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32|回复: 0

戎评:被封锁三十年后,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成功“反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4 17: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航天正以世人惊讶的速度崛起,一年内中国航天员两度飞天,“出差”时间长达9个月,中国空间站将可能成为全球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有其它国家申请入驻中国空间站,却为中文操作系统而头疼。

  从一穷二白到航天强国,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与努力,铸就了中国航天的钢铁长城。与美国陷入“内卷”的航天事业相比,现在的中国航天进步之神速,颇有“独孤求败”的意味。

  虽然欧美不会乐见中国航天崛起,但是他们已经无力阻挠中国的发展,想要重演“美苏太空争霸”几无可能。一是他们本身对航天的投入正在走下坡路,无力在经费上与中国竞争;二是中国航天人以探索宇宙为己任,格局上已经超越了“太空争霸”的冷战思维。

  “爱国是不需要教育的”

  1949年秋,横跨太平洋的“克利夫兰总统号”上,一位青年正在调试着手上的收音机,尽管声音夹杂着电流“滋滋”的干扰,但他还是听清了那句力重千钧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青年叫梁思礼,时年二十五岁,刚从素有“航空航天工程师摇篮”之称的美国普渡大学毕业。

  作为全世界顶尖的高科技人才,拿着这张船票,他很清楚自己放弃了什么——

  “我在美国留学时有一个好朋友,我选择了回国,而他留在了美国。他搞的是美国的洲际导弹,我搞的是中国的洲际导弹。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而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的高级别墅里,而我住在普通的单元房里。“有人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民兵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梁思礼之后,钱学森、朱光亚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们,也纷纷冲破阻挠,选择奔赴这片满目疮痍的故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的“航天战士”。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当时的情况是,国内既没有图纸,又没有仪器设备,甚至把所有相关人才聚一块儿,除了钱学森外,都没人见过火箭。

  说“自力更生”都有点吹牛了,但是没办法,面对美苏“高来高去”的竞争,特别是在美苏有能力发射核弹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飞起来”的尖端技术,中国的国家安全就始终拿捏在别人手里。

  1956年10月,在空军医院的一个食堂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钱学森任院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的开始。

  新成立的五院啥都缺,其中最缺的就是人。

  聂荣臻元帅想尽办法从全国调来了一批技术人员,七拼八凑连学什么的都有,还都没什么经验,如负责推进剂研究的部门,就只分到十几个刚毕业的大专学生,没办法,钱学森等专家只能从最基础的《导弹概念》课程开始讲课教学。

  在国家积极协调下,苏联答应每年接收50名中国导弹专业留学生——事实上,中国航天人第一次见到导弹,就是来自苏联的教学导弹模型。

  但随着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这个唯一的靠山也没了,苏联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和资料设备,刚起步的中国航天又被一下子打倒在地。

  如果说这时候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那就是一口“气”了。

  钱学森说: “国家有难,我们科技人员寝食难安,我们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去干,甚至为此损害健康、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当时还是一个刚进五院的小年轻,作为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东北人,他说:“我当了八年亡国奴,当时国家羸弱,老百姓受人欺负,所以对于我来说,爱国是不需要教育的。”

  油画《光荣岁月》 作者:骆根兴

  正是在这口“气”的支撑下,中国航天微弱的“火种”,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相比西方国家少得可怜的资金投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一系列尖端技术重大突破——

  1964年6月29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弹道式导弹,具备了导弹自行设计制造的能力;

  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进行导弹、核弹“两弹”结合试验,奠定了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也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开创了我国空间探索的新纪元。

  这期间,我们见证了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遨游太空、1969年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月球“迈出一小步”的美苏争霸,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聂帅让部队打黄羊、省黄豆为技术人员支援口粮的困难,但是追赶一直没有停。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后,本来按照钱学森等人的建议,是应该顺势发展载人航天的,可惜的是,上世纪7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航天发展的步子不得不慢了下来,已经立项的项目也被迫下马。

  眼看着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欧洲“皮里尤”计划、日本“科学振兴政策”进行得如火如荼,眼看着美苏“自由号”“和平号”国际空间站的成形,围绕“制天权”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中国航天却只能原地踏步。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直到1992年,经过“863计划”论证后的载人航天项目正式立项,几乎陷入停滞的中国航天才被彻底激活。

  2003年10月16日,当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走出舱门时,成功着陆的“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国拥有载人飞船的夙愿,而这一刻,距离钱学森提出发展载人航天,已经过去了30年。

  杨利伟

  重重封锁下的“反杀”

  神舟五号归来后,中国也成为了美、俄之外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导弹、火箭、卫星、载人航天等短板被一一补齐,中国航天成功站上了世界第一队列。

  而此时的太空竞争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

  就在杨利伟出征太空两年前,建于前苏联时期、重达137吨的和平号空间站化作1500块碎片,陨落太平洋,宣告了美俄(苏)的太空竞赛时代,终于以俄罗斯的无力支撑而落下帷幕。

