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72|回复: 0

刘晓博:7个城市,被国家点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18: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几天,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了多份文件,给一大批普通地级市送上了政策红包。

  其中赣州、延安、遵义、长治、洛阳、徐州、襄阳等7个城市,被国家点名:支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上面是来自国家发改委官网的截屏。下图是来自其中两份主要文件的截屏。

  我昨天曾在“刘晓博说财经”公众号发文,对徐州、洛阳、襄阳、长治被点名做过分析。

  今天再结合赣州、延安、遵义也被纳入“国家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做进一步分析。

  被国家点名,对上述7个城市是重大利好。这对于普通地级市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利好主要体现在:城市定位高了,各种具体的规划,比如高铁、高速等,一般都不会遗漏这些城市。另外,还可能有专项的转移支付。

  这7个城市又可以细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本来就是所在省确定的唯一副中心城市,现在被国家战略点名。

  比如赣州、遵义,都属于这种情况。如果你查阅江西省和贵州省的十四五规划文本,可以发现,赣州、遵义在省内规划中地位突出。

  贵州省的十四五规划说:

  构建以贵阳主城区和贵安新区为中心,周边1小时通勤范围的城市组成的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支持贵阳做大,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

  加快构建以遵义主城区为中心,周边城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支持遵义做强,与贵阳共同唱好“双城记”,加快提升遵义中心城市功能,遵义主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00万,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500万左右。

  所以,虽然贵州十四五规划没有明确遵义是“省域副中心”,但事实上它就是。

  江西十四五规划则说:

  大南昌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稳步提升,对全省的辐射带动力明显提升;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赣东、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先成为省里唯一的副中心城市,然后被国家层面点名支持,赣州、遵义的底气非常足。

  第二种情况,省里确认了2个或3个副中心城市,此次国家层面点名支持其中1个。

  徐州、洛阳、长治、襄阳属于这种情况。

  在江苏,事实上确定了苏州、徐州为副中心,因为全省划分了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和徐州。所以,苏州、徐州是显而易见的两大副中心城市。但此次被国家战略点名的,是徐州,暂时没有苏州。

  在河南,洛阳是写入十四五规划的唯一省域副中心城市,但几个月南阳被加入。此次被国家战略点名的是洛阳。

  山西“省小干劲大”,一口气确定了三个省域副中心——大同、长治、临汾,此次被国家点名的是长治。

  湖北确定了宜昌和襄阳为副中心,此次被点名的是襄阳。

  那么,没有被点名的副中心会如何呢?需要进一步观察。

  第三种情况,省内支持的副中心是某个城市,但此次被点名的却是另外一个城市。

  比如陕西省。

  陕西十四五规划里说:“构建以西安为中心、以宝鸡为副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带,打造我省工业发展的“主脊梁””。

  这是确认宝鸡为省域副中心了吗?好像是,好像也不是,因为这段话有具体的范围,只是说工业方面。但从文件整体表述看,在很多地方宝鸡就是仅次于西安,基本上是副中心。其次,榆林的地位也比较突出。

  但此次国家层面直接点名延安,指定它为陕西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为什么指定延安?除了地位位置好,代表着陕北。更重要的是,延安是革命圣地。振兴延安,意义更重大。

  上图是7个国家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本情况。

  面积最大、代管市县最多的是赣州,其面积接近4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20个深圳,相当于江西省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其次是延安,3.7万平方公里,代管11个市县。遵义的面积也超过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的面积,代管11个市县。

  从经济总量看,徐州名列第一,位居内地城市27位,其次是洛阳、襄阳。

  过去10年常住人口下降的,有襄阳和长治。人口增量最好的是赣州、洛阳和徐州,增量都超过了50万人。其中徐州和赣州的常住人口,都超过了900万。

  鼓励各省、自治区确定省域副中心,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最新变化。它最早出现在领导人2020年11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里。

  这是国家层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做的一次战略反思。在城镇化方面,提出:

  1、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2、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

  3、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4、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上述的第三条,就是各地设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直接依据。

  从“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这句话来看,一个正常的、中等规模的省份,确定1个省域副中心有点少了,设定2个比较适中。但如果设定3个或者3个以上,显然很难实现。

  于是我们看到,河南作为一个人口接近1亿的大省,一度只有洛阳一个副中心,后来在南部确认了南阳为第二个副中心城市。河南这种人口规模的省份,在省会城市之外确定2个副中心是比较合适的。

  广东、江苏、山东、四川等人口大省,也都有条件确定2个副中心城市。如果人口或者面积明显偏少,则只设立1个是比较现实的。

  人口特别少、面积特别少的省区,比如青海和宁夏,就没有必要设立副中心了。

  很多省份一边在设立副中心,一边在提倡强省会,要求增加省会城市的首位度。这两者可以兼顾吗?

  如果兼顾了,是否意味着其他城市的塌陷呢?

  这些其实都是问题。

  在人口红利终结后的时代,想面面俱到、照顾每个城市,是不现实的。中央政府作为“家长”,只能采取“拇指教育”,多鼓励,尽量让“每个孩子”感到公平。

  “家长”手里真正管用的红包,是非常有限的。未来成绩如何,只能看“孩子”自己的努力了。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定位低而最终实现逆袭的,有三个城市——深圳、杭州、苏州。

  比如深圳,至今也未能获得“国家中心城市”的头衔,也没有正式的、国家级新区,而且面积狭小,一直未能实现扩容。但深圳仍然发展了起来,并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直接定位为“世界城市”。

  杭州目前坐稳了内地第五城,但仍然只被定位为“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这个定位显然低于成都、武汉、沈阳,也低于南京。就连浙江确定了三个自贸新片区,也没有杭州的份;浙江省的国家级新区,也没有被杭州争取到……

  苏州则只被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行政级别至今仍然是地级市。在很多地级市都拥有自己的民航机场的情况下,千万人口、经济总量排名第六的苏州,一直没有资格修建民航机场。

  虽然吃了很多低定位的亏,但杭州、苏州仍然崛起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能拿到高规格规划、较高的定位,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当然是利好。但最终发展的怎么样,还要看自身的努力和竞争的结果。

  整体而言,中西部、东北地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不动产一般不具有投资价值。在这些省份投资,尽量去省城。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 06:24 , Processed in 0.1563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