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57|回复: 0

梅新育:烟花雨灾,冲击几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5 23: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七月中下旬超级暴雨当称“烟花雨灾”

  纵览成因、覆盖面,只有“烟花雨灾”方能准确表述7月中下旬以来首先重创河南、然后蔓延河北等省份的这场千年一遇级别的超级暴雨,“河南暴雨”、“华北暴雨”名称都不够完整。因为最初袭击了河南等华北省份的超级暴雨水汽来自台风“烟花”输送,其后台风“烟花”又相继给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东部和中南部、山东、河南东部、京津冀东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等地带来强降雨,扫荡范围从华东一直延伸至东北。其中,继豫、冀两省超级暴雨之后,华东大片地区降雨量也达到了灾害、强灾害程度:

  7月22日8时至28日7时,浙江北部和东部、上海、安徽东部和南部、江苏中南部累计降雨100—250毫米;

  浙江北部、上海、安徽东南部、江苏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雨量达300—600毫米;

  浙江宁波余姚和湖州安吉、杭州临安等地局地降雨量达700—900毫米,余姚丁家畈达到1034.3毫米;

  浙江和上海总计12个国家站日降雨量突破7月份历史极值。

  在国新办7月28日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评价这次台风“烟花”造成的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近十年最严重;从雨灾情况来看,台风“烟花”应该也是一二十年来给我国造成最大雨灾的单个台风。

  二、烟花雨灾揭示黄淮海平原对中国粮食生产关键意义

  “烟花雨灾”对中国经济和民生的最大冲击当属粮食供应,也因此揭示了黄淮海平原对中国、乃至全球粮食生产的关键意义。因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省是我国名列前茅的粮食生产大省,在夏粮生产中地位尤为显赫。仅河南一省就是我国仅次于黑龙江的第二产粮大省,更是遥遥领先的头号夏粮生产大省,2020年产粮6525.8万吨,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2万吨)的9.7%(参见表1);2021年夏粮产量3803.2万吨,占全国夏粮总产的26.1%(参见表2)。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四省2020年粮食产量全国排名依次为第二、三、四、六名,合计19787.7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2万吨)的29.6%,大致相当于世界名列前茅的粮食生产出口大国俄罗斯(2020年粮食产量13346.5万吨)、加拿大(2020/21年度粮食产量6482.7万吨)产量之和。四省粮食生产若有闪失,绝无可能依靠国际市场弥补缺口。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1》表11—10“分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一)”数据整理计算,第120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

  考虑到河南洪水大多需下泄淮河,如果再加上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苏中(按2020年第七产粮大省江苏省粮产量一半计算),这一波超级暴雨直接重创、间接较大影响的五个产粮大省2020年粮食总产量就高达21652.2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2.3%。相比之下,浙江虽然是台风“烟花”登陆地点,且余姚等地降雨量也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但浙江2020年粮食总产量605.7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尚不足1%(0.90%),“烟花”袭击浙江对全国粮食生产全局影响相对较小。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1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2021年7月14日)数据整理计算。

  三、底线思维估算烟花雨灾粮食产量损失

  时至今日,官方已经公布河南受灾农作物面积,据此可以粗略估算这场雨灾中的粮食损失。

  由于这场超级雨灾发生在我国夏粮收割基本完成之后,粮食损失主要发生在以下两条途径:其一是加工、储运等环节的夏粮,特别是农户自家储藏、尚未交售的粮食,由于他们的收储设施与大型企业、特别是国家粮食储备企业的设施差距较大,有可能在这场超级暴雨中损失较多。其二是灾区田间尚在生长期的秋粮作物。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加工、储运等环节夏粮损失,预计这类调查统计即使得以开展,也要花费相当时间,本文仅根据农作物受灾面积估算秋粮收成蒙受的损失。

  目前,就笔者所见,官方公布的此次雨灾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仅有国新办7月28日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发布会等发布会上公布的河南省数据,在此次烟花雨灾中降雨量较大的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浙江等省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尚未完成统计并发布。由于目前无法得知受灾耕地品质、单产、种植农作物品种等详情,按以下假设估算秋粮收成损失:

