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54|回复: 0

何加盐:海尔杨绵绵,这样的搭档,谁不想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1 08: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瑞敏的退休引起了很多热议。我最近写的文章《张瑞敏永不死》,由于时间碰巧(在他退休之前半个月发布的),成为流传较广的一篇。

  为了写作该文,我对张瑞敏和海尔做了专门的研究;在写完后,又带领何加盐·名企研习营的学员们到海尔实地参观学习,并请了全国最顶级的海尔模式研究专家和我们深度交流,对海尔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越研究越会发现,海尔的成功,除了张瑞敏以外,还绕不过一个人:杨绵绵。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当初张瑞敏调到海尔去当厂长,不是一个人过去的,和他一起的,还有武克松、杨绵绵两位副厂长。

  其中,武克松相对更为低调,一直在海尔集团担任副总,外界所知甚少。

  而杨绵绵,则长期担任海尔集团的总裁,职位仅次于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可以说是海尔当之无愧的第二人。

  如果说张瑞敏是一位战略家和哲学家,负责提出各种战略和理论,那么杨绵绵就是一位执行家,负责把这些战略和理论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

  有了杨绵绵的脚踏实地,张瑞敏的仰望星空才有落脚点;俩人珠联璧合,才有了后来海尔的发展。如果我们说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同样也可以说没有杨绵绵就没有海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张瑞敏的最佳搭档、海尔曾经的二号人物,杨绵绵的故事。

  1

  杨绵绵出生于1941年,其小时候以及出生家庭的情况未见任何公开资料记载,只知道出生于江苏无锡(也有说是上海)。

  17岁时,杨绵绵考上山东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2000年与山东大学合并),就读内燃机专业。在这里,她遇到了未来的爱人,后来结婚,相伴终生。

  1963年,杨绵绵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青岛市劳动局技校当老师;8年后调入青岛压铸厂当技术员;又干了8年后,再调入青岛市二轻局下属的青岛家电公司,一步一步干到高级工程师。

  到1984年前后,当时中国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杨绵绵所在的青岛家电公司也不例外,正在争取从外国引进技术,而杨绵绵就担任了引进项目办公室主任。

  此时,她已经43岁。此前的生活一直都是按部就班,有一份体面的职业,一个稳定的家庭,两个可爱的女儿。

  按照当时较为普遍的情况,这个年纪的工厂或机关女性,早一点的50岁就可以退休,晚一点的也就是55,一辈子大概也就这样了,事业上也没有了什么追求,就在家长里短、锅碗瓢盆中过完一生。

  但杨绵绵的与众不同,就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显示了出来。在单位其他女同事都无所事事地聊天、织毛衣,甚至上班时间出去买菜的时候,她却捧着书本在学习。

  这个情景,被公司一位领导看在眼里。这位领导,就是在青岛家电公司担任副经理的张瑞敏。

  当时张瑞敏在公司专管技术改造,而技术改造的重点之一,就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所以他和杨绵绵这个引进办主任,有很多要打交道的地方。正是在频繁的工作交流中,他看到了杨绵绵未发挥出来的潜力。

  所以当他决定去拯救青岛家电公司下属企业、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时,就特别邀请了杨绵绵,请她去担任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

  何加盐摄于海尔集团文化展厅

  杨绵绵起初也没有想过自己的后半生要奉献给这个厂。本来她在机关舒舒服服地过着日子,而那个厂却破烂不堪,当时他们甚至戏称从机关去厂子为“从天堂到地狱”。

  但是她却被张瑞敏所打动。

  张瑞敏是这个引进项目的主要推动者。本来谁都认为这个项目成不了,毕竟厂子的基础太差,工人无事可干,厂里负债一大堆,工资都发不出,马上就要倒闭了。1984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换了三个厂长,都无力回天。

  只有张瑞敏怀着“舍我其谁”的决心,以上级领导的身份,下来接任厂长,从此以后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献在这里。

