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00|回复: 0

缓缓君:鲍威尔死了,但真相不该被埋没 | 伊拉克战争始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5 2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鲍威尔死了。

  10月18日,美国前国务卿、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终年84岁。

  美国的历任总统们都给与了其极高的评价:

  拜登在缅怀时称“科林体现出一名军人和一名外交官的最高境界”;

  小布什夸他是“一个伟大的公仆”;

  卡特评价其“勇气和正直激励下一代人”。

  这也是美国官方和各路媒体的主流风向,他们把鲍威尔视为一个诚实、正直、杰出的领袖式人物。

  现任国务卿布林肯甚至说:“我们对美国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哺育了像科林·鲍威尔这样的人。”

  唯有特朗普别具一格。

  在简短的几句声明中,特朗普再次提到鲍威尔在伊拉克问题上犯下了错误,还说他“总是第一个攻击其他共和党人”,最后以“他犯了许多错误,但不管怎样,愿他安息”作为收尾。

  可以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2003年,鲍威尔作为美国国务卿,在联合国安理会宣读了一份所谓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

  在宣读过程中,鲍威尔还展示了一支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战争打响后,美国苦苦搜寻了7年,都没能在伊拉克找到相应的证据。

  多年后,普京一度调侃称,当年鲍威尔拿在手里的那支不明试管,里面搞不好装的是洗衣粉。

  自此,“洗衣粉”也成为了一个梗。

  这个梗伴随了鲍威尔的一生,也成为了他人生的污点。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人把鲍威尔称为战争贩子,称他是伊拉克战争的始作俑者。

  但锅只让鲍威尔背,显然并不符合实情,而且还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9·11事件发生的当天,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给出了一张手写的纸条。

  纸条上写着:“赶紧,看一下是能不能把萨达姆也一起干掉,而不仅仅是本拉登。”

  (SH是萨达姆·侯赛因的姓名缩写,UBL是奥萨马·本拉登的姓名缩写)

  由此可以看出,早在近两年之前,美国的核心决策层就已经在谋划这件事了。

  如果再往前追溯一点,在两伊战争期间(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局部战争),拉姆斯菲尔德曾作为里根总统的中东事务特使两度访问伊拉克。

  而根据后续公开的解密文件,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和萨达姆政权进入了蜜月期,美国不仅和伊拉克大规模共享情报,甚至还通过智利的一家幌子公司,为伊拉克提供集束炸弹和制造生化武器的原材料。

  (《外交政策》杂志由美国政治学“泰斗”亨廷顿所创办,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伊拉克敢在两伊战争期间多次对伊朗使用生化武器,毕竟连原材料都是美国帮忙提供的,这才是萨达姆肆无忌惮的底气。

  可笑的是,二十年之后,美国却以伊拉克拥有生化武器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所以在我看来,伊拉克问题的本质,是美国养蛊的一个结果。

  只是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他们养的蛊竟然反噬到了自己身上,于是干脆再亲手毁掉。

  那么,美国当年为什么会支持萨达姆?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渊源?

  鲍威尔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文会通过梳理那段历史,来向你解释背后的真相。

  注:全文1.1万字,建议抽一整段时间阅读。

  01

  先从伊拉克说起。

  伊拉克这个地方,曾孕育过著名的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可以说祖上曾经辉煌过。

  然而,自从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灭亡后,这里的统治者换了一拨又一拨: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塞尔柱人、蒙古人、土耳其人先后成为这里的统治者。

  一直到20世纪初,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多个中东国家,都还属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

  1916年,英国军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深入阿拉伯半岛,煽动阿拉伯人起义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为了说服阿拉伯人,劳伦斯还以英国政府的名义,许诺起义成功后,将支持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大统一国家,劳伦斯本人也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1962年出过一部同名电影,获得了豆瓣8.7的高分)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劳伦斯是真心想帮助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国家的,但他被英国政府利用了。

  因为就在劳伦斯出发的同一年,英国政府和法俄两国私下签订了瓜分奥斯曼的秘密协议(《赛克斯—皮科协定》)。

  所以后来奥斯曼帝国遭到肢解时,阿拉伯人并没能获得独立,反而是阿拉伯半岛被列强分割成了一块又一块,并作为“委任地”被列强们所统治。

  今天的伊拉克,就是在曾经英国委任地的基础上,独立出来的。

  而且当年英法俄签订瓜分奥斯曼的协议时,并没有做足够审慎的考虑,留下了很多的后遗症。

  比如有独立建国诉求的库尔德人,被划分到了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和叙利亚,导致这四个国家至今都存在民族分裂问题。

