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3|回复: 0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18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 17: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徕民第十五

  【题解】

  徕民,即招徕民众。在本文中,作者认为秦国地广人稀,三晋地少人多,可三晋之民却不愿西向入秦,原因就在于秦国所给的优惠条件不够,故建议秦王以更加优惠的条件招徕三晋之民。这样一来,既削弱了三晋,又壮大了秦国。三晋之民入秦后,令其从事农耕,而以秦国原有的民众对外作战,则军事和生产两个方面都可以成全。由于本文提及的许多历史事件皆发生在商鞅去世之后,故本文肯定不是商鞅所作。从文中内容来看,撰写此文时的秦国国君是秦昭襄王,而又发生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故其应作于前260年至前251年之间。本文第一段明显是摘自《商君书·算地》,但文章中的有些观点,如其称东征没有益处,战争造成损失等,这显然与《商君书》一贯以来的观点不同。这体现了在商鞅主持变法一百年后,商君后学对于秦国政策的反思,即不能只顾着攻城杀敌,还得考虑如何招徕民众。否则的话,幅员虽然广阔,却没有人来耕种,这不但会造成巨大浪费,而且还会导致后勤不足。

  【15.1】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白话】方圆百里之地,山地森林占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十分之一,山涧河流占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十分之一,坏田占十分之二,良田占十分之四。以这样的土地,可以养活五万个从事农耕的人,其中的山林、湖泽、溪谷可以供民众获取材料,城镇道路足以供民众安居,这是先王规划土地、安排人口的法则。

  【15.2】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①,田数不满百万②,其薮泽、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③;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④,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⑤。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⑥,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⑦。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白话】现在秦国的领地,有五个方圆千里,可是耕种庄稼的田地还占不到十分之二,田数还不到一百万,其中的湖泽、溪谷、名山、大川中的财货宝物,又不能全部被利用,这就是人口不能与土地相称。秦国所毗邻的,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想要出兵攻打的,是韩、魏两国。这些国家土地狭小而人口众多,房屋错杂而聚集一处,在那里客居和借贷的民众,向上不能申报户籍,在下不能拥有田宅,而依靠奸诈以从事工商业来维持生活;人们在山坡南北和湖泽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过半数。在这些国家,土地不足以供养民众生存的程度,似乎还超过了在秦国民众不足以充实土地的程度。推测其民众的心意,他们所想要的是田地和住宅,而三晋对此匮乏是确实的,秦国对此有余也是肯定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可是三晋的民众还是不肯西向入秦,是因为秦国的士人忧愁而民众劳苦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官员中的所谓明察,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见解。他们之所以能力薄弱,无法争取三晋之民前来,是因为他们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他们说:“三晋之所以衰弱,是因为其民众追求享乐,而免除徭役和获取爵位都很容易。秦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其民众甘愿劳苦,而免除徭役和获取爵位都很困难。现在如果多给民众爵位而长期免除徭役,这是抛弃秦国之所以强盛之道而采取三晋之所以衰弱之法。”这就是大王的官员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的说法,而我私下认为是不对的。我们之所以让民众劳苦而加强兵力,是为了能攻击敌国而得偿所愿。兵法上说:“敌人的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就是说,我们没有失去进攻的能力,而敌人就失去了防御的能力。现在三晋不能战胜秦国,已经有四代了。自魏襄王以来,他们野战无法战胜秦国,守城必定会被秦国攻破。在各种大小战争中,三晋割让给秦国的东西,是数不胜数的。可即便是这样,他们却仍然没有屈服,就是因为秦国只能攻取他们的领地,却不能夺取他们的民众。

  【姚注】

  ①二:十分之二。古代在表示分数时,如果分母为十,可省略分母而只说分子。上一段提到,坏田占十分之二,良田占十分之四,即有十分之六的田地可以用来耕种庄稼,可是秦国用来耕种庄稼的田地只有十分之二,足见秦国的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②田:一平方里。方千里,即一百万平方里。秦之地方千里者五,即秦国有五百万平方里的土地,而耕种庄家的田地占比尚不足十分之二,故秦国耕种庄稼的田地面积不足一百万平方里,故称“田数不满百万”。

  ③三晋: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韩氏、赵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在晋国长年的权力争夺和分裂内乱中,逐步瓜分了晋国的领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故后世又称这三国为三晋。

