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17|回复: 0

戎评:日本发现了一个秘密,跟中国有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5 19: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一位日本记者发现了一个“秘密”——中国共产党的两位重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曾到日本留学。

  1879年出生的陈独秀,于1901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东京专门学校。一直到1915年,他总计五次东渡日本,先是求学,后是避难。

  而比陈独秀小9岁的李大钊,到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时候,已是1913年。

  所以《觉醒年代》中,李大钊“邂逅”蓬头垢面的陈独秀的那一幕,应该发生在1913-1915年之间。

  不止陈、李二人,据这位日本记者统计,“(中共)建党最早的57名党员中,1/3都在日本留过学。”

  实际上,从晚清到民国,日本一直是中国海外留学的首选目的国。包括黄兴、宋教仁、黎元洪、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董必武、秋瑾、蒋介石、蒋百里等军政要员,鲁迅、詹天佑、郭沫若、章太炎、傅抱石、李叔同等文工大咖,都曾到日本留过学。

  那么,受到过甲午战败和“九一八”之耻的中国人,为何会前赴后继到日本留学呢?

  一

  1872年8月11日,30名扎着长辫的中国幼童,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带领下,在上海登上一艘美国商船,启程赴美。

  留美幼童旧照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是由清朝重臣曾国藩等人联名发起的一项洋务教育项目。当时的清王朝,经历了鸦片战争之败,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深恶痛恨,又极其艳羡。所以官派学生到美国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均是10-16岁的青少年,从1872年起到1875年为止,每年派30名,共计120人。计划留学15年,经费一律由朝廷支付。

  为什么首选美国?因为向曾国藩提出留学建议的幕僚容闳,本身就是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对美国很熟悉。另一方面,当时的欧洲列强都在争着瓜分中国,而美国却是一个偏向中立的国家。

  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没有了解,以为美国是个万里之外的野蛮民族。还有谣言说美国人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以至于朝廷让留学生家长签字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以为是卖子契约。

  很多人不愿意送子出国,容闳没办法,后来还是在香港凑满了名额。

  二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赴洋留学,才成规模成气候。

  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尤其是清朝统治阶级被日本人彻底打醒了,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当时,中国人眼里的“蕞尔小国”日本,不仅打败了大清水师,还在东北打败了俄罗斯帝国。

  日本的突然强大,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于是甲午战败后,康有为上书说:“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广土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康有为的意思是,日本师从欧美,30年就发展成了东方帝国,而中国地大人多,如果就近学习日本,最多10年就可以称霸世界。

  主张学日的还有张之洞。他在《劝学篇》中提到了学日本的几个理由:一是近,来往方便;二是费用便宜;三是文字相近,容易通晓;四是情势风俗相似,便于仿行;五是西学繁琐,而日本已是精简版的。

  当时,赴洋留学生都是由各省自行派送,费用大约是每人每年1200两银子。每月100两,20两是学费,80两是食宿零用。

  有的留学生家太穷,还可以申请朝廷每月给付家里10两赡费。这是为了让他们安心学习,不要有后顾之忧。

  在清末年代,1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三百元人民币。1200两,就相当于现在的30万元。如果按3年学期来算,每位留学生的费用大约是100万元。

  这对于各大行省来说,确实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

  而赴日留学费用就要便宜得多。以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的学费为例,最贵也不过每年17两银子,比欧美每个月20两学费要便宜很多。

  除此之外,赴日旅费,在日本的生活费用,也要比欧美便宜。

  三

  正当中国学生前赴后继地去日本的时候,一个叫端方的大臣,向朝廷奏了一本。

  他说,中国人怵于日本之自强,往往径赴东洋,其实日本学术也是学自泰西。欧美教学认真不敷衍,真能培养有用之才,而日本学校比较敷衍。他还警告说,如果只是顾惜资费去日本,学不到真正的西学。

  1906年,端方(右四)在美国考察

  后来,朝廷批准了他的奏折,并饬令各省,增派学生留学欧美等国家。

  其实端方所说的不无道理。

  从1905年开始,朝廷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为的是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为分配工作摸底。

  一直到清亡,总共考了七次。参加考试的留日学生有1252人,而欧美留学生则只有136人。不过经过考试发现,欧美的留学生普遍要比留日生考得要好。

  但当时的清王朝太穷了,还欠着几亿两的战争赔款,各督省也穷,要每年拿出几万银子资助学生到欧美留学不太现实。

  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里,虽然中国留学生到英美德法俄等国的都有,但去日本的却要占90%以上。

  中国自古有一种“华夷尊卑”的思想,中国也一直是周边国家敬仰的“老师”。如今“老师”俯首请教“学生”,真是形势逼人。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场景

  四

  民间有一种说法,留学欧美叫“镀金”,留学日本则叫“镀银”,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对日本蔑视心态的体现。

  实际上,留学欧美的后来大多成了科学家、工程师。而留学日本的那一批人,更关注政治和国家命运,由此出现了很多政治家、军人、文学家及艺术家。而深刻改变中国命运的,正是他们。

  主要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第一件事,1911年武昌起义,在推翻清王朝的领军人物中,黄兴、宋教仁、黎元洪等人都曾到日本留学或进修,很多革命党新军也都是留日学生回国后创建的。中国结束封建帝制,留日学生功不可没。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塑像

  第二件事,1920年,留日归来的陈望道根据《共产党宣言》日译本,参照英译本,在中国最早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次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命运由此而改变。

  五

  进入民国后,日本侵华狼子野心已暴露,中国人的仇日情绪越来越深。

  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留学生加强了监管,很多留学生害怕中日开战回不了国,于是纷纷申请回国。次年,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中日关系缓和,之前闹着要回国的留学生也就不再急于回国了。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几年里,还出现了新一轮的留日高潮。

  据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史专家周一川的统计,中华民国和伪满洲国的留日学生,在1932年6月有1400名,1934年6月为2168名,1935年6月为3517名,到1936年6月猛增至5662名,1937年6月达到5934名。

  日本政府为吸引中国留学生,增加外汇收入,一直采取的是简化入境手续等政策。中国学生不需要护照,拿一封学校开的介绍信,就可以买到去日本的船票,根本不需要去日本领事馆办任何手续。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日开战。不少人抱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心态,开始到日本“求学”。为了研究日本人,当时国内还出现了学日语和研究日本的热潮。

  这股赴日留学浪潮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关注。《申报》曾发文称:日本人对中国人研究日本的热潮深感恐惧。

  其实当时国民政府是收紧了赴日留学政策的,规定即使自费留学也要专科以上学历或高中毕业后担任技术职务两年以上,才被允许出国留学。但是这一政策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抵制。

  日本学校向中国学生广发“通知书”,当时的中国学生不需要经过政府同意,就可以进入日本学校就读。这让很多不够官派资格的学生喜出望外,于是到日本去“镀银”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不过,在中日交战前后,日本招揽中国留学生的目的也不再纯粹。

  毕竟,中日已经爆发战争,日本人怎么可能真心教中国学生学技术学本事呢?无外乎就是想赚点外汇罢了。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亲日分子。

  日本政府通过资助一些中国学生,加以“培养”,然后委以要职。等这些亲日分子遍布中国各大城市各个部门的时候,中国自然而然就会全面倒向日本,就不用那么“辛苦”搞武力侵略了。这是日本人的算盘。

  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的阴谋最终失败了。

  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成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先是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接着又掀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又在14年抗战中,亲手把“老师”打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8 22:53 , Processed in 0.0781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