  假设无烟花雨灾情况下河南秋粮收成与上年持平。

  假设受灾耕地粮食单产与河南全省耕地粮食单产等同,因此受灾耕地面积占河南全省耕地总面积比例等于秋粮收成损失比例。鉴于此次河南受灾严重地区是郑州、新乡等平原优质耕地集中之处,这一假设至少不会过度高估秋粮收成损失比例。

  假设绝收耕地秋粮收成全部损失,受灾但未绝收耕地秋粮收成损失一半。
  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1》,表11—10“分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一)”,第120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

  ②《国家统计局关于2020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

  ③《国家统计局关于2021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2021年7月14日)。

  根据2020年各省粮食产量、夏粮产量,计算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浙江六省2020年秋粮产量如表3所示。目前所见最新分省耕地面积数据如下(2017年):

  河南,811.23万公顷;

  山东,758.98万公顷;

  安徽,586.68万公顷;

  河北,651.89万公顷;

  江苏,457.33万公顷;

  浙江,197.70万公顷。[1]

  在国新办7月28日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发布会上,有关部门公布,河南省在此次烟花雨灾中农作物受灾面积102.14万公顷,其中绝收17.98万公顷;由此推算其受灾未绝收农作物84.16万公顷。根据上述数据,此次烟花雨灾河南农作物绝收面积占该省耕地总面积的2.22%,受灾未绝收面积占该省耕地总面积的10.37%,按绝收耕地秋粮收成全部损失、受灾但未绝收耕地秋粮收成损失一半计算,相当于河南秋粮收成损失7.405%,按上年秋粮产量(2772.0万吨)折算,此次烟花雨灾给河南秋粮收成造成的损失为205.3万吨。

  除此之外,我国因此次烟花雨灾蒙受的秋粮收成损失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浙江五省秋粮收成损失;其二是南方部分地区旱情可能加重而蒙受秋粮收成损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南北方降水往往存在“跷跷板效应”,一方涝则另一方旱;去年年底至今年汛期以来,南方偏旱而北方降水偏多,河南、华北发生这场千年一遇级别雨灾,可能意味着下半年南方旱情将进一步加重。

  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和《2021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等报告来看,2020年底开始的南方局地旱情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发展。去年底以来,云南大部、江南南部、华南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成,且南方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上半年全国共发生20次强降水过程,面降水量25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华南前汛期比常年偏晚20天,东北西北部和南部、西北部分地区、黄淮东部等地比常年偏多3—7成,华南南部及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等地则比常年偏少3—5成。总体而言,上半年干旱灾害累计造成云南、广东、浙江、江西等14省区农作物受灾面积43.13万公顷。

  在国新办7月28日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发布会上,有关部门称,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314.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1%,但东北、黄淮、海河部分地区降雨偏多,时段集中。从这些信息来看,南方部分地区的旱情在今年汛期至今进一步加重了。

  综合上述因素,根据相关省份上年秋粮产量和此次烟花雨灾情况报道,以及上文估算的烟花雨灾导致河南秋粮收成损失205.3万吨,估计此次烟花雨灾导致我国秋粮收成损失250万吨左右,应该是比较适当的。

  四、国际粮食市场传导机制是否会引爆西亚北非社会动荡?

  根据中国粮食总产量、储备等等,相信中国能够大体平稳地消化秋粮收成损失250万吨左右的冲击;然而,亚马逊雨林中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的得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烟花雨灾和由此带来的中国粮食损失,到头来是否会引爆西亚北非社会动荡?通过国际粮食市场的传导机制,这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7月25日以来大规模抗议示威席卷北非国家突尼斯全国所有主要城市,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警示。