  再比如叙利亚和黎巴嫩,在历史上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结果却被列强硬生生划分成了两个国家。

  而对于伊拉克人来说,最不能忍的是,位于阿拉伯河下游东岸的“胡齐斯坦”地区,被划给了波斯(即今天的伊朗)。

  要知道那里是阿拉伯人的聚集地,也被称为“阿拉伯斯坦”(“胡齐斯坦”是伊朗这边的叫法),所以自从伊拉克独立以来,就一直和伊朗存在领土争议。

  伊拉克的政治强人萨达姆,一直希望能收复这块领土,然后把伊拉克打造成像古巴比伦一样辉煌的国家。

  他有一句话非常出名:“我不管媒体上如何评价我,我只在乎500年后伊拉克人民对我的评价。”

  野心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阿拉伯斯坦”地区还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经济价值,就是它正好位于出海口,有阿巴丹港这样的深水良港。

  伊拉克作为一个石油国家,要想把石油源源不断地运出来,出海口是一个关键。

  但当年英法在划定伊拉克领土范围的时候,给他们的出海口(从地图上看)窄的几乎只是一条缝,水深也浅,不具备建造深水良港的基础条件,所以伊拉克往外运石油要借道约旦或者科威特,但如果能把存在领土争议“阿拉伯斯坦”地区收复,那将帮助伊拉克获得波斯湾的深水港。

  以上两方面原因叠加在一起,让萨达姆对收复“阿拉伯斯坦”这件事耿耿于怀。

  在就任总统之前,萨达姆作为复兴党的二号人物,就一直致力于用石油去换武器,来打造军队。

  1979年,萨达姆成功上位,成为了伊拉克的最高领导人。

  同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

  在萨达姆眼里,这简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来是,革命给伊朗内部带来了动乱,原政府军方人士遭到清洗;二来是,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了,这让伊朗失去了最重要的外部援助。

  巴列维王朝是美国扶持起来的政权。

  巴列维本人曾因在内斗中失败,一度流亡海外,后来美英两国在伊朗策划政变,帮助巴列维把反对者赶下台,他才得以重新回国就职。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原国王的长子,年轻时以王储身份被送往英美等西方国家,接受西式教育)

  巴列维重新上任后,也源源不断地获得了来自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作为回报,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成为了美国在中东的又一个代理人。

  而霍梅尼(当时是伊朗的宗教领袖,革命后成为伊朗的最高领袖)发动的伊斯兰革命,不仅推翻了美国的代理人,其追随者还冲进美国大使馆,挟持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作为人质(伊朗人质危机),导致美伊关系彻底决裂。

  在这种情况下,萨达姆在暗中准备了一年,然后于1980年9月对伊朗发动了突然袭击——两伊战争正式爆发。

  02

  在战争打响时,伊拉克已经整备了12个配备最新苏式武器的机械化师,在军事装备上拥有明显优势。

  所以萨达姆最初的计划是,通过速战速决的方式在正面战场取得战果后,逼迫伊朗在谈判桌上签订割地协议。

  事态起初也如萨达姆所想,伊拉克军队很快占领了阿拉伯河的东岸,并开始在伊朗的领土上长驱直入。

  然而,霍梅尼是个狠人。

  他不仅没有服软,反而号召十几岁的儿童拿起武器走上战场。

  伊朗军方甚至还把儿童捆成一排一排,然后驱使他们冲在最前线用人肉来引爆伊拉克人埋下的地雷。

  这种打法给伊拉克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但萨达姆同样是个狠人。

  为了迫使伊朗人屈服,他干脆在战场上用上了臭名昭著的毒气攻击。

  两伊战争能够长达八年,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两边的领导人都是狠人。

  狠人遇上狠人,谁都不愿意让步。

  那么,这个时候美国在干嘛呢?

