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869|回复: 0

环球科学:为什么大熊猫吃素还是圆滚滚的;地球化学污染已突破稳定临界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9 13: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动物学 ·

  大熊猫吃素长胖的原因

  大熊猫只以高纤维素的竹子为食,但它们仍能保持圆润的体态。一篇发表于《细胞·报告》的新研究发现大熊猫的肠道菌群会出现季节性变化,在营养丰富的竹笋时期,帮助它们增重,储存更多脂肪,以适应只能咀嚼竹叶的季节。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跟踪了秦岭一带的大熊猫数十年,发现在一年中,大熊猫在多数时间都在吃竹叶,但在春末夏初,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竹笋。他们发现,相比于只吃竹叶的时期,熊猫在食用竹笋的季节,胃肠道内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的数量会显著增加。研究人员将熊猫粪便移植至无菌小鼠体内,并以竹子为基础饮食模式喂食小鼠3周,发现饮食量相同时,移植了竹笋季熊猫粪便的小鼠增重更快、脂肪含量更多。进一步分析揭示,丁酸梭菌的代谢物丁酸盐,可上调生物节律相关基因Per2的表达,加速脂质合成和储存。研究者计划进一步研究熊猫肠道中更多种类的微生物,阐明它们对熊猫健康的影响。

  · 环境 ·

  地球化学污染已突破稳定临界值

  星球界限模型包含9方面的指标,灰色代表未量化,黄色代表当前已突破稳定临界值(图片来源: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Azote)

  目前,全球市场上共有约35万种化学合成物,包括塑料、杀虫剂、抗生素等。每年都有大量此类物质进入环境。”化学污染“被列为星球界限模型的9大指标之一。另外8项为气候变化、氮磷循环、空气污染、土地流转、臭氧层消耗、淡水取水量、海洋酸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其中任何一条界限被突破,都会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但“化学污染”目前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近日,一项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的研究首次对其进行了量化评估。

  研究指出,自1950年来人工生产的化学物质翻了50倍,并预计会在2050年前增至目前水平的3倍。其中,塑料的生产在2000~2015年增长了79%,约80%的塑料最终进入了环境,随着其降解,更多次级化合物可能被释放出来。评估表明,化学污染已经同土地流转、氮磷循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一样,远超稳定临界值。科学家呼吁采取措施,减少化学污染。

  · 材料科学 ·

  量化星链卫星对天文观测的影响

  SpaceX 旗下“星链”互联网服务需要在轨运行密集的卫星群来提供低延迟网络连接服务。目前整个星链系统已经有超过 1500 颗在轨卫星。天文学家们担心,这些卫星可能会在望远镜图像中留下条纹,从而妨碍科学观测。为了量化星链的影响,一组研究人员研究了美国帕洛玛天文台(Palomar Observatory)兹威基瞬态设备(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 ZTF)拍摄的图像。分析结果近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

  研究人员发现,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间,ZTF拍摄的图像中出现了5301条卫星条纹。这些条纹在黄昏观测中最为明显,这类观测在黎明或黄昏时进行,可以发现天空中接近太阳的近地小行星。研究人员评估,2019年,ZTF有0.5%的黄昏图像受到影响,现在则有20%,而在未来星链卫星达到1万颗之后,ZTF几乎所有的黄昏图像都将包含至少一条条纹。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图像条纹增加,ZTF的运作没有受到强烈影响。天文学家还可以开发软件预测星链卫星的位置,从而避免在卫星可能在视野范围内时安排观测。

  · 行星科学 ·

  “好奇号”在火星发现新的有机物线索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好奇号”火星车于2012年8月6日登陆火星,此后一直在盖尔陨石坑(Gale Crater)采集样品,并将分析结果发回地球供研究人员解读。对从六个地点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中的碳同位素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些样本存在碳12富集。对此研究人员给出三种解释,其中一种为生物原因。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与之前对火星陨石和大气的测量结果相比,“好奇号”本次采样样品中近一半富含碳12。在地球上,生物在新陈代谢中优先使用碳12,所以火星古代岩石中富集这种同位素可以被解释为生物过程的结果。但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对火星碳循环的了解还不足以确定这个假说。研究人员提出了另外两种可能,碳12的富集可能来自宇宙尘埃云的作用,或是二氧化碳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为甲醛等有机化合物。三种解释都符合目前的数据,未来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判断对错。

  · 地球科学 ·

  三叠纪末期大灭绝中火山活动是主要诱因

  约2亿年前,发生了三叠纪末期大灭绝事件。学界普遍认为这与中大西洋火成岩省(CAMP)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有关,然而关于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通讯》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选择了高纬度和低纬度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深入研究了三叠纪-侏罗纪陆地沉积物中火山活动的记录及大陆的化学风化响应。这些剖面远离火山喷发地区,能够反映该时期CAMP对远距离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剖面均显示出明显的汞富集和碳同位素偏负,说明火山喷发对汞和碳循环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该时期化学风化明显加强,持续了约200万年,这可能主导了海洋环境扰动,从而导致了该次大规模灭绝事件。

  · 新冠疫苗 ·

  新冠疫苗不良反应或有2/3由反安慰剂效应导致

  在一项对随机、设置安慰剂对照的新冠疫苗试验的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2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数据,其中包括22 578名安慰剂接受者和22 802名疫苗接者,比较了接种疫苗和接受安慰剂注射的志愿者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在第一次注射后,超过35%的安慰剂接受者有全身不良事件,其中伴有头痛或疲劳的发烧最常见。在第一次注射后,46%的疫苗接受者经历了至少一次全身不良事件。

  考虑到许多不良事件也发生在安慰剂组,研究人员认为疫苗组的所有不良事件中有76%由反安慰剂效应(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引起。在第二次注射后,安慰剂组的全身不良事件下降率到32%,相比之下,接种疫苗的参与者中61%报告了全身不良事件。研究人员发现在第二次接种后,疫苗组报告的52%的不良事件由反安慰剂效应导致。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上。

  · 新冠疫情 ·

  截至北京时间1月19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333 596 115例,死亡病例5 553 993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1月1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8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2例(上海15例,北京5例,山东4例,广东2例,广西2例,四川2例,福建1例,云南1例),含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四川);本土病例55例(河南33例,其中安阳市29例、许昌市3例、郑州市1例;天津14例,其中津南区13例、西青区1例;广东7例,其中珠海市6例、深圳市1例;北京1例,在海淀区),含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天津)。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5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7例,其中境外输入35例,本土2例(北京1例,在朝阳区;广东1例,在广州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4例(境外输入2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6例(境外输入25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767例(境外输入717例)。

  截至2022年1月1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94211.1万剂次。

  文:二七、clefable、白德凡、韩佳桐、马一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5 17:19 , Processed in 0.2344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