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32|回复: 3

郭灿金:被误读两千年的“刑不上大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4 18: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对被误用的古语做个排行榜,“刑不上大夫”绝对可以名列前茅。

  何谓“刑不上大夫”?有两种观点最有代表性。

  第一种观点是“特权论”。

  这种观点认为,“刑不上大夫”表达了一种赤裸裸的特权。“刑不上大夫”就是刑罚不能加诸大夫身上,大夫不应该被大刑伺候,换句话说,就是“大夫”享有法外特权,不应该接受刑罚的惩处。这种理解深入人心,甚至被认为是对“刑不上大夫”的权威理解。每当有高官被绳之以法,总会有媒体义正词严地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例外,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谁都不能心存‘刑不上大夫’的侥幸。”

  第二种观点是“平等论”。

  这种观点认为,“刑不上大夫”和特权无关,恰恰相反,“刑不上大夫”要求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譬如,钱文忠教授在讲解《三字经》时就曾这样解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上”是“优待”的意思,“礼不下庶人”的“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不会在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也不会被排斥在礼仪之外。

  两种观点可谓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到底哪一种观点更为准确或者更为接近原意呢?

  考察“刑不上大夫”的原意,我们需要到此话的出处一探究竟。“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曲礼》,原文是这样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单纯从原文的字面上,我们无法断定“特权论”和“平等论”哪个观点更接近于本意。在《礼记》里,“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上文讲的是“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一类的吊丧之礼,下文讲的是“兵车不式,武车绥旌”一类的乘车之礼,因此,我们也无法联系上下文来推知“特权论”和“平等论”哪个观点更接近于本意。

  怎么办,我们只好考察和《礼记》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古人是怎么理解“刑不上大夫”的。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是一部先秦至西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最初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篹辑。司马迁不仅离此书成书年代较近,恰好他对“刑不上大夫”有过一段精彩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刑不上大夫”的本意显然有巨大的帮助。

  在著名的《报任安书》里,司马迁痛心疾首地说:“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把司马迁的这段话翻成白话就是:古书上曾说“刑不上大夫”,这句话是在激励士大夫在气节方面不能不加以自勉。当猛虎在深山时,百兽对它震惊恐惧,可当老虎落入陷阱牢笼之时,威风的百兽之王也只能摇着尾巴乞求食物,何以至此?因为猛虎受到了长期的外力制约而被慢慢驯服。所以,即使随便在地面上画个监牢的形状,士大夫也绝对不会随便进入;即使用个木头雕刻成狱吏的样子,士大夫也绝对不会和他对案受审。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个人不能不早拿主意。……作为诸侯之长的周文王曾被拘禁在牖里;曾是丞相的李斯,也尝遍了五种刑罚;已是诸侯王的韩信,也在陈地被戴上过刑具;有称帝野心的彭越、张敖,结果都被下狱定下罪名;绛侯周勃诛杀了吕氏家族,权力超过了春秋时的五霸,后来也被囚禁在待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大将军,最后也穿上了囚衣,戴上了刑具;季布卖身做了朱家的奴仆;灌夫被关押在居室受辱。上面提到的这些人都是王侯将相,威名在邻国都有传扬,在将要遭受刑罚制裁的时候,他们却不能下决心自杀身亡。……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就自杀以规避刑罚的制裁,而是等到自己的意志慢慢衰退,遭受了酷刑对待的时候,才想到自尽以保全节操,那不是太晚了吗?古人之所以在对士大夫用刑时很慎重,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由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在司马迁的理解里,即使威猛如虎,如果被关进牢笼,施以刑罚,最后也难免忘记尊严,摇尾乞怜。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有尊严的人应该提前计议,早作打算。怎么早作打算?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刑罚加身之前就自我了断——引决自裁!而不能等到遭受酷刑,蒙受屈辱之后,才想到自杀。因为,在古人看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即一个人生于世间,最好的情况是不让祖先的声誉蒙受耻辱,其次是自身不受辱,再次是不让自己的颜面受辱。而在刑罚还没加诸到自己的身体之时,为了保全个人尊严,为了“不辱先”、“不辱身”、“不辱辞色”, 应当毅然决然断然自杀,一了百了,以之避免身受刑罚惩处的耻辱,此之谓“刑不上大夫”。 这是远离屈辱的一种选择,也是面对被动命运的主动选择。很明显,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所担心的是因为遭受刑罚导致祖先和自己的名誉受损,而不是担心刑罚本身,显然,这和“畏罪自杀”有质的不同,境界更有高下之分。

  因此,“刑不上大夫”指的不是“大夫”享有特权,更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扯不上半毛钱关系。而是古时“大夫”们立身处世的一个底线,宁可尊严死,而不忍辱生。只是后人误解了本意,以讹传讹了两千年。

  因此,“刑不上大夫”不是古代士大夫的挡箭牌而是一种自我警醒,不是法外特权而是一种自我约束。面对这样一句古语,今天的贪官污吏们难道不该汗颜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5 11: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了。这两句话好像孟子或是孔子对其弟子做过解释:“刑不上大夫”是要犯罪高官自裁,“礼不下庶人”是因为平民一般很忙,你叫他遵守那么多繁复的礼节,他就无法开展正常的生产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5 17: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读到《报任安书》,才理解了什么叫“刑不上大夫”。古人的很多观点都是通过近取诸身体验出来的,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心理反应,往往会被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刑人不在君侧”就类似于“不当着客人面打孩子”,这就是设身处地的体验客人心理的结果,并进而上升到礼仪的高度。
“刑不上大夫”显然是对违法者【士大夫】的告诫,而不是对执法者的要求,类似于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意思。这似乎也遵循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有丝毫毁损”的儒家教义,受刑会导致身体毁损,这是大不孝。
从汉代士大夫的表现来看,司马迁对“刑不上大夫”的解释也是完全正确的。汉代是一个讲究气节刚气十足的朝代,班超、苏武的表现令今人叹为观止,士大夫的极度自尊心理,导致汉代官员自杀现象非常普遍,有时甚至一言不合就自我了断,著名的如李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7 02: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有节气操守的士人,犯了错误,有问题,不会等大领导来动刑制裁,而是自觉自杀,以谢天下,这才是“刑不上大夫”的本意。

中国古代有多少好东西,给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渣给故意误读 . .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02:49 , Processed in 0.1563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