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70|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73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1 18: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邦之死

  【原文】十一月,上过鲁,以太牢祠孔子。

  【白话】十一月,刘邦经过鲁地,以太牢祭祀孔子。

  【原文】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白话】刘邦击败英布归来后,病情变得更加严重,愈发想要更换太子。张良劝谏后不听,便称病不再过问政事。叔孙通劝谏道:“过去晋献公因为骊姬的缘故,废黜太子,改立奚齐,遂导致晋国出现数十年的内乱,沦为天下人的笑柄。秦国不早确定扶苏的太子之位,遂导致赵高得以用诈术另立胡亥,自己搞到祭祀断绝,这是陛下所亲眼见到的。现在太子仁孝,天下皆知。吕后与陛下一同含辛茹苦、粗茶淡饭,又怎么可以背弃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废嫡立幼,臣宁愿先受诛杀,以颈项之血涂地!”刘邦道:“先生算了吧,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叔孙通道:“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旦动摇,天下就会震动;怎么能拿天下来开玩笑呢!”当时大臣中坚持反对者很多,刘邦深知群臣内心皆不归附赵王,遂搁置此事而不再立赵王。

  【姚论】

  本段文字源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但在转载时有所删改。《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的原文是:“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由此可见,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给读者的感觉是刘邦因叔孙通的力谏而放弃更换太子。可按照《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的记载,在叔孙通力谏之后,刘邦只是在口头上答应:“我听你的。”而真正让他改变主意,不再考虑更换太子的,是看到了站立在太子身边的商山四皓。对此,《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更加详细清楚: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曰,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之,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可以看到,当叔孙通“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时,刘邦的态度是“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即表面上假装答应他,心里还是想换太子。直到在酒席上看到商山四皓,且商山四皓明确表态效忠太子后,这才彻底放弃废黜太子的念头。为此,他还特意召戚姬前来,解释为什么不能废太子而立赵王,因为太子羽翼已成,再也无法撼动了。最后,《史记·留侯世家》给出的结语是:“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叔孙通身为太子太傅,无论是为了国家的安定,还是为了太子的权位,他都有义务为太子争辩。只是,叔孙通太过聪明,言语之间充满算计,显得极不真诚。譬如,叔孙通对刘邦说:“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试想,以叔孙通这样一位鲁地儒生口中“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的人,如果真的会有生命危险,他又怎么可能犯颜力谏?他敢于这么说,无非就是认定刘邦年迈病重之际,不可能真拿他怎么样。又譬如,叔孙通对刘邦说:“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这无非就是认定刘邦终将不会废黜太子,而天下终将由吕后掌权,故而以此来向吕雉表忠心罢了。当然,就功利的角度而言,叔孙通的话确实没什么不对,他确实是个极其会做官的人。

  【原文】相国何以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①,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之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白话】相国萧何因为长安土地狭小,而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处于荒废状态,便建议刘邦允许民众进去耕种,留下根茎不收割,供上林苑的鸟兽食用。刘邦听后大怒道:“相国收受了商人的大量财物,现在就为他们来算计我的上林苑!”于是,将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关押起来。几天后,一位王姓卫尉侍奉在侧,上前问刘邦道:“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大罪,以至于陛下这么突然把他关押起来?”刘邦答道:“我听说李斯在给秦始皇当宰相时,有功劳就归于君主,有过错就自己承担。现在相国大量收受奸商的金钱,却为他们来算计我的上林苑,以使得自己能够取悦于民众,因此将其关押治罪。”王卫尉道:“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一旦能有利于百姓,就为其向陛下请奏,这才真正是宰相该做的事。陛下怎么能因此就怀疑相国收了商人的金钱呢?况且陛下曾与西楚在前线相持数年,陈豨、英布反叛时,陛下也亲自领兵前去平叛。在那个时候,相国驻守关中,一旦关中出现变动,则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就不是陛下所能拥有的了!相国不在那个时候为自己谋取私利,又怎么会到现在才来收受商人的金钱呢?况且秦朝统治者就是因为听不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失去天下的,李斯这种分担过错的行为,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怎么会如此浅薄地怀疑相国呢?”刘邦听后很不高兴。当天,刘帮派使者手持符节,释放了萧何。萧何已经年老,素来谦恭谨慎,入宫之时,光着脚向刘邦谢罪。刘邦道:“相国不用这样!相国为民众请求开放上林苑,我不答应。我不过是像桀纣那样的昏君,而相国是位贤德的宰相。我故意关押相国,就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啊!”

