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01|回复: 0

罗天昊:中国十大城市包容能力排名:多包容,更繁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6 11: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大城市包容度排名
  数据说明:

  1  以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排名

  2  所有数据来自各城市七普人口公报

  (1)

  大国之器,开放包容。

  当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考验中国未来能够走多远,不仅在于经济总量等硬实力,更在于软实力,尤其是,国家是否开放包容,是否给予民众多元的思想与多彩的生活?

  有时候,国家或者城市的竞争力,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成为资源自由交流的中枢,在于能否汇聚全球性的资源。在全球近现代国家发展历史上,“外地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往往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国家如此,城市亦如此。

  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东京,首尔等均为全国著名移民城市。而以自由开放、兼容并蓄、文化融合著称的香港,成为亚洲创意中心。特别是香港电影和唱片业,造就了香港“东方好莱坞”的美誉。

  国内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等重镇,都以开放著称,北京容纳了各种人才,在一度流行的“画家村”里,众多边缘人士中,很多人后来崛起为国内名家,很多著名的歌手亦曾经在街头的酒吧驻唱。

  能否容纳足够的移民,不仅是一个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的体现,更是其有无强大的社会自我更新能力的体现。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博大,是否有包容性,人口结构是最直观的维度,特别是能否容纳外地人、广纳四方豪杰,是判断城市包容能力的最核心标准。

  城市包容能力系列是天下城市智库的品牌研发课题,至今已历十年,本期聚焦十大城市,推出“中国十大城市包容能力排名”。

  核心参数:

  外地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

  为什么算占比,而不算外地人总数?

  占比才能体现开放度。

  城市大不重要,器局大才豪气。

  为什么本次排名只涉及十大城市?

  中国最强大的城市,典型。且数据可靠。

  最独到的视角,最权威的数据。

  更多城市包容度如何排名?

  天下城市智库已经公开计算方法,

  所有城市均可自行计算。

  (2)十大城市包容能力  分别说明

  深圳

  中国移民之都,最博大开放的城市。

  外来人口总数达1243.9万,全国第一,占比达70.8%,为十大城市之首。

  深圳被部分精英主义者蔑称为“文化沙漠”,但文化的最大载体是人而不是“文物古迹”,没有古迹的深圳,以汇聚天下四方之民的胸襟,加冕为中国最大的开放之城。

  青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使深圳充满活力与激情,亦成为中国著名的创新之城,中国首个全球创意之都就是深圳。

  开放,容易打破利益格局,推动改革。

  近年深圳房价飙升,推高了生活成本,阻遏了部分青年的求生之路。长久来看,过高的房价将伤害深圳的城市活力,降低其包容性,值得警惕。

  广州

  中国著名的移民城市,开放博大。

  外地人口882.6万,占比47.3%。与两年前比,占比几乎提高了十个百分点。

  外地人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广西、四川和河南人比较多。广东为中国最发达的省份,容纳了各地人。

  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还需要接纳更多外地人,造就更富有活力的社会。

  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广州,预测经济实力将进一步提高,还可以容纳更多外地人,成为全国人的广州,全球影响力的广州。

  广州本地人低调踏实,很多富人都生活简单,根本看不出来,这种低调务实的优良民风,非常值得在全国推广。

  苏州

  苏州令人惊喜。

  七普苏州人口猛增,外来人口竟然高达530.5万,占比高达41.6%,在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三。以前藏住没统计出来的外地人,疫情中全部锁定查实,苏州的开放包容性得以真实体现。

  在上海的卧榻之侧,苏州外来人口占比竟如此之高,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强大包容能力和吸引力。

  苏州拥有强大的工业体系。为无数民工提供了饭碗。此外,作为江南水乡与人间天堂,苏州的宜居与诗意也吸引了不少人。

  上海

  中国最大的城市。

  上海外来人口占比为40.6%,在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三,直辖市中第一。

  大上海,鼎盛时期在百年前。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一直处于中国发达城市之列,且浦东为中国第二轮改革的试点。但是,上海的开放和包容精神,始终比深港稍逊一筹。

  直辖市是一柄双刃剑,既为上海争取到了大批央企和国企的驻扎,可以轻易获得中央在公共资源的垂青。但是,政治地位过高,使上海主政者小心谨慎,怕出错,怕改革。缺乏改革的胆魄。最终,在开放包容精神方面,稍显不足。

