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42|回复: 0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19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7 21: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刑约第十六

  本篇亡佚。从题目上看,可能是讨论刑罚的纲要。

  赏刑第十七

  【题解】

  赏刑,即奖赏刑罚。在本文中,作者指出了治理国家的三大关键,即统一奖赏、统一刑罚和统一教化。对于这些观点,此前的文章已多有论述,原也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物极必反的思想,即“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这或许代表了法家的一种理想,只是在实践中却难以成真,逻辑上亦有难以自洽之处。例如,作者之所以说“高明的奖赏发展到极致,就是可以不用奖赏”,理由是通过奖赏可以激励将士杀敌,待到敌人全被消灭,天下十分安定之后,就不需要再付出奖赏以激励民众了。作者之所以说“修明的教化发展到极致,就是可以不用教化”,理由是民众都是贪图富贵的,只要统一教化,使得民众相信富贵只能源自当兵作战,以至于一听到打仗就互相庆贺,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都是关于打仗的事,这时候就不用再刻意教化了。或许这两句话单独拿出来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放在一起就显得自相矛盾了。试想,一旦敌人全被消灭、天下十分安定,那么民众又怎么可能起居饮食都在歌唱战争?一旦民众起居饮食都在歌唱战争,那么君主又怎么可能不重赏将士?所以总体来看,姚尧对本文是否出自商鞅本人都持疑虑和保留态度。

  【17.1】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白话】圣人在治理国家时,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统一了奖赏,军队就将无敌于天下;统一了刑罚,政令就能贯彻执行;统一了教化,民众就会听从君主。高明的奖赏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随意杀戮,修明的教化不变更风俗,而民众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异常的风俗。高明的奖赏发展到极致,就是可以不用奖赏;严明的刑罚发展到极致,就是可以不用刑罚;修明的教化发展到极致,就是可以不用教化。

  【17.2】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①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夫固知愚②、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③,竭其股肱之力④,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⑤;千乘之国不敢捍城。万乘之国,若有苏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捍城者,攻将凌其城。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尽城而有之,尽宾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士卒坐陈者⑥,里有书社⑦。车休息不乘,纵马华山之阳,纵牛于农泽,纵之老而不收。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钱。故曰:百里之君而封侯其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⑧,藏五兵⑨,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搢笏⑩,作为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白话】所谓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禄官爵都只出自于战争,而没有其它的途径。因此,无论智慧还是愚昧,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无论勇敢还是怯懦,无论贤德还是不肖,这些人全部都得用尽自己胸中的智慧,竭尽自己全身的力气,出生入死而为君主效力。天下的英雄豪杰追随君主,就像流水一样,故此军队可以无敌而政令可以畅行于天下。万乘之国不敢在野外阻挡他的军队,千乘之国不敢守卫自己的城池。万乘之国,如果有在野外阻挡他的军队的,那么他一开战,就能消灭敌军。千乘之国,如果有敢于守卫城池的,那么他一进攻,就能登上城墙。开战必定消灭敌人的军队,进攻必定登山敌人的城墙,所有城池都能占领,所有诸侯都来朝贡,那么即便给出的庆功奖赏丰厚,又何至于会财货匮乏呢?从前,商汤王封在赞茅(今河南修武),周文王封在岐山之南的周原(今陕西岐山),领地只有方圆百里。商汤王与夏桀王在鸣条(今山西夏县西)的野外开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地区开战 ,最终击败夏桀王和商纣王的强大军队,由商汤王和周武王划分土地,分封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复员回乡后都能拥有按社登记在册的人口和土地。战车停放不再乘用,马放于华山之南,牛放于弘农之泽,一直放到老死也不收回。这就是商汤王和周武王的奖赏啊。所以说:赞茅、岐周的粮食,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民众,则每个人还得不到一升;赞茅、岐周的钱财,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民众,则每个人还得不到一文。所以说:像商汤王、周武王这样原本只有百里之地的君主,却可以封其臣子为诸侯,这些诸侯的封地比其原有的国土还大;对于坚守阵地的士兵,复员返乡后都能拥有按社登记在册的人口和土地;奖赏所及的对象,甚至放宽到了牛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天下的财物,用来奖赏天下的民众。所以说: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王、周武王攻破夏桀王、商纣王后,国内没有祸害,天下十分安定。于是修建五种府库,收藏五种兵器,停止军事行动,推行文德教化。兵器倒置不用,臣子插笏上朝,制作音乐,以彰显其功德。到了这个时候,即便奖赏利禄不再施行,民众也会井然有序。所以说:“高明的奖赏发展到极致,就是可以不用奖赏。”