  【姚注】

  ①上林,原为秦始皇时期修建的皇家园林,位于渭水南岸。《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三十五年),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由此可知,著名的阿房宫就位于上林苑中,可惜后来被项羽付之一炬。刘邦统一天下之初,民穷财尽,百废待兴,故无力重修上林苑,使之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待到汉武帝时,国家富裕,财政充盈,便开始大规模修建上林苑。

  【姚论】

  本段文字源自《史记·萧相国世家》,只是《资治通鉴》在转载时删减了前面两三段内容,现将其转载如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如果只看《资治通鉴》的记载,会让读者觉得萧何只是一言不慎惹怒了刘邦,以至于锒铛入狱。可如果看了《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的背景,我们就知道,刘邦对萧何的猜忌是由来已久的。早在一年前,当陈豨反叛时,萧何虽然协助吕后冤杀了韩信,但却并未因此获得刘邦的信任,反而更加重了刘邦的猜忌,一面派使者为其加封,一面派兵将对其监视。直到萧何辞谢封赏,且将全部家财捐出以资助军队,这才令刘邦转疑为喜。英布反叛后,刘邦又对萧何各种猜忌,为此在讨伐英布的征程中还屡次派使者来询问萧何都在做些什么,逼着萧何不得不通过多买田地、低价赊销的方式自污,以此来消除刘邦的猜忌之心。待到刘邦班师回朝,民众拦路状告萧何,刘邦将民众的告状信拿给萧何看时,才有了前文所述的萧何为民请命。

  由此可见,刘邦真的是老朽了,再无当年统御天下英雄的自信。以前是容不下韩信这样年富力强、裂土封王的诸侯,现在连知根知底、谨小慎微的萧何都容不下了。听到萧何招致民怨就大喜,听到萧何为民请命就大怒,这种心态再发展下去,与独夫民贼又有什么分别?

  【原文】陈豨之反也,燕王绾发兵击其东北。当是时,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于匈奴,言豨等军破。张胜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出亡在胡,见张胜曰:“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燕王绾疑张胜与胡反,上书请族张胜。胜还,具道所以为者;燕王乃诈论他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白话】陈豨反叛时,燕王卢绾派兵攻击其东北面。当时,陈豨派王黄向匈奴求救,燕王卢绾也派使臣张胜前往匈奴,就说陈豨等人的军队已经被击败。张胜抵达匈奴后,原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也逃亡在此,见到张胜道:“您之所以在燕国受到器重,是因为熟悉匈奴的事务。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有反叛,战事连绵不断。现在您为了燕国考虑,想要灭掉陈豨等人;可一旦陈豨等人都被消灭,接下来就该轮到燕国,而你们也将沦为俘虏了。您何不让燕国暂缓攻击陈豨,而与匈奴讲和?等到局势和缓,就可以在燕国长期称王了。即便汉朝有紧急征伐之事,亦可以保全燕国。”张胜觉得有道理,便暗地里协助陈豨等攻击燕国。燕王卢绾怀疑张胜与匈奴谋反,便上书朝廷请求族灭张胜。张胜返回后,详细说明之所以要这么做的原因。卢绾遂用欺瞒的方法处决他人以替代张胜,开脱了张胜家属的罪责,派他去做与匈奴联系的间谍。同时,又暗地里派范齐前往陈豨的住所,想要让陈豨长期逃亡,双方维持战争状态而不作决战。