  美国最初的态度,是坐山观虎斗。

  自人质危机爆发后,美国已经跟伊朗彻底决裂;而另一边的伊拉克,在当时是亲苏联的(1972年,两国签订了伊拉克-苏联友好合作条约),而且还在1979年时被美国列入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反正两边都是自己不对付的国家,打起来正好。

  但到了1983年的时候,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983年12月和1984年3月,里根总统两次委任拉姆斯菲尔德作为自己的特使,访问伊拉克,为美伊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此后的数年时间里,美国在暗中为萨达姆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援助。

  从情报共享,到通过第三方为伊拉克提供集束炸弹,后来干脆通过一家智利的幌子公司,为伊拉克搞到了制造生化武器的原材料。

  所以当伊拉克对伊朗使用生化武器的时候,美国一直在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到了两伊战争末期,萨达姆已经疯狂到了以平民为目标,接连向伊朗的十几个城市和乡村投下了毒气弹,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惨死,引发国际舆论哗然。

  而美国不仅默许了这种行为,甚至还在联合国阻扰对伊拉克实施谴责。

  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一种说法是,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最高信条是“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为此他们可以同独裁者达成见不得人的协议,可以对人权问题置之不理。

  也有一种解释是,美国是担心伊拉克会输给伊朗,因为一旦伊拉克输掉了战争,那么伊斯兰革命就有可能从伊朗渗透到伊拉克,然后再进一步蔓延到沙特甚至整个海湾地区,那将导致中东局势彻底失控。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美国的一切决策,都是为本国利益服务的。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美国甚至可以说是在以“养蛊”的方式,去支持萨达姆,毫无底线可言。

  而代价则是,美国养的蛊,后来反噬了自己。

  03

  当两伊战争打到第8年的时候,双方已精疲力竭,都在靠卖石油续命。

  为了尽可能削弱对方的实力,伊拉克和伊朗都开始无差别攻击进出对方海域的第三国货运船只,打击对方的石油贸易。

  这种低劣的打法,也被称为“袭船战”。

  对此,美国派出了护卫舰,对波斯湾海域进行了军事干涉。

  在干涉过程中,美国海军的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USS Vincennes)于1988年7月3日,击落了一架伊朗的民航客机,造成机上290人全部遇难,史称“伊朗航空655号班机空难”。

  对于这场空难,美国方面的说辞是,文森斯号误把民航客机当成了F-14雄猫式战斗机;伊朗政府则指责文森斯号是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击落了民航客机,已构成国际犯罪。

  1996年,美国同意支付了1亿3180美元与伊朗在国际法庭达成和解。

  但美国坚持这笔钱是特惠金,而不是赔偿款,因为美国坚决不承认对空难的发生负有责任。

  也就是说,钱可以赔,但想让美国道歉?没门!

  文森斯号的舰长罗杰斯回国时甚至还收获一枚勋章,以表彰他在担任舰长期间的“优异”表现。

  伊朗空难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消解了霍梅尼的斗志。

  因为霍梅尼担心,两伊战争如果继续进行下去,有可能导致美国借机卷入进来。

  一个月后,伊朗和伊拉克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双方退回到战前的位置。

  这场持续了8年的战争,造成270万人伤亡,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且没有给彼此带来任何好处,可以说是一场双输的战争。

  而对于萨达姆来说,不仅是收复争议领土的宏图大业没有成功,反倒还欠了一屁股战争借款。

  在这种情况下,萨达姆又搞出了一系列的骚操作。

  其中最惨的要数小国科威特。

  科威特是伊拉克的邻国,这个国家很小,国土面积仅为1.78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和杭州(1.69万平方公里,含桐庐、建德、淳安)相当。

  但就是这么小一个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却高达140亿吨,位居世界第七,可以说是躺在石油之上的一个国家,自然也非常富裕。

  在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不仅为伊拉克的石油贸易提供出海口,还向伊拉克提供了140亿美元的借款。

  而萨达姆的做法却是恩将仇报。

  他先是找各种借口想要赖掉这笔欠款,在遭到科威特拒绝后,干脆把军队开到两国边境,直接威胁对方给他100亿美元。

  和伊拉克谈判的是科威特的王储萨巴赫,萨巴赫在谈判桌上希望能把“保护费”降到90亿。

  没想到萨达姆二话不说,下令10万大军直接打了过去。

  科威特当然不是伊拉克的对手,仅仅12小时左右,就被伊拉克彻底征服。

  萨达姆随后宣布,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

  这种做法不仅震惊了整个阿拉伯世界,也震惊了美国。

  在一众阿拉伯国家看来,伊拉克曾是自己的兄弟国家,所以在两伊战争期间,沙特、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都为伊拉克提供了各种支持和便利,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萨达姆根本不把他们当兄弟,而且还恩将仇报。

  而且萨达姆在入侵科威特后,又把军队部署在了沙特边境线的附近,沙特的王室非常害怕伊拉克军会进一步南下,主动向美国寻求保护。

  而对于美国来说,萨达姆的行为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了,甚至有可能会入侵沙特,而如果沙特落到萨达姆手里,那美国在中东多年的经营成果将毁于一旦,甚至会动摇石油-美元体系——这事关美国的核心利益。

  怎么办?

