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672|回复: 0

环球科学:幽门螺杆菌被美国列入致癌物名单,每年约致78万例癌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4 18: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健康 ·

  幽门螺杆菌被美国列入致癌物名单

  近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国家毒理学项目(NTP)发布了最新的《致癌物报告(第15版)》,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等8种物质增加到致癌物名单中。

  《致癌物报告》是累积性的报告,首版于1980年发布。目前,名单中的致癌物总数已经达到256种,包含了化学物质、物理因子、生物介质、混合物、暴露情形等多种可能致癌的因素,分为“已知的人类致癌物”(Known To Be Human Carcinogens)和“疑似人类致癌物”(Reasonably Anticipated To Be Human Carcinogens)。最新版报告将幽门螺杆菌列为“已知的人类致癌物”,并指出大量流行病学和机理性的研究均表明其对人类具有致癌性。据估计,2015年全球约有44亿人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其中多数感染者无症状,但慢性感染可能引发胃癌。每年全球约有78万例癌症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其中多数为胃癌。另外7种新增的致癌物均为“疑似人类致癌物”,分别为常用作阻燃剂的三氧化锑,以及含氯消毒剂用于水消毒产生的6种卤乙酸副产物。

  · 健康 ·

  富含红肉的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原因

  摄入过多牛、羊、猪肉等红肉会增加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前研究者已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2步反应,将红肉中富含的肉碱代谢生成氧化三甲胺(TMAO),这种物质会增加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该反应涉及一种中间产物——γ-丁基甜菜碱(γBB)。在一项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的新研究中,研究者进一步揭示了该反应中的关联和机制。

  研究者发现,一种肠道细菌(Emergencia timonensis)可以把γBB转化为TMAO的前体物质,摄入肉食的人肠道内这种细菌含量丰富,而素食者肠道内则较少。序列分析表明,该细菌中有6个基因(称为gbu基因簇)与上述代谢过程相关,其中4个(gbuA、gbuB、gbuC、gbuE)对γBB 到TMAO的转化非常重要。相关性分析表明,粪便样品内gbuA表达水平较高的人,血浆TMAO水平和红肉摄入量也较高;而当被试将饮食切换为以素食为主后,其肠道微生物的gbuA表达水平下降。研究者认为,调整饮食可能有助于降低TMAO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gbu基因簇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 天文学 ·

  NASA确认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将于12月25日发射

  正在转运的阿丽亚娜5型火箭,其上搭载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图片来源:NASA/Bill Ingalls)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和阿丽亚娜空间(Arianespace)公司确认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的目标发射时间为2021年12月25日。当天北京时间20:20将会出现一个持续32分钟的发射窗口,届时JWST将由阿丽亚娜5型火箭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发射场发射升空。

  JWST是美国下一代空间望远镜,被视为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JWST主镜口径达6.5米,可在光学和红外波段观测宇宙,寻找宇宙中最早诞生的一批星系。JWST原计划预算5亿美元,在2007年发射,经过多次推迟,现在耗费已接近百亿美元。发射升空后,JWST将会变轨前往地球与太阳的拉格朗日点L2点,变形打开5层遮光板,展开副镜和主镜,并对仪器冷却调试。JWST大约会在发射6个月后展开正式的科学观测。

  · 材料科学 ·

  将纳米管变成微型晶体管

  半导体碳纳米管在制造高能效的纳米晶体管方面很有前景。长久以来,计算机行业一直专注于开发微型晶体管,但将晶体管的尺寸降低到纳米尺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昨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制造出了基于碳纳米管的微型晶体管,是人类头发直径的25 000分之一。

  研究人员对多层碳纳米管同时施加机械压力和较低的电压,以提高碳纳米管的温度。高温会使碳纳米管的外管壳被剥离开,从而只留下一个单层碳纳米管。随后,在热和应变的作用下,单层碳纳米管的手性会发生变化,即碳原子之间会发生重排,从而得到了这种微型晶体管。这项研究有利于未来开发先进计算机设备所需的微型晶体管。

  · 动物学 ·

  裸鼹鼠隐秘的衰老过程

  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与同体型啮齿动物相比极为长寿,最大寿命达37年。它们外表上不会衰老,癌症等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很低,似乎是一种不会老的哺乳动物。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衰老》上的研究发现了裸鼹鼠体内分子层面的衰老过程。

  研究者分析了385份来自0~26岁裸鼹鼠的11类组织样本,测量细胞中的DNA甲基化水平。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学变化,不改变遗传物质本身序列,但能影响基因的表达,常发生在哺乳动物衰老的细胞中。数据显示,年龄大的裸鼹鼠组织中的DNA甲基化水平明显更高。研究者据此建立了裸鼹鼠血液、皮肤等7种组织特异的衰老分子“时钟”。根据分子时钟,用细胞甲基化水平能准确推测来源组织类型和裸鼹鼠的性别、年龄。同时研究者还证实,繁殖中的女王裸鼹鼠DNA甲基化速度相比未生育的雌性和雄性更慢。研究者认为,使用表观遗传时钟不仅能估计野生裸鼹鼠的年龄,还有助于调查其作为模式生物的潜能,助力人类老龄化、长寿和疾病机制的研究。

  · 物理学 ·

  最轻的人造镁同位素

  最新制备出的最轻的镁-18。(图片来源:S. M. Wang/Fudan University and Facility for Rare Isotope Beams)

  镁元素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人体的必需元素之一。所有的镁原子都有12个质子,此前质量最轻的有7个中子,因此这种镁原子的质量数为19,被称作镁-19。而且它们的原子核非常稳定,不会发生坍缩。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制备出了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镁的同位素。尽管这种镁元素非常不稳定,无法在自然界中存在,但这种同位素有助于解释自然界中稳定存在的原子核是如何形成并保持稳定的。

  从一种稳定的镁-24(12个质子,12个中子)出发,研究人员利用回旋加速器,使镁-24原子核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的一半,从而得到一系列镁-24的同位素。他们从中挑选出同位素镁-20,并使其快速与铍靶进行撞击,产生镁-18。这种镁-18的寿命只有1飞秒(1秒的1000万亿分之一),因此在电子与原子核结合之前,镁-18的原子核就已经坍缩了。这项研究有助于预测在极端宇宙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原子。

  · 新冠疫情 ·

  截至北京时间12月24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278 090 088例,死亡病例5 385 833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12月23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8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2例(上海8例,湖南5例,广东4例,广西3例,四川3例,云南3例,陕西2例,甘肃2例,内蒙古1例,辽宁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四川);本土病例55例(陕西52例,其中西安市49例、延安市2例、咸阳市1例;浙江1例,在绍兴市;广东1例,在东莞市;广西1例,在防城港市)。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6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6例,其中境外输入25例,本土1例(在山西运城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2例(境外输入19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97例(境外输入461例)。

  截至2021年12月2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71945.9万剂次。

  文:韩佳桐、十米、王昱、王怡博、张楚、孙琳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5 02:07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