  【姚注】

  ①抟(zhuān):通“专”,专一。

  ②固:通“故”,因此。

  ③胸臆(yì):本义为胸,引申为心胸和想法。《说文解字》记:“臆,胸骨也。”

  ④股肱(gōng):本义为大腿和上臂,引申为辅助的人。《说文解字》记:“肱,肘臂节也。”

  ⑤苏(sù):通“傃”,向着,迎着,引申为相向格斗,迎面对抗。

  ⑥坐陈(zhèn):陈,通“阵”,阵地,阵势。坐阵,指战士披甲坐在阵地上坚守待敌。

  ⑦书社:按社登记在册的人口。《史记·孔子世家》记:“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索引注:“古者二十五家为里”索引注:“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则各立社,则书社者,书其社之人名于籍。”

  ⑧五库:五种府库。蔡邕《月令章句》记:“五库者:一曰车库,二曰兵库,三曰祭器库,四曰乐器库,五曰宴器库。”

  ⑨五兵:五种兵器。《周礼·夏官·司兵》记:“司兵掌五兵。”郑玄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

  ⑩搢笏(jìn hù):搢,插。笏,古代臣子上朝时的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备忘。古代官服没有口袋,故而官员将笏插于腰带上。

  【17.3】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①。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②,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③。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④,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晋文公将欲明刑以亲百姓,于是合诸卿大夫于侍千宫,颠颉后至⑤,吏请其罪,君曰:“用事焉。”吏遂断颠颉之脊以殉⑥。晋国之土,稽焉皆惧,曰:“颠颉之有宠也,断以殉,况于我乎!”举兵伐曹、五鹿,及反郑之埤⑦,东卫之亩⑧,胜荆人于城濮⑨。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三军之士,无敢犯禁者。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⑩,曰:“犯禁者也。”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故天下知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故曰: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白话】所谓的统一刑罚,就是指实施刑罚时没有等级差别,从卿相、将军直至大夫和平民,凡有不听从君王命令的,触犯国家禁令的,破坏君主法制的,都判处死刑,决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后来又打了败仗的,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后来又犯下过错的,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即便是那些忠臣孝子有罪过,也一定是根据他们的罪过大小来断案。在掌管法令和担任职务的官吏中,若有不执行君主法令的,不但要判处死刑,决不赦免,而且要将刑罚株连三族。官员周围的人,如果知道他们的罪过,并且向君主检举揭发的,不但能免除自己的刑罚,而且不分富贵贫贱,都能继承那个犯罪官员的官职、爵位、田地和俸禄。所以说:加重刑罚,株连罪过,则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民众不敢以身试法,那就不用动用刑罚。先王制定的法令,有将犯人处死的,有将犯人的脚砍断的,有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的,目的不是伤害民众,而是为了禁止奸邪、阻止犯罪。因此,在禁止奸邪、阻止犯罪上,任何办法都不如使用重刑。刑罚重而必执行,则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故而国家就不会有受刑的民众。所以说:严明的刑罚不杀人。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以使百姓亲附,于是将所有的卿相、大夫都召集至侍千宫。结果颠颉迟到了,执法官员请示晋文公定罪,晋文公道:“就依法办理吧。”于是执法官员将颠颉腰斩以示众。晋国的民众,谈论起这件事来都很害怕,道:“以颠颉这样受宠于国君,都会被腰斩示众,更何况是我呢!”后来,晋文公出兵讨伐曹国和卫国的五鹿(今河北濮阳东北),推倒了郑国城上的埤堄,将卫国的田垄改为东西向,以便于晋国的兵车通行,之后在城濮战胜了楚军。晋国的三军将士,命令他们止步,他们就像是断脚一样不动;命令他们行进,就像流水一样向前。三军的将士,就没有敢违法犯禁的。因此,晋文公只是通过对犯轻罪的颠颉处以腰斩重刑的方法,就使晋国得到治理。从前,周公旦诛杀管叔,流放霍叔,道:“他们是违法犯禁之人。”天下民众皆道:“亲兄弟犯下罪过,都不能逃脱刑罚,更何况我们这些疏远的人呢?”故而天下皆知周公将刑具用于周王室之内,四海之内由此得到治理。所以说:“严明的刑罚发展到极致,就是可以不用刑罚。”

