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04|回复: 0

西西弗:“苹果难道也通共” - 聊聊美国媒体对苹果的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 20: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去二十年的全球化,造就了一条遍布全球的,紧密咬合的供应链。也造就了强大的跨国公司。

  在中美走向对抗的今天,这些跨国公司都不可避免的,卷入到复杂的国际政治中,时不时面临站队、表态这样的问题。

  全球化和开放,仍应该是中国坚持的目标。我们应该允许遵纪守法的外国公司继续在中国发展。

  1、

  我之前一篇文章讲了,美国媒体和舆论指责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通共,这位美国国务院前高级官员不得不公开撰文自证清白。

  《“冤枉!我没有通共!”读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福特的万言自白书

  6月14日,纽约时报的播客 The Daily,以及之前的一篇长篇报道指责苹果对中国屈膝软弱。苹果难道也通共?

  这篇播客的题目是 《苹果对中国的押注》,大致内容如下:

  “

  开始一半内容,讲述苹果的成功,以及中国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苹果公司通过研究如何让中国为苹果公司服务,建立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企业。但《纽约时报》的一项调查发现,这种态势现在已经改变,中国已经想出了如何让苹果为中国工作。

  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那时,个人电脑和软件业务的先驱苹果,已经陷入了困境。它决定裁掉1300名工人。实际上当时的苹果公司正处于破产的边缘。

  为了拯救公司,董事会请回了他们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推出了iMac和iPod。

  当时,苹果公司实际上仍在美国生产产品,但当时担任首席运营官的蒂姆-库克意识到,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这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在美国也没有很多其他工厂和供应商。所以没有优质供应链。

  因此,苹果开始转移到亚洲。它在日本、台湾和韩国进行生产。然后在2001年,全球舞台上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事情。中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所有国家,包括美国,都接纳中国为成员。

  苹果开始意识到,它将需要更多的空间和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需求。因此,中国,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显然有一个巨大的劳动力供应。

  中国正在非常迅速地建立一个供应链,许多不同的供应商已经在那里,这使得制造产品变得容易。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工厂方面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以建立供应链,并使苹果这样的公司很容易进入并在那里制造这些相当先进的产品。

  中国铺设道路,有时直接穿过村庄,建设发电厂,建设员工住房,建设工厂。让我举一个我认为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苹果公司的一位前高级主管讲了2004年的一个故事,当时苹果正试图在中国建造一个大型iPod工厂。当他和中国的一个合作伙伴一起参观该厂时,他们正在四处寻找。他想知道他们将在哪里建厂。而合作伙伴说,就在这里。

  问题是,在工厂应该在的地方有一座小山。他感到很困惑。他说,这个工厂应该在六到七个月内建成。那里有一座山。合伙人说,请相信我们。

  所以六到七个月后,苹果的高管回到了中国。他惊讶地看到,那座山基本上已经消失了。事实上,那里有一个iPod工厂,几乎已经开始运行,员工也在那里工作。这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力量和投资,以及它吸引像苹果这样的公司的能力。

  中国愿意为这家公司移山填海。这真的向苹果说明了中国是它想去的地方。所以苹果在中国下了赌注。这个赌注是,中国不仅在短期内会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而且中国政府和中国本身会是一个伟大的商业伙伴,不会对苹果公司的长期经营方式施加限制。

  苹果的赌注立即获得了回报。他们做了一个决定,实际上会被证明在未来有更大的影响,那就是在那里制造他们的下一个产品 - iPhone。

  苹果也开始在中国销售,这对它有帮助。为了跟上形势,苹果和中国正在建造越来越大的工厂。苹果再次决定在中国制造其下一个新产品--iPad。然后在2011年,苹果公司的蒂姆-库克时代开始了。蒂姆-库克,他是苹果进入中国市场的策划者,在乔布斯生病并最终去世后,他被提升为首席执行官。最后,作为对苹果公司在中国的赌注成功的最大肯定和最大证据,苹果现在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公司,超过了埃克森美孚公司。

  苹果真的站在了世界之巅,如果没有中国,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

  随后,这篇文章画风大转,开始讲中国对苹果的影响。

  “

  从2013年起,苹果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3年3月,苹果公司受到了攻击。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主要的政府广播机构,播出了一份批评苹果的报告。基本上,他们说苹果公司没有为其产品在中国提供足够长的保修期。言下之意是,苹果在歧视中国消费者。

  很快,整个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对该公司的一致批评。中国的国有报纸称苹果为“恶棍”。中国名人都在社交媒体上批评该公司。很明显,这是一个信号,中国政府对苹果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中国改变其做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有了更多的筹码,有了更多的经济力量,部分原因是来自苹果和其他西方公司的投资。到2013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与2001年的情况非常不同。