  杨绵绵是冲着张瑞敏来的,不是为钱,也不是为名,就是被他的人品、情怀和执着所打动,这才愿意一起过来和他搭班子。

  但是来了也没想到会长久。她本来想着,张瑞敏可能干两年,干不下去就会回去,到时她也回机关就是了。

  没想到,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2

  在企业当一个执行家,是很不讨巧的。

  因为,战略家和哲学家特别容易出彩,所有的成绩和他有非常明显的关联,所有的宣传都会讲到他的高瞻远瞩。但执行家,很少出现在聚光灯底下。

  我们非常容易讲出张瑞敏、马云做了什么,但是很难讲出杨绵绵、彭蕾做了什么。因为她们的所有工作,体现在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管理之中。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挑出几件杨绵绵所做过的事情,来看一看她在海尔的地位和作用。

  1985年,德国“利勃海尔”的设备和技术引进协议开始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派员到德国学习,杨绵绵是带队领导。

  与他们同时去德国的,还有国内两个兄弟单位的人。当时出国一趟不容易,所以大家出去之后,都会花很多时间去游玩、购物。

  但是杨绵绵带着青岛电冰箱厂的人,认认真真学习、整理资料,每天学到12点甚至凌晨2点,连周六日都不放过。德国的专家不禁感叹,青岛来的人,和其他地方的人就是不一样。

  何加盐·名企研习营学员摄于海尔文化展厅

  配文为:赴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培训的人白天在车间学习,晚上回到住处后,由副厂长杨绵绵亲自带领,每天整理、翻译公益资料至次日凌晨。

  在德国,杨绵绵受到一种“灵魂的震撼”。当时,她看到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对工作无比专注,对自己做出来的产品欣赏而骄傲。

  她说:“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人。这个工人让我感动了很久,给了我灵魂上的震撼。” (见《把简单的事认认真真干了20年——对话杨绵绵》,人民网,2004年)

  此后,她一直致力于在青岛电冰箱总厂(以及后来的海尔集团)推广这种精神:工作就要像他们那样,把每一件产品都做成自己的一个精心作品。

  有一次,杨绵绵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一台将要出厂的冰箱里面有一根头发丝,当即要求全厂停产整顿,并把所有已经装箱待出库的冰箱全部拦下,拆开重新检查,完全没问题才放行。

  有人认为她小题大做,但是她认为必须要这样做,因为“有一根,就会有两根,有三根”,“抓质量就是一根头发丝都不能放过”,“我就想通过这件事,使责任者心服口服,让质量意识渐渐融入每一位员工心中。”(见《党的女儿|杨绵绵:100-1=0》,芒果TV;《杨绵绵:我在海尔20年》,杨绵绵口述,舒蓝整理,《中国商人》杂志,2006)

  何加盐摄于海尔集团文化展厅

  关于海尔早期质量管理,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大锤砸冰箱”了。当时因为发现76台次品冰箱,张瑞敏要求直接用锤子砸掉。这个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我就不再多讲。

  但是大部分资料都不会提及的是,杨绵绵也是“砸冰箱事件”的主要导演之一。而且砸完冰箱后,还有一个后续:

  当时大家都站在破碎的冰箱那里,心情沉重。杨绵绵站出来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之所以会有不负责任的工人,就是因为有不负责任的领导。所以这些冰箱出了问题,首要责任在张厂长和我。我们首先要做自我检讨。我宣布,张瑞敏和杨绵绵扣除三个月工资,以儆效尤。

  何加盐·名企研习营学员摄于海尔文化展厅

  我想,这一幕,应该值得所有的企业管理者深思——很多企业家也许能学到张瑞敏砸冰箱的那一招,但是你砸完之后,有没有一个杨绵绵站出来讲这样一番话,作这样一个表态?