  上海的及格线:外地人占比50%以上。

  一百年前,上海做到过。

  近十年来,上海外来人口增加了一倍,逐步从一个讲上海话的城市,衍变为普通话流行的城市,真正成长为国际大都市,其开放度和包容度,比十年前提升了一个档次。

  近年上海人口流入减缓,高耸的房价对青年人进入造成巨大障碍,值得警惕。

  北京

  大国之都,吐纳四方。

  北京外来人口791.9万,占比36.2%。

  罗天昊认为,北京是一个复杂的城市,有三个世界。

  第一个是权力世界,第二个是老北京势力,第三个是以CBD为代表的民间世界和外来世界。权力、传统与市场三大力量的博弈,使北京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充满争议。

  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学校,最多的央企总部,最好的医院,公共资源冠绝全国,在此情况下,外地人占比重至少需超过50%以上,才符合全国民众的期望。北京需要更加开放包容。

  雄安搅局,未来央企和大学率先落地,估计大批体制内的户籍人口,将迁移到雄安,成为第一批保留北京户籍的雄安元老。

  北京人口,将会猛降。

  杭州

  人间天堂,名不虚传。

  杭州外来人口占比31.2%,江南春梦。

  杭州为江南文化之都,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作为长三角的副中心,既是大都市,亦是开放、大器,包容的城市。

  开放大度的杭州吸引力不可小视。约翰·霍金斯、余华、麦家、蔡志忠、朱德庸、姚非拉、赖声川、杨澜、吴小莉等文化名人均在此落户。

  作为中国发达省份的省会,杭州的排名应该更靠前。最近几年,杭州学起北京搞限车令。在上海边上,杭州的人口和资源本来就面临激烈竞争,需要更开放包容的气度。

  杭州一直富而不贵,还没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未来随着人口持续增加,有望入局。

  成都

  外来人口逼近600万,占总人口28.4%,西南第一开放之城。

  成都面临与重庆和西安的竞争。不仅需要更先进和丰富的产业结构,也需要年轻和充足的人口。

  目前成都外来人口总数和占比,均为西部第一,后劲充足。

  武汉

  武汉本次虽遭遇重大损失,但潜力仍十分巨大。

  高铁既使新冠病毒初期在全国快速扩散,同时,也隐约可以看到武汉作为中国地理交通中心的巨大影响力。一旦步入正轨,武汉爆发力强大。大国之中,武汉是中国未来的天选之城。

  京津南下,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上,在武汉交汇。人口向武汉迁移,大势所趋。

  九派横流,包容万物。七普武汉外来人口316.5万  占比25.7%,目前的开放性与包容度,与未来抱负之间尚有巨大空间。

  2020年武汉核酸检测,一度统计人口达到1400万之巨,七普人口反不及疫情中的实管人口,说明有不少人离开了武汉,这是疫情中的特殊情况,不然武汉的外地人占比会更高。

  武汉是一个巨大的藏人之城。

  作为全球高校生最多的城市之一,若能留住七成大学生,将是巨大的人才增量。

  武汉的人口顶点或在2000万。人口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有望成为中国新一代移民领袖城市,一个有活力的、有创造力、充满生机的城市。增加1000万人口后,武汉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未来占比应超过50%以上,成为内陆人口熔炉,博大雄浑的国家中心城市。北有北京,南有深圳,中有武汉,包容天下,吐纳四方。

  南京

  六朝古都,江南形胜。

  南京最近几年经济和人口增长都很迅速,两年前首次进入中国十大城市,挤掉了天津,从目前发展态势看,南京将长期盘踞中国十大城市之列。

  目前,南京净流入人口达208.9万,占比22.4%。

  南京能够有如此开放包容的能力,非常难得,众所周知,江苏是中国发展最均衡的省,13座城市均是全国百强市,苏州经济总量还大于南京,同时上海离江苏也近,分流了很多江苏人,在此情况下,南京能够吸引200万外地人,殊为不易。

  重庆

  中国唯一的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还多的直辖市。

  净流入人口—207.3万,占比—6.5%。不过,随着重庆的发展,本市户籍人口外流的情况已经缓解,吸引外地人口日益增多,净流入人口亏损总量今年日益收窄。

  重庆曾长期人口倒流,原因是重庆肩负重任,城乡分立,发展不平衡。庞大的农村人口一部分流入到市区,一部分流出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未来,重庆需要以更快的发展,吸引本市户籍人口的回流。同时,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理应成为大西南的人口自熔炉。

  2018年重庆人口净流入15.88万,2019至2021年年继续流入,集聚加速。

  未来十年,重庆有望实现人口盈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4 23:31 , Processed in 0.3287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