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13本书
1、Lee Kuan yew: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e(《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by Graham Allison
李光耀是新加坡城市弹丸小国诞生的世界级国际地缘政治大师。坦率、深刻、犀利是其标志性风格。在这本书中,对中美两国命运有着终极般的预言:中国不会成为一个自由的西方式的民主国家,否则就会崩溃;多元文化会毁掉美国;中美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冲突并非不可避免。
“我会把习近平归类于纳尔逊.曼德拉这一级的人物”。
此外他对印度的点评也发人深思:印度的官僚体制令人窒息;印度的宪法体制和政治体制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导致印度无法实现高速发展。印度必须效仿中国高效的办事方式。
2、《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中国青年出版社)
关注这本书并不仅仅由于作者是被巴菲特赞誉为“无人能及的趋势大师”般的全球闻名的投资大师。而是这本书是写给他仅仅10岁和5岁的两个女儿的。世人可以不相信一位金融家的道德,但绝对相信一位父亲对女儿的肺腑之言:“这是中国的世纪,去学中文。无论住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我所能给予他们的最佳忠告可能是:让你的孩子和孩子学中文。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唱衰中国的海内外群体,可否听一听一位父亲给孩子未来的心声?
3、《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萧功秦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这是少有的一年令自己读过两遍的书。虽然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屡屡挫于左或右的激进主义,然而直到今天,左和右的知识群体中激进主义仍然高亢。萧功秦先生虽然也生活在社会矛盾丛生的转型时代,但却仍然保持了一位学者的冷静与责任担当,更抵挡住了来自左与右的攻诘。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对于中国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政治主张:超越“左”的“文革”浪漫化与“右”的西方自由主义“革命”,在渐进发展的共识中,通过不失时机的改革走向新的政治文明,是解决中国转型困境的根本出路。
4、《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三联书店)
祖籍山东、来自台湾、侨居美国、文笔优美的散文大师王鼎钧先生的代表作。正如高华所评论的:“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但从我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真实中华民国: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骗子才是真的、征兵是靠欺骗、宪兵竟然也达不到小学的水平要求、新兵训练就是挨打的代名词……总之,曾经的一名国民党军人,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中华民国所以如此快的就走进历史。尽管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远,但在自由派学者的笔下,它似乎要或者应该重新成为中国的未来方向。
5、《民主的中国经验》(房宁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
民主在中国是一个极易引发争论的话题,在世界上更是沦为国家利益博弈的一个工具。中国著名的政治学者房宁先生显然是要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角度正视这个挑战。他一方面强调民主政治是工业化时代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承认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缺乏民主政治实践和经验的国家,但他的重点则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要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路不同。中国的这条大路不同之于在于:协商民主、渐进发展人民权利、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什么是民主?这个争论不会结束,但从中国的国情看,能够真正体察民意、反映民意、代表民意,就是民主。
6、Will China Democratize?(中国会走向民主吗?Edited by Andrew J. Nthan,Larry Diamond ,and Marc F.Plattner)
中国的未来西方之所以关注,是因为中国已经被广泛的视为除西方民主模式之外另一种成功或者是更为成功的选择。所以他们才有这样的提问:没有政治改革,中国的经济能继续增长吗?这本综合海内外东西方学者以及部分异见人士的著作承认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对于国际政治来说,已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
当然,不管是出于学术、信仰,还是出于国家利益,不少作者的结论自然是:“民主不管怎样都只能是中国最近、中期、远期唯一的可能未来”。哪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究竟是先验的理论还是更丰富的实践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7、The China Crisis(中国危机,James R. Gorrie)
