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41|回复: 0

刘晓博:统一大市场,“内圣外王”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1 19: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4月10日)晚上,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图)

  这份7700多字的文章里,34次出现了“全国”,68次出现了“统一”,49次出现了“大”,43次出现了“强”。

  这四个词汇组合起来就是:全国统一,大、强!

  很多读者留言给我,希望我分析一下这份文件。其实,“全国统一,大、强!”,就是这份文件的要旨。

  我之所以用“内圣外王”的说法,是因为“统一大市场”有对外、对内两方面的重要作用,或者说战略目的。

  先看“对内”。

  有人可能会疑惑:改革开放已经搞了40多年,市场经济写入十四大报告也已经整整30年,难道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吗?

  这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如果标准不那么高的话,可以说我们最迟在加入WTO之后,就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内大市场。

  但如果用高标准要求,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汽车销售方面,市民、企业想买什么车,基本上都可以自由选择,感受不到限制;但各地的出租车、公交车就没有那么自由了,买什么车型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就连一线城市都不能免俗。

  地方政府支持的车型,一般来说是本地生产的,这些企业把主要税收交在当地,并为地方经济贡献了GDP,地方政府或明或暗会支持。支持这一家的同时,相当于歧视了其他企业。

  再比如,很多城市都会有一个或N个本地的龙头房企,深受当地政府宠爱。他们可以拿到当地最好的土地,规划需要调整时也很方便。比如某城市CBD建了一个地标建筑,一栋楼里有超甲级写字楼、豪华五星级酒店,竟然还有百十套住宅。

  住宅能出现在这种楼里,就不是一般开发商可以办到的。这个开发商做到了,因为它是当地第一号房地产国企。

  同样的事情,当地的企业可以做,外来的企业、民企、外资企业不能做,这就是“统一大市场”水平不高的表现。

  歧视外地人,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痼疾,也是农业文明留下的烙印。

  在中国古代,人分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农业政权认为,只有务农、当兵才是正当职业,商人牟利、流动性强、见识广,天生带来不安定因素。

  所以,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都是歧视商人的,顺便连到外地谋生的人一起歧视了。如果你是外地商人,则受到双倍歧视。

  每个人只有在家乡才是“本地人”,一出门都是“外地人”,歧视和被歧视的地位马上反转。以前怎样歧视别人,现在怎样被人歧视。

  歧视不仅仅源于“本地”和“外地”,还源于所有制。比如规模、负债率接近的房企,在向银行融资的时候,央企、国企就更容易获得贷款,民企难度就要大很多。

  各种歧视,各种市场壁垒、市场分割的结果,是“交易成本”的上升,竞争不充分,最终让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就缺少一个统一大市场。最典型的案例是:上海、北京、天津都被迫向中央申请了飞地,来解决原材料或者粮食不足的问题。

  原因是:直辖市直接归中央管,没有一个省为依托。遇到粮食短期或者原材料短期,只能向其他省份求援。有时候,求援也不太管用,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资就是稀缺。

  比如上海曾在南京有一块飞地,原因是50年代末在那里发现了铁矿,国家决定设立梅山炼铁基地,作为上海钢铁厂的后方物资供应地,为上海炼钢提供生铁,保障上海物资供应。直到2008年以后,这块飞地才交还给南京管理。

  仅有生铁,还不足以保证钢铁生产,炼钢还需要煤炭。于是国家再次出手,把江苏沛县微山湖西岸的大屯矿区划给了上海,成为向上海直供煤炭的飞地。

  为了保障粮食、蔬菜供应,上海还在江苏盐城拿下了面积300平方公里的大丰农场。最鼎盛的时候,这块飞地可以给上海提供40%的大米。

  同样因为“炼钢”需要“铁”的原因,天津1969年在河北涉县拿下5平方公里的飞地,建设“天津铁厂”。

  北京则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拥有占地面积380平方公里的农场,早期用作劳动教养的场地,后来用作粮食供应基地。

  飞地,是市场割裂时出现的极端情况。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计划的比重越高,生产效率越低,市场割裂程度越高,物资越稀缺,甚至需要发行票证、给直辖市设立飞地来解决最基本的供应问题。

  进行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解决市场割裂的问题,全面降低交易成本,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中国改革开放后用了不到40年时间,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充分证明了市场的有效性。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

  第一是疫情的压力,看似是短期的,但有中期化迹象;

  第二是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到了后半段,增长方式需要从“房地产+大基建”向“科技创新+实体经济”转型。也就是我常说的,从“印钞票时代”向“印股票时代”转型。

  第三是中美关系进入“战略博弈期”,西方国家从接纳中国,到开始排斥中国,全球化遇阻,未来中国可能会进入以内部大循环为主的新时代。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地方政府会“情不自禁”地保护市场,设置壁垒。正因为看到了这个趋势,国家才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有人说,这是推进中国国内的“全球化”。这种说法虽然不准确,但有点那么个意思。

  说白了,对内要做两件事:

  第一,统一市场、削平山头、树立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

  第二,打破壁垒、降低交易成本,让内循环更畅通,促进经济复苏。

  这有利于谁?

