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977|回复: 0

环球科学:新冠变异病毒缪毒株已在美国首都及47州传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6 19: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新冠疫情 ·

  新冠变异病毒缪毒株已在美国首都及47州传播

  据联合国报道,一种名为缪毒株的新型冠状病毒变体(学名为B.1.621)正在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密切监测。该病毒于2021年1月在哥伦比亚首次被发现。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它的流行率持续上升,目前分别占感染病例的39%和13%。世卫组织警告称,缪毒株存在许多突变,表明它可能对疫苗更具耐药性,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点。

  美国Business Insider报道称,截至9月4日,美国已有47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报告了缪毒株的病例。根据Outbreak.info的数据,目前仅有内布拉斯加州、佛蒙特州和南达科他州没有报告病例。该毒株在阿拉斯加最流行,139例病例占全部3837个测序样本的4%。目前,缪毒株占美国新冠病毒病例总数的不到1%,而德尔塔变异株仍占主导地位。美国首席医疗官安东尼·福奇在9月2日的新冠肺炎新闻发布会上称,缪毒株对美国来说不是“直接威胁”,但卫生部的官员正在密切关注这一情况。

  · 科学装置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撤场完成

  按照核电站科普展厅要求布置后的实验站一号厅(图片来源:高能物理研究所)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位于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基地。2011年年底,大亚湾实验正式运行取数,科研人员仅用55天的数据就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实验站包括3公里长的隧道,3个地下实验大厅,8个110吨重的中微子探测器,以及配套的两个功能厅和通用设施等。去年12月12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正式退役。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退役后,科研人员还利用剩余设备,分别对液体闪烁体和实验刻度系统进行了两项研究工作。

  近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完成撤站拆迁。撤下的设备和材料,一部分用于新的实验建设;一部分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用于科普展示和收藏。在设备和材料实在无法再利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按规定将其售出,探测器中可能危害环境的材料则委托给相关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中国科学报)

  · 细胞生物学 ·

  涡虫具有极强再生能力的原因

  在涡虫Schmidtea mediterranea的再生过程中,多种细胞会改变转录模式。图为近30万个来自涡虫不同组织的细胞组成的“地图集”。(图片来源:Sánchez Alvarado Lab)

  一种名为Schmidtea mediterranea的淡水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能由仅占身体1/279的活体组织切片再生为一个完整个体。这个过程不仅依赖于其体内的干细胞,其身体内各种细胞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分子的协同作用也极其关键,但其中的机制一直不明。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揭开了这一谜团。

  来自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名为SplitSeq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并分析来自涡虫各组织近30万个单细胞的转录组。他们发现在涡虫的身体被切断后,其体内的三个胚层(肌肉、表皮和肠道胚层)中5种不同的细胞,会转变为瞬时再生激活细胞状态(TRACS),改变转录模式。表皮胚层中的细胞会开始促进干细胞大量增殖,肌肉胚层的细胞会促进各种组织形成。肠道胚层中的细胞在维持干细胞功能和组织重塑中具有关键作用,它们还能将死亡的细胞转化为营养供细胞再生。该研究显示,涡虫具有极强再生能力的原因是,其3个胚层中细胞的转录模式具有可塑性。

  · 生态保护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于9月3日至11日在法国举行,大会由法国政府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主办。当地时间4日,IUCN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受评估的138374个物种中,902个物种被列为“灭绝”,80个物种被列为“野外灭绝”,38543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编制,是全球动物、植物和真菌保护现状最全面、最权威的名录。该名录根据物种个体数目的下降速度、个体总数、地理分布等规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2016年,IUCN将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这表明由于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得到了改善。而在此次更新的名录中,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从“易危”升为“濒危”。IUCN总干事表示,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正在举行,与会国家和相关方必须抓住机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实现具有约束力的目标。(中国新闻网、IUCN)

  · 生物物理学 ·

  最初的细胞可能利用温差来分裂

  作为由双层膜组成的囊泡,原细胞(protocell)可能是所有细胞的共同祖先。在复杂生命体出现之前,原细胞依赖简单的细胞分裂进行繁殖,探究这一过程的机制对于了解生命起源有重要意义。在一篇发表于《生物物理学杂志》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细胞生物学模型证明,细胞内外的温差是驱使原细胞生长和复制的推动力。

  该模型基于这个假说——组成双层膜的分子是在原细胞内通过放热的化学反应形成的。研究团队提出,放热反应提升了原细胞内的温度,使温度高的分子从细胞内层转移到外层。非对称的分子移动使细胞外层相比于内层生长得更快,这种生长差异进而增加了细胞的平均曲率,使得细胞在局部收缩,最终在细胞中部一分为二,完成分裂。相关实验也验证了模型的设想。该研究说明驱动生命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是简单的,温度梯度在细胞的生化过程中至关重要。

  · 分子生物学 ·

  生殖隔离是如何产生的?

  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左)和染色体分散的细胞(右)的3D渲染图。(图片来源:Franziska Braendle/ETH Zurich)

  卫星DNA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的重复、非编码序列,主要存在于着丝粒区域。此前的研究表明,卫星DNA对于连结细胞核内的不同染色体、维持整个基因组的完整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DNA几乎完全相同,非编码的卫星DNA则几乎完全不同。因此科学家们猜测,由于不同物种中卫星DNA存在差异,因此杂交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无法完好保持,这可能导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

  在新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演化》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删除与特定卫星DNA结合的Prod蛋白会导致其死亡,且其染色体会散落到核外,而在其近缘种中不存在这个问题。随后,当黑腹果蝇与其近缘种杂交时,产生的后代会很快死亡或不育,且其染色体出现了与上述相同的情况;而敲除双亲中与卫星DNA相互作用的基因后,则能培育出健康的杂交果蝇。研究人员表示,不同物种的卫星DNA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帮助其维持遗传物质完整,这些机制的不兼容可能导致了近缘种间也会存在生殖隔离。

  · 新冠疫情 ·

  截至北京时间9月6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220 624 875例,死亡病例4 566 726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消息,9月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8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广东7例,云南4例,上海2例,四川2例,福建1例,河南1例,广西1例),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2例,福建1例,河南1例,广东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8例,其中境外输入17例,本土1例(在广东广州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5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8例(境外输入16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16例(境外输入376例)。

  截至2021年9月4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10038.7万剂次。

  文:张楚、马一瑗、谢汝雨、郑昱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7 15:2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