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11|回复: 0

北风:蒋介石也曾号令七路军阀,最终却输掉整个大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4 20: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途中,蒋介石调动中央军,粤军,桂军,湘军,黔军,滇军,川军合共七路军阀围剿,声势不弱于今天的G7。

  当时在陕北还有张学良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势力也不弱于G7扩编国家(印度,澳大利亚,韩国)。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十路军阀,百万人马,输给了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场蓄谋已久,实力悬殊的大围剿,蒋介石是如何输个精光的?

  壹、两次北伐战争

  要弄明白蒋介石的大围剿“为什么注定失败”,得先弄明白蒋介石的十路军阀是怎么来的。

  这一切得从国民革命军的两次北伐战争说起。

  在大家的小学课文里与中学有深度的历史课本里,对于北伐战争的成败,有两种有些矛盾的描述。

  小学课本中的描述是:因为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国民党反动派窃取了革命成果,所以北伐战争中途失败。

  到了中学历史课本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结束了封建旧军阀的统治,是一个独立章节。

  这样容易造成大家误解,因为从战争结果来看,北伐战争的初始目标是终结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战争结果是国民革命政府“统一全国”,那么北伐战争的结果显然是“成功”的。

  要明白小学课本与中学历史课本的差异,我们得弄明白1926年和1928年的两次北伐战争。

  1926年的第一次国民革命军北伐,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共同推进的。当时叶挺的独立团,一直是北伐军的先锋,一路打到湖南湖北。

  当时国民革命军成立的各路军队中,都是军长和党代表双人领导机制,其中一半的党代表出身中共。

  共产党的理想主义与动员能力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6年的北伐,根本目的是广东的国民革命军,联合粤军,桂军,发动推翻北洋封建军阀的战争。

  当时的北洋旧军阀主要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各自主力有20多万军队,奉系军阀张作霖,下辖统治山东的张宗昌军队,合计有30多万。

  第一次北伐战争从1926年打到1927年,在湖南湖北战场消灭了吴佩孚的部分主力。

  可是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的412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不仅屠杀共产党人,也屠杀国民党内的进步左派。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当时的国民政府已经搬迁到北伐军占领的武汉。南京简称是“宁”,武汉简称是“汉”,这次国民党内部分裂,被称为“宁汉分流”。

  国民党内部虽然分裂了,但是主导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集团,在“反共”路线上,和上海的“蒋介石集团”倒是一致的。

  7月15日,汪精卫主导武汉国民政府决议“分共”,至此孙中山创立并奉行的“国共合作路线”彻底被抛弃。

  蒋介石是国民党内部的“军事斗争派”,汪精卫是耍弄政治手腕的“政治斗争派”,两人在国民政府内部矛盾不可调和,可是在“联手反共杀共”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也和当今世界的美国两党矛盾深重,但一致反华的情形如出一辙。

  在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国民政府分裂之后,北伐军中占据主导力量的桂系军阀开始起到主导作用。

  桂系军阀的李宗仁,联络其余北伐军将领,促请“蒋介石下野”。

  最终蒋介石第一次下台,两地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可是国民政府的反共与分裂,也让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大好局面被破坏,北伐战争半道而止。

  所以小学课本里描述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导致北伐战争失败,指的就是这一次北伐战争。

  后来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现汪精卫这一派,搞政治斗争内行,推进北伐战争没有章法,于是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各路派系,又在1928年拥护蒋介石重新上台。

  蒋介石的上台,依靠的是对党内元老和各路派系的“北伐承诺”,所以他上台之后,就开始谋划第二次北伐战争。

  第二次北伐战争的最终目标还是向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旧军阀宣战,但是已经不是孙先生与我党推动的“革命”了。

  蒋介石的新打法是联合晋绥军的阎锡山,西北军的冯玉祥,围攻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