  苹果试图在其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挽回面子。几周之内,蒂姆-库克采取了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步骤。苹果公司向中国人民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道歉。

  蒂姆-库克说,"我们认识到,关于在中国的运营和沟通,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并表示,苹果公司对中国有“无可比拟的尊重”,苹果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方面有很多需要学习。

  一个谦卑的苹果,这是一个真正的迹象,表明这种关系的动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中国政府的这种新立场是否给公司内部敲响了警钟?苹果基本上没有对中国的B计划,这确实使该公司容易受到政府的影响。但最终,苹果公司没有真正改变。部分原因是,真的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支持苹果现在所需的生产能力。而且如果苹果不得不离开中国,肯定没有其他消费者市场可以弥补损失的销售。

  中国和苹果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苹果来说,从商业角度来看,事情继续发展得很好。苹果的估值正在飞速上升。人们继续对其产品爱不释手。但是它在中国的情况却继续变得更加棘手。

  在2017年的夏天,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新的法律。新的中国网络安全法生效,对苹果来说是一件大事。该法律要求科技公司将在中国创建的数据储存在中国。而这对苹果来说是个坏消息,因为iCloud。

  iCloud是苹果公司的数据存储服务,数百万中国消费者用它来存储个人隐私数据,如他们的联系人、文件、照片、电子邮件,甚至他们的实时位置。在这一法律出台之前,苹果公司主要在中国境外存储这些数据。

  而且这些数据是加密的,这意味着只有使用某些数字加密密钥才能访问这些数据。而苹果公司也保留了这些数字密钥,以便在中国境外解锁这些数据。根据新法律,中国希望苹果将这些数据带到中国,并将这些数据存储在中国政府的服务器上。它还希望苹果公司把数字密钥也带到这些服务器上。

  苹果公司决定,它愿意在中国存储数据。但在谈判中,苹果试图将加密密钥保留在境外,这将从根本上保护数据,使其对中国政府来说几乎无法使用。

  然而,到了2018年,这些加密密钥放在了中国,与用户数据一起,在一个中国人控制的数据中心里保存。实际上,中国赢了。

  苹果公司在回应我们的调查结果时告诉我们,它正在尽一切努力保护客户的数据安全。它还说,它在中国保留了对加密密钥的控制。具体而言,它说它设计了其iCloud系统的安全性,“以这样一种方式,只有苹果公司可以控制加密密钥”,它没有详细说明,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些加密密钥被储存在中国的数据中心。

  同时,苹果配合中国政府的审查行动。而这一切都与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有关。

  在过去几年中,苹果已经开始在其公司内部建立复杂的系统,目的是在中国政府提出要求之前,主动关闭应用程序,如果它认为该应用程序可能触犯中国法律。因此,作为该系统的一部分,苹果已经创建了一个在中国被禁止的黑名单。苹果雇用了数百名自己的应用程序审查员。然后它训练他们审查应用程序。

  苹果公司正在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中主动搜索中国政府认为是禁区的主题,并删除。

  苹果公司作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富有的公司之一,正在利用其技术和资源帮助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进行互联网审查。

  在苹果公司为回应纽约时报报道而发表的声明中,他们说,“这些决定并不总是容易的,我们可能不同意形成这些决定的法律,但我们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在不违反我们有义务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创造最佳的用户体验。” 苹果基本上说,虽然它不喜欢这些规则,但它们是法律,苹果需要在其开展业务的国家遵守法律。

  从经济角度来看,苹果对中国的赌注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大的成功之一。苹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也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但与此同时,苹果在某种程度上打了一个赌,即它进入中国,在中国投资,将迫使中国开放和自由化,并反映出更多苹果自己所相信的价值观。

  所以在一开始,苹果相信它可以改变中国。但20年后,似乎更清楚的是,中国反而改变了苹果。

  ”

  上面是纽约时报播客以及文章的内容。

  2、

  这篇播客,反映了美国媒体精英的普遍心态。

  首先,美国精英的自负。

  纽约时报的记者认为,一家美国公司(虽然苹果确实是一家非常了不起的伟大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就能改变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14亿人口的国家。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是这种变化背后的驱动力之一。但苹果只是这个技术大潮中的一家企业而已。

  第二,他们认为,美国公司在中国,是不需要遵守中国法律和中国监管的。当苹果回复纽约时报说苹果有义务遵守中国法律时,纽约时报记者对这个回复持明显的批评态度。

  很明显,美国的媒体精英,认为一家苹果这样的美国公司在中国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应该遵守中国法律。

  谷歌不愿意遵守中国法律,而选择主动退出中国。在这些媒体精英眼中,就是中国霸凌谷歌。

  美国公司做生意,难道就有治外法权,在中国做生意,还不想遵守中国的法律?

