短缺和其它商品短缺不一样,别的商品短缺10%,大不了我不买了或者以后再买,但粮食短缺10%,就会无限涨价,直到把10%缺额的需求“挤出市场”。

  “挤出市场”是什么概念?饿死。

  所以中国一直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

  哪怕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也要以收购国内粮食为主,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粮食安全,二来也可以给几亿农民一个生计,毕竟他们世代以种地为主,你粮食全靠进口了,他们干啥去?靠啥谋生?城镇化再加速,也是无法满足几亿农民的就业需求的。

  所以就算国外粮价再低,国家也只是少量进口一些小麦作为高质量面粉不足的补充(比如面包和蛋糕用的高筋粉)。

  国家虽然高于国际价格收购国内小麦,但这个收购价怎么定,也是个头疼的事。

  定低了不行,因为你总不能按照美国小麦的价格去衡量中国小麦,毕竟人工、油料、化肥、种子成本都不一样,定的太低,农民赔本了,谁还愿意种地?

  定高了也不行,因为必须考虑到小麦的下游产品,如果小麦价格太高,制成品的价格会增加更多,恩格尔系数会上升,推高城镇居民生活成本,虽然大多数人不在乎粮价高一点,但对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社会底层,米面价格涨了真的是会要命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要保持粮食收购价稳定,不能大涨也不能大跌,比如2013年中国小麦价格是1.35元/斤,而2022年2月刚公布的收购价是1.36元/斤,最近十年都没怎么涨。图片

  这种保持粮价稳定的策略是对的,但农民们却感到越来越难。

  原因很简单,收购价虽然保持了稳定,但这十年来农机、汽柴油、化肥、农药、人工、联合收割机使用价格可都涨了不少,成本一直往上涨,终端销售价格不咋涨,导致原来种粮的盈利尚且能维持家用,现在越来越不够用了。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就知道了。

  种一亩小麦,要提高产量,良种不可少,按每斤2元的价格,一亩地大概需要100元。租用耕地机械是35元/亩。底肥是100斤/亩,需要150元。追肥需要40斤尿素,大概80元。苗前除草15元/亩,返青除草20元/亩。三次灌溉大概70元。一喷三防喷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大约一个生长期最少2遍,每亩约需要60元。联合收割机收割每亩70-100元。

  来自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小麦成本大概600多元(根据地区不同会有差异),注意这还是不算人工的情况下,算人工就没法种地了。

  那么一亩小麦能挣多少钱呢?

  虽然局部地区能够产到1500斤,但大部分都是800-1000斤,就算按1.36元的收购价(现实中很多流动收麦贩是给不到这个价的)来算,也就1300多元,这还是没有遭受什么天灾,粮食处于正常产量的状态!

  也就是说,农民辛辛苦苦从种到收,利润也就600-700元,考虑到小麦生长期7个月,也就是说农民种小麦每个月一亩地合不了100块钱的利润。

  这点利润,农民要用来给娃吃穿,交学费,人情往来随份子,给孩子结婚,买房,看病医疗,等等等等,钱哪里够?

  所以,当有人开着车到你的地头,跟你说1500元/亩收你的麦苗,麦苗卖了之后直接免去未来20天天灾和病虫害风险、雇佣联合收割机费用、追肥费用甚至燃烧秸秆可能带来的罚款,你动不动心?

  反正根据民法典规定,土地经营权人有权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占有农村土地,自主展开农业生产经营,并取得收益。

  也就是说农民对自家田里的庄稼,有完全的处置权。

  一边是合理合法的1500元/亩打包价,一边是承担风险和更多人力成本的1300多元,是个正常人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说白了,你上班是为了挣钱而不是情怀,农民种地也是为了利益,有几个人是为了“大义”去种地的?

  有人会说,为什么会有人以明显不正常的1500元的价格去收未成熟的青麦呢?这里面难道没有猫腻吗?