  第二次北伐战争虽然最终击败了吴佩孚与孙传芳,可实际上是“地方军阀联军”对“北洋旧军阀”的胜利。

  当时的北洋军阀张作霖,在山东的主力被击溃,本人一边往关外回撤,一边和国民政府洽谈“议和”事宜。

  日本人担心张作霖向国民政府屈服,最终大一统的中国,会让中央政府的势力进入东北,挤压日本人的利益。

  于是日本人在张作霖撤回关外的火车途径沈阳皇姑屯车站时,埋放炸药,将张作霖车厢炸毁,张作霖重伤,几个小时后身亡。

  以前的历史书上只说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却没有串联起张作霖兵败撤军,向国民政府求和的背景。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年轻的少帅张学良“继位”。他面临向日本人屈服和向国民政府投降两个选择。

  几天后,给张作霖办完丧事的张学良,立刻宣布“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是全东北取下“北洋政府旗帜”换上国民政府旗帜。

  因为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完成了中华大地的“名义上的统一”,所以很多人对这一事件拔高到“国家统一,民族气节”的角度。

  可实际上东北易帜是北伐战争的一部分,是张作霖兵败求和的后续。事实上在当时的民意上,军事上,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都是大势所趋。

  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政府的统治彻底终结,可是当时的北伐军就是国民革命军,李宗仁的桂系,阎锡山的晋绥军,冯玉祥的西北军改编的四路大军。

  加上少帅张学良名义上服从中央,实际上东北军对东北的割据没有改变。

  北伐战争终结了“北洋旧军阀”的统治,可是建立的依旧是蒋介石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的共治局面。

  贰、中原大战

  412和715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的城市工人运动走向低潮。

  毛泽东的秋收起义打响了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枪。

  朱德和周恩来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建立革命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

  可是这两股军队当时还不放在蒋介石眼里,哪怕湖南穷学生毛泽东和小军官朱德在井冈山完成了会师。

  当时的蒋介石一心想着是整合“盟友力量”,通过削藩,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令出一门”。

  蒋介石要求北伐同盟军中的桂系,阎系,冯系裁减军队,最终又是“反蒋第一人”,桂系李宗仁上下串联。

  1930年3月14日,桂系,阎系,冯系军队共57名将领,联合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下台。

  反蒋联合军推举阎锡山为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

  蒋介石国民政府与反蒋联合军都封东北军张学良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迟迟不率兵入关,坐山观虎斗。

  中原大战蒋介石出兵60多万,反蒋联军出兵80多万,双方在中原腹地持续了接近半年的大战,直接军力死伤超过20万人。中原大战导致中原地区经济崩坏。战乱导致的流民,饥荒,妇女买卖,受伤害百姓多达几百万人。

  以“打倒北洋军阀”构建的北伐盟军,最终爆发了民国历史上持续最久的军阀混战。

  蒋介石中原大战初期,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连战连捷。

  可是反蒋联军各怀野心,蒋介石又利用“中央政府的大义名分”对各路军阀的部将进行收买。

  反蒋联军的内部将领反水,让蒋介石逐步取得中原大战的优势。

  在看出强弱趋势之后,张学良率领11万东北军入关,宣布支持蒋介石,成为决定中原大战胜负的决定力量。

  中原大战以蒋介石获胜告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都战败流亡。

  除了蒋介石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原共主”,中原大战真正的最大获益人是刚刚执掌东北两年的少帅张学良。

  他坐山观虎斗,最终成为“决定战局的力量”,他的出山,是蒋介石用收编冯玉祥西北军,阎锡山晋绥军的权限换来的。

  中原大战之后,张学良除了东北,也拥有了黄河以北的华北西北全境。

  许多人将这次胜利称为“张学良人生最大的胜仗”,体现他非凡的权谋。

  但是北风觉得,恰恰是主政父亲基业两年,就拿下华北西北广袤的山河,让东北军有了关内庞大的势力范围,才让第二年九一八的“不抵抗”,过于“听命”。

  如果张学良与东北军不是在前一年获得了华北与西北的庞大地盘,九一八事变中,会那么轻易的不放一枪放弃“祖宗基业”之地么?

  叁、三十年代的共产党在干什么?

  在蒋介石发动二次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整合军阀势力,实现“同一个声音”的时候,共产党人在干什么呢?

