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39|回复: 0

孙立平:林生斌事件的教训:感动时留一分清醒,愤怒时存一分理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8 20: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这几天总在想一个问题:在林生斌这个事件中,当初的同情者和后来的愤怒者是不是同一拨人?或者说,这两者又多大重叠度?当初的同情得稀里哗啦和后来愤怒的谩骂诅咒,是不是就是同一拨人的内心转换?引申的问题是,在这一事件峰回路转的变幻中,除了林生斌之外,有没有我们的责任?再进一步说,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不是习惯于要么哭天抹泪式的感动、要么愤怒得脸部扭曲的民族?

  2、2017年6月22日的一场大火,造成了一位母亲和三个未成年孩子不幸殒命。这无疑是一场让人痛彻心扉的悲剧。林生斌,自然而然地是这场悲剧后果包括心理后果的承担者。如果没有后来,如果时间就在这里定格,林生斌无疑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对象,甚至这种同情怎么都不过分。即使是把时间往后推一些, 面对林的哀婉与悲伤,人们也会自然地为之而心动。然 而,短短的时间过去,事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夜之间,林生斌几乎又成了一个恶魔。

  3、在这种戏剧性的反转中,林生斌的境遇陡然生变,而大家的情绪和心理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跌宕。甚至,有人捶胸顿足,受骗了,受骗了。于是乎,人们又将受骗后的怒火,一窝蜂地倾泻在林生斌的头上。然而,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能不能多一些冷静的思考?在整个事件的反转中,林生斌固然要承担首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就不能扪心自问,其间就没有我们的责任?就不能从我们的身上发现动辄轻易感动、动辄轻率愤怒的毛病?

  4、在灾难发生之后,人们对这场灾难的事主林生斌给予深深的同情,这是人性使然。在这种同情的背后,是人心的善良,是人类的共情能力。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有一分清醒:我们同情的林生斌的遭遇,这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关。我们同情林生斌,不是因为他的善良,不是因为他的纯情,仅仅是因为他遭遇了这样的灭顶之灾。至于林本人,灾难和悲剧不见得使他变得更好,也不见得使他变得更坏。但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在同情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一种选择性忽略,即在意其好的一面,而忽略其可能不好的一面。甚至形成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期待。

  5、这要求的是一种在人性面前的清醒。实际上,你同情的人,有可能符合你的道德期待,也可能不符合你的道德期待。比如林生斌,作为一个商人,是比较厚道的,还是比较奸诈的;作为一个丈夫,夫妻关系是比较好的,还是不太好的,其实都是有可能的。当然能这都是假设的。但所有这一切,都与这场灾难无关,与人们对他的同情无关,人们同情的,仅仅是他失去亲人的遭遇。我们要同情的是他的遭遇,而不是他的为人。他是一个好人要同情,他是一个坏人,遭受了这样的灾难,也应该得到同情。

  6、我想说的是,在我们感动的时候,需要留一分清醒。同样的,在我们愤怒的时候,也需要存一分理性。在剧情反转之后,又是群情激昂的愤怒指责甚至铺天盖地的谩骂。这时候,过去的悲情又全部成了营造人设的表演,甚至林生斌成了勾结凶手杀害妻儿并镇魂不让他们索债的的魔鬼。而这可能就是同一批人,即原来的同情者。当然,你可以说,我原来是被他的表演和自己营造的人设骗了嘛,所以我愤怒。但问题是,你就不能用脑子想一想,就算妻子不说吧,三个女儿的失去,他的悲伤也要怀疑吗?那些怀疑和道听途说,有什么真凭实据?将这样一些谣言加之于一个失去四个亲人的人身上,难道不是有点过分吗?

  7、我不是说当初的同情不应该,也不是说后来的愤怒不应该,而是说,两者之间的转换为什么那么容易?其实,对于人们的指责甚至责骂,我有相当一部分是赞同的。如此的灾难和悲剧,是能够用来营造自己的人设的吗?何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商业的目的。我之所以强调在感动时要留一分清醒,在愤怒时要存一分理性,是有感于如下一点:在往日的时光中,我们曾经淌过多少廉价的泪水,我们曾经有过多少愚蠢的愤怒?感动时,主持人的几句煽情话语就可以让你泪流满面;愤怒时对无辜的同胞就可以抡起U型锁。说明什么?说明无论是感动还是愤怒,都需要由脑子来把握条理和边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5 18:51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