  1988年,海尔的冰箱获得了中国第一个质量管理金奖。去北京领奖的,张瑞敏自然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代表,但紧随在他身后的,就是杨绵绵,他们俩一起举着奖牌,共同接受工人们的欢呼。

  何加盐摄于海尔集团文化展厅

  在海尔发展的几十年里,张瑞敏提出过无数的奇思妙想,很多都是颠覆性的。从外部讲,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先例;从内部讲,一次又一次的组织变革、流程再造,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如果换成其他企业,这么折腾,早就不知道垮多少回了。但是海尔却屹立不倒,直到今天。

  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就是杨绵绵所起的作用。

  无论张瑞敏提出的想法多么天马行空,要执行下去多么艰难,杨绵绵都能以铁腕的作风和春风化雨的手段,把它推行下去,甚至效果比张瑞敏设想的还要好。

  何加盐摄于海尔集团文化展厅

  所以张瑞敏才发自内心地感叹:“杨总裁最大的特长在于,本来期望的是二,但她可以发挥到十。”

  而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出版的《巅峰创新》一书则如此评价:

  张瑞敏和杨绵绵无疑是中国式企业管理人才的最佳合作代表之一。张瑞敏长于宏观战略,专注于思考企业如何进行战略创新,杨绵绵精于专注细节,致力于将执行与创新结合,两人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职能互补与管理搭配。

  3

  虽然杨绵绵是应张瑞敏之邀而来到海尔的,但是她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帮忙者、旁观者,而是一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

  从机关悠闲的状态来到海尔后,杨绵绵开始了以厂为家的日子。她几乎一周七天都扑在厂子里,节假日也不休息,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到70岁高龄时,还坚持一周工作70多个小时。

  到外面出差,她总是一下飞机就直奔工作现场,而不是先到酒店休息。出差回来,也总是先回到办公室工作,而不是先回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完全不顾家庭。相反,她把家庭关系也维系得很好。与公公婆婆相处和谐;老公退休后,在家照顾家庭,默默支持她的工作。她在家有空的时候,也总会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偶尔下厨做点拿手菜。在饭桌上,她也总会把海尔的事情拿出来和大家探讨,从家里得到意见和建议。1997年她就当了外婆,但是后来却一直工作到2013年,才以72岁高龄退休。

  与全身心投入工作相比,更难得的是杨绵绵作为“二把手”的处世智慧。

  首先,她是张瑞敏的知音。

  不管张瑞敏提出什么战略和理论,她都能够理解、认同,并坚决执行。

  张瑞敏提出的很多思路,站位很高,但是却难以被普通员工和外界理解,但杨绵绵在这点上和张瑞敏完全心意相通。她知道张瑞敏想说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让海尔的高管和员工,能够听懂,并落实下去。

  也因为她懂张瑞敏,认同张瑞敏,所以能够全身心地信任他,支持他,亲密无间地合作30多年。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提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杨总,如果张首席的决策错了,你怎么执行呢?

  杨绵绵回答说:“如果决策错了,那我就在执行中把它干对”。(见《记党的女儿——海尔集团原总裁杨绵绵的三件小事》,舟一苇,公众号“海尔文化”)

  这句话和彭蕾说的“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都只有一个——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她是张瑞敏冲锋陷阵的大将。

  每一个创过业的人,可能都曾有过类似的感觉:天马行空地畅享未来,规划公司的蓝图,是很美妙的;但是脚踏实地地做那些枯燥、琐碎的事情,却是很艰难的。

  而杨绵绵的厉害之处在于,由于她的存在,张瑞敏可以把时间放在看书、思考、定战略上面,而不必去操心如何落地的问题——这些都有杨绵绵去帮他做了。

  尤其是海尔内部曾经多次经历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种种矛盾的冲突,都是杨绵绵冲在前面去面对和协调。

