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00|回复: 0

姚尧:精读《左传》第1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0 14: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隐公

  【姚论】

  鲁隐公,姓姬,名息,隐是其谥号。

  自西周至春秋时期,贵族的称谓甚多,在世时有姓、有氏,有名,有字,死后还有谥。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世人对于这些称谓常有混淆,就连司马迁在记载《史记》时亦不乏错漏。譬如,《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按照这种记载,孔子应该是姓孔,名丘,字仲尼。可真正准确的说法,是孔子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因此,在正式解读《左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周朝的宗法制度和姓氏称谓。

  按照周制的理想状态,周王是天子,即天之子。《礼记·曲礼下》记:“君天下曰天子。”孔颖达注曰:“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意思是说,天子是上天之子,受上天之命而养育万民,将万民视为其子,故称“子民”。周王去世后,由其嫡妻所生诸子中最年长者继位,故称“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是王族的大宗,天下的政治共主。其余兄弟子侄,是王族的小宗,被分封在外建国,为诸侯,故称“分封制”或“封建制”。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如宋为公,晋为侯,郑为伯,杞为子,许为男,但通常还是一律尊称为“公”。如鲁隐公本是侯爵,却称为“隐公”。诸侯的君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公族的大宗,本国的政治共主。其余兄弟子侄是公族的小宗,被封为卿大夫,拥有专属于自己的采邑。卿大夫的家长之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家族的大宗,封邑的政治共主,其余兄弟子侄则是家族的小宗。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周王、诸侯和卿大夫构建而成的贵族统治集团,各级组织皆由世袭的嫡长子作为族长来行使权力。然在宗法制的具体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嫡长子缺位的情况。对此,《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记载了确立继承人的原则:“大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长立。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意思是说,如果嫡长子已死,就立嫡长子的同母弟。如果嫡长子没有同母弟,就立庶子中最年长者。如果庶长子年纪相当,就立更贤能的;如果同样贤能,就通过占卜来决定。

  姓,是指具有相同远祖的部族名称,如夏王姓姒,商王姓子,周王姓姬。周王分封诸侯时,与周王同族者皆为姬姓,如鲁、燕、蔡、卫等,这些诸侯彼此之间称为“同姓国”。又有姜姓被封为诸侯者,如齐、许、申、吕等,这些诸侯彼此之间亦称为“同姓国”,但与姬姓诸侯之间就称为“异姓国”。周朝遵循“同姓不婚”的原则,因此贵族娶妻时,必须明确新妇与自己不同姓,而在已婚贵族女子的称谓里,亦会标明其娘家的姓。譬如鲁惠公的元妃称“孟子”,因其娘家在宋国,是子姓。又如郑武公的夫人称“武姜”,因其娘家在申国,是姜姓。

  氏,是指从姓中分散出来的不同部族的名称,即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的来源较多,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以诸侯国名为氏,如齐、鲁、宋、郑等。

  二是以祖父的字为氏。盖国君之子常称“公子+名”,孙子常称“公孙+名”,曾孙则常以其祖父的字为氏。譬如,郑穆公姓姬,郑氏,名兰。郑穆公有个儿子,名騑,字子驷,故称公子騑。公子騑有子名夏,字子西,故称“公孙夏”;又有子名黑,字子皙,故称“公孙黑”。公孙夏有子名带,字子上,称为“驷带”,即以公子騑的字“驷”为氏。公孙夏又有子名乞,字子瑕,称为“驷乞”,亦以公子騑的字“驷”为氏。

  三是以所居官职为邑。譬如,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晋文公为图谋霸业,将原有的二军扩充为三军。次年为抵御北方的戎狄,又扩充了三军,这样晋国就有了六军。然因六军是天子才能有的配置,故将新增的三军称为三行(háng),即上行、中行和下三行。晋国大夫荀林父,姓姬,荀氏,名林父,因其曾任中行的统帅,其后代遂为中行氏。

  四是以受封采邑为氏。譬如荀林父有弟名荀首,封邑在智(今山西永济),其后代遂为智氏。

  除此之外,还有以职业为氏的,如巫、陶等,又以排序为氏的,如孟、仲等,有以方位为氏的,如东郭、西门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南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记:“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故楚之子孙可称楚,亦可称芈。周之子孙可称周子南君,亦可称姬嘉。又如姚恢改姓为妫,妫皓改姓为姚。兹姓与氏浑而为一者也。自汉至唐,世有典籍,讨论兹事。然皆出于一时之意,不知澄本正源。每一书成。怨望纷起。臣今此书则不然……”由此可知,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姓氏之间就混二为一了。后世学者遂多有典籍探讨此事,可惜皆不能正本清源,徒引来诸多批评,故郑樵撰写该书。至于郑樵如何评价其书之卓尔不群,我们就不在此赘述了。