  须知,烟花雨灾发生在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粮食市场已经大幅度暴涨之时,因而有可能在国际游资“爆炒”之下助推国际粮食市场进一步高涨,进而在海外一批国家引发经济与社会动荡。这种风险在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在西亚、北非、南亚西部等穆斯林国家又高于其它国家;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暴涨助力引爆2011年“茉莉花革命”、2014年伊斯兰国异军突起,以及2019年初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等国社会动乱与政变,这样的场景今明两年有可能重演。

  鉴于中国国力雄厚,行动能力强大,相信这场千年一遇的雨灾对国内粮食市场施加的涨价压力最终大多只能停留在“潜在”而无法成为现实,但在海外粮食市场上,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国力和行动能力差异巨大,中国能够做到的,不等于其它国家同样能够做到,甚至不等于其它国家也有同样的稳定粮食市场的意愿。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下,华北雨灾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可能发生相当显著的连锁反应冲击,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的冲击尤其令人担忧。

  去年新冠瘟疫来袭时,由于疫情对生产、运输等各环节的影响,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大幅度放松了财政货币政策以求稳定经济,包括粮食在内的初级产品市场行情从去年下半年起全面大幅度上涨,中低收入国家食品价格涨幅尤为显著:

  泰国5%碎粒大米价格,2019、2020全年均价分别为418.0美元/吨和496.8美元/吨,2020年第三季度至今年一季度季度均价依次为497.3美元/吨、493.3美元/吨和542.3美元/吨,今年2—5月价格依次为557.0美元/吨、、525.0美元/吨、495.0美元/吨和493.0美元/吨。

  美国软红冬小麦价格,2019、2020全年均价分别为211.3美元/吨和227.7美元/吨,2020年第三季度至今年一季度季度均价依次为213.8美元/吨、248.1美元/吨和275.2美元/吨,今年2—5月价格依次为276.6美元/吨、272.6美元/吨、281.4美元/吨和271.0美元/吨。

  世界银行中低收入国家商品价格指数(2010年=100)中的食品价格指数,2019、2020全年分别为87.0和92.5,2020年第三季度至今年一季度季度平均依次为91.0、101.7和114.2,今年2—5月依次为115.2、113.8、117.9和126.0。[2]

  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美国、巴西严重旱灾;国际运输市场运力极度紧张,严重阻碍粮食等货物流通,抬高其成本;美联储等西方主要中央银行尚未明确倾向于不久之后加息收紧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又从7月15日起降低准备金率,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宽松局面;……由于这些原因,今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粮食/食品价格将继续面临较大上涨压力,烟花雨灾有可能成为新的投机炒作题材。

  粮食、食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在发达国家通常意味着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抱怨声浪上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则意味着社会动乱风险猛涨,因为这些国家粮食自给率普遍较低,格外依赖进口解决吃饭问题,但其脆弱的国际收支往往又难以支撑持续大规模进口粮食,政府也缺乏能力和意愿抑制、消除粮价暴涨。在西亚、北非、南亚西部的穆斯林国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013年,我根据世贸组织统计整理了20个国家食品进口额及食品进口额占其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数据,其中的中、美、日、韩、印、南非6个非穆斯林国家,无论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如何,食品进口占其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都很少达到10%,即使以人口极度密集而闻名的日本也不例外。换言之,这些国家的食品进口不至于对其国际收支构成太大压力。考虑到中国农产品进口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国内出口导向的加工和养殖业,这些国家食品进口对国际收支的压力就更轻了。但另外14个穆斯林国家食品进口额占其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几乎全部超过了10%,即使沙特这样的高收入石油输出国也不例外,阿尔及利亚、埃及、苏丹、叙利亚超过20%,也门竟高达42.6%,且呈上升之势。时至今日,这一基本格局也没有根本改变。

  正因为如此,纵览数十年来历史,国际市场粮价波动在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的社会稳定中向来扮演着重要角色。食品进口占其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高,一方面决定了进口国国内粮价受国际市场行情影响大,国际市场粮价上涨时,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国家居民生活受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对进口国国际收支构成了较大压力,如果该进口国国际清偿能力有限,该国经济稳定将受到威胁。一旦两者同时发生,该进口国社会稳定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回顾席卷西亚北非阿拉伯国家、后来发展成为血腥跨国战争的“茉莉花革命”。这场动乱始于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西迪布宰德街头无证水果小贩穆罕默德·布瓦齐齐自焚;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倒台;2月11日,穆巴拉克倒台;……在政治动荡背后,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暴涨是引爆“茉莉花革命”的一个无形却重要的“雷管”:

  2010年6月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收盘价为432.25美分/蒲式耳;

  2011年1月3日,涨到805.50美分;

  2011年1月26日,继续涨到856.50美分,比半年前几乎翻了一番。

  全世界人均小麦进口量前九名均为西亚北非国家,其中埃及位居世界之首,这9个国家中有7个国家在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兴起时爆发过大规模游行示威和流血冲突,其来有自。

  在发表于2013年6月3日《南方都市报》的《阿拉伯动荡背后的触媒:粮价》一文中,我分析了当年导致我国和其它东北亚国家春播推迟7—10天的气候异常、粮食行情走势、西亚北非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支付能力,以及当时世界其它各大区域通货膨胀压力普遍走低,惟独中东北非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通货膨胀率反而走高,民生压力因此进一步加大,提出要警惕粮价对这些国家经济社会稳定性和我国与其经贸的影响。当年下半年起,伊斯兰国异军突起,横扫叙利亚和伊拉克大片国土,“版图”一度超过英国而宣布“建国”。

  2018年底至2019年上半年,苏丹、阿尔及利亚先后爆发大规模社会动乱,主政多年的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苏丹总统巴希尔总统相继倒台,利比亚战火全面重燃。在这些动荡战乱背后,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再一次发挥了重要的“无形之手”作用:

  美国软红冬小麦价格,2017、2018全年均价分别为178.2美元/吨和203.9美元/吨,2018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均价依次为204.9美元/吨、208.8美元/吨和212.6美元/吨,2018年11月—2019年1月价格依次为210.8美元/吨、217.8美元/吨和220.2美元/吨。[3]

  短短10余年里,粮价上涨就在西亚北非区域内引发了这么多、这么严重的社会动乱与恐怖主义浪潮;今天,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正在为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创造有利环境:

  如同二战之前苏联和西方对峙令纳粹坐大一样,今天中美摩擦加剧,也给国际极端主义势力创造了较大空间;

  美国从阿富汗全面撤军,令国际极端主义势力自以为先后打败了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而气焰高涨;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暴涨,大大增强了国际极端主义势力幕后金主的财力;

  新冠瘟疫袭击,许多发展中国家抗疫成效不佳,民生维艰,再加上粮价持续暴涨,在许多国家给国际极端主义势力制造了大批可以投入街头动乱和恐怖袭击、战争的“燃料”;

  ……

  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7月20日,河南暴雨达到高峰,当日16—17时郑州本站降雨量高达201.9毫米,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同日,阿富汗总统府举行宰牲节祷告时遭遇火箭弹袭击;西非国家马里在首都巴马科最大清真寺费萨尔国王清真寺举行的宰牲节庆典上,过渡总统、前马里特种部队指挥官阿西米·戈伊塔上校遇刺,侥幸未受伤。冥冥之中,难道这就是对世人的警示?

  7月25日,大规模动乱震撼北非国家突尼斯,针对议会议长拉希德·加努希及其领导的复兴运动党的抗议示威席卷首都等所有主要城市,多个城市复兴运动党总部大楼遭到冲击、打砸抢烧,首都的议会大楼遭到暴力冲击,突尼斯总统凯斯·赛义德翌日解除希沙姆·迈希希总理职务,冻结议会活动,剥夺所有议员豁免权,又遭前总统蒙塞夫·马祖吉等政坛要人指为“政变”,……这样的动乱,是否会在不太长时间内蔓延到西亚北非区域其它国家?

  让我们拭目以待,让我们的海外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做好风险预案,让我们的强力部门枕戈待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5 12:42 , Processed in 0.1094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