  其实还真是想多了,人家高价收青麦,只是没办法了而已。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人们对吃已经不满足于吃饱了,而是追求吃好,年轻人出去逛街哪个不吃蛋糕奶茶、火锅烤肉?再加上加速的城镇化,城镇人口增多,这就对肉蛋奶的需求带来爆发式增长,各地不得不开设了很多养殖场来满足人们吃肉的需求。

  可是养殖场多了,牲畜的饲料需求也开始爆发式增长,比如2019-2021年非洲猪瘟导致猪价大涨,牛肉替代效应明显,需求随之高涨,各地养殖场纷纷增加肉牛存栏量,然后就发现饲料不够吃了,国产饲料杯水车薪,只能靠进口饲料解决。

  以占饲料60%的玉米来说,2020年中国玉米大丰收,玉米库存同比增长近10%,但是同时玉米进口量也在爆发式增长。2016年中国玉米进口量也才300万吨,到了2020年就突破了千万吨,同比增长135.7%;到了2021年,仅前11个月,玉米进口量就达 2702.14 万吨,也就是说五年翻了六七倍。

  本来这样靠着进口玉米做饲料,勉强能维持平衡,可是一场俄乌战争,打乱了一切。

  第一,俄乌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国玉米进口,乌克兰是中国玉米第一来源国,1-3月中国玉米进口量710万吨,同比增加5.5%,其中乌克兰玉米40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6%。

  但是战事一开,乌克兰仅存的三个出海口敖德萨、赫尔松和马里乌波尔成了战区,当地人都忙着打仗呢,哪有功夫卖玉米、装船?图片

  玉米这东西也算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啥概念?不像你去菜市场买菜,A家没菜了就去找B家买,大宗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基本上都是恒定的,也就是说除了A家,你很难从B家买到足够的菜。

  结果就是中国急的都开始从缅甸进口玉米了,3月进口了16408吨,同比上年2503吨大增640%,但和乌克兰玉米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养殖饲料存在断档风险。

  第二,俄乌战争造成了国内小麦涨价预期。

  俄乌都是小麦主要生产国,战争一开打,农民谁还敢下地种田?这就破坏了小麦生产,国际上普遍担心会产生粮食危机,推高了小麦价格预期,目前国际粮价已经罕见地超过了国内粮价。

  这个预期传导到国内,再加上去年河南遭遇水灾,耽误了小麦播种农时,很多人担心今年粮食产量可能会减产,也推高了国内小麦价格预期。

  这样一来会造成两个情况:

  一是农民担心小麦减产影响到今年收益。往年正常情况下,一亩小麦能打800-1000斤,可是由于去年的水灾,玉米收获延后,冬小麦播种整体延后半个月至20天,引发农民对今年小麦减产的担忧,谁知道能打多少斤?本来种小麦收益就低,再加上减产,挣的钱不就更少了么?甚至还有赔本风险。

  二是养殖场担心饲料涨价。去年河南720暴雨的时候,小麦基本已经收割完毕,影响不大,反而是玉米损失较重,玉米本身又属于不耐涝的作物,所以产量比2020年减少了290.7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5%。

  再加上去年黄淮海秋季玉米病害非常严重,锈病大发生,而且发病很早,玉米叶片上都是锈病孢子,死的也很快,玉米感染霉菌又很严重,是不大适合再做为青贮饲料的,所以很多养殖企业没有收购到足量的青贮玉米。

  本身玉米产量就不足,现在国外进口渠道又断了,养殖场就只能用小麦代替饲料,也就是我们前些年搞的“粮改饲”。

  用小麦去喂牛显然是不划算的,但是没办法,你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牛饿死吧,再想想今年的小麦的减产风险和涨价预期,到下个月再买小麦岂不是花的钱更多?