  名和字是贵族在世时的称谓,《礼记·檀弓上》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在,周道也。”意思是说,幼年时称“名”,成年行冠礼后称“字”,五十岁后根据排行称伯仲,死后称谥号,这就是周朝的礼制。名和字通常是有一定关联的,如孔子是其父母在尼丘山祷告后所生,又因其头顶凹陷,四周隆起如山丘,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曾赐其一条鲤鱼,故孔子之子名鲤,字伯鱼。字,通常是由一核心单字加上前后缀组成,前缀可以是伯(孟)、仲、叔、季等排行,如仲尼、伯鱼等;亦可以是作为男子美称的“子”,如孔门弟子中的颜回,字子渊;宰予,字子我等。后缀有作为男子美称的“甫”或“父”,如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子姓,宋氏,名嘉,字孔父,其中“孔”是核心,“父”是后缀,而孔子之所以为孔氏,亦是由其先祖的自“孔”而来。又如周宣王时期的名臣尹吉甫,姓姞,兮氏,名甲,字伯吉甫,其中“吉”为核心,“伯”是前缀,“甫”是后缀。兮甲文武全才,功勋卓著,周宣王封其为“师尹”,故称尹吉甫。其后代或以其字为氏,即吉氏;或以其官为氏,即尹氏。

  需要说明的是,周朝贵族女子亦有名有字。《礼记·曲礼上》记:“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说,给孩子命名,不要用国号,不要用日月,不要用隐疾,不要用山川。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而取字。在父亲面前,做儿子的要称名。在君主面前,做臣子的要称名。女子订婚后,行笄礼而取字,这就是成语“待字闺中”的由来。女子的字经常由排行、娘家姓作为前缀,亦有表示尊称的“母”或“女”作为后缀。如《铸公簠》上所记之“孟妊车母”,就包涵女子字中的全部元素,其中,孟是排行,妊是娘家姓,车是字,母是尊称。又如《鲁太宰原父盘》上所记之“季姬牙”,其中,季是排行,姬是娘家姓,牙是字。又如《应侯簋》上所记之“姬原母”,其中,姬是娘家姓,原是字,母是尊称。

  谥,是指贵族去世后,人们根据生平事迹给出的褒贬文字。《论语·公冶长》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即卫国的执政大夫孔圉。当其去世后,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圉的谥号是“文”孔子回答道:“孔圉聪敏而爱好学习,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所以将他谥号定作‘文’。”周朝最初是只有周王和诸侯有谥号,至春秋时逐渐发展到卿大夫亦有谥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意思是说,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诏令称:“我听说,上古时期只有称号而无谥号,中古时期(即周朝)不但有称号,还在死后根据其行为追加谥号。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这实在是没有道理,我不采取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我就是始皇帝,后世用数字计算,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永远传承下去。”由此可见,谥法在秦始皇时期已被废除,但汉朝建立后又将其恢复,直至清朝灭亡乃止。《左传》开篇《隐公》之“隐”,即为鲁国第十四任国君姬息的谥号。

  周武王姬发灭商成功后,封其弟周公姬旦于鲁,却又不让其前往封国,而是留在身边辅佐。两年后,武王去世,其子成王继位,周公继续留在朝中辅佐成王,而以其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封。于是,伯禽就成为鲁国的首任国君,又因其没有谥号,故称“鲁公伯禽”,之后依次是考公、炀公、幽公、魏公、厉公、献公、真公、武公、懿公、废公、孝公、惠公、隐公,其世系如下图所示:
  【传】

  惠公元妃孟子①。孟子卒,继室以声子②,生隐公。

  【白话】

  鲁惠公首次所娶的正室夫人。是孟子。孟子去世后,惠公续娶声子,生鲁隐公。

  【姚注】

  ①惠公:姓姬,名弗湟,谥惠,鲁国的第十三任君主,在位四十六年(前768年—前723年)。

  元妃:首次所娶的正室夫人。《说文解字》记:“元,始也。从一从兀。”

  “兀”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所示:
  “元”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兀”与“元”的本义相同,皆是指人头。最初,是在“人”字上用一圆实点来指代头部,后将圆实点细化为一条横线,就成了“兀”。又在“兀”字上再加一横以特指头部所在,就成了“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所谓“归其元”,即是指归还其头部。“元”的本义既为头,故可引申为始、首、大。

  孟子:宋国国君之女。孟是其排行,即老大;子是其娘家姓。

  ②继室:续娶,作动词用。《史记·鲁周公世家》记:“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适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因称惠公为长庶子,称声子为贱妾,可知续娶的声子并非正室。声子,亦为宋女,声是其谥号,子是其娘家姓。

  宋武公生仲子①。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②。生桓公而惠公薨③,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白话】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下来手掌上就有字,写的是“为鲁夫人”,故此嫁到鲁国。仲子生下鲁桓公后不久,惠公就去世了,因此隐公摄政而尊奉桓公。

  【姚注】

  ①宋武公:姓子,宋氏,名司空,谥武,宋国的第十二任国君,在位十八年(前765年—前748年)。仲子:宋武公之女,仲是其排行,即老二,子是其娘家姓。

  ②归:女子出嫁。我:鲁国。因《春秋》为鲁国史书,故以“我”代指鲁国。

  ③桓公:姬姓,名允,谥桓,鲁国的第十五任君主,在位十八年(前711年至前694年)。桓公是惠公的嫡子,隐公之弟,然当惠公去世时,桓公尚在幼年,不能临朝听政,故以隐公摄政。薨(hōnɡ):诸侯去世。《礼记·曲礼上》:“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5 06:13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