  ④寡萌贾息民:寡,当为“宾”之衍文。“宾”之繁体字为“賓”,与“寡”字形相近,故有此误。宾者,客也。萌,通“氓(méng)”。氓者,民也,常特指外来的百姓。因此,“寡萌”当作“宾氓”,即外来之民。《吕氏春秋·高义》记:“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虽子亦不知翟之意。若越王听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萌,未敢求仕。’”贾(gǔ),买卖,求取。贾息,借贷利息,求取利润。盖韩魏的工商业发达,故有外来客居的贸易商,借入资金的从业者和贷出资金的金融家。

  ⑤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复,地室,洞穴。此处为动词,即挖洞穴居住之意。《淮南子·氾论》记:“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古代称山南为阳,山水为因,故此处的“阴阳”是指山的南北。

  ⑥爱爵而重复也:重,重视,即舍不得,与“爱”同义。复,免除徭役。《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记:“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节用俭服,以惠百姓。”

  ⑦四世:即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四世。自魏国被周天子分封为诸侯以来,首任国君魏文侯大破秦军,攻占其西河之地。第二任国君魏武侯执政期间,魏国依然强于秦国。第三任国君魏惠王执政期间,商鞅前往秦国变法,大破魏军,夺回西河,之后魏国面对秦军就一直是屡战屡败。据考证,本文应作于前260年至前251年之间,正处于魏安釐王的执政期间(前277年-前243年)。

  【15.3】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①,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②,足以造作夫百万。曩者臣言曰③:“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④。且直言之谓也,不然。夫实圹什虚⑤,出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其徒不失岂所以攻乎?

  【白话】现在大王发布明显的优惠政策,凡是各诸侯国前来归附的士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用参加作战。在秦国的四境之内,对于大山、小山、坡地、洼地,十年之内不征收赋税。将这些政策都写入法律,就足以招来上百万的劳动人口。先前我说:“推测其民众的心意,他们所想要的是田地和住宅,而三晋对此匮乏是确实的,秦国对此有余也是肯定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可是三晋的民众还是不肯西向入秦,是因为秦国的士人忧愁而民众劳苦啊。”现在赏赐他们田地住宅,又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这就是必定给予他们所想要的,而不让他们去做所讨厌的。如此一来,则崤山以东的民众就没有不西向入秦的了。况且,这还只是在逻辑上推理,实际情况还不仅如此。由于从各国招来的民众能够充实荒芜的原野,利用闲置的土地,开发天然的宝藏。这一百万人从事劳作,其所创造的利益之多,难道就只是不失去我们进攻的力量吗?

  【姚注】

  ①陵阪丘隰:陵,大山;阪( bǎn ),坡地;丘,小山,隰,洼地。

  ②者(zhù):通“著”,著述,记录。

  ③曩(nǎng):过去,从前。

  ④山东:崤山以东。崤山是秦国东部边境的险阻,故以“山东”来指代秦国以东的国家。

  ⑤实圹什虚:圹(kuàng),原野;虚,荒地。什,当为“仁”之衍文,形近而误。

  【15.4】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①,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②,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白话】秦国所担心的是,如果出兵伐敌,那么国家就会变得贫穷;如果安居务农,那么敌人就会获得休息。这是大王难以两全其美的事。因此,过去三代的国君都打胜仗,可天下诸侯却还是不肯屈服。现在用秦国原有的民众对付敌人,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耕,那么即便军队在国外驻扎上百天,国内也不会耽搁片刻的农时,这就是富国强兵得以两全的成效啊。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说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根据境内的能力来调配军士、战车和马匹,让秦国原有的民众当兵打仗,让新招来的民众供给粮草。天下诸侯中若有不服的国家,那么大王就用这些军队,在春天去包围他们的农田,在夏天去食用他们的粮草,在秋天去收割他们的庄稼,在冬天去发掘他们的储藏,用强大的武力去动摇他们的国本,用宽厚的文德去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如果能这么做,那么十年之内,各诸侯国中就将没有离心离德之民,那么又何必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呢?