  布什政府的内部,出现了两派观点。

  04

  老布什的执政团队中,有两位核心人物。

  一个是国防部长切尼(在小布什时代成为副总统的那位),另一个则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即洗衣服事件的主角)。

  切尼是个典型的鹰派,他主张立即出兵教训萨达姆,把伊拉克军从科威特赶出去。

  而鲍威尔其实是个典型的鸽派,他主张谨慎从事。

  这或许和他的经历有关。

  鲍威尔出身底层,父母都是从牙买加来到美国的移民,没有任何靠山和资源的。

  但参军的经历,改变了鲍威尔的命运。

  1962年至1969年间,鲍威尔先后两次参加了越南战争,并在战场上获得了11枚勋章,这成为了他之后快速晋升的资本。

  其中有一件事让鲍威尔获得了很好的口碑,那就是在一次直升机失事事件后,鲍威尔不仅自己幸存了下来,还多次返回燃烧中的直升机营救队友。

  战场上直面的各种残酷经历,也让鲍威尔对待战争这件事上非常谨慎,他认为战争应该是最后的手段。

  所以在萨达姆入侵科威特之后,他只同意出兵保护沙特,却坚决反对用武力把伊拉克军驱赶出科威特。

  但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美国决策层中,属于少数派。

  在各种游说和压力之下,鲍威尔同意出兵科威特,但接下来他和切尼又开始为了什么时候出兵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鲍威尔坚持认为,必须在获得联合国的授权后再开始行动,而切尼要求立即出兵,马上!因为切尼认为,万一联合国不批准,这将使美国丢进颜面。

  那么,老布什是什么态度呢?

  老布什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做法:他一边主张和萨达姆进行和平谈判,一边着手进行战争准备。

  这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因为就在20年前,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费了超过2500亿美元,付出5万多人死亡的代价,却一无所获。

  到后来美国实在耗不起了,干脆选择了跑路。

  而且因为跑得非常仓促,还留下了“西贡铁拳”的名场景。

  越南战争的失败,极大损害了美国的威望,导致美国一度在冷战中落入下风。

  而伊拉克的正规军,显然要比北越军队强得多。

  更关键的是,美国非常清楚,当时的伊拉克是真的是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毕竟这些武器还是美国帮忙提供的。

  但谈判的进展并不顺利,因为萨达姆无法接受“无条件撤出科威特”。

  一直以来,萨达姆立的人设就是绝不退让的政治强人形象,如果无条件向美国服软,人设倒了,将会严重影响他的统治地位。

  这也是所有政治强人的一个软肋——路径依赖过于明显,导致在外交上会缺少灵活性。

  促使萨达姆决定赌一把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美国死不起人。

  萨达姆曾明确表示,美国是一个很脆弱的国家,只要在战争中死1万人,美国人就会自己会跳出来反对战争。

  萨达姆的判断对吗?

  只能说,对了一半。

  美国确实死不起人。

  就在海湾战争正式打响之前,民调显示,有80%的美国人支持布什政府采用强硬手段惩罚萨达姆,但他们更希望用经济手段进行制裁,而不是采用战争,当被问到是否同意出兵科威特时,仅有37%的访问者表示同意。

  一些记者甚至公开向布什发出诘问,凭什么政府要把他们的孩子送上战场。

  这也导致老布什在战前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那么,为什么说萨达姆只判断对了一半?