  所以养殖场选择趁小麦收割之前,粮价还没大涨之前,农民还没反应过来之前,抢先上门收割,连麦穗带秸秆粉碎了作为青贮饲料,小麦青贮喂牛虽然比玉米饲料要贵,但是比纯小麦饲料还是要便宜些的。

  反正等8月份今年的新玉米就能收割做青贮饲料了,这俩月饲料贵点就贵点吧,总比牛都饿死了强。

  当这两个预期叠加在一起,就麻烦了,农民担心收益降低,养殖场担心小麦涨价而高价收购,二者一拍即合,于是就出现了视频中小麦打碎做青贮的画面。

  而且别忘了,养殖场之间也是内卷的,一旦有一个养殖场这么干了,那就会在出栏时占据优势,所以其他养殖场也急了,纷纷跟上,形成了一致性的预期效应,结果就把小麦毁田闹上了热搜。

  2  事件背后是否有文章?

  本来吧,小麦收割做青贮的事是一个市场现象,是大家对未来的粮食危机感到担忧,而产生的一致预期的行为。

  这事本来不用太担心,由于小麦青贮价格高,没几个养殖场敢长期用下去的,大部分养殖场仅仅是想少收一部分饲料,凑够一两个月的需求,等七八月份玉米青贮顶上来就好了,毕竟玉米杆含糖,口感更好,而且亩产更高,单价更便宜,而且连带玉米棒打碎后,饲料淀粉含量更高,还节省了添加精饲料的钱。

  更何况,人家收小麦青贮的时候也要看小麦的长势、密度,测干物质,看病虫害、农药使用、品种、品质等等,不是你随便种种就能卖青贮的。

  所以,所谓小麦毁田其实是个小规模的短期行为,并不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大的影响。

  本来这件事应该上不了热搜,但后续的发展,却产生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

  一是从曝光的视频中看,毁田的收割机只有一台,但四周拿着手机拍视频的,足有四五十人。

  这些人是什么人?按道理来说,真要收小麦做青贮,应该低调行事,一手交钱一手收割,收割完了赶紧去下一家,有谁一边收割一边喊来几十人给自己拍视频的?

  二是事件出来后,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毁田的视频,还有收青贮队伍求货源的,有农民找收青贮队伍的,一瞬间迅速推送到了社会的各个群体,哪怕不关注农业的用户也会被推送。

  要知道,短视频平台追求的是精准推送,你喜欢看美女就给你推美女,你喜欢看科技就给你看科技,给对农业不感兴趣的用户推送农业新闻,不是浪费钱么?

  而且,在流量经济时代,流量就是钱,我们平时想增加自己的视频播放量,还要投钱买增量服务呢,为啥这些毁田视频不要钱一样铺天盖地而来?

  三是国家发通知禁止毁麦的同时,还要求各地排查核实。

  通知后面还附上了举报电话,这就让人有点奇怪,如果毁麦真的是大规模存在,还需要排查核实么?

  估计各地农业部门也是处于纳闷状态,俺们这里没毁麦现象啊,怎么视频铺天盖地的好像小麦都被毁了一样?

  四是舆论迅速撕裂。

  毁田事件上了热搜后,各个平台都迅速冒出来很多人,有人出来大谈粮食安全,指责农民见利忘义。有人以农民身份出镜,渲染农民苦农民累种粮不赚钱,嚷嚷凭什么农民就应该卖低价,让吃低价粮的人吃饱了有力气跳出来指责农民?

  演变到后来竟然变成了站队和撕逼,甚至有的完全不相关的up主也看到了这个话题的巨大流量,纷纷加入进来参与讨论,然后各自的粉丝在评论区继续争吵。

  闹这么大动静,恐怕就连一开始开着收割机收青贮的人,都想不到。

  显然,虽然毁麦做青贮的事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但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做文章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虽然境外资本不敢来中国屯粮抬高粮价了,但却可以借此事大做文章,借机扰乱中国粮食生产和销售秩序。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互联网放大效应制造一致预期,抬高粮食预期价格。

  这样一来,如果国家收购价低于农民预期,农民就会惜售,想等等卖给粮贩或者直接磨成面粉卖给一些用粮大户,国家就收不到足够的粮食。

  如果国家收购价也提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提高终端食品价格,影响居民消费指数。

  如果国家叫停毁麦情况,那么为了保证养殖场的饲料供应,国家就只能拿出储备陈化粮来弥补饲料不足,毕竟还是要保持肉蛋奶供应的,但这样一来就会降低粮食储备。

  如果国家不叫停毁麦,那么就“更好”了,互联网上就会出现更大的声讨浪潮,指责农民卖青苗,指责国家坐视不管。

  总之,只需要在网络上轻轻推动一下,不管事态怎么发展,境外势力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反正成本非常低,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3  粮食危机的应对

  那么境外势力为啥要这么干?