  【原文】汉击黥布,豨常将兵居代。汉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于豨所。帝使使召卢绾,绾称病;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燕王,因验问左右。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氏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称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于是上曰:“卢绾果反矣!”春,二月,使樊哙以相国将兵击绾,立皇子建为燕王。

  【白话】汉军征讨英布时,陈豨经常领兵驻扎在代地。汉军击败斩杀陈豨后,他的副将投降,供出燕王卢绾曾派范齐前往陈豨那里互通计谋的事。刘邦派使者去召卢绾,卢绾称病不来。刘邦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和御史大夫赵尧前去迎请卢绾,乘机查问他的左右随从。卢绾越发恐惧,闭门藏匿不出,对其亲信之臣道:“不姓刘而封王的诸侯,现在就只有我和长沙王了。去年春季,汉朝族灭了韩信;夏季,诛杀了彭越,这都是吕雉的计谋。现在皇上病重,政事托付给吕后。吕后这个女人,一心要借故诛杀异姓王和大功臣。”于是称病不肯动身,其左右皆四处逃匿。卢绾说过的话,很多都被泄露出去,审食其听说后,回到朝廷详细报告给刘邦,刘邦更加愤怒。又有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张胜仍然逃亡在匈奴,担任燕国的使臣。于是刘邦道:“卢绾果然反叛了!”春季,二月,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领兵攻打卢绾,立皇子刘建为燕王。

  【姚论】

  刘邦称帝后没过多久,因不放心远在北境又素无瓜葛的燕王臧荼,故迫使其反叛后又将其擒获,代之以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乡卢绾。可现在,卢绾也被刘邦逼得反叛,代之以自己的亲生儿子刘建。至此,刘邦的八个儿子皆已分封完毕,依长幼顺序排列如下表18-1所示:
  除去被立为太子的刘盈不谈,刘肥是刘邦在汉六年徙韩信为楚王时所立的齐王,刘如意最初是刘邦在汉七年所立的代王,至汉九年张敖被废后徙封为赵王,这两位被封的时间都比较早,亦不显得仓促。可到了汉十一年正月,刘邦居然在十三个月的时间内将剩下的五个皇子都封为王。之后又过了两个月,刘邦就病逝了。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是因为诸侯王的反叛,才使刘邦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刘邦要让自己的儿子都能封王,所以才将这些异姓诸侯王或诬以谋反,或逼以谋反,以便将其剪除后能空出位子来。甚至,正是因为刘邦自知来日无多,所以才迫不及待地将异姓诸侯王全都快速剪除,哪怕理由太荒谬,面子太难看,这些都不管不顾了,为的就是赶在其临死前将诸皇子都能分封完。

  【原文】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

  【白话】刘邦下诏令道:“南武侯织,亦是南粤贵族的后裔,封其为南海王。”

  【姚论】

  这段文字出自《汉书·高帝纪》。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汉五年,刘邦下诏封吴芮为长沙王:“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其中,豫章为淮南王英布的领地,显然不可能封在长沙国,故豫章当为黔中或者武陵之误。象郡、桂林、南海三郡为南越赵佗统领,当时并未归附汉朝,故刘邦只是虚封而已,吴芮事实上不可能统领此三郡。汉十一年,由于陆贾出使南越获得成功,赵佗表示愿意归顺汉朝,故刘邦正式封赵佗为南越王,承认其对岭南三郡的统治权。可就在汉十二年,刘邦又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这是很奇怪的做法。

