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35|回复: 0

戎评:决不轻饶!七部强势介入调查,“滴滴”欲哭无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7 18: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滴滴”,这下真的玩大了!

  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戎评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明白,对于“滴滴”而言,这场七部联合调查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么说吧。

  前不久马云创始的阿里巴巴,被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罚款182亿,受此影响阿里市值瞬间蒸发1万9000多亿,够吓人吧?

  但是,就是这样让人哆嗦的天价处罚,如今要是落到“滴滴”的头上,戎评保证他睡着了都能笑醒!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

  滴滴,还有机会睡“醒”吗?

  “滴滴”,被打回原形?

  “滴滴事件”浮于公众视野,始于月初的7月2日。

  当天,官方微信公众号“网信中国”推送了一则调查公告

  ——在公告中,中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作出决定,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对国内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进行安全审查,并暂停新用户注册。

  公告很短;

  字数很少;

  事情,却相当的大。

  即使,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满街跑的“滴滴”,究竟犯了哪门子的事儿…

  事情还要拉回一天前。

  7月1日,就在全国人民都在欢度百年建党节,就在全国的主流媒体均毫无意外的聚焦百年建党盛典时,中国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却在悄无声息中,干了一件大事儿…

  北京时间7月1日,美国当地时间6月30日,“滴滴”成功完成美国上市

  ——就是这么诡异,与大多数中国公司以往在美国上市的例行高调有所不同,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冲向华尔街大搞“Dollar”的滴滴,却罕见的选择了极其的“低调”。

  按理说,作为一家涵盖用户5.5亿,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世界TOP级“网约车巨头”。

  滴滴宣布上市融资,并借此实现“利益最大化”,本来就是一件预料之中,且理所应当的正常举动!

  但是,就是如此“正常”的举动,滴滴却已经低调到了刻意。

  滴滴,究竟在“回避”什么?

  很幸运,人民政府不仅告诉了我们答案,还并不打算放过企图“绕路”的坏人!

  7月4日,继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次对“滴滴出行”展开安全审查仅仅两天之后,国家网信办在调查确证后,依旧相关法律作出两大决定:

  1、要求国内各大网络应用商店立即下架“滴滴出行”APP;

  2、勒令滴滴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

  显然,与两天前轻描淡写的“审查通告”相比,在7月4日这天,滴滴被实锤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不过只是刚刚开始。

  仅仅五天之后,国家网信办再出通知,对“滴滴”公司相关的25款APP作出全部下架通告,并明确表述滴滴公司存在:

  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当然,短短不过一周时间里的“一锅端”,还远不止是此次“滴滴事件”的终点

  ——就在戎评撰稿此处的7月16日,遭遇“团灭”之后的滴滴系APP,破天荒的等来了包括国安在内的“七大部门”联合安全审查!

  滴滴,究竟干了啥?

  严重违法违规、涉嫌危害国家信息安全、成为了此刻压在“滴滴”头顶的万吨巨石!

  而这一切,皆始于滴滴在7月1日时的“美国上市”。

  滴滴“冤”吗?

  在戎评看来,撇开滴滴在整个赴美上市过程中“异乎寻常”的低调,其此次在美上市,还有两大“特殊点”值得注意。

  1、滴滴美股上市的IPO申请,是6月11日递交给美国证监会的,6月30日,就成功“上市”。前后不过20天,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2、以中国地区为“主要市场”的滴滴,既没有在内地上市、也没有在香港上市,却跑到了美国上市!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在没事找事的“挑刺”。

  可是,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

  自中美贸易战以来,一贯对中国企业百般刁难的美国政府,此次“火速通过”的背后,难道是因为良心发现了吗?

  自创建伊始便连年亏损,多年以来不得不依靠外部“融资”来强行续命的滴滴,此次不远万里赴美国上市,难道只是因为“爱国”,才选择去华尔街割美国人的韭菜?

  众所周知,作为一家建立不过8年多,便已经做到了“中国第一网约车”公司的滴滴,其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全靠砸“钱”

  ——据相关财报显示,在2018-2020年的三年里,滴滴的营收分别为 1353亿元、1548亿元和1417亿元;同期,其净利润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和 106 亿元。

  仅仅是最近三年,滴滴的亏损就达到了骇人的353亿元。

  353亿多吗?不多!

  对于滴滴而言,成功的逻辑是相当简单的:

  只要有足够的“钱”,滴滴就能打垮一切竞争对手!

  只要打垮竞争对手,只要实现“网约车市场”的天下一统,滴滴终有一天就不会缺钱!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显然,这个天文数字,不可能是“盈利”、也不可能是天上飘下来。这笔钱,只能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

  下面是滴滴自建立以来的历年对外接受数额及投资公司。

  从中我们不难得知,自建立以来,刨除多笔“未披露数额”的战略投资,滴滴接受的投资金额,至少达到了1500亿人民币!

  第一大股东是日本软银;

  第二大股东是美国优步;

  滴滴创始人不过排在老三,占比7%;

  这种极不平衡的股权结构,与已经累计高达1500亿人民币的多轮投资,带来了三个问题:

  1、回报不及预期。

  自蚂蚁金服上市夭折之后,国内A股科创板的上市标准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今,对于诸如滴滴此类纯粹依靠“模式创新”而先声夺人,但是本质却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的互联网企业,A股科创板的估值,必然会大幅低于投资人预期。

  2、投资保障性问题

  自阿里被罚182亿之后,‘’反行业垄断”可谓彻底的终结了国内不少企图依靠欺行霸市来大发横财的小心思。

  作为国内“网约车”行业的一家独大,依靠多年以来狠砸1500亿而获得“垄断地位”的滴滴,不仅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反垄断调查对象”,其1500亿外部投资中所客观存在的外资控股比例过大、涉外股权穿插太过复杂等诸多问题,必然会与其手握5亿中国国民出行大数据之间产生巨大的安全疑虑,而这些,在未来必然会使得滴滴成为各类调查的重点!