  因为在逆全球化和疫情肆虐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重要性上升到了国运命脉的程度。

  我们可以看一下近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时隔5年后再次提到要提高粮食收购价,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时隔8年后再次提到要提高单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专门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已经充分预见到了未来世界变局中,可能发生粮食危机,而在提前进行准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拼命屯粮,哪怕俄乌爆发战争,也要加大俄罗斯小麦的进口,如今已经储备了世界一半的主粮,远超联合国17%的安全线。

  最近就连印度也突然宣布,全面禁止小麦出口。这说明中印两个人口大国对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都有很深刻的认识。

  说白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要粮食储备够足,什么制裁、封锁甚至战争都不怕。

  但中国这种行为显然是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的,最近西方一直在对中国粮食政策指指点点。

  比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专门在4月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当中国担忧粮食危机时,世界为此付出代价》的文章,称中国占有世界60%的大米储备和51%的小麦储备,而中国的人口仅占世界18%,比例严重偏差应当得到“。

  还有“中国怎么了”网站早在3月份就刊文指责中国,称中国对于粮食安全的坚持伤害了消费者,试图确保本国粮食安全的行为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俄乌战争后,还有西方媒体要求中国应该用本国20%的粮食储备来“救援”欧洲粮食市场,平抑欧洲的粮食价格。

  这一波操作非常让人迷惑,中国的粮食储备又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中国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只有少量是进口,怎么就威胁世界粮食安全了?

  虽然中国小麦成本高于国际成本,但今年一季度,国际小麦价格已经涨了48%,已经超过国内小麦价格了,国内国际产生倒挂。

  所以西方国家就可以趁这个毁田事,大肆炒作新闻,推高中国粮价预期,逼粮食收购价抬高到比国际粮价更高的水平。

  这一点,纽约时报做的就非常明显,河南毁田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就发布了新闻《全球陷粮荒危机,中国小麦弱减产恐进一步推高食品价格》。

  如果中国答应向国外卖粮,就成了亏本买卖,如果不答应,西方就又可以又指责中国见死不救。

  而做这一切,成本非常低,买一点流量炒作一下就行了。

  由于农村生活枯燥,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甚至七十多岁的留守老人都学会了刷短视频,短视频成了农民农闲娱乐新方式。

  但是他们观看的内容,却是可以被后台控制的,只要有需求,完全就可以把农民群体包裹进一个信息茧房中。

  平时看个低俗段子,倒是也造成不了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短视频平台靠着自己的精准推送机制与算法模型,在特定人群中带节奏,就非常可怕了。

  比如一个农民,你刚卖了小麦做青贮,一天十几条推送指责你见利忘义、危害国家安全,你委不委屈?难受不难受?会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你是养殖户,一天十几条推送饲料可能涨价,你慌不慌?要不要去附近村民家里收点青贮?

  比如你老老实实种地,一天十几条推送哭诉农民种地不赚钱,辛辛苦苦一年赚的钱不够人工费的,不如出去打工挣钱,你还有没有种地的动力?

  这种潜移默化改变农民想法的措施,是最难防,也是最危险的。

  毕竟我们再谈粮食安全,粮食还是要靠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了,粮食安全从何而来?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河南毁麦做青贮事件,本来就是个简单的经济事件,但是在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很可能引发国家安全。

  国家在调查收青贮企业的时候,也不应忘了调查一下,到底谁才是推动舆情事件的幕后黑手?

  所以,这件事不管是怎么产生的,都必须查个水落石出,总之一句话:让中国人再挨饿?门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20:0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