  仅从字面上看,南海王当是统领南海郡的王,然当时南海郡为赵佗所有,南武侯织是不可能在南海郡封王的。故唐师古注《汉书》于此处引文颖曰:“今复封织为南海王,复遥夺佗一郡,织未得王之。”可问题在于,刘邦为什么这时候要“复遥夺佗一郡”,而且夺的是赵佗赖以起家的南海郡呢?彼时距离刘邦正式封赵佗为南越王尚不足一年,而赵佗又未曾做出什么悖逆反叛之举,刘邦为何要单方面毁坏这好不容易达成的伐交之功,换来的就只是某种虚名呢?且彼时刘邦已经身染重病、命不久矣,最希望的就是政权稳定、和平交接,又为何要在此时去主动招惹天高皇帝远的南越呢?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南海王的领地绝不会在赵佗的南海郡。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前日长病,陛下忧苦之,使使者赐书、枣脯。长不欲受赐,不肯见拜使者。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陛下以淮南民贫苦,遣使者赐长帛五千匹,以赐吏卒劳苦者。长不欲受赐,谩言曰‘无劳苦者’。南海民王织上书献璧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文中的“长”,即淮南王刘长;“陛下”,即汉文帝;“南海民王织”,即被封为南海王的南武侯织。值得注意的是,《史记》这里记的是“南海民王织”,而不是惯用的“南海王织”(《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记的是“南海王织”),这不太像是正常诸侯王的称呼。文中又提到“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可知所谓“南海国”的民众是居住在庐江郡界内的,而庐江郡是淮南国的领地。因此,刘邦只是以淮南国中庐江郡的一部分土地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可见司马迁并不将南海王织归为与长沙王同等的异姓王,而既已在临终前定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的刘邦亦绝不可能于此时再封异姓王,至少不会是与长沙王同等性质的诸侯王。

  姚尧以为,织原为南武侯,封地在庐江郡内。只因在汉十二年立有非比寻常的大功,故刘邦将其爵位由侯升等至王,但封地却没有变化或者鲜有增加,至少仍在庐江郡内。不像过去的诸侯王,领地通常都在两三个郡以上,最少的也有一个完整的郡。考虑到刘邦之所以封刘长为淮南王,那是因为原淮南王英布于汉十一年秋季反叛,于汉十二年冬季被杀。现既于汉十二年春季加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且南海王的封地又在淮南国境内,则这个非比寻常的大功应该就与英布之死有关。

  《史记·黥布列传》记:“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封贲赫为期思侯,诸将率多以功封者。”《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记:“番阳人杀布兹乡,遂灭之。封贲赫为列侯,将率封者六人。”可知在英布被灭后曾有多人受封,但史书上明确记载姓名的就只有贲赫一人。据此我们合理推测,既然南武侯织在平定英布之乱中立下的大功令其得以加封为王,那么这个非比寻常的大功极有可能就是诛杀英布本人。换句话说,南武侯织就是那个“杀布兹乡民田舍”的番阳人。吴芮在秦时为番阳令,天下叛秦时率越人举兵以响应诸侯,故南武侯织既是番阳人,又是刘邦诏书中所称的“亦粤之世也”,两者之间是能够吻合的。

  【原文】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曰:“疾可治。”上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白话】刘邦领兵攻击英布时,曾被流箭射中,在行军路上,病得很严重。吕后请来良医,良医入见刘邦,道:“疾病可以治愈。”刘邦骂道:“我以一介平民,手提三尺剑而夺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既然命是天注定的,那就算是扁鹊再世,又有什么用呢?”遂不让良医救治,赏赐他黄金五十斤,令其回去。吕雉问道:“陛下百年之后,萧相国又去世时,让谁来替代他?”刘邦道:“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之后,刘邦道:“王陵可以,但他有点憨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谋有余,但难以独担重任。周勃为人厚重而不善言辞,但将来能安定刘氏天下的,必定就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雉再问之后,刘邦道:“这以后的事,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夏季,四月,甲辰日,刘邦病逝于长乐宫。丁未日,发丧,大赦天下。

