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914|回复: 0

温伯陵:刘邦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9 20: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伯陵说:

  领袖关心的是局面。

  1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开篇就说: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翻译过来就是,汉高祖刘邦有高鼻梁,漂亮的胡子,左腿有密密麻麻的黑痣,象征着天命所归。而且刘邦喜欢施舍,不论多么珍贵的东西,也可以随手送人。

  简单来说,刘邦非常随性,不拘小节。

  他能建立起四百年的汉朝江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喜欢施舍。不管和他的关系远近,只要做的事情对刘邦有意义,他就愿意进行回报。

  官职该升就升,爵位该封就封,甚至连半壁江山都可以送给韩信彭越等人。我怀疑如果韩信喜欢刘邦的小妾,他也愿意送去给韩信暖床。

  那些开国功臣愿意追随刘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离不弃,其实就是能在刘邦身上看到希望,断定自己的付出,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而刘邦喜欢施舍,绝不代表他是无脑的冤大头。

  刘邦是那种特别冷酷的领袖,从不因为常人的情感影响决策,而是从现实判断,这件事到底该不该做。

  该做的事天打雷劈也得做,不该做的事,任你说破嘴皮子都没用。

  所以刘邦“喜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抓住赏功罚过的主要矛盾、不关注执行层面的具体细节,最终达到控制大局走向的目的,分配利益只是他的手段而已。

  这种人是天生的领袖。

  汉朝立国以后,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笑笑说,陛下只能带10万人。

  刘邦有些不高兴,心想自己手提三尺剑打天下,才能带10万兵马,开什么玩笑?便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

  韩信一脸傲娇,我么,多多益善喽。

  麾下员工竟然贬低老板的能力,这谁能忍?刘邦已经有些怒了,但还是笑眯眯的讽刺韩信,既然你这么牛逼,怎么被我抓了???

  韩信无奈:“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所谓将将,其实就是我们前边说的,调动各种资源控制大局,驾驭麾下的将领打江山,并且在战后赏功罚过。

  按照韩信的原话,刘邦的能力是“天授”,这个倒也没说错。只有性格大度不拘小节的人,才能避免在细节上锱铢必较,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主要问题上。

  诸葛亮那种谨小慎微的性格,更适合做执行者,刘邦这种大度的性格,才适合做控制全局的领袖。

  这也是性格决定命运了。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性格和能力,表现的特别明显。

  原本韩信是一介无名之辈,刘邦直接拜为大将军,并且命令韩信领兵北上,攻略黄河以北的诸侯国,自己则带兵在河南抵抗项羽。

  九江王英布是项羽的嫡系大将,刘邦派人去游说,用巨额的利益许诺,让英布背楚归汉,完成灭楚的统战工作,在项羽背后狠狠的捅了一刀子。

  彭越的地盘不大,刘邦照样许诺利益和地盘,统战到自己一边,又在项羽的背后捅了一刀。

  这几件事都不是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以天下为棋盘,大开大合的布子做局,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合围。

  正因为关心大局不在意细节,项羽要煮刘太公的时候,刘邦才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

  即便项羽嘲讽他不孝,刘邦也不在意,几乎无视项羽的嘲讽。

  在他看来,得江山是最终任务,战场胜利是主要途径,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次要的。

  父亲也好官爵也罢,都可以放弃。

  我们觉得刘邦太冷酷无情,但在争天下的过程中,只有刘邦这种人才是最终的赢家。

  如果大家想做一番事业,不管愿不愿意,其实都应该学习一下刘邦。

  2

  做为刘邦的最大对手,项羽属于冲锋陷阵的猛将,号称“项王一怒千军辟易”,属于世间第一等猛人。

  人一旦有某种强悍的专业技能,往往会非常自信,但专业技能带来的自信,其实也是一种诅咒,以至于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觉得其他人都是给自己跑腿的。

  这就特别容易陷入“事必躬亲”的困境。

  尤其是项羽经过“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的巨鹿之战,自信心直接爆棚。

  毕竟项羽以一己之力击败秦军,起兵不到三年就做到诸侯上将军,诸侯将领想见项羽都要“膝行而前”,立下前无古人的功业。

  如果谁要说:“项将军说的不对,听我的吧”,恐怕项羽会想,你在教我做事?

  战无不胜的秦军都被我打败了,你们有什么资格和我说三道四?想提意见也可以,起码军功要和我平起平坐吧?

  从这方面来说,韩信屡次献策而项羽不听,其实也可以理解了。

  类似于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跑到董事长办公室说,我做了一份公司十年规划,董事长您照着执行吧。

  你说,董事长会不会搭理他。

  当然了,项羽的军事能力是很厉害的,完全配得上那份骄傲和自信。

  比如项羽做了西楚霸王以后,刘邦率领56万兵马东征,那时项羽正在齐国平叛,听说刘邦要搞事,立刻命令将领继续攻齐,自己亲自率领3万精兵回师。

  项羽遇到汉军,从早上开始攻击,到中午便大破汉军,杀十余万人。然后一路追赶到灵璧,又有十余万汉军逃入睢水而丧生。

  要不是一场大风阻拦楚军,恐怕刘邦就交代在这里了。

  即便垓下之战以后,突出重围的项羽只有28骑,照样能杀汉军数百人,让追赶项羽的汉军“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在正面战场上,项羽基本是百战百胜,从来没有遇到对手。

  但我们都知道,强悍的军事能力让项羽赢了战役,却在全国战略上输的一塌糊涂。最终被刘邦阵营合围,垓下战败便输了江山。

  说到底,项羽是独当一面的将领,而不是控制全局的“将将”领袖。

  他和霍去病一样,属于无坚不摧的宝刀,却被历史的进程推到执刀人的位置上。

  3

  历来成大事者,都是能控局的人。

  而控局的精髓便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领袖调配各路人马和资源,掌握各条战线的进度,最终在各条战线的推动下,完成收官之战。

  远的例子就是刘邦。

  他让韩信到黄河以北灭诸侯国,英布和彭越给项羽放血,陈平在项羽阵营撒钱离间君臣关系,萧何在关中征兵运粮,张良在军营里出谋划策。

  等各条战线的工作都差不多了,项羽也就完犊子了。

  所以“垓下之战”只是收尾工作,不是项羽大意导致刘邦侥幸得胜,这样的结局,其实已经注定了。

  如果项羽能开局重来,结果也是一样的。

  事必躬亲是术,控局才是道。

  如果能和诸葛亮一样,保证控局以后再事必躬亲,那是最好的。要是掌控不了战略大局,偏偏喜欢事必躬亲或者微操,往往是要失败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胸中有战略大局,眼中有星辰大海,才能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在具体细节上耗费精力,最终才能保证胜利。

  正因为刘邦有这样的控局能力,才能以走出沛县为开局,四面楚歌包围项羽为结尾,建立起大汉江山。

  还是那句话,想做事业的朋友,一定要学学刘邦。这人是古往今来最冷酷的领袖了,好像人类情感在他的事业里,几乎不起作用似的。

  这种不被个人感情影响的绝对理性,才是刘邦最厉害的地方,同时也是控局能力的基本条件。

  同志们,《史记·高祖本纪》不可不读,而且要多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2 06:5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