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485|回复: 0

环球科学:睡眠质量高,有助于餐后血糖控制;新发现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对超大质量黑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天文学 ·

  距地球最近的一对超大质量黑洞

  星系NGC 7727距地球8900万光年,左图为星系中心的放大图。(图片来源:ESO/Voggel et al.; ESO/VST ATLAS team. )

  近日,在一篇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论文中,一个科研团队表示他们发现了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对超大质量黑洞。其中较大黑洞的质量可达太阳质量的1.54亿倍,位于星系NGC 7727的中心,距地球8900万光年左右;较小黑洞的质量可达太阳的630万倍。同时,这两个黑洞之间的距离仅有1600光年,远小于先前观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对。研究人员预测这两个超大质量黑洞最终会融合成一个质量更大的黑洞。

  这是天文学家首次测量双黑洞对的质量,因为这两个黑洞距离地球较近,研究团队用来自甚大望远镜(VLT)的MUSE光谱仪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共同测量得出了双黑洞的质量。科学家先前也曾怀疑过星系NGC 7727中存在两个黑洞,但直到他们观测到了来自黑洞周边物质的高能辐射才能确认它们的存在。此次发现将临近宇宙范围内的已知黑洞质量提升了30%。

  · 健康 ·

  睡眠质量与餐后血糖控制有关

  睡眠质量是健康状况评估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睡眠障碍可增加II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也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并发症。然而,目前针对健康人睡眠质量与血糖控制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最近,发表在《糖尿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研究者对来自英国和美国的953位健康成年人进行了测试:在14天研究周期内为他们提供已知营养成分的标准化测试餐,用腕测仪记录其总睡眠时长、睡眠效率(入睡后的时长与总睡眠时长的比值)以及睡眠中点(从上床睡觉到醒来的中间时刻),并利用连续血糖监测(CGM)设备测试参与者的血糖应答情况。结果发现,睡眠时长和餐后血糖反应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但较长的睡眠时间有助于高碳水、高脂肪早餐之后的血糖控制。而提高睡眠效率、提早睡眠中点都有助于次日的血糖控制。研究者认为,睡眠在代谢调整、糖尿病防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患者建立个性化的睡眠方案十分必要。

  · 气候 ·

  树木或能将城市地面降温12℃

  在温暖的季节,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往往比周围地区的温度要高。此前的研究表明,增加城市中的绿植面积有利于降低地面上空的气温。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分析了城市中的树木对地面温度的影响。

  研究人员利用配置有地面温度传感器的卫星,从欧洲的293个城市中收集卫星数据,并分析了城市中面积相似的区域内,是否覆盖树木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他们发现,相比于没有树木的绿地,树木降低地面温度的效果是前者的2~4倍。例如,在欧洲中部地区,与没有种植树木的区域相比,种植着树木区域的地面温度降低了8到12℃。而且,研究人员没有发现非树木类的绿植具有类似降低地面温度的作用,也没有在非城市地区发现树木的降温作用。他们表示,树木为地面提供了阴凉,从而降低了地面温度。这项研究强调了增加城市中树木种植面积的好处。

  · 材料学 ·

  3D打印帮助伤口愈合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通过离心的方法从血液中提取出来的血小板浓缩物,在注射到损伤部位后,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蛋白,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加速组织修复和再生。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的研究中,研究者从患者体内提取了PRP,将其加入到甲基丙烯酰基明胶(GelMA)水凝胶中制成生物墨水,并3D打印成支架植入到难以愈合的伤口中。结果表明,新型“血浆支架”能在长达14天内持续释放PRP衍生生长因子,从而加速血管形成,抑制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促进伤口愈合。研究者表示,除皮肤伤口外,未来这项技术还可能应用于其他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 病毒学 ·

  中和抗体抵抗病毒的新机制

  中和抗体C10减弱寨卡病毒的动力学状态(左),增强登革病毒的动力学状态,扭曲病毒颗粒(右)。图片来源:Ganesh Anand, Penn State

  传统观点认为,中和抗体通过与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结合,来阻断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进而感染细胞的过程。近日,一项发表在《细胞》上的研究发现,不仅如此,中和抗体还可以扭曲病毒颗粒,使其失去与宿主细胞接触的能力,为抗体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采用感染患者血液来源的单克隆抗体C10,分别与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结合。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 和氢氘交换质谱(HDXMS)技术,他们能分析出两种病毒颗粒在与不同浓度C10抗体结合时发生的高级结构变化。科学家发现,中和抗体确实使寨卡病毒颗粒动力学状态减弱,但是饱和浓度的抗体结合却极大地加强了登革病毒蛋白质的构象变化,导致病毒颗粒动力学状态增强,最终扭曲了病毒的表面结构,使之无法贴附或感染宿主细胞。研究者观察到,这种扭曲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他们认为,该机制能在病毒贴附宿主细胞之前破坏病毒颗粒,并可能广泛适用于抗病毒感染,采用这种思路设计或能显著提升中和抗体的抗病毒效果。

  · 气候 ·

  海洋氧化为何迟滞近20亿年

  早期地球极端缺氧,直至距今约24亿年前发生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大气中的氧气达到现代大气氧含量的约1%以上。而后直到5.8亿~5.2亿年前发生的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大气中的氧含量才增加到现代大气氧含量的约60%以上。为何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后,地球大气和海洋的氧化程度迟滞了近20亿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中英合作团队开展了多年研究,首次系统论证了巨大海洋溶解有机碳库的存在是迟滞海洋氧化的关键原因。

  200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人员提出解有机碳库模型(DOC),指出前寒武纪海洋表层透光带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有机质颗粒在海水中不断积累形成一个巨大的还原碳库,该碳库大量消耗海水中氧气,阻止了海洋和大气的氧化。然而,有科学家质疑,第二次大氧化事件时期地球不可能提供足够的氧化剂来移除海洋中这一巨大的还原碳库。

  2019年,朱茂炎团队提出,大规模造山运动可以导致原来海盆中形成巨量蒸发盐矿物的风化,为海洋带来持续性硫酸盐(氧化剂)输入。近期,该团队在三峡地区南坨村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地层识别出一个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经过同位素体系分析,团队论证了这次事件记录的是一次由大陆风化增强导致硫酸盐输入增加,进而触发了短暂海洋氧化,为有机碳库模型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研究即将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杂志上。(中国科学院)

  · 新冠疫情 ·

  截至北京时间12月1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262 735 124例,死亡病例5 214 863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11月3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1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2例(云南8例,四川5例,广东4例,上海3例,福建1例,广西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四川);本土病例91例(均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4例,其中境外输入12例,本土2例(均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2例(境外输入20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51例(境外输入384例)。

  截至2021年11月2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49981.3万剂次。

  文:白德凡、王昱、孙琳钰、王怡博、二七、韩佳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09:5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