  杨绵绵说,“我比较善于到终端去,只有到终端我才有灵性,才能碰出火花来。”正因为她总是在终端,张瑞敏才能放心地在办公室,在书桌旁,专心思考重大问题。

  最后,她甘当张瑞敏的绿叶。

  作为“二把手”,不管在任何场合,她都非常注意维护张瑞敏的形象和地位,从来都不自揽功劳,而是一切都归功于张瑞敏,归过于自己。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提到张瑞敏,都是满怀尊敬地称呼为“张首席”。

  而对自己,她的定位,就是张瑞敏的助手。她说,“给张瑞敏做助手是我的机遇,跟他干,敢想事,能干事,能成事。”(见《商界女强人:海尔总裁杨绵绵》,上海证券报,2007)

  所以多少年来,提起海尔,大多数人都是只知道张瑞敏,而不知道杨绵绵;有少数人听说过杨绵绵,但是也只是知道她是海尔的总裁,却不知道她具体做过什么。因为杨绵绵从来都不宣传自己——如果有任何宣传,那一定是因为海尔的业务需要。

  杨绵绵把自己看成是海尔创业发展的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创造者或推动者。她认为,能参与这个伟大的进程,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和荣幸。

  张瑞敏在各种场合也是对杨绵绵赞誉有加,并号召海尔干部向杨绵绵学习。他总结杨绵绵的精神为两点:一是她胸怀宽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与志向;二是创业17年如一日,始终不懈的创新精神。

  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张瑞敏拥有杨绵绵这样的副手,是一种极大的幸运。而这种幸运,是他自己争取来的:

  能够从那么多人中,把43岁的杨绵绵专门挑出来,和自己搭班子,这是张瑞敏的知人之明。

  能够把杨绵绵从机关拉出来,进入工厂,这是张瑞敏超强的人格魅力。用杨绵绵后来的话说:“他这个人做事是非常认真、非常真诚、非常用心的。”(见《把简单的事认认真真干了20年——对话杨绵绵》,人民网,2004年)

  能够放心地把一切交给杨绵绵去管,自己从不干涉,只是提供毫不保留的支持,这是张瑞敏的用人之能。

  更重要的是,张瑞敏能够带领海尔不断打胜仗,这是他给杨绵绵以及其他人才的信心之源。其道理类似于革命时期很多人都愿意追随那一位姓毛的委员。

  杨绵绵曾说:发展是一种“瘾”,我欲罢不能。(见《现代营销·学苑版》,2008年第3期)

  我认为,她能够被张瑞敏吸引而加入海尔,是因为张的人格魅力;但是她能在这里全身心付出30年,更是因为这个平台能够让她能发挥潜力,体现人生价值。

  始于情怀,终于胜利,这也许就是吸引和留住顶级人才的真谛吧。

  4

  每一个伟大的组织,都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一个角色负责提出价值导向、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管理思路;另一个角色负责把这些不折不扣地传导到整个组织之中,落实到具体事项之上。

  如果海尔只有张瑞敏,而没有杨绵绵,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发展。这就好比在那个革命和建设年代,如果只有李德胜,而没有伍豪,我们也很难想象中国革命以及后来的新中国建设会是什么样子。

  一个有眼光,有想法,有情怀的人,如果只会空想,而没有好的搭档帮他去推动落地,最终还是会梦想成空,一番事业随流水。而如果能找到他的“杨绵绵”,他事业成功的几率就会成倍地提升。

  同样地,一个有能力,能干事的人,如果没有强烈的情怀驱动和正确的方向指引,最终往往会浪费自己的才华,一事无成。而如果能找到他的“张瑞敏”,也许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用快问快答的方式,问了杨绵绵几个问题。其中有两个是这样的(见《把简单的事认认真真干了20年——对话杨绵绵》,人民网,2004年):

  问:20年里,海尔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答:张瑞敏来到了海尔。

  问:20年中,你最头疼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张首席找到一个突破点,我马上要想哪个问题是最主要的。

  这两句回答,很简短,但是已经说明了一切。

  试问,这样的一个杨绵绵,谁不想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6 01:58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