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16|回复: 0

风铃:一场思想风暴的蘑菇云正在盘旋升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6 0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霞姐这期视频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1、英美供应链为什么面临着断裂的困境,问题有解吗?

  2、学术研究为什么必须走出舒适区?

  下面我们就这两个话题展开讨论一下。

  一、产业空心化是经济结构性问题

  英美供应链出问题是产业空心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反复讲过,产业空心化加金融泡沫化是一条亡国之路,而英美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几十年了。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有力地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走向金融化,因为金融业的利润更大、赚钱更快,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列宁也早就对金融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做出过极其精彩的分析。经济全面金融化不仅会拉大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变成两张皮,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生结构性矛盾,而且随时面临着供应链断裂的危险。

  英美现在面临的供应链断裂的问题,表面上是因为劳动力供应不足,实际上是国家经济结构出了问题。结构性的经济问题基本是无解的,尤其是考虑到英美的政治体制,使得它们调整经济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金融资本集团已经绑架了国民经济。有人说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来实现再工业化,这纯粹是想当然。货币贬值,别的先不说,外债怎么办?特别是美国,总外债高达49万亿美元,净外债15万亿美元,这样规模的外债,如果货币贬值,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英美的产业空心化给我们的教训是,国家必须保持强大的制造业,决不能走上产业空心化加金融泡沫化的亡国之路!我们现在最大的风险来自内部,就是学术界有一批人成天叫嚷要复制美国的模式,恨不得把美国的整个金融套路都搬到中国来,完全意识不到让他们魂牵梦绕的美国金融模式其实是一副慢性毒药!

  目前,虽然各国很多学界和政商精英,包括很多普通民众都掀起了反全球化的声浪,民族主义也在反弹,但还没有看到全球化发生根本逆转的征兆。即便如此,我们也做了相应的准备,中央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面。

  还是那句话,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美元还没崩盘,美国经济还没崩溃,我们说什么都没用。然而,它们崩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了,我们至少先不要照搬美国这套模式,先冷静地观察,这个定力我们总还是有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鼓噪忽悠。

  二、当今中国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是最专横的教条主义

  今天偶尔读到中央党校原教授周为民的文章,大讲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猛批计划经济的落后专制。周教授一上来就说“计划经济的实质不在于有计划,不在于讲计划,而在于它是一种管制经济,命令经济,是一种类似战争体制、战时管制体制的那样一种组织方式”。他就是通过假定这样一个命题来论证计划经济意味着“公权力的专制”,并且说中国因为有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而从苏联照搬来的计划经济的专制很适合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学苏联学得得心应手。接下来周教授断言:“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民众的自主经济。所以对市场充满疑虑、充满不信任,实质是对人民的自主活动充满疑虑、充满不信任”。因为市场经济意味着民众的自主创新,而未来中国经济要靠创新驱动,所以只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没有前途的,大数据并不能挽救计划经济。

  大家看明白周教授是怎么玩概念把戏的了吧!周教授先把计划经济与“公权力的专制”直接划上等号,这里的潜台词是政府的公权力必然是专制的、破坏经济活力和经济创新的,而全然不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政府的调控恰恰是勒住市场这匹疯狂野马的缰绳。周教授断言市场经济先天具有创新性,于是自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水火不容的,中国经济未来要靠创新驱动,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周教授看来,市场经济自带创新性、优越性,计划经济则代表着政府的专制行为,必然会压制创新,所有这些都是不证自明的公理!

  周教授这个断语恐怕解释不了下面这个事实。美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是1950/60年代,隶属美国国防部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简称DARPA) 成立于1958年,而互联网、半导体、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UNIX、激光器、全球定位系统 (GPS) 等重大科技成果都可以追溯到DARPA的资助项目。一心推崇“市场至上”的周教授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为了给中国传统文化扣上专制的大帽子,周教授甚至连中国历史上均输、平准这些优秀的制度都大加挞伐,说它们不过是“压制民间工商业、排斥市场活动”的手段。周教授这套逻辑再次印证了我们上一篇文章的判断:今天中国的市场原教旨派已经变成最专横的教条主义了!(推动经济学大讨论,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崛起铺路)

  中国经济要想二次腾飞,必须彻底驳倒这些市场原教旨派,因为他们霸占着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严重阻碍了能回应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设,误导了公众,干扰了政府决策。他们已经变成了一股破坏力量。对他们时刻保持警觉,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敢于质疑这些市场原教旨主义学说,而且要勇于走出舒适区,不断提高自己。

  三、舒适区是实现生命跃迁的枷锁

  “走出舒适区”已经成为一句网红语,实际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惯性力量很强大。路径依赖不仅可以指经济发展模式,也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学术研究。经济学者可以在研讨会上神色自若地说,我不是学金融的,所以我不懂金融,不懂货币。天呐!在金融主宰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一位经济学者可以毫无愧色地说自己不是金融专业出身,所以不懂金融、不懂货币很正常!这大概是学术路径依赖的经典案例了。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霞姐认为人生的真谛是“打怪升级”,享受灵魂升华的过程。这话我太认同了!实现生命的跃迁,灵魂的升华,就要不断地走出舒适区,摆脱路径依赖,不管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还是学术研究的路径依赖。

  跳出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牵扯到就业等基础民生方方面面的问题,确实有难度;摆脱学术研究的路径依赖,则取决于学者个人的治学态度、毅力和学术雄心,而治学态度和学术雄心与学者个人的认识论是密不可分的。