  华为在美国做生意,也得遵守美国的法律吧。更有甚者,华为和其他第三国企业做生意,美国都要长臂管辖,发布禁令。

  3、

  苹果无疑是一家美国公司,他大部分股东,他的利润的大部分都是美国人和美国机构。苹果产品价值链的大部分收益,也都在美国。他的总部在美国,高管也大部分都是美国人。

  这样一家根正苗红的美国公司,只是因为在中国发展制造业务,遵守中国的法律和监管要求,就被纽约时报这样一家自由派的,自诩理性中立的媒体批评。

  美国其他媒体的批评更加直接尖锐。

  右翼报纸纽约邮报的题目:苹果,蒂姆库克,如何在反抗美国的同时向中国屈服。

  里面对苹果的评价是:“现在,这家由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 (Tim Cook) 领导的科技巨头已经真正像强盗一样成功,在此过程中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

  华盛顿邮报:苹果放弃原则,向中国屈膝

  这些媒体希望苹果怎么样呢?对中国强硬,和中国彻底闹翻?宁死不屈?

  宁可被中国政府禁售,也不遵守中国的数据安全法规?就算成本大幅上升,产品失去竞争力,也要把工厂全部搬出中国?很显然,中国政府不会因为苹果一家公司,而修改自己的法律,如果苹果不愿意遵守中国法律,结果只有一个,苹果将失去中国市场,苹果的产品将失去竞争力。

  这些媒体看上去并不太在乎这个,民粹气氛下的美国民众看上去也不太在乎这个。

  4、

  过去二十年的全球化,造就了一条遍布全球的,紧密咬合的供应链。也造就了一系列跨国公司。

  在中美走向对抗的今天,这些跨国公司都不可避免的,卷入到复杂的国际政治中,时不时面临站队、表态这样的问题。

  美国的长臂霸权下,我们也经常看到,无数家企业,不得不屈服于美国的大棒之下,服从美国的长臂管辖。台积电对华为断供,就是一个例子。

  今天,中美两国的政府民众,都将面对一个问题,怎么看待跨国公司在中美两国的跨国经营。

  美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无疑更加庞大,利润也更丰厚。美国公司靠中国供应链,节省了大量成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也获取了大量利润。华为被美国政府封杀时,国内舆论场也出现了禁售苹果,把苹果赶出中国的声音。前不久特斯拉的维权事件,舆论场上也一片声讨特斯拉之声。

  中国政府是否应该把苹果赶出中国?

  无论是纽约时报还是其他美国媒体,谴责苹果的目的就是希望苹果与中国划清界限,做出选择。美国媒体也希望苹果这样的公司和中国尽快一刀两断。

  美国的媒体,算是对中国最不友好,最希望中国尽快垮掉的一群人。他们所希望的,不正是我们应该反对的吗?

  我的观点是,没必要也不应该运用政府手段去制裁愿意遵守中国法律,在中国认认真真做生意的美国跨国公司。如果我们驱逐苹果和特斯拉,正中了美国最反华那一部分人的圈套。

  谷歌当年退出中国,是不愿意遵守中国政府的法律,自己宣布要退出。而无论是苹果还是微软,都在中国法律下正常经营。微软的必应搜索引擎也一直正常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愿意守法经营的公司,应该欢迎他们留在中国继续发展。

  5、

  在中美关系日益恶化的今天,用客观中立视角看国际问题越来越难。

  做为一个中国人,首先不能站在美国立场看问题。舆论场上有些比较恶心的人,屁股彻底坐在美国一边,啥事都先考虑美国利益,对这种人,我们肯定要大力批评。中国人肯定要站在中国立场。

  在思考分析问题时,除了中国立场外,也需要想一想,如果不考虑国籍,站在中立视角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中立视角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本质。

  全球化对中国有没有好处。我相信,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发展奇迹,证明了全球化对中国是有好处的。

  全球化对世界整体有没有好处。答案也是肯定的。全球化供应链能够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生产产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对中美两国整体都有好处。当然,美国制造业工人,受到了损害。但这种损害应该通过美国调整自己的内部分配机制来解决,而不是走反全球化的道路。

  今天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打压禁运,无论是从中国立场,还是从中立的全球立场,都是倒行逆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23:45 , Processed in 0.1720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