  【原文】卢绾与数千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谢;闻帝崩,遂亡入匈奴。

  【白话】卢绾与数千随从留在塞下等候机会,希望刘邦疾病痊愈,自己得以亲自入朝谢罪。听说刘邦驾崩后,遂逃亡到匈奴。

  【原文】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

  【白话】五月,丙寅日,刘邦被安葬于长陵。

  【原文】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白话】最初,刘邦不修文辞学术,而性情聪明通达,喜好谋略,善听意见,即便是守门官吏和戍边士卒,亦能一见如故。当初,刘邦为了顺应民心而约法三章。天下平定之后,刘邦命萧何编次律令,韩信申明军法,张苍订立章程,叔孙通制定礼仪。又与功臣剖开符节,立下誓言,用丹书写成,铁券铸就,放置在金盒石室之中,收藏于宗庙之内。刘邦虽然每天事务繁忙,没有片刻闲暇,但其创立的制度恢弘深远。

  【原文】己巳①,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白话】己巳日,太子刘盈即皇帝位,是为汉惠帝,尊吕雉为皇太后。

  【姚注】

  ①己巳,即刘邦被安葬的丙寅日的三天之后。

  【原文】初,高帝病甚,人有恶樊哙云:“党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帝大怒,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

  【白话】当初,刘邦病情严重,有人诽谤樊哙道:“樊哙与吕氏结党,一旦陛下驾崩,就想领兵诛杀赵王刘如意及其臣属。”刘邦大怒,采用陈平的计谋,召周勃来到病床前接受诏令,道:“陈平立刻乘坐传车送周勃前去替代樊哙为将,陈平抵达军中后,立即斩下樊哙的头!”二人接受诏令后,乘坐传车飞驰而去,还没有抵达樊哙军营时,就在路上商量道:“樊哙,是皇上的故旧,功勋卓著,又是吕后妹妹吕媭的丈夫,不但关系亲近,而且地位尊贵。皇上因为一时愤怒而想杀他,将来恐怕会后悔,我们不如将其囚禁起来,带到皇上面前让他自己来杀。”还未进入军营,就在军营外筑坛,以符节召樊哙前来。樊哙接受诏令后,即被双手反绑,关入囚笼,用传车押往长安。然后让周勃代替樊哙为将军,领兵平定燕国的反叛之县。

  【原文】平行,闻帝崩;畏吕媭谗之于太后,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吕媭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白话】陈平在返回长安的途中,听到刘邦驾崩的消息,害怕吕媭会向太后进谗言,便先乘传车飞速赶回。路上遇到使者,诏令陈平与灌婴驻守在荥阳。陈平接受诏令后,立刻继续飞奔回宫,哭得特别悲伤,进而再三请求在宫中担任守卫。吕后遂任命陈平为郎中令,让其辅佐教导汉惠帝。自此之后,吕媭便无法再进谗言。樊哙返回京城,当即被赦免无罪,恢复了爵位和封地。

  【姚论】

  史书上明确记载,当有人诽谤樊哙时,刘邦是“用陈平谋”,诏令斩杀樊哙而以周勃代之。可为什么陈平受命之后,又不奉命行事了呢?他既然知道刘邦死后将由吕雉掌权,又为何不在刘邦的病床前为吕氏美言辩白,却要先得罪吕氏而后再苦心孤诣地设法补救呢?姚尧以为,这应该是陈平深知刘邦已在弥留之际,猜忌多疑而情绪不稳,就连一生忠诚勤勉、谨小慎微的同乡故旧萧何都会锒铛入狱,更何况他陈平素以阴谋奇计立身,又焉知哪一句话会触碰到刘邦的逆鳞呢?因此,陈平在刘邦的病床前只能顺从其意,而后设法脱身以远离朝中是非,躲避刘邦临终前的雄猜,待刘邦去世后再在第一时间飞奔回宫,在吕后面前哭诉辩白,以求得其谅解同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5 00:49 , Processed in 0.1250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