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26|回复: 0

北风:1个病例全区封闭,宁波北仑的防疫为什么这么特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 15: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施行精准防疫,尽量保障民众正常生活的政策之后,往往出现1个确诊病例,地方政府会选择“封区”。

  封控的是病例所在小区,最多扩展到病例所在社区。

  可就在2022年的第一天,因为确诊一个病例,宁波北仑宣布“全区暂时封闭”,封闭的不是一个居民小区,也不是一个社区,而是超过83万人的一个行政区。

  这算防疫过度么?

  壹,宁波北仑有什么特殊?

  我第一次去宁波北仑区是在2009年2月,当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刚刚传到国内,对外贸行业冲击很大,我选择调研浙江的制造业外贸。

  没有选择小商品经济发达的温州,而是去了拥有全球第四海港的宁波北仑。过去十几年,为了调研制造业进出口,我去过十几次宁波北仑,有时一待超过一个月,因此对北仑很熟悉,也很有感情。

  宁波北仑区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北仑港是世界第四,全国第二的深水良港,上海港主要赢在集装箱吞吐量,如果算散货吞吐吨位,北仑港的排名还要提升。

  再加上得天独厚的水深,洋流,气候等特征,北仑港是我国停泊超重吨位油轮的第一深水良港。

  依托港口,北仑的产业也很特殊,在别的城市创建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都很吃力的情况下,宁波只是北仑区就有国家级经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保税区共五个!

  宁波北仑港依靠在我国外贸中的特殊地位,在民间一直有个段子:“北仑港口一封控,布林肯也要抖三抖”。

  因为北仑港是重要的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因此一直是“新冠病毒从货物通道进入国内”的重点防范区域。在过去一年多的散发病例里,就发生过北仑港装卸工人的集中感染。

  贰,从病例流调能够看出什么?

  今天听说宁波北仑确诊了一个病人,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港口装卸部门的工人感染,虽然我国机场港口等重点区域的防控十分严格,但是德尔塔与奥米克戎的破防能力确实超强。

  然后我就看到了这个病例“最普通也最特殊”的流调当然,

  因为北仑病例是在今天凌晨确诊的,所以当地公布了他从12月18日到12月31日的“14天轨迹”。

  12月18日,患者7时许从新街道沿海村骑电瓶车去单位上班,并在单位食堂吃早餐。7时25分去车间上班(戴口罩),10时40分在单位食堂吃中饭。11时许去车间上班,16时许下班,在单位食堂吃晚餐,16时25分去车间上班,21时许下班回家休息(单人居住),后未外出。

  12月19日,7时40分骑车去北仑区中医院肝病科就诊,8时18分在新凤洋药店(凤洋二路534-536号)购买药品,之后骑车回沿海村居住点,8时44分在小李水产购买海鲜,9时许在百慧福超市购物(沿海村出租房11幢),之后回家未外出。

  ……

  12月31日 ,7时许从沿海村骑电瓶车去单位上班,在单位食堂吃早餐。7时25分去车间上班(戴口罩)。10时30分打车(浙B835S3)前往北仑区中医院就诊,因拟住院进行核酸检测。11时10分在沙县小吃(凤洋二路)吃饭(接触店老板夫妻2人、同就餐3人)。11时30分骑共享电瓶车回单位上班。19时许下班骑电瓶车回家,未再外出。

  2022年1月1日0时58分,由负压车送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有些朋友会感觉诧异:确诊病例的14天轨迹非常重要,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错过,北风怎么还用“……”呢?