  【姚注】

  ①三世:即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这三代国君。

  ②以大武摇其本:“大武”的字面意思是强大的武力,然《逸周书》的第八篇为《大武解》,文中所记的“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葆”,与本句之前的“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记载类似。故有学者认为,“以大武摇其本”的意思是说用《逸周书》中《大武》篇的言论来动摇敌人的国本。至于下一句“以广文安其嗣”中的“广文”,则是对应与《逸周书》的第七篇《允文解》,意思是说用《逸周书》中《大武》篇的言论来安抚敌人的后代。姚尧以为,这种解释虽不能证明,亦不便证伪,故摘录于此,以供读者参考,白话中仍按其字面意思译出。

  【15.5】周军之胜①,华军之胜②,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③,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④?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假使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⑤,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白话】伊阙之战的胜利,华阳之战的胜利,秦国军队大肆斩首而后继续东征。东征其实没有什么益处,这是非常明显的,可官员们却还是认为这是大功,因为可以损伤敌国。现在我们用未曾开垦过的荒地,招徕三晋的民众而使他们从事农耕,这就是在损伤敌国,与战胜敌国给其带来的损伤效果是一样的。而且秦国还能获得三晋的民众以耕种粮食,这是在军事和生产两个方面都能成全的计策啊。况且秦国虽然获得了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的胜利,可是为此付出的人口损失有多少呢?民众在外作战而不能从事农耕的人口又有多少呢?我私下以为,这是数不胜数的。假使大王的群臣之中,有人能够妥善运用这些兵力,只要动用其中的一半,就能够削弱三晋而使秦国强大,其成效就像是获得这三场战役的胜利一样,那么大王必定会大加赏赐。现在我所说的方法,就是让民众不用服一天的徭役,官府不用花多少钱财,可是其削弱三晋而使秦国强大的成效,却比那三场战役的成效还大。然而大王却仍然认为这不可行,那么我就真是愚笨得无法理解了。

  【姚注】

  ①周军之胜:即秦军在伊阙之战取得的胜利。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于此战中击败韩、魏、周的联军,斩杀二十四万人。详见《姚尧精读资治通鉴二 兼并天下》第9页。

  ②华军之胜:即秦军在华阳之战取得的胜利。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于此战中击败赵、魏联军,先是斩杀魏军十三万人,接着又将两万赵军淹死在黄河之中。详见《姚尧精读资治通鉴二 兼并天下》第76页。

  ③长平之胜:即秦军在长平之战取得的胜利。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于此战中击败赵军,斩杀四十五万人。详见《姚尧精读资治通鉴二 兼并天下》第120页。

  ④民客之兵:客,在外;之,前往。

  ⑤繇:通“徭”,徭役,劳役。

  【15.6】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请赒焉①,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曰:“此爱于无也,故不如以先与之有也。”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有以亡其徒乎?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四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白话】齐国有个人名叫东郭敞,贪欲很大,希望能拥有万金。他的徒弟向他请求救济,他不肯给,说:“我要拿钱去求取爵位。”徒弟愤怒地离开他而前往宋国。世人对此评价道:“这个人吝惜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还不如先拿已有的东西给人。”现在三晋有民众,而秦国吝惜徭役,这就是吝惜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东西,以至于失去了已经得到的东西,这与东郭敞吝惜自己还没有得到的爵位,以至于失去已经得到的徒弟有什么区别?况且,上古的时候有尧、舜,他们在当时就被称颂;中古的时候有汤、武,他们在君位而民服从。这四位帝王,受到万世称颂,被视为圣王,但是他们的治国之道还是不能为后世所用。现在若能免除三代的徭役,那么三晋的民众就能全都招来。这样的政策,不靠大王的贤明于现在确立,难道还要靠后世来为大王采用吗?这样看来,不是圣人的说法有什么奇特之处,而是听从圣人的教导太难啊!

  【姚注】

  ①赒(zhōu):通“周”,周济,救济。

  【姚论】

  当作者提出以极其优惠的条件招徕三晋之民时,势必会遭到秦国原有民众的反对。于是,作者以东郭敞之事为例,指出在三晋之民尚未招来之前,不必担心给予他们的条件太过优惠,这就是所谓的“爱非其有”。如果三晋之民不来,则秦国原有的民众就无法兼顾作战和务农,失去了原本可以获得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失其有”。由此可见,国家在不同时代需要采取不同的国策。当秦孝公之时,秦国因饱受贫弱之苦而被魏国侵占了西河之地,故而商鞅在奖励农战的同时,更侧重于发展军事。当秦昭襄王之时,秦军战无不胜而所向披靡,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日益扩张的领土和不能与之相称的人口之间的矛盾,故而本文极力主张招徕三晋之民以充实土地,对于出兵作战反而有所保留。秦孝公时的商鞅没有错,秦昭襄王的商君后学也没有错,他们都是根据时势的变化而提出相对应的政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2 06:4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