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2|回复: 0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13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4 18: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法第十

  【题解】

  战法,即战争的方法。本文阐述了商鞅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胜,二是慎战。所谓“政胜”,就是将政治上的胜利作为战争的基础。如果在政治上不能战胜敌人,那就不要与之作战。而要在政治上战胜敌人,就需要通过改革制度和树立法治,以使得君臣同心而上下一致,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所谓“慎战”,就是战争前需要精心谋划,作战时不得轻敌深入,战胜后不要冒险追击。在商鞅的军事思想中,战争的胜利主要靠的是政治清明和战略谋划,至于将领的能力,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因此,商鞅在文中写道:“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

  【10.1】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民习以力攻,难①。难故轻死。

  【白话】一般来说,战争的方法必须以政治上的胜利作为基础,这样民众之间就不会发生争斗。民众不相争斗,就不会按照私人的意志行事,而是按照君主的意志行事。因此,称王天下的君主,其政治是使民众不敢参加乡里私斗,而勇于参加对敌作战。民众习惯于用实力进攻,这是困难的进攻方式。用困难的方式进攻,所以不怕死。

  【姚注】

  ①难:指以实力进攻,是困难的进攻方式。【3.5】记:“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好辩者以易攻,以易攻者必危。”

  【姚论】

  《孙子兵法·始计篇》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将“令民与上同意”置于“五事七计”之首,足见对其之重视。然而如何才能做到“令民与上同意”,《孙子兵法》中并未展开讨论,或许孙子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在【10.1】中,商鞅给出的解决之道是使民不争,即“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商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史记·商君列传》记:“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当初,孙子因伍子胥的推荐,被吴王夫差任命为吴军统帅,仅率三万吴军便击败强楚,攻入郢都,使吴国得以称霸诸侯。可是短短二十年之后,子胥含冤被杀,孙子不知所踪,吴王夫差亦国破身死。反观商鞅,虽然以身殉法,却使秦国霸业持续百余年而最终统一天下。由此可见,仅凭军事家的用兵如神和百战百胜是不足以确保基业长青的,关键还得靠政治家的改革制度和树立法治。

  【10.2】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白话】看见敌军像溃堤一样败逃,而且是溃逃不停,那就放过他们。因此兵法上说:“大战获得胜利,追逐不超过十里;小战获得胜利,追逐不超过五里。”

  【姚论】

  《孙子兵法·九变篇》记:“佯北勿从。”意思是说,对于假装败退的敌人,不可以跟踪追击。盖敌军溃逃之后,如果是真败,则很快阵型散乱、混乱不堪。可如果敌军虽溃败而不停,就说明其在溃败时的气势依然不衰,组织依然不乱。此时我再穷追不舍,就有可能会深陷敌军的埋伏,故而放过他们。

  【10.3】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①;敌尽不如,击之勿疑。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白话】军事行动之前,要衡量敌人的实力。如果在政治上不如敌人,那就不要与之作战;如果在粮食上不如敌人,那就不要与之相持;如果敌人在数量上比我们多,那就不要发起进攻;如果敌人各方面都不如我们,那就毫不犹豫地果断出击。所以说:用兵的首要原则在于谨慎,研究敌情,考察多寡,则胜负就可以预知了。

  【姚注】

  ①客:指战争中主动进攻的一方。

  【姚论】

  世人皆知商鞅是伟大的政治家,却很少有人知道商鞅的军事才能,因为他并未留下多少出神入化的精彩战例。然商鞅曾多次领兵伐魏而无往不利,并最终于公元前340年大败魏军,迫使魏惠王献出七百里河西之地。这七百里河西之地,原本是秦国所有,魏文侯时由吴起领兵攻占。当初秦孝公下求贤令时,就特别提到“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如今商鞅为秦国重夺河西之地,不仅标志着秦魏之间的强弱变化和攻守形势彻底逆转,更是为秦国经略中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孙子兵法·军形篇》上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这话用来形容商鞅,应该是非常贴切的了。

  【10.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白话】称王天下的军队,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而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源自战术的高明;打了败仗而不埋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错在哪里。

  【10.5】若兵敌强弱①,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若其政出庙算者②,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

  【白话】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则将领贤于对方的会获胜,将领不如对方的会落败。如果战略决策出自朝廷的精心谋划,则将领贤于对方的会获胜,将领不如对方的也能获胜。能在政治上长期掌握获胜之术的,国家必定会强大,以至于称王天下。如果民众信服而听从君主,那么国家就会富足,军队就能获胜。坚持执行这条路线,就必定能够长期称王天下。

  【姚注】

  ①敌,匹敌,实力相当。

  ②庙算:庙,宗庙;算,计算。古代在重大军事行动之前,国君会在宗庙召集群臣议事,筹划战争的战略、战术、后勤、外交等事宜,故称“庙算”。《孙子兵法·始记篇》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姚论】

  在商鞅之前,战国第一名将当属吴起;当商鞅之时,战国第一名将当属孙膑。纵观商鞅生前身后的数十年间,秦国似乎都没有诞生一位真正足以名垂青史的贤将。直到商鞅去世四十四年之后的公元前294年,才有白起在伊阙之战中横空出世一战封神。然而,名将的缺失并不足以妨碍秦国成为独霸天下的超级强权。白起横空出世之后,燕国有乐毅,齐国有田单,赵国更是先后涌现了赵奢、廉颇、李牧等名将。仅就军事才能而言,他们未必就输给白起,以及白起之后的王翦,可六国终究不免于被秦国逐个兼并,这岂非是因为秦国在政治上长期掌握了获胜之术?所以商鞅说:“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至于将领的贤能,有名将固然是好,无名将亦不妨碍大局。

  【10.6】其过失,无敌深入①,偕险绝塞②,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

  【白话】用兵的错误,要轻敌深入,背靠险阻而穿越要塞,兵民疲倦而又饥渴交加,再遇上疾病流行,这就是败军之道。因此,将领役使兵民,就像乘坐良马,不能不调适得宜。

  【姚注】

  ①无敌:轻敌。对于“无”字的训诂,后世学者颇有争议,一说通“慢”,即轻慢;一说通“侮”,即轻侮,但对字义的解读是一致的。

  ②偕:当作“偝”字,形近而误。偝,通“背”,背靠之意。绝,穿越。背靠险阻,则在遇到变故时难以后退,穿越要塞,则因远离后方而补给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2 05:5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