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留言中提到“崖山之后无中国”,朋友们各有见解,今日如松也有点感概。
首先声明,本人不是*奸之流,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不是任何人可以否定的.
这句话有两个出处,第一,源自日本,他们认为崖山之战以后,标志着古典意义的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认为日本才是中华的正统继承人,间接的也在证明宋朝的哲学文化科技经济等等都是当时世界的最高峰,代表了一种文明的顶端.第二,有人认为这是宋亡之后中国人自己形成的一种史观,明代诗人钱谦益有诗曰:“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似乎明朝人也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但若问其“明朝是否中国”?显然不会言否,因而此“无中国”非彼“无中国”.
宋朝代表的是一种文明!我也算读过很多史书的人,也很喜欢历史,我们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真正的源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让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进步?在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等全方位突飞猛进,那是一个跨越的时代!然后的历史就几乎断层,虽然对中国历史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已经和春秋战国时期无法比拟,直到宋朝,中华民族再次实现了一次全方位的提升,想想看,中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古代科技都是在宋朝诞生的,宋朝的经济总量高峰时占到世界的60%,科技文化经济等等全方位繁荣.
宋朝这种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情形,如果你熟悉古诗,到处可见。宋朝之后,这种生机再也无声无息,有的是禁忌和压抑。
如果你站在历史之上的高度,浓缩起来,中国的历史是否似乎只有这两个时期?春秋战国与宋朝。其它的时期几乎可以忽略!倒不是说其它时期没有成绩,而是说完全无法比拟.
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是一种对中国文明的羡慕;而明朝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是一种痛心和鞭策!
宋朝人,身上充满了继承中华血脉之后的自豪,这种自豪是宋朝可以取得所有进步的基础,创造了一个超级繁荣的朝代,一个时刻创新的朝代;培育了一块土壤,使得这块土壤可以迸发出无限的生机,这块土壤是哲学,哲学是文化之母,是创新之母,哲学作为立国之母(官方哲学),这一点只有宋朝做到了.
宋朝还意味着一种精神,日本人希望继承这种精神!明朝人也希望继承,最终的事实证明,明朝人也做的不错,因为整个明朝,面对满族人的屠刀,无数人战斗到最后一滴血,369年前,站在扬州城头的史可法给出了回答!所以,我一直说,明朝是一个坚韧的王朝,你可以嘲笑吊死在煤山的崇祯,但你必须敬仰这种精神。
崖山海战,虽然宋军失败了,但是,元朝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对这个民族的恐惧!这个民族心中的道义是不可战胜的,文天祥告诉了元朝统治者这个答案!战败之后,赵昺(南宋末代皇帝)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有数万人是妇女和孩子)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明朝人与日本人不必争论,中国人与日本人也不必争论,谁继承了宋朝军民这种精神,谁才配继承宋朝!
补充两句:很多人会认为宋朝是一个屈辱的朝代,会的是挨揍和送礼;劝你们好好去真正的读一读宋史,那不是真相,宋朝灭亡的真相现在所有的书中都没有,不要去照本宣科。也会有人说,宋朝软弱,被动挨打,一个朝代的终结有历史必然因素的一面(绝不是书本说的如此简单),但如果到今天,国人还认识不到宋朝军民的这种精神的可贵之处(那是脊梁),也就意味着八年抗战时期的数百万伪军和汉奸绝不是无缘无故,未来再出现战火的时候可能更多,也意味着进一步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