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64|回复: 0

刘晓博:北交所开市!国家把发财机会,优先送给这些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5 20: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北京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

  中国第五家、内地第三家证券交易所正式运行。

  从宣布设立(9月2日),到正式挂牌开市(11月15日),北交所的诞生只用了短短74天,在全球证交所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体现了“只争朝夕”的中国速度。

  北交所之所以这么快推出,跟依托“新三板”有密切关系,更跟2021年这个重要的转折之年密切相关。

  我们先来看一下,新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跟沪深交易所,有什么不一样。

  1、沪深交易所是会员制,北交所是公司制。这意味着,北交所将来有成为上市公司的可能。

  2、在三大交易所中,北交所企业上市门槛最低;但投资者门槛最高,个人投资者开通交易权限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少于50万元,同时需有24个月以上证券投资经验。

  3、北交所股票的涨跌幅限制为正负各30%,沪深交易所主板为正负各10%,创业板、科创板为正负各20%。

  4、北交所股票交易更灵活,超过100股可以出现零股,比如可以申报买入101股或者159股,沪深交易所则必须是100股的整数倍。

  5、北交所交易时间与沪深交易所相同。区别是,从9:15到9:30,北交所分为三个时段:前5分钟为开盘集合竞价,下单之后可以撤单;中间5分钟继续集合竞价,可以下单但不可以撤单;最后5分钟为静默期,不可以下单、撤单。

  6、在北交所上市满一年的企业,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转板到上交所或者深交所。目前沪深两个交易所分别拿出了科创板和创业板,来接受北交所企业转板。

  7、北交所明确禁止3类企业、不支持2类企业上市。其中禁止的3类是:产能过剩行业、“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标”中列明的淘汰类行业、从事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等业务的企业;不支持的2类企业是:金融业、房地业的企业。(见下图)

  今天开始首日,北交所一共有81只股票交易,其中10只为新股,71只为精选层平移股票。

  另据北交所官网数据,截至11月12日,累计有超210万户投资者预约开通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权限,开市后合计可参与北交所交易的投资者将超400万户。

  那么:该怎样看待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横空出世?它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

  第一,被北交所鄙视的五大行业,传递了重要的产业变革的信号,以及“时代英雄”评判标准变化的信号。

  北交所规则明确禁止3类企业、不支持2类企业上市。纵观上海、深圳、香港、北京四大股市,我们可以发现:

  1、金融业,可以在沪深港交易所上市,很难在北交所上市;

  2、房地产企业,可以在香港上市,不可以在北、上、深股市IPO,甚至不可以借壳上市。存量的上市公司,可以继续在沪深上市。

  3、从事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等业务的企业,上述四个交易所都不可以上市。

  4、淘汰类行业的企业,四大交易所都不可以上市;产能过剩类企业,除非你是龙头,否则大概只有香港可以IPO了。存量的过剩类的上市公司,可以继续在沪深上市。

  所以:教培等淘汰类行业,最受鄙视;其次是房地产企业,基本相当于产能过剩类的企业;金融稍好,但还是被北交所鄙视了。

  上市资格,就是你可以享受溢价的资格,可以享受金融杠杆的资格。

  现在,房地产行业基本上被剥夺了,只能去香港玩了。金融也开始受限了。

  未来国家将把资本市场的溢价红利,优先给实体经济,尤其是有技术含量的企业。

  比如在北交所上市四套标准里,有两套标准都是跟研发投入挂钩的,而不需要实现盈利:

  1、预计市值不低于 8 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 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合计比例不低于 8%;

  2、预计市值不低于 15 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不低于 5000 万元。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还是自主创新。国家政策就是要扶持这些企业,就是要把发财的机会和荣誉优先送给他们。

  你看懂了吗?

  第二,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印股票的时代”全面来临。

  从2014年开始,中国就在推动经济转型。我把它概括为从“印钞票时代”转向“印股票时代”。

  所谓“印钞票时代”,是指高度依赖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为主),通过货币的适度超发,推动城镇化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高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早买房子的人很快就享受到资产的溢价,晚买房子的人也抓紧时间。

  中国为什么能在经济总量这么大的情况下,长期维持高增长。是因为有三份“城镇化红利的大餐”可以吃。第一份,是计划经济时代被压抑的城镇化需求,这是欠账;第二份,是当期的城镇化需求;第三份,是透支未来的城镇化需求。

  上图是2013年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增速超过20%,非常惊人。

  这就是有“三份城镇化大餐”可以吃的时代,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背影。

  正是通过城镇化、土地财政,政府快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中国才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拥有发达国家才有的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

  但这种“吃三份大餐”的增长方式,注定很难持续。

  到2019年,中国的固定资产增速,就变成了下面这幅模样,基本上除以3,“三份大餐”回归为“一份大餐”了:

  “印股票的时代”,就是通过扩大直接融资(股票,债券),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让财富效应体现在这些领域,让企业家、技术精英体会到“自己能印钱(股票)”的快乐,最终推动经济转型。

  这意味着,创造财富的枢纽将从“政府+土地+银行+房地产”,转变为“股市+企业+技术创新”。

  为此,中国需要不断拓展金融跑道。有了创业板、中小板,还不够,还要设立科创板;有了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还不够,还要设立北交所,甚至澳门证券交易所。

  第三,“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之后,中国经济怎么增长?北京证券交易所给出了答案。

  去年以来,中国加强了反垄断的力度,并提出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于是我们看到,当年的那批“好孩子”、“好榜样”——互联网大平台们,都遇到了监管环境的变化。

  政策为何反转?因为中国要全面推进共同富裕。

  当年的创业精英、新经济龙头,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正在获得市场垄断地位。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互联网这个本高度开放的领域“裂土分疆”,人为设立高墙壁垒,阻断信息流的顺畅,还通过“收购兼并”、“屏蔽”、“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手段,打压竞争对手,从消费者处获得超额利润。

  由此,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监管风暴。

  监管风暴之后,大平台市值下降,部分业务受限。

  经济增长怎么办?

