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79|回复: 0

刘晓博:教育再放大招,谁的利好,谁的利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5 16: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注定是一个转折之年。

  中国开始从“把追求效率放在第一位”,变为“把追求公平放在第一位”。

  我之前曾预言,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在重构之中。规范“学科培训(K12课外培训)”只是第一步,未来还会逐步落实幼儿园、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还可能缩短学制,降低部分学科(比如英语)在各类考试中的权重,并将改革高等教育。

  如今,关于高等教育的大招来了。

  最近,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做了很多重要的规范。

  本文想重点分析的是:关于高校异地办学,特别是跨省办学越管越严,将带来哪些影响。

  教育,历来跟城市发展、房价关系密切。甚至有一种说法——最能影响房价的是教育局,而不是住建局。

  以前,我们比较关注义务教育跟片区价值、不动产价值的关系,因为义务教育是“就近入学”的,更容易跟房子产生关联。其实高中、大学也能间接影响城市价值和不动产价值。优秀大学集中的片区,房价会天然比较高,比如北京的海淀区等等。

  先看最新的文件: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严控高校异地办学”,不仅涉及教育部下属高校,还包括其他部委所属高校。

  在中国,部委所属高校有接近120所(其他归地方所属),其中教育部下属高校最多,一共有70多所。此外,还有一些高校隶属于工信部(比如哈工大、北理工)、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学等)、公安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民航总局(中国民航大学等)、国防部(国防大学等)、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务院侨办(暨南大学等)。

  此外,交通部、外交部、团中央、司法部、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海关总署等,为了培训专门人才,都有下属的高校。

  所以,这次整顿“异地办学”是不留死角的一场全面风暴。

  第二,异地办学主要有三大问题。

  为什么要限制异地办学?原因不外乎:1,异地办学质量很难保障,可能涉及教育腐败,以及招生门槛降低;2、有些高校无限制异地办学,在多个省市开设多个校区,疑似在搞房地产;3、异地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东部发达地区集中,造成中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流失,加剧东西部的差距。

  第三,异地办学也没有完全堵死,而是把决定权交给了省级人民政府,要求严控数量,教育部则在后面监督。已经办学的异地校区,要逐步清理规范。

  在教育部发布上述新规之后,各省也出台类似的规定,比如广东、河北等。眼看着,一场对高校异地办学的大清理,即将展开。

  有分析认为,这个新规对雄安新区来说是重大利好,对深圳、苏州等城市来说则是利空。

  原因是:国家要求部分北京高校迁往雄安新区,但一些高校还心存幻想,觉得到雄安新区设立一个分校就可以解决问题。在新规之下,恐怕要把整个学校都迁过去了。这对于雄安来说,当然是利好。

  至于深圳和苏州,是引进外地高校、开设异地学区最多的城市,一旦“断奶”,对这两个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乃至城市竞争力将构成利空。

  真的如此吗?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中国近年来之所以出现了“高校异地办学热”,是因为过去40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校资源的配置已经严重不适应新形势。

  高等院校布局,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高度集中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而中国的人口、产能、资金的布局,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巨变。高校分布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资源错配比较严重。

  异地办学,其实是在市场力量引导下的纠偏。

  改革开放之后,新崛起了一批城市,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深圳、苏州、宁波、东莞、佛山等。比如深圳和东莞,都是从一个边陲小县,几十万人口,一跃成为千万人口的大城。

  这些城市虽然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但教育、医疗资源提升却比较慢,尤其是高校数量非常少,在校生人数在全国排名跟人口、经济总量排名完全不匹配。

  新兴城市显然需要更多的高校,所以吸引国内知名大学来“异地办学”是顺理成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育部对异地办学持“不支持、不鼓励”的态度。大概是看到了资源错配的现实,也看到了一些异地办学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希望“让子弹飞”一阵。

  2019年3月,曾有一个统计数据:当时教育部下属75所高校,其中41所学校建有异地办学机构。

  第二,异地办学,真正办出名堂的学校不太多。负面效应的确不容忽视。

  提起异地办学成功案例,大家首先会想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这个校区的本科生招生分数,不仅在广东省名列前茅,在很多省份的招分也都超过了哈工大的本部。

  最典型的是:在2020年黑龙江高考理科投档线排名中,哈工大深圳校区超过本部30分。有媒体认为,这“不仅是长了哈工大的脸,更是打了哈尔滨的脸!”