  ①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史记·秦本纪》记:“文公三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②讦(jié):揭发。

  ③尸:本义是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引申为代替、继承。

  ④黥(qíng):古代的一种刑罚,在人的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

  ⑤颠颉:晋文公的大臣,曾追随晋文公在外流亡。然《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侯围曹,门焉,多死。……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蓺僖负羁氏。……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据此可知,颠颉是在伐曹之战中因烧死了曹国的负羁氏而被杀示众,与《商君书》本段所记不同,此处不予深究。

  ⑥殉,通“徇”,示众。

  ⑦埤(pì):即埤堄(nì),修筑在城上的带孔矮墙,可以监视墙外,又作“睥睨”。

  ⑧东卫之亩:东,东向;亩,田垄。晋国在卫国的西面,将卫国的田垄改为东西向后,可以便于晋国的兵车快速向东。

  ⑨胜荆人于城濮:荆,即楚国。城濮,卫国地名,在今山东鄄城西南。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晋国大获全胜,晋文公由此成为天下霸主。

  ⑩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周公旦、管叔、霍叔皆为周武王之弟。《史记·管蔡世家》记:“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周武王灭商成功后,只过了两年就因积劳成疾而病逝,由其子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辅佐成王。管叔、蔡叔因嫉恨周公,遂与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作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奉成王之命,平定三监之乱,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对此,《史记》中的《周本纪》《鲁周公世家》和《管蔡世家》三篇的记载是一致的,流放的都是蔡叔,然《商君书》本段所记流放的是霍叔,此处不予深究。

  【17.4】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请谒,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辟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被①,锐者挫。虽曰圣知、巧佞、厚朴,则不能以非功罔上利。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强梗焉,有常刑而不赦。是父兄、昆弟、知识、婚姻、合同者,皆曰:“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夫故当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此臣之所谓壹教也。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臣之所谓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白话】所谓的统一教化,就是指那些博学多闻、巧言善辩、诚信廉洁、精通礼乐、修德行善,成群结党、保举称誉、请托拜谒的人,不能因此而获取富贵,不能因此而逃避刑罚,不能因此而独创私学来向君主陈说。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人,要击破他;对于那些锋芒毕露的人,要挫败他。即便是那些所谓圣明睿智、能说会道、根基深厚的人,也不能通过战功之外的方式从君主那里获得好处。这样一来,富贵之门就只存在于战场。只有能征善战之人,才能踏进富贵之门。那些强硬顽固的人,都会依法受刑而不能赦免。于是,那些父亲、叔伯、兄弟、朋友、姻亲、同志之人都会说:“我们要加倍努力的地方,就只是在战场上而已。”因此,年富力强的人致力于作战,年老体弱的人致力于防守,战死的人不会后悔,活着的人互相勉励,这就是我所谓的统一教化。民众对于富贵的欲望,都是要等到盖上棺材的那一刻才会停止,而富贵之门只能出自于当兵作战,故而民众一听到打仗就互相庆贺。民众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都是关于打仗的事。这就是臣所谓的修明的教化发展到极致,就是可以不用教化。

  【姚注】

  ①被(pò):通“破”,击破。

  【17.5】此臣所谓参教也①。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举要以致万物,故寡教而多功。圣人治国也,易知而难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废;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贤者不忧;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圣人治国也,审壹而已矣。

  【白话】以上就是我所谓的三种教化。圣人不是能通晓一切事物,而是能懂得万事万物的关键。所以他治理国家,是通过抓住关键来掌握万事万物,故而教化少而功效多。圣人的治国之道,容易懂而难实行。因此,对于圣人不必赞美,对于平庸的君主不必废黜,杀人不算残暴,赏人不算仁爱,这是因为国家的法度严明。圣人根据功劳来授予官爵,因此贤德的人不用担忧,圣人不宽恕罪过,不赦免刑罚,故而奸邪之事无法发生。圣人治理国家,只是考虑如何统一而已。

  【姚注】

  ①参(sān):通“叁”,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2 09:4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