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61|回复: 0

卡夫卡:聊聊周五的降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7 18: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五盘后降准消息落地,很多人都失望了,0.25%的存款准备金率看似乎远低于市场预期。

  其实周五的盘面就已经反映了一切,券商在10.30就开始突然砸盘,财达证券突然被砸挺,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我说过券商是磨盘市里的第一渣男,市场不好冷若冰霜的时候,他就过来撩一下,等你以为爱情要来了的时候,人家变脸比变天还快,瞬间把你盘得伤痕累累。但渣男作为市场的工具人,嗅觉格外灵敏,这你也不得不承认。

  其实现在的市场的问题不是没有钱,看看今年前三个月社融数据,一月份创纪录了,三月份也是超预期了,只有2月份,因为春节的缘故有所下滑。

  我们来看看社融数据的具体构成:

  3月新增居民贷款7539亿元,较2月的-3369亿元上升1.1万亿元,较去年3月同比下降3940亿元。其中,新增居民短期贷款为3848亿元,较2月上升6759亿元,较去年3月下降1394亿元;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为3735亿元,较2月上升4194亿元,较去年3月下降2504亿元。

  居民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都在下滑,说明老百姓买房子的意愿在下跌,消费的欲望也在紧缩。

  企业贷款整体回暖。3月新增企业贷款2.48万亿元,较2月的1.24万亿元上升1.24万亿元,较去年3月同比多增8800亿元。其中,新增企业短期贷款为8089亿元,较2月上升3978亿元,较去年3月多增4341亿元;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为1.34万亿元,较2月多增8396亿元,较去年3月多增148亿元;新增企业票据融资为3263亿元,较2月上升26亿元,较去年3月多增4311亿元。

  在企业贷款里,大家该注意的是企业票据融资上升的较快,如果大家有点财务经验的都该知道,票据一向都是作为企业补充短期流动性的工具,用于企业周转,一般不会用在扩大生产上,这就说明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到支持实体经济中,但目前为止,效果还不明显。

  我之前也写过文章批判过日本跟欧盟,长期零利率低利率对实体经济的真实伤害,因为资金流动性太好,会让空转套利的收益远高于实体经济经营获利,资金更倾向于脱实就虚,长期此外,占据了资源优势的僵尸企业大量挤占社会资金,导致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反而很难获得更有竞争优势的低价资金。

  2020年疫情后一大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钱,最后为啥都大量跑去炒房了?上海深圳的房价不就是在那个时候赢来了第二春吗?

  有人又问,市场资金如此宽松,各地又在给房地产行业吹暖风,那么地产会不会再次赢来炒作潮?

  房地产是不动产,本身流动性就很差,大家如果对流动性的理解不够,可以去看看二手房销售数据。

  只有非常强的未来预期才能推动房地产销售数据的探底回升,况且现在大量民营地产企业的雷还没有排光,预售制度之下,谁也不想自己买到的期房遥遥无期,即便市场有回暖,也是二手市场先行。

  归根到底一句话,市场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信心,最近银行存款和理财数据都在好转,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在观望,等一个非常明显的企稳信号,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

  所以现在降存款准备金率只不过是个信号,相信我,假如真的降了1%,超预期了,悲观情绪激荡之下,很多人还会当负面消息来看待,甚至会猜想经济到了很糟糕的地步,所以不得不加大刺激。

  其实现在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时候了。

  现在就不得不提到这回长三角的疫情了,外省现在经济几乎停滞,昨天京东小哥自杀式物流刷频,接着就是有计划的复工消息。

  事情原本可以不至于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但既然发生了,那么就得看到危中之机。

  何小鹏和余承东都在警告,如果长三角继续不能开工,那么到五月份有可能全国的汽车厂生产都停产,可能这话有点夸张,至少我看见比亚迪在发声明,表示还可以继续生产。

  但这就给整个中国的产业链提了个醒:产能过于集中在某个地区,在极端情况下是否会降低风险抵御能力?

  疫情大考之下,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事实就那么明显。

  之前管理层在有意主导东数西算,鼓励企业将数据中心往西部地区放。

  那么会不会接下来有配套的政策,鼓励供应链向西走?

  如果我们看几年疫情的影响,我们去看疫情积极的一面,其实是一个战时状况提前预演,在防疫里,各地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社会协调能力都得到了一个系统性的考核。

  联想到上周颁布的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这是个长效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全国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别跟我说中西部地区各种问题,其实很多问题,只要给予发展的机会,都是能解决的,所以你看魔都,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一样有很多问题,之所以一直都没有爆发,主要是因为它一直在发展,快速发展。

  当然了,我不是想吐槽谁,只是想说明,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发展不够才集中爆发,如果不发展,很多问题会一直都在,发展好了,那么很多被诟病的所谓效率低下,其实也并非那么回事。

  我们比较了一下,起码从稳定社会运行,保障民生的角度看,武汉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做的比某国际都市好多了。

  这对后发地区反倒是个机会,毕竟到现在为止,还有成本优势在那里。

  我看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说,真正第一流的人才,是绝对不会到二三线城市里去的。

  我想说的是,当年华为招人,也是招不到第一流的人才的,牛逼哄哄的人要么去了钱多事少的外企,要么干脆直接就到硅谷去给当高华了,但为啥最后华为成了第一流的企业?

  人才都是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见多识广,多磨砺以后,自然而然的就成才了,所谓二三线城市很难出人才那是因为往往他们缺少成为人才的机会。

  中国的优势是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够大,如果一直任由局部地方产业过于集中,就业过于集中在少数地区,那么我们不就把自己给做成了日本、韩国吗?

  昨天我还跟朋友聊日韩的问题,它们是美国殖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必须非常偏科,必须非常集中,才能满足金融资本离岸遥控的需求。

  中国这么多年,坚持不懈的在做大基建,把基础物流都给打通了,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大家网购拿快递方便?

  过去我们太过于依赖外向型出口经济,其实是有风险的。

  三星已经把产业链从中国大规模的转移到越南,如果苹果也这么干了呢?

  苹果是可以要求自己产业链的配套企业跟着自己走的,别忘了,苹果是美国公司,人家还是要听美国政府的,难道你们觉得特斯拉就能特立独行,随性所欲吗?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家都知道了,为什么消费起不来?因为消费是要拿钱说话的,经济发展不起来,老百姓口袋里没钱,你让人拿什么来消费?

  反过来,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越有办法搞一些隐形的地方保护政策,导致各地发展更加不均衡,最后搞出一堆大城市病来。

  所以再怎么款信贷有意义吗?在不均衡的状态下,肯定是投机资金第一个享受到优惠,设法来套利,最后一部分地方水漫金山,一部分地方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实质性的通缩。

  有很多连我都看得出来的问题,管理层不会看不到吧,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然后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出面,引导产业链往中西部地区转移,做大做强,一边培养更强大的消费市场,一边培养更能抵御风险的产业结构。

  当然在此之前,肯定先要杜绝各地搞无须的竞争,这就是先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原因了。

  所以我以为,把眼睛盯着降准降息在现阶段意义不大,不如盯着后续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

  旧基建和新基建,到底要怎么去布局才能与产业链发展配套上?

  总想着吃一口猛药,让资金在金融行业里空转,那才叫灾难呢,结果就是卷出来的钱,一起跑去支援美利坚了,不信你问问某大厂的那位贾副总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 09:39 , Processed in 0.4219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