  同年,美国成功进行了代号“施里弗2001”的人类首次太空军事演习。

  这场演习被认为是中美打响台海战争的预演:红蓝双方针对弱小的棕方开战,在蓝方大量卫星监控下,红方千方百计购买各种商业空间卫星服务,并向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发射导弹……

  这场演习也成了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铺垫,布什政府正式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将美国的太空优势,变成了全球军备竞赛的先发优势。

  从前美苏你追我赶的太空争霸,又变成了中国崛起过程中宿命般的考题。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

  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给出的答案也非常有力——

  2007年、2013年、2020年相继发射的“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分别完成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成功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打破了美国抢占“月球领土”的妄想;

  2020年7月,“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完成,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21年5月,担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被美媒称为“中国的加冕时刻”;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太空“出差”半年,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

  举国冲锋的体制下,几乎每一年都是中国航天的“大年”,我国在载人航天、重型火箭、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等等领域实现了迅速追赶,部分领域甚至还反超了美国。

  这种赶超是非常彻底的,美国能禁华为的芯片,对中国航天却只能干瞪眼,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航天技术都是在高度封锁下“一条龙”自主开发的——

  对你完全不形成依赖,你能奈我何?

  美国的这些封锁,对照今天来看,还颇有些“熟悉的味道”。

  比如1999年的《考斯克报告》规定,只要含有美国零部件的卫星,就不能用中国的火箭发射,但是美国执全球高端技术牛耳,哪国的卫星没有美国零部件呢?

  哪怕中国在国际航天市场上的正常商业合作,美国也一直在“千里追杀”。

  比如瑞典航天集团(SSC)位于澳大利亚的海外深空测控站是中国位于海外的五大站点之一,这个站点也是SSC专门为中国投资建的,双方多年合作得非常好,结果因为美国施压,SSC去年宣布不再和中国客户续约了。

  还有,我们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天宫”?

  上世纪90年代,刚起步的中国曾经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但在美国的主导下,美、俄、欧、日16个国家都可以参与,却唯独把中国排除在外。

  从那时开始,中国就打定主意要另起炉灶,建设自己的国际空间站。

  此次翟志刚等三名宇航员成功进驻“天宫”,相当于实际行动成功“反杀”了美国的封锁政策,也算是给同样被封锁的半导体行业提前打个样吧。

  天宫空间站(新华社)

  有意思的是,虽然曾经拒绝过我们,但美国还是和20多个国家一样提交了入驻“天宫”的申请,当然,因为美方申报的项目“不达标”,被我们拒绝了。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天宫”将成为全球唯一一座空间站,现在申请入驻的各国宇航员都在努力学中文了,唯独美国宇航局却还在阴阳怪气地质疑“天宫”为啥要用中文系统。

  天宫操作系统

  这傲娇的口气!

  我们的空间站,哪怕写小篆、用文言文,你管得着吗?

  新的竞争

  当然,打脸一时爽,但也并不意味着全面超越。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中国航天的成就有了骄傲资本,但完全取代美国的地位还需要一点时间。

  早在我们尝试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就已经将宇航员送上了月球。

  和中美竞争的每一个领域一样,说钱、说人才、说技术背景、说沉淀的时间,中美之间都有着天然的差距。

  20世纪初期,在我们一路高歌猛进时,这个差距曾经一度变得越来越小。

  当时,“阿波罗计划”成功收官,苏联也退出太空竞赛,没有打鸡血的目标了,美国航天领域很快就因为投入不足、科研进展缓慢,陷入了严重“内卷”,大量航天企业因为政府订单量下降被迫破产重组。

  2003年,美国发生第二次航天飞机重大事故,曾经寄予厚望的航天飞机只能无奈退役,那之后,美国自主载人和货运能力掉到了中俄后面,在国际空间站的货物补给和人员轮换,都需要花高价购买俄罗斯飞船的座位。

  当然,有过低潮期,并不是说明美国航天领域不行了,恰恰相反,多少年的功底在那儿,一旦振作起来,还是绝对的霸主。

  这几年大出风头的SpaceX就是一个例子。

  放在美苏争霸那会儿,谁能想到,继美中俄之后全球第四个有能力往返于国际空间站的,居然是一家民营企业,而这家企业的技术之先进、市场影响力之大,连中俄都直呼刺激,是不是很神奇?

