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89|回复: 0

大树乡长:必须让“法能责众”,哪怕是百万千万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6 22: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读者让谈下刘学州的事,本来不想说的,说什么呢?跟着一起骂新京报?又或者批评下流量思维?

  有意义吗?悲剧之所以是悲剧,就在于总是一再发生,似乎找不到能够真正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方法。

  刘学州经历很坎坷,但他非常优秀,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耐压力远远超过同龄人,甚至超过很多比他大几十岁的人,从出生到最终离世,他人生的每一步几乎都是一个个绝望伴着希望到来,直到把他彻底打倒。

  他都经历了什么呢?

  小时候被生父卖了,养父母在他4岁的时候因烟花爆炸双亡,接着照顾他的姨妈因为婚姻破碎离开了他,不断地遭受校园欺凌,好不容易找到亲生父母,结果发现他不是被偷的而是被卖的,生父母也从来没去找他,但终于还是认亲了。

  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但仍然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一个15岁的孩子,内心和行动超越很多很多成年人。

  即使被生父拒绝、生母拉黑,遭受不实报道,但能看出来他还是扛得住,他还开了直播说出了心里话,能够感觉到他心里已经舒服了很多。

  真正让他扛不住的,是几万人甚至更多人的汹涌恶意。但就算在最绝望的时刻,他仍然保持内心的阳光,把剩下的钱一半给了姥姥姥爷,一半捐给了孤儿院,还向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道歉。

  在他短短的15年里,就经历了9次可能让普通人一蹶不振的绝望,他挺过来了8次。

  现在都在骂新京报,说新京报吃人血馒头,还把新京报之前的事情挖出来,还不断扩散,把曾经在新京报的工作过的人也挖出来。

  但,这就不是在吃人血馒头吗?

  还是那句话,雪崩了,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新京报当然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但是新京报就是一个商业机构,它有自己的盈利目标,它就是要迎合读者,是因为有这么多人喜欢看这样的内容,所以才有了新京报这样的做法。

  就好像公众号一样,坚持客观公正是一件太难的事。这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努力之后得到的结果大概率非常不好。

  小镇有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不指望公众号赚钱,但不能否认有很多人就是要靠公众号谋生,新京报这样的新闻刊物更是如此。既然读者喜欢,那它们为什么不做呢?

  也正是因为读者偏好,所以现在各个新闻机构调整了KPI考核目标,把流量作为核心评定标准,在这样的考核目标下,指望不流量化,那太荒谬,反而是真正的自媒体可能更容易坚持初心。

  所以,小镇不怎么想批评新京报,只要这个社会没有变化,读者的偏好没有变化,倒了一个新京报还会起来更多的新京报。只要需求在,就一定会有人或者机构去满足。

  当然,也有人站出来说新闻伦理,比如保护当事人隐私、客观性、平衡性等等。这就是正确的废话,说这话的人自己真的信吗?真的执行吗?

  时代变了啊。

  现在学校里、课本上写的新闻伦理,那是古典时代总结的,那时候信息不多,社会挺慢,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大家还是要脸的,不符合新闻伦理的那都被称为“小报”,是蔑视的。

  现在呢?别说新京报了,更权威的不也搞起来了“自媒体”,当然它们不承认这是自媒体,但照样流量化。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还讲那些新闻伦理,有几个干这行的能活得下去?就算有人坚持住了,可写出来的东西有几个人看?

  当然,这些是不对的,可现实不是幻想,何况人是善忘的,刘学州很不幸,很让人动容,一些参与网暴的也悄悄地删除了恶意留言,但是有几个人会改?更多的人一周后还会记得这个15岁地孩子吗?

  在这件事上,新京报充其量就是一个导火索,为了获得流量,为了获利,做了不实报道。

  新京报有错,但新京报现在又何尝不是一个替罪羊?

  刘学州的15年里,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为什么没有见效?我们的社会还有相关机构为什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婴儿被买卖,追责呢?如何上的户口?

  养父母去世、在学校遭受长期的校园霸凌,又做了什么?

  一个未成年人被亲生母亲拉黑,亲生父母的监护责任还要不要落实?

  遭受到网暴,相关机构和平台又在哪里?

  当然,还有那些网暴者,它们的责任又该如何追究?

  难不成,错的只有新京报?实在荒唐,又或许只有新京报的错误最容易被发现,又或者新京报最适合被口诛笔伐。

  真正的凶手,那些网暴者,又或者只能“法不责众”?

  怎么办呢?

  这件事的影响终究会过去,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仍然有可能被网暴,可能是一段微博、微信群里的一句话、某张照片、一个短视频,谁又是绝对安全的呢?

  所以小镇一直建议大家隐藏好自己,不要被舆论盯上。

  到了现在这一步,就不要再扯古典时代的新闻伦理了,这种根本做不到的东西说来说去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做一些能做的,起码在混乱的舆论环境中,搭建一个底线,重新探索适合信息时代的新伦理。

  第一步怎么做呢?

  还是要实名制,前几年很多人反对,但现在实际上已经实名了,也没发生什么嘛,那不如更进一步。

  所有的人,在互联网世界里,不分平台,都有一个统一的信用值,又或者就叫网暴值,新闻机构、自媒体、组织等等也要有。至于隐藏还是公开,不同分值受到什么影响,等等一切的细节再定。

  我们可以好好的总结过去这些年的网暴,从里面总结出几个绝对不可以的红线。

  比如禁止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将一个普通人置于舆论普遍关注之下。可以扭曲、可以选择性报道,这个挡不住,但是一定要确保这个人不会被网络上的人轻易的确定到底是谁,更不能让他的私人账号被查到。

  你不是要流量吗,给你,但基本的保护要有。

  至于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等等组织机构还有公众人物,不在此列。

  类似的红线再确定几个,可以先试点。我们的数字技术已经足够先进了,现在的确做不到事前监督,毕竟太复杂了。但起码可以把事后追责做起来。

  对于一件已经确定就是网暴的,就要对制造网暴的、参与网暴的进行扣分,几万人、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又如何,起码要有一个事后的评判,明确告诉参与网暴的人,你们错了。

  让无知无视的人,明确知道自己错了,我们才能够不断向好。

  这要比单纯骂骂新京报有意义得多。让“法能责众”,刘学州这样的悲剧也能少一些,我们的网络社会也能过好一点。

  今天网信办发布了一个通知,要开展“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第一点就是要“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布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

  专项打击是必须的,可以立竿见影。但我们也要思考,借着专项整治的东风,有没有更加彻底、长期的解决方案,现实一点,好一点是一点。

  不切实际的正确的话,不如现实的做一点点微小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6 07:00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