  也就是说,它验证了一个真理:上大学的时候,选城市比选大学更重要。

  但更多大学的异地校区,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甚至比较烂。有的最终沦为跑马圈地、搞教育地产的“噱头”。

  中西部省份对于本地部属院校开办异地校区,无力干预,因为管辖权不在地方。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给老师开出的薪酬极具吸引力,必然造成中西部重点大学的人才流失。可以想象,如果哈工大深圳校区这类现象不断涌现,对于东北、中部和西部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

  到那时,不仅东北、中西部的优质高教资源流失了,优秀的本地大学生也将流失,中国的地域差距会更大。

  第三,严控异地校区,对于深圳、苏州、东莞、宁波、佛山、无锡、温州这些缺少大学的经济发达城市来说,是短期利空,但却可能是长期利好。

  搞异地校区,在经济发达、教育资源短缺的城市,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在深圳,就有很多市民认为,与其办什么XX大学深圳校区,不如踏踏实实搞深圳自己的大学。这样做虽然会慢一些,但毕竟是自己的大学、自己的品牌,而不会仰人鼻息。

  其实无论深圳还是苏州东莞,在办高校问题上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入异地校区,另一方面积极创办自己的大学。比如深圳近年来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即将招生。未来,深圳还将兴办深圳师范大学、深圳海洋大学。东莞正在筹办“大湾区大学”,苏州正在筹办“江苏(苏州)电影学院”。

  其中南方科技大学的人均经费超过了清华、北大,位居全国第一。

  可以想见,对于深圳、苏州这类财力充沛、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说,一旦关上了“异地办学”这扇窗,当地必然拓宽自主办学的“这个门”。

  当一个个新大学诞生的时候,必然要在全球招聘最优秀的教师,东北、中部、西部优秀大学的教师,一样会流向东部。

  之前,人才是流向了异地校区,名义上还算中西部、东北各大学的老师;将来,将跟中西部、东北地区彻底没有关系了。

  有人可能会说,东部城市的房价那么贵,会有内地老师愿意去吗?那只能说,你不了解东部各大学挖人才时的力度。我一个朋友在国外一流大学工作20多年,南方某大学挖他的时候,不仅年薪翻了N倍,仅一次性房补就相当于他在国外这么多年积累的全部资产。

  21世纪什么最宝贵,当然是人才。如果你是人才,房子车子什么的,都根本不是问题。关键是你要选对平台——也就是选对城市,选对工作单位。

  禁止办异地校区之后,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大学,少了一个华丽转身的机会,只能守着日渐衰落的城市而“坐愁红颜老”。对于内地的211和985大学来说,未必是利好。

  应该说:严控“异地办学”,是国家为了维护高教质量、防止扩大地域差距,所做的一个努力。

  有时候,政策就是需要“逆周期调控”的,有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以避免多米诺骨牌倒下的速度太快,给大家争取一个缓冲的时间。

  但市场自有其规律。在城镇化和后城镇化时代,人口、资金、产能、信息、知识向发达地区汇聚,向沿海大城市汇聚,这是全球性的共同趋势,很难阻挡。

  在中国如此,在美国、欧洲、日本也是如此。这恐怕是人类共同的规律。

  有人担心,哈工大深圳校区是否会更名为“深圳工业大学”,而跟哈工大脱离关系?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毕竟这个校区是国内异地校区里最成功的,作为特例也有理由保存下来。另外,深圳和哈尔滨具有“中央确定”的特殊关系——为了振兴东北,中央确定了内地4个城市和东北4个城市的“结对子”关系,深圳对口援助的就是哈尔滨,所以两个城市有深度合作关系。

  清理异地校区时,真正需要废掉的是招生质量、教育质量都很差的垃圾校区。

  至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以及即将开办的香港大学深圳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香港理工大学佛山校区、深圳大学香港校区,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这是大湾区内部的合作机制,是广东省和国家都支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0:29 , Processed in 0.1250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