  后起之秀的SpaceX凭借技术实力,顺利收揽了全球市场的大部分订单,而目前全球能和SpaceX的“猎鹰”“龙飞船”掰手腕的,也只有我国新推出的“长征八号”——在时间上我们还落后了一步。

  曾经创造历史的NASA变成了“投资机构”,技术、资金、订单都投入了类似SpaceX的商业公司,马斯克能烧掉那么多钱,一年的火箭发射次数甚至超过中俄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NASA背后的国家力量续血。

  而也正是靠着这些“民营”企业,美国的航天人才、社会资本、工业体系都被激活了,马斯克太空旅游、“星链”计划、火星开发这些创意十足、吸引眼球的目标,长期停留在冷战轨道上的NASA搞不出来,但市场化的SpaceX真没准可以。

  凭借这些商业企业,美国也开启了多年来最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阿尔忒弥斯”,着力打造美国重返月球所需的载人航天运输系统,试图重新找回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

  美国航天业二度回春,中国航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变革。

  随着我国航天战略一步步走向现实,举国冲锋的猛劲儿必定会转向细水长流的巧劲儿,那未来低密度的发射任务,能养活庞大的航天工业吗?

  可能很难,最后多半也会再走一遍美国曾经“内卷”的老路。

  目前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国家把担子卸下来,大力培养一批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创新需求的商业企业,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美国有SpaceX,我们有这么强大的航天基础,为什么不能走出来另一家华为?

  反之,国际航天市场的蛋糕那么大,如果我们有一群“专精特新”的“狼”,那么中美航天竞争又会是个什么格局?

  无往不利的SpaceX、Kuiper们还能在国际市场上占尽好处吗?

  要知道,航天领域可是抢占新一轮国防安全、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争之地,仅原材料、零部件就涉及金属材料、结构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半导体、传感器等多个方面,哪一项单拎出来都有无可估量的市场潜力。

  能吃下多少,国家只能引导,最终还得看企业的本事。

  表面上看,商业航天是把重心从国家层面转向企业层面,但这背后拼的是政策,是企业素质,是市场广度和活力,本质上,是在这场游戏中,谁更能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的商业航天起步于2014年,到2019年,相关企业已经接近200家,基本上全产业链都有民营企业进驻。

  背靠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全球首屈一指的航天系统全产业链、活跃的市场资本以及国家的政策引导,我国商业航天已经进入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结合中国航天“大、专、快、廉”的优势,发展势头是不弱于美国的。

  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可以发射火箭、定制卫星的中国企业,也可以看到更多的先进技术从实验室、从发射台走向千家万户,会有更多人抬头仰望星空,把科幻变成现实。

  现在我们缺的,只是时间。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美国的太空战略,有点像当年的西方殖民。

  比如月球开发,美国的思路是“谁开发谁收益”,主张引入产权机制、市场机制,上去了就有某种主权。

  美国的登月计划为什么命名为“阿尔忒弥斯”?在希腊神话里,这个阿尔忒弥斯既是“月亮女神”“狩猎女神”,又被称为“荒野领主”,美国重返月球的野心,昭然若揭。

  再比如美国已经是当今世界上太空军事战略最完备和太空军事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是觉得还不够,早年就退出了《反弹道导弹条约》,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各种太空作战理论、各种天基武器的开发,其新军种——“天军”,就是为了夺取太空制权而生的,目标就是获得太空版的“全球打击”能力。

  天上地下,美国的政策思路倒是很如一,一样的“美国优先”,一样的穷兵黩武,可惜,中国不是前苏联,竞争可以,烧钱搞“天下第一”的争霸游戏,我们就不跟了。

  中国航天有自己的战略和步调。

  我们多年攒下的家底,火箭、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技术是第一步,北斗系统等技术应用是第二步,再后面就是如“天问”所承载的纯粹的空间科学探索任务,眼光是看向太阳系外的星辰大海的。

  无论美国如何高喊“威胁”,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极其困难的时代,也受益于市场经济大繁荣的时代,我们的航天事业始终在高喊的,是“争气”。

  如果说美国想竭力留住帝国霸权,有军事上的不安全感,那么中国则是对过去的落后屈辱有着太深的烙印,对经济贫穷、技术落后有着更加强烈的不安全感。

  美国的不安,让他们即便上了太空,也把“军事安全”列为国家战略的首位,而我们的不安,则是对发展、进步,对民族复兴、对“中国梦”的渴求。

  所以钱学森才会在事后回忆起中国航天困难的初创年代时,深情地说:“我们都怀念那个时代”。

  只因为那个年代时上升的、变革的、发展的,是一切向好的。

  1995年,5名美俄宇航员被邀请访问中国,当时的孩子们曾一脸期盼地问道:“在太空中能不能用肉眼看到长城?”当听到“看不到”的答案时,现场响起一片惋惜声。

  我们可以想见那时的孩子有多失望,因为在当时,那座建于千余年前的长城,关联的是民族的自信心。

  但是今天,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须执着于“长城是否是太空中唯一肉眼可见的人工建筑”了,他们更想要的,是摘取太空中的星星。

  这种民族的自信心和视野,是中国几代人的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最“可怕”的地方。

  这一点,几百年来习惯武力征服一切的美利坚帝国,大概是不会在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 17:31 , Processed in 0.4220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