  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推行“土地革命”。

  现代人,包括一些学者,不知道是蠢还是坏,无限拉低了“土地革命”的战略意义。

  许多人觉得,土地革命,就是打土豪分土地,让穷人有了盼头有了干劲,就拿起枪干革命。

  这只是土地革命最浅的一层意义。

  土地革命的能否成功,在于需要一个人对中国旧社会的现状与弊端,以及富强路线,有改天换地的思考。

  毛泽东,首先明确了中国属于农业社会这一根本现实,所以马克思与苏联,许多应用在工业大城市的革命路线是行不通的。

  中国走向富强的变革,必须是基于农业社会的变革。土地,在农业社会中,既是最重要的“原始生产资料”,也是最大的财富来源与税收基础。

  因此,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不是劫富济贫,打土豪分土地。是在农业社会,对整个社会基础的“原始生产资料”“财富来源”与“税收基础”进行彻底改革。

  如今的世界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原始生产资料”“社会财富来源”与“政府财税基础”发生了根本改变。

  可是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同时推行生产资料,社会财富,政府财税的三合一改革,站在这个高度,再去看当年的共产党人土地革命,才能认清这是有大认知,大智慧,大决断的人才能选择的路径。

  蒋介石认为,他只需要把各路军阀打服了,在每一个军阀内部,扶持一个二五仔上位听他的吩咐,对其他“崛起势力”进行围剿,就能永远胜利。

  毛泽东认为,认清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认清民众的根本诉求,通过内部“三合一根本性改革”,在民意支持下,爆发改变“现有规则与秩序”的力量。

  最终谁输谁赢,历史已经铭记!

  肆、“张学良”与“李宗仁”

  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经历了二十二年的长期斗争,横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通读三个时期的历史,会发现“张学良”与“李宗仁”在不同时期,出现过多次,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代表一个试图围堵和封杀中共的势力,在他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他的属下和盟友,会在不同时期,扮演不同角色。

  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时期,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反共的过程中,李宗仁作为地方军阀实权派,是“鼓动和赞成”的。

  旧军阀当然不愿意自己的私家军队,被共产主义思潮所“赤化”。

  1935年,在中央红军完成长征,挺进陕北根据地之后,杨虎城率领的17军,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都曾经是围剿红军的主力。

  随后两年的对战中,陕北红军先后让杨虎城和张学良的部队,几次吃败仗,都面临过团一级的部队损失,杨虎城和张学良才开始对红军的实力有重新认知。

  随后张学良和杨虎城才与陕北红军有了接触与共识,并且在有了“日本侵略者”这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敌人之后,结成“三方抗日联盟”。

  有了“日本侵略者”这个华夏民族公敌,并且这个敌人在张学良的东北军故地烧杀抢掠,让张学良无法向身边军官交代时,张学良和杨虎城就必然走向“逼蒋抗日”的道路。

  所以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反共总盟主,当面临“人类的共同敌人”,因为总盟主的“不抵抗政策”,让“张学良”无法向子民交代时,张学良只能用“反蒋”的姿态,用“联共抗日”的大旗,向民众交代。

  所以无论“反共盟军”气焰多么嚣张,只要“人类公敌”继续肆虐,这些盟友和下属里,一定会有“张学良”的出现。

  每当蒋介石反共遭遇挫折,霸权产生动摇的时候,他的“一生之敌”就会出现捅他一刀,逼他下台。

  让蒋介石三次“下台”的李宗仁,从来就不在敌人阵营,一直在蒋介石政府的核心盟友群里潜伏着。

  在解放战争经历“三大战役”,共产党与蒋介石反动派实力倒转之后,“李宗仁”一定会出现,强迫“反共的蒋介石”下台,失去盟友宝座。

  因为这帮盟友,决定正视中共的实力,改用“接触与谈判”的方式,寻求制定新的秩序规则与“划江而治”的势力范围。

  结局呢?历史清清楚楚的记载着呢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历史已为未来写好剧本,可惜拜登不读史,G7还在瞎折腾!

  读懂的你,要不要转起来,让瞎折腾的人明白大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4 06:30 , Processed in 0.0937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