  一鲸落,万物生。当然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的企业小巨人。这些企业有专利、有技术、有市场份额,但规模不大,是中国经济里最具活力的一群。

  这些企业若去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条件还不够。在新三板挂牌,这个市场不够活跃,基本没有融资能力,正在沦为鸡肋市场。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把“新三板”的“精选层”升级为北京证券交易所,专门为中小创新型企业服务,这样一个思路就被提出来了。

  于是,就有了北京证券交易所“以闪电般的速度”诞生。

  国家已经公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面就是企业的城市分布情况,其中少部分已经上市。尚未上市的,将来就是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主力,也将是中国未来的“企业之星”。

  第四,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将对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起到“逆周期调控”的作用。

  中国经济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东西差距,地理学家胡焕庸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

  最近30年,南北差距加大。先是“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甚嚣尘上,后来发展为“投资不出南宋版图”。

  上图中的红线,就是胡焕庸线的大致位置,而南宋版图则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了。

  如果我们看一下北交所诞生之前的4大证券交易所——港交所、台交所、上交所、深交所,以及准备设立的澳门证券交易所,全部都在“南宋版图”里。

  中国毕竟是一个14亿人口、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在强调共同富裕的时代,地区差距也应该缩小,而不应该继续扩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显然有平衡中国经济南北差距的战略考虑。

  第五,中国所有的城市,都进入了“做大做强”的时代。

  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有三个城市一度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它们是——北京、上海和香港。

  北京和上海的逻辑是一致的——城市吸引力太强,人气太旺,人口密度太大,城市病开始出现。

  于是,北京提出了纾解非首都功能的目标,城市定位集中于四大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不被提及了。

  所以,才有了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

  随后,上海也跟随北京的脚步,控制建成区面积、控制人口增速。

  其结果是:在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北京只增加了228万常住人口,在全国城市名列12名;增速11.63%,名列全国38名。

  上海10年间只增长了185万常住人口,名列17位;增速8%,名列全国第46位。

  至于香港,过去这些年一直通过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方式,把房价搞得很高,每年新增人口非常有限。

  2010年,香港的常住人口是709.8万人;2020年末为747.4万人。过去10年里,香港只增长了37.6万人,增幅5.3%。而在同期,深圳人口增长了714万,增量是香港的19倍;深圳10年人口增幅为68.5%,位居全国第一,相当于香港增幅的13倍。

  中心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中心,是因为可以不断从周边地区,甚至全国、全球吸引增量人才、资金。如果这个机制受到影响,城市的各种功能最终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财政能力就会力不从心。

  于是,到了2019年两会上,就出现了如下的声音:

  更重要的是,北京是北方第一城,北京如果增长乏力,会加剧南北差距。所以很快,国家就调整了政策,先后宣布在北京举行国家级的服贸会、成立北京自贸区,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而北京严格的落户政策,也开始有所松动。

  上海也放松了落户政策,宣布重点发展五大新城,让五大新城成为上海都市圈的第一圈层、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

  这意味着上海从1个城市变成了“1+5”个城市的组团。上海做大做强自己的决心,也非常清晰了。更不用说“进博会”的高规格,科创板的设立,以及“特区中的特区”——临港自贸新片区的诞生了。

  香港也在“二次回归”之后,重新调整了城市战略,开始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标志是,是宣布拿出占香港总面积接近30%的临深地区,设立香港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增加城市整体承载能力,共同构建深港都市圈。

  从北、上、港调整发展战略,重新回到“做大做强”之路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资格拒绝发展。

  城市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退步的态势形成,想扭转都非常困难。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诞生,意味着北京重新唤醒了经济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功能、创投中心功能。

  第六,当北上港重新回到做大做强之路后,中国城市的格局将更加稳固,或者说城市阶层将更加固化,逆袭变得更加困难。

  想通过设立金融要素市场,实现地位逆袭的城市有很多。比如成都、西安、天津、武汉、南京等等。随着北交所的设立,以及广州期货交易所的设立,中国金融中心格局基本稳定下来,增设新的市场非常困难。

  上图是重要城市汇聚资金总量,香港目前大约有12.6万亿人民币,跟深圳的差距不到1.8万亿。

  目前,4个“10万亿之城”——北、上、港、深全部拥有证券交易所。

  所以,四大金融中心——北上港深,其地位无人可以挑战。唯一可能发生变化的是,深圳汇聚的资金总量未来2年将超过香港,但深圳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无法超越香港,连上海都无法超越香港。

  四大中心城市之外,广州地位也比较稳固。跟杭州的差距在1.4万亿左右,仍然相当于一个弱省会城市的量。再加上有期交所在手,广州短期内不用担心杭州的挑战。

  至于杭州、成都的排序,也是基本稳定的。重庆则面临着南京的挑战。

  其实城市地位固化不是坏事,它跟人的阶层固化不是一回事。人的阶层固化,社会就要出问题;城市阶层固化,可以让中长期投资更有保障,更可以预期。

  如果一个国家主要城市的地位,不断被政策折腾,常常发生变化,对于投资者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以上,就是北交所带来的6大变化。

  至于普通投资者,不太建议买卖北交所的股票,因为波动幅度比较大、风险比较高。高风险对应的,是高回报;反过来,高回报对应的也是高风险。

  到中午收市,北交所大部分“老股”都在下跌(此前在新三板精选层,已经连续炒作了多日),第一天上市的新股则涨幅不错,最大涨幅超过5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 15:19 , Processed in 0.2032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