  当然是大城市、大企业。

  统一市场建立之后,大城市的大企业,可以更顺利地进入全国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更高的利润。

  上图是深圳官方媒体刚刚发布的,2021年“深圳辖区”产生的一般预算收入(不含卖地、社保、国企等收入)。一共是11110亿元,其中对中央财政的贡献是6852亿元。

  深圳2021年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扣除中央财政返还)可能已经超过了北京,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城市第二;跟江苏、浙江不相上下。

  上海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就更高,超过了1万亿,北京大约是5000到6000亿元。

  为什么北上深财政这样“有钱”?

  因为北上深有面向全国征税的能力。这三个城市有很多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当产品和服务向全国销售的时候,就实现了对全国的征税。

  所以,统一大市场最大的获益者是中心城市和大企业。

  小城市、农村会吃亏,怎么办?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方式有三个:

  第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拿北上深等发达地区交给中央的税赋,支援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各地2021年获得的转移支付具体数据尚未公布,上图是2020年数据。可以看出,很多省份获得的转移支付都超过了4000亿,西藏人均转移支付甚至超过了5.5万元。

  第二,鼓励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方式有政府对口扶持,有大企业扶贫等。

  第三,反垄断,遏制优势企业获得垄断地位,保护中小企业发展。

  总之,国家的态度非常明确:全球化或许遇阻了,美国可能会进一步围剿中国。但中国的内部大循环要畅通,国内市场要统一、要降低交易成本,要尽量通过市场化手段发展经济,避免重回计划经济时代、市场割裂的状态。

  最近疫情就造成了市场割裂,甚至连物流都开始遇阻,今天的最新消息是:物流市场要打通:

  今天股市为什么大跌?主要原因是疫情,以及防疫带来的物流梗阻,生产暂时难以恢复正常等等。比如农民到田地里耕作,都受到了限制,需要“春耕证”什么的。

  建立统一大市场,还有“外王”的一面,也就是应对外来挑战。

  中美战略博弈、乌俄战争,让这个世界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全球化的确遭遇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挑战。

  中国跟俄罗斯不一样,我们是人口大国,但不是资源大国。中国的能源、粮食、铁矿石、芯片等,都需要进口。而中国的大量产品,需要卖到全世界各地,这关系到几亿人的就业。

  俄罗斯靠能源、粮食、矿石等,就足以养活1.4亿人口。

  中国跟国际产业链关系更加密切,不仅需要外部的资源,还需要外部的市场。如果中美关系“破局”,经济制裁和金融制裁,对中国的影响远比对俄罗斯大。

  所以,中国需要护城河。

  这护城河不仅仅是核武器、航空母舰、极音速飞弹,还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规模。很多时候,后者可能作用更大。

  怎样才能维持中美关系的“斗而不破”?统一大市场,是重要的杀手锏。

  上图是2021年中国跟主要贸易伙伴的交易情况,美国是中国最大顺差来源,也是最大单一贸易伙伴。

  看起来,中美联系非常紧密,相互离不开。——中国是当前最大的世界工厂,全球主要国家都非常需要中国产品。

  这固然是一个事实,但它不是中国经济最大杀手锏,只是较小的那个。

  原因很简单,美国一直鼓励制造业从中国回流,或者外流(去印度、东南亚等),最终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

  如果中国能把国内市场变得“统一”、“强大”,这个杀手锏将更有竞争力。

  毕竟,中国拥有14亿消费者。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4万亿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5万亿人民币。这可以给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提供大量的市场机会。

  为什么对中国态度上,欧洲跟美国不完全同调?为什么德国在推动中欧投资协定上,比其他国家更积极?

  原因很简单,欧洲产品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德国又占了很大的优势。比如汽车方面,德系车在中国占有率非常高,中国市场对德国非常重要。

  一方面需要中国的产品,另一方面更需要中国的市场,有了这两条“”保险绳,中国跟欧美日的关系就可能“不破”。

  “不破”,是中国经济继续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重要保障。

  虽然未来我们将以内部大循环为主,但外部大循环不能放弃。关起门来搞建设,那是不行的。不仅越做越小,还会越做越落后,越做越迟钝。

  所以,打造“统一大市场”,对内对外都极其重要,是中国的“内圣外王”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 23:24 , Processed in 0.1719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