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29|回复: 0

孙立平:不要将这次水灾看作是偶然的异常,北方需要有点汛情思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 1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关于河南水灾的一点思考》一文中,我提出了一个概念:旱情思维。更确切一点说,是北方人的旱情思维:在经历了多少年的干旱时期之后,尤其是在这个问题更突出的北方,人们熟悉了干旱,对如何应对旱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对于水情,对于水灾,脑子里却缺少这根弦。人们更多想的是天不下雨怎么办,而较少去想天下暴雨怎么办,水灾来了怎么办。由于南雨北移,我国的北方可能正在进入一个多雨多水甚至水灾会频仍发生的时期,我们要有相应的思维转变。

  这个概念提出后,许多网友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于是,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并整理如下:

  2012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艾默里奇拍《2012》虚构天气异象时,并没有想到三年后,到了2012,气候的复杂程度竟然会超出他这个以拍灾难片而闻名的导演的想象。2012,北京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暴雨侵袭,纽约人在飓风“桑迪”中几近崩溃,亚马孙丛林被半个世纪以来最强的洪水冲击…… 2012,北极的海冰面积下降到有史以来最低点,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却是年初预计的一倍,太阳风暴一个月内数度袭击地球……

  查理(影片中一个看似疯癫的人物)告诉《2012》的主人公,也告诉银幕前的观众,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面临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我们在2012所经历的极端天气,并不会随着2012“末日预言”的破灭而消失。相反,人类无休止地在“消费”地球,正在加速这个星球气候的改变(北京晚报,下同)。

  南涝北旱格局发生改变。北京的气候特点一直是偏干少水,可近年来,年不仅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量也超过常年。不仅北京如此,北方近年来皆有降水增多的趋势。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从1951年以来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速率为每十年减少14.5毫米。但近年来,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多。与此对比,在华南地区,年降水量在2003年后阶段性减少,已经有五年出现降水显著偏少年,一般较常年同期偏少10%到2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明显偏少。

  有气象学家认为,未来二十年华北降水可能增加。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罗勇早在几年前就说,长江流域自1998年大水后就没有发生全流域的水灾。最近几年,我国东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发生了变化,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多雨带主要在华北和东北南部。多名气象专家强调,我国北方地区此前长期干旱少雨,今后可能面临更多的强降水威胁,应未雨绸缪加强防范,进一步提高对防汛抗灾形势的认识,增强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应变能力。

  旱涝格局的振荡周期。有专家认为,我国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多寡变化存在一个显著的准20年振荡周期,也就是说,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存在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降水格局大致20—30年转换一次。这个周期性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关系密切。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强时,我国雨带位置偏北;季风弱时,我国雨带位置偏南。东亚夏季风减弱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强度偏大的这种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背景,是造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主要原因。近期有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东亚夏季风表现出恢复增强的特征;伴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增强,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出现北移(人民日报,下同)。

  未来华北降水是否可能继续增加。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北太平洋涛动(是北半球大气中一个显著的、南北向跷跷板式的低频振荡)可能进入负位相(北太平洋涛动指数通常用代表夏威夷高压区域与代表阿留申低压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差值来表示,负位相即指数为负值)时期。根据北太平洋涛动负位相对应华北降水增多进行推断,华北降水在未来20年可能增加。但气象专家也表示,温度如果持续升高,可能会延缓或者阻止这种转型。一些专家相信,近几年的持续多雨说明华北已经开始回归降水偏多周期,并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降水高峰期。

  下面是在我《关于河南水灾的一点思考》一文后网友就旱情思维问题的一些留言。这些留言大多被精选展示过。而且由于留言过多,只能用搜索方式找出,而搜索的结果无法确定作者。特向提供这些留言的朋友致歉。

  孙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旱情思维……其实,还有个“厉害了”思维,危险性更大……

  旱情思维太对了。之前我们这边抗旱浇地水塘都抽干了,都盼着赶紧下场透雨救救秋庄稼。天气预报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真没觉得是个事。

  旱情思维很贴切,就跟非洲如果遇到雪灾一样,根本不可能有防备的观念。

  "旱情思维"这个词好,麻痹大意、警惕松懈、疏于防患之因由皆在于此。

  预判不充分,是因为旱情思维。电视介入滞后,是因为递刀子思想。

  河南确实是年年抗旱的旱情思维!面对暴雨没当回事儿的人多!群众和官员都这样!

  旱情思维,还有太平无事的大条思维联播造。

  作为一个郑州人,我为孙教授的这个视角点赞。坦白的讲,作为一个平日比较关注天气的普通人,在这次暴雨预警前几日也有准备,特别为住高层的老人准备了食物,也叮嘱他们大雨天不要下楼。但是,后来发生的情况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事后阅读发现这场暴雨也颠覆了本地一些搞水生态研究者的固有看法(旱情思维)。孙教授的这个思路,其实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思考路径。郑州段黄河已经是悬河,郑州地区其实属于淮河流域,这次流量已经是贾鲁河正常流量的五倍,现在郑州下游已经在承接郑州下泄洪水的压力,你希望郑州建设类似的设备,但水往哪里排?

  长期的旱情惯性思维、低效无序的应急处置体系是郑州本次大灾的重要因素。“烟花”是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试金石,一不小心扒了底裤。

  看到很多自己想说而没说出来的话,不由得留下泪来。孙老师说的旱情思维,在北方确实存在,我想说另一个视角,依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农村的坑塘,实际上它们是和地方的排水灌溉系统,乃至更大的地方水系支流连在一起的,根据旱涝变化可以互为调剂,起到互相支撑的作用,现在基本全部填平建房了,城市也一样,每一个小的水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和其他的水网连在一起,否则就是死水,我觉得这些年城乡发展都罔顾了水生态的自然循环,人为去造湖,又人为去填湖,这都违背了水生态规律。

  嗯,孙老师的“旱情思维”概念很贴切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5 18:49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