  3、上市几乎必黄

  在上市条件严苛,且要求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的中国内地股市,滴滴这种连年亏损的企业,并不能满足上市要求。

  此外,滴滴公司的管理团队拥有超级投票权比例为1:10,权限风险实在太高,A股已上市公司,并没有这样的先例!

  前苹果副总裁,美军军官Adiran Perica

  出任滴滴独立董事

  显然,滴滴的各大“金主”虽然有钱,但累计1500亿的投资也不是天上飘来的

  ——在持续亏损下,早已见全球资本市场给薅了一遍的滴滴,要想继续生存下去,要想泡沫不破,上市发股票向全社会圈钱,已经势在必行!

  但是,诚如以上三条。

  其大规模涉外投资的不可解释、其手握高达5亿中国国民出行大数据等敏感信息必然被重点监督的客观现实、其背后资本寄希望于上市一举回血的野心贪婪,都决定了滴滴自绝中国内地股市,几乎必然!

  港股呢?

  相较于A股科创板,港股对滴滴的估值倒是高了很多。

  但是很显然,资本的贪婪是无尽的。

  对于滴滴,港股此前给出的最高估值约为6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00亿。考虑到实际估值的“预期缩水”,在港股上市,滴滴的背后投资人,至多小赚100%。

  美股才是大赚。

  对于滴滴,美股给出的最低估值是1000亿美元,实际估值超6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05亿元。

  利益,让人疯狂。

  在美股上市,手握中国5亿国民出行数据的滴滴,不仅能够完全避免在中国内地“上市几乎必败”的绝境,相较于在中国香港上市不过小赚100%,在美股上市,其背后投资人,回报率可瞬间飙升至骇人的340%!

  340%什么概念?

  马克思的《资本论》告诉我们:

  资本家有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

  有了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了300%的利润,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滴滴赴美上市高达340%的利润,已经足以驱使其去“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所以,滴滴究竟有没有去“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去犯下任何罪行?

  一切,还要回溯到2011年。

  这一年的6月中旬,注册于开曼群岛、由美国雅虎和日本软银分别持股43%和29.3%的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支付宝,发生了一件大事

  ——依据2010年6月央行出台的,有关第三方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马云,以“外资持股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相关牌照获取”为由,在最大投资方美国雅虎和日本软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支付宝以3.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部转移到了其个人控股的“浙江阿里巴巴集团”。

  这就是有名的“支付宝VIE事件”。

  该事件爆发后,愤怒的日美苦主联合对阿里巴巴发起了控诉,在多番谈判扯皮下,此次马云一手操持的“偷天换柱”,最终以2012年5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以63亿美元的现金,与不超过8亿美元的新增阿里股,赎买雅虎手中持有的阿里原始股而告终…

  然而,美国人从来都不是省油的灯!

  以“支付宝VIE事件”为由,在阿里和解之后的不过短短一个月,美国证监会SEC便以“投资信任风险”为由,正式要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必须向其提交在美国上市一切中国公司的审计底稿。

  何为“审计底稿”?

  简单的讲,所谓“审计底稿”就是一家公司的纸面形态表述,包括公司用户数据、公司内部信件、项目发展计划、一切表格文件在内的摘要和复印件,都被包含进入了“审计底稿”。

  换一句话讲,倘若美国证监会SEC的此项决议通过的话,那么一切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都将被“脱得精光”!

  显然,对于此种严重违反美国证券法的非法行为,中国证监会CRSC是绝不会答应的

  ——当年,在寸步不让中,中国证监会宁愿付出中概股连续2年不赴美上市的代价,也绝不允许SEC拿走一份审计底稿。

  而在此后的长达9年时间里,美国证监会SEC此项旨在彻底渗透中国赴美上市公司的非法决议,可谓寸步未进!

  但是很显然,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是如此的“硬骨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自2021年9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滴滴就赶着7月1日赴美上市;

  在中国证监会CRSC的“寸步不让”下,多年以来赴美上市习惯性旷日持久的中国企业IPO申请,到了滴滴这里,就只用了不到10天!

  滴滴近乎诡异的上市低调,网信办及各大相关部门极其严厉的措辞和处置决议…

  美国自夸“有良心”。

  滴滴说他“骨头硬”。

  你相信吗?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前有“马家军”套利上市,置中国金融安全于不顾;

  现有“柳家人”闯关赴美,视中国网络信息安全如粪土;

  不得不说,承平几十年,偏偏就有这么一群赚钱赚到昏了头的资本家们,真的应该清醒清醒了!

  自己,是个什么身份?

  中国,奉行的又是何种主义?

  更该想:

  家是谁家的家!?

  国是哪国的国!?

  人是何处的人!?

  自己为之不惜“上绞刑架”的公司,又该是谁家的公司、哪国的公司、何处人的公司!?

  不要总是想着捞钱。

  在捞钱之余,这些从来坐而联想,绝不奋起华为的,自诩为是“全球性公司”,却又偏偏扎根中国,依靠中国的资本家们。

  更应该好好的思考一下,咱们中国的一句警世劝告: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人生之大悲

  莫过于,有命挣,没命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5 09:25 , Processed in 0.1093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