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699|回复: 0

戍天九思:另辟蹊径!清华突破1nm以下芯片核心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16 14: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4月19日,国家领导人在清华建校110周年前夕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3天后,清华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果然不负众望,成立不到一年就有了重大突破。

  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了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3月10日,相关成果以“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垂直硫化钼晶体管”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

  突破1nm以下晶体管技术意味着什么?

  3月9日,苹果公司发布的新款个人计算芯片M1Ultra,据说比当前最强大的桌面计算芯片要高出90%,晶体管数量达到惊人的1140亿个,是上一代的7倍之多,可能会使用台积电的5nm工艺。

  事实上,在2010年以后,大部分半导体代工厂号称的多少纳米的工艺,已经不严格对应实际的栅极长度了,而只是工业上一个习惯说法。比如,IBM在2021年发布的2nm工艺,实际的栅极长度是12nm。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7nm、5nm工艺,栅极长度也都在10nm这个量级。这倒也不能怪代工厂虚标,而是学术界都还没有顶开这个开花板。

  目前,学术界在极短栅长晶体管探索的最新成果是:

  ★2012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在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报道了基于绝缘衬底上硅实现V形的平面无结型硅基晶体管,等效的物理栅长仅为3纳米。

  ★2016年,美国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在《科学》(Science)期刊报道了基于金属性碳纳米管材料实现了物理栅长为1纳米的平面硫化钼晶体管。

  ★清华大学在3月10日《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员使用二维材料,在硅片上加工出了迄今为止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只有0.34纳米。清华与美国走了大体相同的技术路线,美国突破的是平面硫化钼晶体管,清华突破的是垂直硫化钼晶体管,而且清华走得更远。否则,《自然》杂志也不会刊登。

  清华探索芯片制作新材料新方法

  要说清楚清华重大突破的意义,就必须了解清华论文中的两个关键词:“栅极”和“二维材料”。

  首先解释一下“栅极”。它的英文是Gate,也就是门的意思。在晶体管里,栅极是负责控制整个结构开关的最关键部位。栅极长度越小,晶体管就能变得越小,所以栅极长度成为衡量晶体管大小最重要的指标。业界说的5nm、3nm工艺,就是指栅极长度。

  “二维材料”是跟传统的“三维材料”相对应的。我们今天使用的芯片都是由三维材料组成的,也就是由一大堆原子堆砌成的立体结构。比如5nm晶体管,虽然很小,但仍然属于三维材料,它的栅极长宽高,有几十到几百个硅原子。

  要想进一步缩小栅极的尺寸,该怎么办呢?

  极限思路就是“降维打击”。把栅极的三维结构拍扁成二维,让它变成一个平面网格,只有一层原子的厚度,也就是零点几个纳米。如果把这一层原子当作晶体管的栅极,那这零点几个纳米,差不多也就是栅极长度的物理界限。这也就是清华大学这篇论文的思路。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使用了两种二维材料:石墨烯和二硫化钼。他们把晶体管设计成了一种台阶结构,由硅基组成一个台阶,把二硫化钼薄膜像地毯一样,铺到台阶的上下层,地毯的上层和下层分别对应着晶体管开关的两端。而单层石墨烯,则是插在了台阶结构的中间,充当晶体管的栅极。给这层石墨烯施加电压,就可以控制台阶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导通和关闭。

  ▲二硫化钼晶体管示意图

  由于这个控制电压是从石墨烯的边缘释放的,在这个位置上只有一层碳原子,厚度大概是0.34纳米——于是,这篇论文就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结构。这也达到了栅极长度的物理极限,因为栅极最少也得包含一层原子。

  清华另辟蹊径有望助力中国芯片换赛道超车

  由于石墨烯很难稳定存在,而二硫化钼的性能比石墨烯更好,因此,二硫化钼有望成为下一代芯片材料。二硫化钼作为芯片材料有三大优势:

  ★二硫化钼芯片不易发热、能耗低。目前,硅晶芯片已接近“摩尔定律”的极限。主要原因是当芯片工艺向3纳米缩小时,就会出现“量子隧穿”现象,电子就有了“穿墙术”,不再是受控穿过单晶硅,因此芯片研发屡屡失败,这还使硅晶芯片易发热、能耗高。二硫化钼只有三层原子厚:上下两层都是硫原子,中间一层是钼原子,这个厚度也已接近极限,所以它可看成是二维材料。由于二硫化钼晶体是一种层状结构,电子很难突破层与层之间的间隙,只能被限制在层内运动,因此,不会出现量子隧穿效应。

  ▲二硫化钼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硫化钼芯片比单晶硅芯片更容易控制纯度。芯片材料对纯度有苛刻的要求,纯度低的芯片运算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幅增加。单晶硅是原子晶体,每一个原子都要和周围的四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起来。边缘的硅原子无法和四个硅原子相连,只能留出空闲的化学键,称为“悬挂键"。而悬挂键容易和其他原子结合形成杂质,使单晶硅的纯度降低。而芯片电路尺寸越小,边缘露出来的硅原子就越多,悬挂键也就越多,杂质也就越多。二硫化钼没有悬挂键,不会引入杂质。它的化学键只在三层原子之间,没有边缘,其他原子很难插入三层的内部。因此,二硫化钼芯片容易控制纯度。

  ★制造二硫化钼芯片可能绕过目前的技术瓶颈。目前,硅晶芯片是用光刻机,利用激光把电路雕刻出来。因此,要想让芯片电路变得更精细,前提条件是要掌握更精密的光刻技术,但是,现在光刻机的精度很难再提高。但是,生产二硫化钼芯片,可能不通过光刻技术,直接获得。目前,二硫化钼晶体大多是通过化学沉积法完成。简单说,就是用一些原料缓慢反应产生二硫化钼之后,直接铺在基底材料上。如果这套技术完全成熟,我国就可以绕过光刻技术的瓶颈。

  清华任天令研究团队是使用原子层沉积方法完成的。具体器件结构、工艺流程、完成实物图如下所示:

  ▲亚1纳米栅长晶体管器件工艺流程,示意图表征图以及实物图

  可见,二硫化钼芯片具有比硅晶芯片更好的应用潜力,二维的二硫化钼芯片还有望打破三维硅晶芯片“摩尔定律”的极限,二硫化钼芯片工艺还有望绕过光刻机“卡脖子”问题。

  在这个全新的芯片研发领域中,中国的研究团队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从这个思路出发,中国科学家也许能够在1nm以下的下一代半导体芯片中,实现换赛道超车。

  但是,目前批量生产出二硫化钼晶体管工艺还没有突破。因为二硫化钼是一种二维材料,而二维材料的批量化生产,对现代技术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正是因为这一点,国际芯片巨头虽然普遍看好二硫化钼,但是还没有实际投资到相关产业。而这可能恰恰是中国的机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8 04:37 , Processed in 0.0937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