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611|回复: 0

虚声:三国的魅力,你未必全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7 18: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天下大势

  三国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部比较纯粹的博弈史:既有军事较量,也有地缘、政治、经济层面的较量,更像一种全方位的“总体战争”。

  按照历史大周期的走势,中华帝国时代有两个高峰,分别是秦汉和隋唐。

  三国正处于两个历史高峰的中间,博弈空前激烈。

  因为中国历史的大基调是天下一统,讲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三国是分裂的乱世,恰好和中国的主流历史趋势相违背。

  主导魏、蜀、吴的精英集团,却都有天下一统的思想,领头的都想如嬴政、刘邦、刘秀那般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从而名垂青史。

  三方都想一统天下,所以互不相让,皇室、世家、奸雄、文臣、武将等各色人物,他们为了信仰或利益,从各个层面制造空前激烈的碰撞。

  要把这些弄清楚,需要将三国之间的军事、地缘、政治、文化等要素综合起来还原,要把它们之间的“总体战争”弄清楚。曹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奠定了东汉末年北方统一的根基。

  有人说他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乱世枭雄。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曹操是可爱的乱世奸雄。

  其实曹操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总体战争”思维的魅力。他既考虑军事问题,同时也考虑地缘、政治、人际关系、甚至包括文化与商贸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02 曹操的另一面

  公元前221年,始皇嬴政横扫六合,在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建立大秦帝国。随后不久,秦帝国崩溃,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帝国。

  实际上刘邦和嬴政是同一代人,嬴政就比刘邦大三岁。汉帝国继承了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从而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架构。

  汉帝国经历“文景之治”与“汉武辉煌”之后走下坡路,最终被王莽篡位,引起天下大乱。乱世之中,光武帝刘秀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建东汉。

  时间到了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乱世开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英豪逐鹿中原。

  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外戚与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军阀董卓于公元189年(永汉元年)控制朝廷,很多文臣武将倒霉。

  由于董卓暴虐且缺乏政治头脑,最终被干儿子吕布所杀。

  各地的军阀与州郡长官在反对董卓的战争中壮大,形成割据势力,彼此攻伐。

  曹操与其他军阀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鲜明的“总体战争”思维,可以对其他竞争对手实施降维打击。

  别的军阀打仗,主要从军事层面考量。曹操除了军事层面之外,还考虑政治、经济以及人际关系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别的军阀对皇帝视而不见时,曹操把皇帝接到自己的地盘,玩起“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广纳文臣和武将于帐下。

  经过多年南征北战之后,曹操先后灭了吕布、袁术等缺乏政治根基的割据军阀,随后又降服了张绣等人,控制徐州、豫州等黄河流域土地。

  在决定性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中,曹操接受谋士许攸的建议,亲率大军火烧袁绍军粮,击败了势力强大的袁绍,从而奠定了在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统治地位,获取了统一天下的资本。

  回顾官渡之战以及击败袁绍的过程,能很明显看到曹操的“总体战争”思维。

  雄才大略的曹操不仅要在军事上击败袁绍,更重要的是攫取了袁绍的地盘和资源,最重要的是还汇聚了中原之地大量的精英人才为其所用。

  许攸、辛毗等谋士,投奔了曹操。再往前,郭嘉和荀彧原本是袁绍的人,也投奔了曹操。

  陈琳、崔琰等名仕也因为曹操击败袁绍而皈依,增加了曹操的威望。

  张郃,高览等名将归降,直接提升了曹魏集团的硬实力。

  可以说曹操对袁绍,是军事、资源、人才等全方位的胜利。这就是曹操无与伦比的“总体战争”思维模式,对袁绍等军阀形成降维打击。

  中原自古是逐鹿天下的核心。击败袁绍之后的曹操雄心勃勃,也想如嬴政、刘邦、刘秀那般成为开国之君,建立大一统的王朝。接下来他还需要两步关键性的战略选择。

  03 战略抉择

  第一步,稳定北方,击败北方游牧民族乌桓。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都是黄河流域的威胁。强悍的匈奴曾逼得汉朝和亲百年。到了东汉末年,北方的乌桓成了威胁。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曹操在白狼山大战(公元207年)中击败乌桓,并斩其首领蹋顿,最终奠定了曹魏集团在北方的根基。

  从那以后,整个中国北方都在曹魏集团的统治之下。在当时,只要再拿下长江流域,便可以再次完成天下一统。

  第二步,征伐南方,统一长江流域。

  曹操在赢得白狼山之战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08年,便带领大军南下。

  当时长江流域各方形态是这样的:

  下游是吴越文化带,是孙吴集团的地盘。他们控制着九江(当时称为柴桑)以东的地区。孙家为了保住那份家业,势必要放手一搏。

  中游是荆楚文化带,理论上属于刘表集团的控制区。但刘表本就软弱,而且在曹操南下过程中去世。蔡瑁、张允立刘琮为继承人,并劝其投降曹操。

  上游是巴蜀文化带,属于刘璋集团的势力范围。

  当时的刘备还在新野,尚未成气候;在赤壁之战后控制了长江流域的中游和上游。

  曹操南下,就是选择从长江中游入手。

  但正是在那里,曹操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即赤壁大战惨败。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就是曹操犯了战略性失误,败给了孙刘联军。

  但实际上来说,赤壁之战失败了,但它却更好地呈现出曹操的“总体战争”思维。

  04 从“总体战争”看赤壁之战

  从地缘上看,曹操统帅大军——

  穿过华北平原,到南阳盆地;

  经南阳到襄阳,进入汉江流域;

  再从襄阳到荆州,切入长江中游。当时长江中游的地缘格局和如今完全不同。

  洞庭湖旁边的平原被古云梦大泽笼罩。

  鄱阳湖周边的平原被古彭泽笼罩。

  正因为云梦大泽与彭泽的影响,隋唐之前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汉到九江一带,存在感不强。

  赤壁之战时,孙权就坐镇九江(当时称为柴桑),掌控全局。

  诸葛亮也是在九江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发动赤壁大战。

  九江,正好位于东吴的西大门,进可攻(向西窥视荆州的战略跳板),退可守(如果图谋荆州不成,也可以利用九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守住江东‘六郡八十一州’)。

  曹操围绕云梦大泽和孙刘联军决战,也是从“总体战争”思维角度所做的战略选择。

  从政治层面看,曹操只要控制长江中游,就可以把反对者彻底割裂,然后逐个击破。尤其是长江上游,盘踞在巴蜀之地的刘璋,软弱无能。

  只要曹操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刘璋完全有可能在威逼利诱之下投降,从而搞定长江上游。那么长江下游的孙吴集团,基本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从文化层面看,长江上游属于巴蜀文化区、中游属于荆楚文化区、下游属于吴越文化区。

  如果曹操控制中游,相当于控制了荆楚文化区,那就彻底斩断上游巴蜀文化区与下游吴越文化区的联系,反曹魏联盟也就难以建立。

  从经济层面看,到了三国时代,长江中游的云梦大泽与彭泽地区,已经有部分土地可以耕种。控制了那里,相当于多了一个物资和税收来源。

  实际上曹操的这次战略选择还是非常有远见的。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南方的过程中,走的也是和曹操类似的路线:从襄阳南下,拿下荆州,再向西(灭后蜀)、南(伐岭南)、东(平江南),达成统一南方的战略目标。

  到了唐宋时代,云梦大泽与彭泽退去,大片平原变得可以开垦,长江中游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经济的发展,促成文化热。李白与苏东坡等文化大家,在长江中游地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所以用“总体战争”的思维看待三国,尤其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2 14:24 , Processed in 0.0937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