  因为战争的形态已经完全变了,美国已经不再依赖于地面部队,而是依赖于高科技,这极大地减小了美军的伤亡。

  整场海湾战争下来,美军阵亡148人,战斗受伤458人,远远低于外界的估计。

  而这场战争的操盘人,正是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

  鲍威尔不好战,但他非常善战。

  在战争的筹备阶段,他就调动海军运输船和空军运输机,以24小时不间断的方式,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从世界各地调集了近100万大军和2000架飞机。

  在鲍威尔看来,战前集结的兵力越多,优势就越明显,胜利也会来得越快,越彻底。

  1991年1月17日,战争正式打响,美军的F-117隐形轰炸机穿越伊拉克的重重防空网,对其首都巴格达进行了轰炸,如入无人之境;游曳在波斯湾和红海的美国海军,则在千里之外对伊拉克发射了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

  (夜袭巴格达)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累计出动飞机10万架次,投放炸弹9万吨,发射战斧巡航导弹288枚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对伊拉克领土进行了狂轰滥炸。

  美国人甚至在电视新闻中,向公众展示了指哪打哪的高科技。

  一名美军指挥官在电视机面前,告诉观众,接下来我们要轰炸这个目标,而下一个画面,就是炸弹在目标精准落下的场景。

  为了瓦解伊拉克人的斗志,美军不仅轰炸伊拉克的军事设施,还瞄准了伊拉克的供电、供水和污水处理设置。

  2月24日,在轰炸了一个多月后,美军的地面部队终于进场了。

  而此时的伊拉克已经被美国的高科技打法打懵了,仅仅3天之后,伊拉克就从科威特全面撤出。

  此时,摆在老布什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1.乘胜追击,杀入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

  2.既然战略目标已经达成,那就见好就收,结束战争。

  以切尼为代表的鹰派支持方案1,而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鸽派则坚持方案2。

  最终,鲍威尔说服了老布什。

  美国在2月28号那天单方面宣布停火,海湾战争结束。

  鲍威尔能够说服老布什,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伊拉克各省发生了叛乱。

  鲍威尔认为,无需美国动手,起义军会自己推翻萨达姆的统治。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萨达姆竟然用毒气弹来镇压国内的叛乱!

  这个人疯起来完全不顾手段。

  仅仅1个月后,各省的叛乱就被萨达姆平息了。

  05

  2001年,小布什就任总统仅仅几个月后,美国就发生了著名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在9·11事件发生的当天,拉姆斯菲尔德一张纸条上写下:“赶紧,看一下是能不能把萨达姆也一起干掉,而不仅仅是本拉登。”

  这张纸条,给两年后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笔。

  小布什竞选时曾半开玩笑着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这句话完全没有说错。

  老布什结交的那批元老,一起抬轿子帮小布什入主白宫,小布什上位之后,自然也要把这些元老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回切尼当上了副总统,鲍威尔受邀担任国务卿,拉姆斯菲尔德则成为了国防部长。

  而这三个人,又分成了明显的两派。

  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是一路人,他们都是鹰派,两人经常走动;而鲍威尔依旧和切尼不对付,两人的分歧和矛盾成为了白宫上下心知肚明。

  9·11发生时,拉姆斯菲尔德为什么想把萨达姆拉下水?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政治观点的原因,因为在20年前的海湾战争中,他和切尼都是支持乘胜追击推翻萨达姆的,结果却被鲍威尔坏了事。

  另一方面,我认为也和拉姆斯菲尔德的黑历史有关。

  因为两伊战争期间,就是他出面和萨达姆进行的会见,是他促成了美国和伊拉克关系的正常化(前面说了,此前美国可是把伊拉克列入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的)。

  在此之后,美国偷偷为伊拉克提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制造生化武器的原材料,你说这一切拉姆斯菲尔德能撇得请关系?

  显然,不可能。

  对于拉姆斯菲尔德来说,只有萨达姆死了,才能最大程度上掩盖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所以,在推动伊拉克战争这件事上,我认为拉姆斯菲尔德是有私心的。

  但让他失望的是,9·11事件查来查去,实在是没有找到和萨达姆有关的痕迹。

  怎么办?

