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83|回复: 0

时晨晨:果真,央行降准了!“毁三观”,2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0 10: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果真,央行降准了!

  7月9日,央行宣布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降准的目的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按照常规来看,这次降准非常令人意外,主要有3点:

  1、按照往期经验,国常会吹风到政策落地往往间隔1-2周时间左右。而这次降准距离国常会提到要降准,仅过去2天。

  2020年5月6日国常会强调支持中小微企业多渠道融资,此后5月15日宣布中小型存款机构降息;

  2020年4月1日国常会吹风进一步实施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此后4月15日降准。

  这说明什么?降准非常迫切,大家判断形势可能相当严峻了!

  2、这一次降准超过了市场预期,此前既没有风声和研究观点提到有降准的可能性,也没有投资者做降准交易。

  3、这次降准规模也超过了市场预期,而且也不是此前认为的定向降准,而是全面降准。

  当然,这是很多人的观点。

  宏观经济谁都能讲,成了门槛最低的领域,验证等很久不说,对于交易的作用还和“有限”。

  这种现象反过来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为了凸显自己搞宏观是专业的,不少分析师往里面加入太多统计和数据,然后得出一个结论。

  意思是,看,我们是专业的,跟你们山寨货不一样。

  但是他们忽视了,真实世界不是简单的经济模型,存在很大差异。模型越精确,离真实世界越远,而且在浮躁的氛围下,也根本来不及提高数据质量。

  所以看似精确的分析,只有一个结果:Garbage in, garbage out。

  看宏观,得看大势和逻辑,需要特别重视拐点事情的迹象,这远比高频数据的变化重要。

  对于降准,我们一点儿都不意外,因为我们早就看到了“变化”。

  我们看到了,这些现实经济生活的变化,跟“经济理论”截然相反!

  01

  违背常识1:美国收紧 中国宽松

  6月25日,我们在文章《注意!中美再次大背离,全球金融市场即将大转向?》中有一个观点:

  最近,美国的大趋势有些变化,削减和加息预期,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逻辑。

  有分析师预计,如果美联储将在三季度发出明确的Taper信号,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最早或于四季度正式启动Taper。

  无论美联储何时开始缩减QE,美国资金面最为宽松的时候已经过去。

  一句话:无论是美联储预期管理,释放削减和加息预期,还是实际的流动性管理,都意味着,美国的政策在“边际收紧”。

  这是美国政策的一个“转向”!

  更关键的是什么呢?美联储这次货币政策正常化是“急刹车”,留给市场缓冲的时间大幅压缩,这次市场冲击可能会更猛烈。

  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比如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套利理论等等,怎么办讲的?

  美国宽松的时候,新兴市场国家也跟着宽松,美国紧缩的时候,其他国家也跟着紧缩。

  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必须跟美国保持一致,否则资金流动,引起的汇率变化就会导致这个国家出现大问题。

  但是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呢?中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了,不可能跟在美国屁股后面。

  中国只有一条道路:跟美国对冲。

  这种思路是我们的”经济规则“决定的,逻辑是这样的:

  美国收紧,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资本流出我国,回流美国,这是规律。

  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导致贸易受损,我国外汇占款下降。

  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左边外汇占款下降,右边基础货币下降,所以这会导致我国被动收紧政策。

  美国收紧的时候,我们的政策再被动收紧,双重影响之下,中国的企业会死一片。

  很明显,我们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于是应对办法只有一个:当然是宽松,释放流动性,对冲这个影响。

  从美国上一轮收紧QE的时候,我们的政策都跟美国不同步,甚至截然相反。

  案例很多,参考《注意!中美再次大背离,全球金融市场即将大转向?》。

  我们为什么前几天就提出这一点呢?因为当下的经济环境,跟上次美国削减QE之前很相似。

  而且,我们看到了央行的迹象:6月24日、6月25日,连续两天逆回购放量,一改之前”吝啬“的态度,让我们很意外。

  当然,我们写过文章之后的两天,央行又连续两日逆回购放量,合起来一共连续4日放量。

  这更加坚信的我们的判断。这是一个信号:央行货币转向宽松的信号!

  搞宏观的人,当时没人敢得出这个结果,就连现在央行降准了,很多分析师也不敢得出这样的结论。

  为什么?途径依赖。

  只有趋势非常清晰的时候,他们才敢做出这样的判断,但是那个时候对交易又没啥做用了。

  最后,再提醒一下,大家要注意这个违背常识的趋势:美国收紧的时候,中国”宽松“。

  02

  违背常识2:放松货币 竟然为了抗通胀!

  我们再看一个违背常识的地方。

  这次为什么降准?直接原因是什么?抗通胀。

  1、国常会的通稿:

  “会议决定,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2、央行的通稿: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中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无论是从国常会的通稿还是从央行的通稿来看,这次降准是针对大宗商品涨价。

  提炼一下就是:为了抗通胀。

  这个操作就很毁三观了!

  经济学理论怎么教的?大宗商品上涨往往是通胀起来、经济向好的信号,逻辑上来讲,大宗商品涨,应该是收紧货币才对。

  事实上来看,过去大宗上涨(PPI同比向上)和银行间资金利率是正相关关系。

  所以,真实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大宗商品涨,需要央行维持宽松的资金面甚至降准来支持小微企业,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因为这轮通胀是由供给端驱动的,也有预期囤积叠加的成分。

  1、国际上:东南亚、非洲和部分拉美国家的疫情一直在反复,影响了他们的复工复产,这些资源出口国的产出太少,跟不上全球需求扩张的脚步。

  2、国内:本来去产能和查环保已经干掉一批资源类产能,而在“碳中和”和“查环保”等政策影响下,市场对粗钢、电解铝、煤炭等传统大宗商品有减产预期,导致供不应求。

  通胀的问题出现在供给端,供给端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成本高,所以央行才降准抗通胀。

  中国的经济“奇迹”有很多,比如

  美国收紧,我放松,哪管货币汇率暴跌;

  放松货币政策,目的竟然是抗通胀;

  房子卖不出去咋办?涨价。涨价才能去库存;

  基金卖不出去咋弄?限额。越限制客户买的越凶。

  再怎么嘲讽也没用,这就是真实的经济社会,试图理解背后的经济逻辑,走在政策前面,对自己才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5 07:38 , Processed in 0.0937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