  因为这个确诊病例的轨迹太“规律”,太单调了。

  在过去的14天,除了12月19日,他因为去中医院看肝病,才请假看病,并且到超市购物后回家未外出。

  其他的每一天,他都在早晨7点准时出门,自己骑电动车上班。

  7点45分,公司食堂吃早餐,然后去车间上班(戴口罩)。

  因为是(三班制),所以中餐比普通人早一些。

  每天都是10点40吃中餐,然后去车间上班(戴口罩)。

  16点半公司食堂吃晚餐,然后去车间上班,晚上21点下班骑车回家没有外出。

  14天里,除了一天到医院看病,都是7点出门,自己骑车上下班,三餐都在单位食堂,晚上九点下班后回家,没有外出社交。

  12月31日早晨还是因为要办理“住院手续”,到医院做核酸,做完核酸,照常回车间上班,晚上下班回家,等到深夜医院确认核酸异常,才在凌晨进行“救护车转运”隔离治疗。

  许多网友看了这位确诊病例的14天轨迹,瞬间破防。

  中国打工人的14天,也太勤勉,太单调,太孤独了一些。

  上下班骑车,车间三班倒,三餐公司食堂,每天在公司14个小时,离开公司后两点一线,零外出,零社交,没有夜生活。

  这是自律么?更多的感觉是“机械”而又“孤寂”。

  在全国上下一片“疼惜与感动”的氛围里,我从流调里,看到了别的东西。

  一个病例被感染,查询流调是为了分析“感染与传播的链条”。

  当下国内,最常见的“新城市第一个病例”,有两种感染途径。

  一种是和机场,港口,境外人员隔离酒店等境外病例,境外病毒有接触的场景和人员,发生感染传播。

  第二种就是病例因为到国内其他有病例的城市旅游或者走亲访友,被感染后回到自己的城市。

  北仑病例的生活“太单调”,太枯燥,也暴露了他不可能有其他城市的旅游或者走亲访友活动。

  他的生活轨迹太单调,是工厂车间三班倒的工人,和机场港口等接触境外病毒的人,也看不到交集!

  至少从这个病例的生活轨迹里,看不到“境外传染链”与“其他城市传染链”的迹象。

  这份流调细思极恐,指向一种最危险的“猜测”!

  这个病例很有可能不是北仑疫情的初始病例,直到“住院流程”的核酸检测才确诊,表明他“症状轻微”,很有可能在生活中没有迹象的接触了许多人。

  叁,精准防疫要“实事求是”!

  北仑病例今天凌晨确诊并且全程隔离治疗,按照惯例,应该封控他的居住小区以及工作的工厂就够了。

  可是下午宁波市北仑就宣布进入“一级戒备状态”,全区“暂时封控”。

  才发现1个病例十几个小时,就封锁一个83万人口的行政区?一个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外贸重镇?一个影响全球航运业的超级深水港?

  这是不是防疫过度?

  近来因为西安市的封城措施以及生活物资的短期瓶颈,让社会上网络上再次出现“过度防疫,过度封控”的声音。

  网上一个高赞评论,甚至发出:“为什么现在人对疫情防控的担忧程度,超过对病毒本身的担忧程度?”这样的“灵魂拷问”。

  我们可以怀疑在网络关于疫情防控的“负面舆论”中,有国外“躺平国家”的借机挑衅,但是我们也要承认,老百姓对于“防疫影响生活”的抱怨正在超越“病毒危害”本身。

  什么原因?

  因为“病毒导致生离死别”离我们太遥远,我们都被保护得太好了,就遗忘了病毒对我们生命,亲友生命,对社会医疗体系的巨大威胁!

  许多一线城市的“精准防疫”,“灵活防疫”的微操作确实挺棒,病毒也在短时间内被阻断,控制!

  可是任何一个城市的“防疫政策”是否过度?评判标准不是一致的,不能经验主义,而是根据“病例流调”,按照“实事求是”的规则来办。

  没错,在几年前一部很不错的“职业医疗剧”里,反映了很多医院医生与病患的两难冲突。用西方“价值观”或者公知论调,都是一些“情理法三难”的死结问题。

  最后这些问题以什么标准才能获得最公正,最全面的解决呢?

  结论是“实事求是”。这是一部“偏西方风格”的当代职业剧,在几年前的舆论环境里,也不存在刻意“主旋律说教”。

  这部剧得到专业医疗专家的指导,这证明在几年前,我国医学领域内部就公认,“实事求是”是指导医疗工作的第一真理。

  今天各个城市的防疫政策,制定的原则也必须是“实事求是”。

  当北仑的“最先发现病例”生活单调,没有旅居史,没有境外接触史的时候,高度戒备,全区临时封闭是恰当的,绝不是防疫过度。

  北仑防疫政策里,“临时”二字非常巧妙。病例流调情况特殊,先封控做核酸。

  如果第一轮核酸下来,证明没有社区传播,自然可以解除封控,照常生活。

  如果第一轮核酸证实了“最坏的猜想”,发生了隐秘传播,那么“临时封控”转为“正式封控”,也赢得了疫情防控初期的“黄金隔断期”。

  2022年,境外躺平在继续,未来个别城市的散发病例一定还会发生,各个城市的防疫政策“是否过度”,我们也有了统一的评判标准。

  坚持伟人的“实事求是”,是医疗系统许多年前就确立的最高也最正确的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0 10:56 , Processed in 0.0936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