  编造一个理由呗。

  正好切尼和他是一路人,两人从9·11事件之后,就不遗余力地想要说服小布什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而鲍威尔则明确反对,他竭力主张应由联合国派遣核查专家对伊拉克展开核查行动。

  双方从老布什时代,一直斗到了小布什时代。

  根据媒体的爆料,小布什其实乐于见到两派之间意见相左,但他不希望两边的矛盾公开化。

  双方就这样一直斗到2002年,小布什其实已经下定决心要对伊拉克动武了,但他缺少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于是美国就开始对伊拉克找茬,一会儿要求伊拉克提供已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一会儿说要派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调查,反正就是希望萨达姆站出来反对,好留下什么口实来让美国发动战争。

  偏偏这个时候,萨达姆怂了。

  美国提的要求,伊拉克一一配合。

  这让小布什政府非常恼火。

  2003年,美国决定就算编一个理由,也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而鲍威尔作为国务卿,主管外交工作,所以小布什给他下了一道任务,让他想办法在联合国安理会让世界各国相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而老冤家切尼则给了鲍威尔一份所谓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

  鲍威尔看了这份报告后,觉得漏洞百出,根本没法用。

  所以在向联合国阐述攻打伊拉克理由的前一晚,鲍威尔和中情局局长通宵工作了一整晚,重新对信息进行了筛选。

  但美国这边实在是拿不出什么证据,最后鲍威尔只能拿着那支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的白色试管,硬着头皮上了联合国。

  可笑的是,美国不仅没能说服中俄,就连欧洲的那群盟友都看不下去了。

  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告诉美国,自己将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

  小布什一看,行,你(联合国)不给我授权,那我就自己来。

  2003年3月20日,美国对伊拉克发动进攻——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

  这次美军仅用了21天,就占领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同年4月15日,美军宣布已控制伊拉克全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

  截至这个阶段,美军伤亡人数仅为262人,而且阵亡的139人中有123人是死于事故。

  可以说是赢得毫不费力。

  而伊拉克这边,当美军进入巴格达的时候,受到了当地民众热烈欢迎。

  人们主动推倒了萨达姆的雕像。

  还有一个叫卡杜姆·阿尔·贾布里的男子,抡起大锤猛砸萨达姆雕像的照片,登上了西方媒体的头条。

  和20多年前的海湾战争不同,美国这次出兵,是撇开了联合国程序的非正义战争,但如果有当地民众的支持,显然可以帮助美国在国际舆论上挽回不少颜面。

  然而,事态后续的发展,完全超出了美国的预期,也出乎了伊拉克人的预料。

  06

  萨达姆被推翻了,接下来怎么办?

  美国决定帮助伊拉克重建,并对其进行民主化改造。

  但实行民主体制有一个大前提,即这个国家的民众要有最基本的国家认同。

  而伊拉克因为民族和宗教问题非常复杂,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在民族问题上,库尔德人一直有很强的分离主义倾向,库尔德的民族主义者甚至希望把分散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和叙利亚的库尔德人联合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

  而在阿拉伯人内部,又因为宗教问题分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之间因为教义分歧往往是水火不容。

  由于派系和身份认同超越了国家认同,所以在伊拉克搞民主制度的一个结果就是:

  逊尼派只选逊尼派,什叶派只选什叶派,库尔德人只选库尔德人,选举完全变成了身份和派系之间的站队。

  更糟糕的是,这么多年以来,不管把谁选上去,政府内部都是一样的腐败。

  到了2018年的伊拉克大选时,投票率仅仅只有44%。

  相比于政治选举,老百姓更关心基本的生活问题。

  但让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为止,伊拉克的饮水问题都没能恢复到战前状态。

  在此前的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为了打击伊拉克人的士气,炸掉了伊拉克境内大量的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

  但战后这些设施并没能获得重建,导致伊拉克至今污水横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甚至爆发过霍乱(和鼠疫并列的两个甲类传染病之一)。

  (巴士拉市中心的街道污水横流,并向下汇入阿拉伯河)

  2018年,巴士拉省再次发生严重的饮用水污染事件,导致1.7万人感染。

  2019年,底格里斯河下游又一次爆发水污染事件,数千人感染。

  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连基本的饮水设施都没有恢复?

  或许是因为美国不善于搞基建,又或许和下面这样的新闻有关。

  早在2004年,副总统切尼就被指控涉嫌挪用伊拉克重建资金,并将钱转入了一家名叫哈利伯顿的公司,而切尼恰恰曾在这家公司担任总裁。

  2006年,俄罗斯《真理报》爆料称,一名黑客找到了切尼利用职权为哈利伯顿公司获得了170亿美元的证据。

  2006年,伊拉克重建特别检察长办公室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杂乱无章,更是有价值250亿美元的重建基金被挥霍殆尽。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切尼对于推动伊拉克战争抱有巨大的热情——因为他早就准备好要从战争中攫取巨额的利益。