  四、保持理论体系的开放状态才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话既然说到这,索性扯几句题外话。

  做学问是为了什么?最让人振奋的答案:为了改造世界。我们常说,学习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多数学者可能停在认识世界这个层面了。今天主流经济学之所以不接地气,就是因为学者们往往专注于解释各种经济现象,而不是解决经济问题。

  皮凯蒂说,他开始在美国做研究的时候,对很多重大经济问题几乎一无所知,只是运用一些精致的数学模型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却赢得美国同行一片声的赞誉。后来他认识到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就回到法国开始了关注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终于发表了倾注了大量心血、具有相当震撼力的《21世纪资本论》,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却对他展开了猛烈的批评,为什么?因为皮凯蒂把库兹涅兹曲线放入了300年的历史时段,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个最根本的趋势:和平发展的时间越长,金融资本越发达,社会贫富差距也越大,因为金融资本收益的增速远高于GDP增速,即远高于劳动所得的增速,而不是像库兹涅兹曲线所描绘的,随着经济的增长,贫富差距会自然缩小。库兹涅兹曲线所描绘的那个倒U型曲线,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加一个大萧条的历史时段。说白了,战争和大萧条摧毁了财富,缩小了贫富差距。这才是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奥秘。

  皮凯蒂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结构性矛盾。虽然他的批判并没有超越马克思和列宁,但是他把资本主义放在了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剖析,并且运用了贯穿300年历史的大量翔实的数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皮凯蒂能实现这样的理论突破,当然是因为他有很大的理论雄心,而这样的理论雄心,一定是基于一个开放的不断进取的认识论。学者要不断地自我超越,就要保持其理论体系的开放状态,不断地学习新东西,获得知识体系的负熵。皮凯蒂最初在美国做研究就获得了很好的学术声誉,如果他满足于已经挣来的那点名气,就不可能写出后面这部伟大的著作。霞姐也一样。霞姐说,如果《天下货币》一炮走红,自己变成真正的网红了,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人民金融》了。这就是矛盾演绎的辩证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者内心有追求真理的不可遏制的激情!皮凯蒂和霞姐都有这样的激情!要保持这样的激情,首先必须保持知识体系的开放状态。

  五、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术界都在走向腐朽

  陈平老师和史正富老师都说过,现在重要的经济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刊登有重大理论突破的学术文章,只有一点“微调”的研究成果才有机会发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些学术期刊的编辑们自己也不太清楚,吃不准,所以宁肯错过重大的理论发现,也不要出错,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人思维如何能够实现理论突破!第二,可能也是更重要的,有重大理论突破的学术成果通常会挑战既定的学术流派,而既定学术流派就是把持重要学术期刊的成名学者,所以,有重大理论突破的学术成果往往遭到学术权威们的联手封杀。

  这里面除了利益的算计,成名学者阻碍学术突破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这些把持学术话语权的成名学者忘记了做学术的初心。也可能有些人最初就是为了成名成家。学术界既得利益集团的狭隘和排斥圈外人,恐怕一点都不亚于商界。如果做学问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让人类社会向好的方向前进,那么,碰到挑战自己的有重大突破的新的学术观点,最起码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展开一下讨论吧!这正是霞姐倡导这次大辩论的初衷,也是这次学术大讨论的深远意义。

  六、一场思想风暴的蘑菇云正在盘旋升空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说过,今天中国需要一场经济理论大讨论,就像当年需要延安整风。当年如果没有延安整风,就没有“七大”的巨大成功,毛泽东思想就不会赢得全党的高度认同,也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各级干部水平的全面提升,也就不会有解放战争秋风扫落叶般的胜利。

  百年未有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再次来到了十字路口,美国经济处在总崩溃的前夜,而中国主流经济学术界却是百般嘈杂、混乱不堪,不仅没能提出适应这个快速发展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甚至连正视现实的勇气都非常欠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了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局,一场可能超过30年代大萧条的经济衰退已经上路了,中国主流经济学界却没有人做认真系统的反思,倒是像达里奥这样的美国金融大佬做了一定程度的反思。

  中国经济虽然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但在主要经济体中无疑是表现最好的,主流经济学界却一天到晚说政府这也不对、那也不行,什么中国的地方债务风险有多高啦,他们怎么不说说美国的债务风险有多高!如果有人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去说说美国的债务风险,他们马上会说,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美国可以随意印钞来填补债务窟窿,所以美国的债务根本不是问题。美国有些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的债务已经膨胀到极其危险的规模,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界却一天到晚紧盯着地方政府债,这就是典型的双标。他们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思维错乱,就是因为美国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他们完全无法想象、更无法接受彼岸的“灯塔”有一天会真的坍塌,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苦苦追寻了几十年的梦想彻底的幻灭!

  思想如此分裂落伍的主流经济学术界怎么可能有伟大的理论创新?怎么能够跟得上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市场原教旨派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术界,至今还垄断着中国的经济舆论话语权,把持着大学讲堂,左右着公众舆论,并对政府决策形成了不小的干扰。面对这样的局面,是不是需要一场经济理论的大讨论呢?

  是时候了!如果你凝神静气地耐心观察,也许就能感受到空气中正在汇聚的思想风暴的巨大能量。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一定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理论创新。这是历史的必然。而我们不仅是坐在前排的观众,而且很有可能亲身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思想运动中!

  风铃

  2021年10月2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15:36 , Processed in 0.1563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