  除此之外,美军还在伊拉克曝出了惊天丑闻。

  根据维基解密曝光的资料,美国的一些基层士兵,竟然以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为乐。

  2007年7月,美军的一架阿帕奇直升机,突然对巴格达的平民开火,导致包括透露社记者纳米尔·努尔·艾尔丁(伊拉克籍)在内的十几人遇难。

  不多久,有路人发现了遇难者,他们主动下车帮忙搬运尸体。

  这个时候,直升机上的美国大兵竟然又向上级申请对这些搬运尸体的平民开火。

  在多次遭到上级的拒绝后,美国大兵们开始撒娇,“come on,let us shoot(拜托啦,就让我们射吧)”

  然后他们的上司就真的同意向无辜平民开枪了。

  这段视频曝出后,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遭到了质疑。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引用了一些人的观点说,阿桑奇曝光这些内容,会让美军蒙羞,并质疑他动机不纯。

  而阿桑奇则回应说,对于生活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老百姓而言,他们不需要维基解密为他们曝光这些视频。

  因为这就是他们每天在经历的生活。

  阿桑奇的这句话,并不是夸张。

  因为自从伊拉克战争之后,当地的治安就是一团糟。

  负责伊拉克重建工作的布雷默上任后,曾发布过两道极具争议的命令:

  1.要把所有追随过萨达姆的复兴党人都从新政府中清除出去;

  2.同时解散原伊拉克军队和总统安全卫队。

  这两道命令发布的结果就是,几十万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原伊拉克军成员和前政府官员,失去了谋生的饭碗。

  于是他们干脆自己组织起来,行成了大大小小的武装势力。

  这些武装势力后来让驻伊美军吃尽了苦头,要知道当年在正面战场上,美军的伤亡人数仅为262人;而在之后数年的驻军阶段,美军在各路武装分子的偷袭下,阵亡4000多人,伤残4.7万人。

  这些武装势力也让伊拉克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尤其是在小城市和乡村地区,老百姓连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

  而在各路武装势力中,有一个叫做“The Organisation of Monotheism and Jihad”的组织,吸收了大量伊拉克的原军方成员并越做越大,他们后来更名为“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缩写为ISIS。

  ISIS给全世界带来了恐怖主义。

  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伊拉克人。

  2016年,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称,由于“恐怖主义带来的危险、宗教分裂的不断加剧、国际援助无法到达是巴格达的现状”,伊拉克人民越来越开始怀念萨达姆时代。

  一些老人甚至拿着老照片怀念起了萨达姆,并向自己的孙子们讲述曾经的“幸福”生活。

  你说,这些人是真的在怀念萨达姆吗?

  我认为不是。

  要知道萨达姆不仅仅是一个战争狂人,还是一个为了镇压叛乱会向本国民众投放毒气弹的疯子。

  一些伊拉克人对萨达姆的怀念,我认为更多的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

  因为战后的伊拉克,实在是太乱了。

  那个曾因怒砸萨达姆雕像而一度登上西方媒体头条的男子贾布里,在13年后告诉媒体,他非常后悔自己当年的行为,因为“一个萨达姆倒下后,反而出现了一千个萨达姆。”

  而另一个名叫的哈马德的肉摊老板则对记者说,自己每天都过着惶惶不安的生活:“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一出门就要担心被逮捕或者绑架。”

  身处乱世,更会显得和平安定来之不易。

  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什么比安安心心过上自己小日子更重要的呢?

  事态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

  如果你看完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明白:

  这一切的起点,都是从美国在伊拉克“养蛊”开始的。只是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他们养的蛊竟然反噬到了自己身上,于是干脆再亲手毁掉。

  而伊拉克的老百姓们,除了承受这一切之外,他们又有什么选择呢?

  可让人遗憾的是,最终为这一切买单的,却是那些别无选择的伊拉克老百姓。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美国会对伊拉克人抱有歉意吗?

  很遗憾,我看不到。

  2018年,安吉丽娜·朱莉以联合国难民署特使的身份走访伊拉克。

  在那次行程中,朱莉在一片断壁残垣中,不仅没有表示任意的歉意,反而对着镜头说出了那一句:

  “他们(伊拉克)一无所有,但他们自由了。”

  这个画面在我脑中定格了很久。

  之后,我的脑中浮现出了那四个字——杀人诛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6 04:14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