谈论中国崩溃和中国危机的书在西方大概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尽管这种论调产生以来向来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唯一不同的是,这本书的重点在于中国的崩溃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重要的贸易伙伴,是世界重要的生产国,是世界重要的消费大国,是提供给美国资金以令其买中国的产品和维持世界最庞大的军队。一旦中国崩溃,美国的债券市场将一夜之间崩溃,美元不再是世界储备货币,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这将立刻在美国引发社会骚乱,天文数字般的通货膨胀将使美元成为废纸,所有美元定价的产品如股票、房地产也将一文不值。全球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当欧洲最大的资本和市场来源消失后,欧洲也将萎缩。中国的崩溃将导致世界贸易和金融的崩溃。中国的解体意味着世界的解体。
如果此书的预言为真,哪么中国已经拥有和美国一样的国际地位:太大而不能倒。
8、《南非的启示》(秦晖,江苏文艺出版社)
关注这本书,不是因为秦晖教授多次在书中点名批评本人,而是由于同样的兴趣。《南非的启示》共有三个部分:曼德拉传、从南非看中国、新南非19年。
第一部分《曼德拉传》不出意外的是回避了西方对种族隔离政权的支持。比如正是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下,南非政府才成功的将曼德拉投入监狱。美国一直将曼德拉视为共产主义恐怖分子,并列入全球恐怖分子名单,直至其九十岁生日。
第二部分《从南非看中国》仍然把中国的经济奇迹归功于低人权成本。但秦晖教授无法解释的是,何以中国今天的劳动力成本如此之高,是近十年来工资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他更没有解释的是,何以南非独立后建立共和,实行议会民主制的情况下,仍然推行种族隔离?当然,他对民主制度的定义是南非废除种族隔离之后才开始民主化。但这显然和西方民主的定义不同。
以上两点,检验的此书客观、严谨。需要一提的是,海外如此之多批评中国模式的西方学者,也没有一个会把中国的成功归功于“低人权成本”,而只会认为这是所有后发展中国的比较优势:低劳动力成本。
9、《一山二虎》(《The perils of proximity: China-japan Security》Richard C.Bush 美国在台协会前任理事主席,中文名卜睿哲,台湾远流出版社)
一位美国政治人物、学者分析中日关系的著作。做为一名严谨的学者,卜睿哲详细梳理了中日两国的历史恩怨,并从体制、制度、组织文化切入,从两国的统治者、政府部门的实际行为去推估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中日两国潜在冲突更因为彼此经济海域的重迭、未决的历史恩怨、受领土纠纷所激化的能源开发问题,以及与两岸问题共伴所衍生出的不确定性,种种因素使得中日关系的前景蒙上阴影:两国发生军队冲突的机会不小,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高,然而一旦发生,后果极为严重。
当然,做为一名美国学者,他关注中日和东亚安全还是本国利益。美国的角色和可能的影响都是书中的重点。或者说他所关切的是西方国际关系亘古不变的核心议题:当新的强权崛起,改变了均势,会对既有的强权造成什么影响?
在今天钓鱼岛对峙日益升温的今天,更可体会这本书现实意义的份量。
10、《This Town----Two Parties and a Funeral 》(《这座城----两个政党和一个葬礼》Mark Leibovich )
2013美国最热的政治书籍。该书生动详细地描绘了美国的统治精英,高层互相勾结、口蜜腹剑,媒体则极尽煽动之能事。各种“猛料”背后反映了政治腐败与无能。这本书以详细的资料告诉世人,美国的永久性政府不 是政党,也不是某个机关,而是一帮专门守着联邦政府钱袋子的职业操作者。在华盛顿,金钱已经超越权力,成为“终极货币”。 国会议员每五天的工作中,有三天是用来筹钱。他们在国会每次投票都非常注重金主们的利益。此外,游说者们握有参议员和政府员工人人向往的金钥匙:公务员卸任后的就职去处。1974年,只有3%的国会议员卸任后加入游说公司;而现在,众议员卸任后担任游说者的比例是42%,参议员的比例更高,达到50%。其后果就是涉及全国利益的立法便被各种利益集团所控制。
11、《Maitenant ou Jamains----une derniere chance pour la France》(立即行动或永远失去----法国最后的机会,Francois De CLOSETS)
法国衰落已经二十年了,而且仍然还在继续。如同意大利或者西班牙,法国也将迎来紧缩政策的震撼。民众早已对政治失去信任,共和处于困境,法国陷入无法治理的状态。不远的明天,当经济和社会危机引发一场体制的重大危机时,就需要改变游戏规则。这就如同1958年的法国。
然而法国有很多好牌,怎样回应才能避免崩溃?这对法国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12、《French corruption》(《法国腐败》,Gerard Davet ,Fabrice Lhomme 著)
该书的开篇引用了法国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郎士的一句名言:共和,它的腐败无疑超过君主制。
在民意调查中,三分之二的法国百姓认为政客最腐败。这本书揭示的是政治人物如何腐败的:谎言、操纵媒体、误导法官、背叛选民。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权力。相伴这一切的则是金钱。
西方的政治腐败不是什么秘密。为之辩护者则会认为媒体是独立的,可以公开的报道。我的疑问则是:何以独立、公开、透明的媒体并不能阻止腐败?
13、《中国改革的歧路》(朱嘉明,台湾联经出版社)
朱嘉明,昔日的“改革四君子”,1989年后生活在海外。然而,海外的生活经历似乎并未能开阔他的视野,在西方深陷危机、中国依然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增长之际,他却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解读:中国八十年代后已走向歧路,西方的宪政民主是中国未来关键的选择。
众所周知,八十年代后,中国的改革才真正驶入市场经济,也才真正做到高速和稳定的发展,中国的国力才真正得到迅速提升,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才大幅度的接近发达国家(2013年出境旅游人数将突破9000万,世界各地都充斥着中国游客,每个月就有一个法国酒庄被中国收购)。然而,在朱先生眼里,这是一条歧路。
他认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人口过剩、生产过剩、资本过剩。且不说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过剩(计划经济的特点是短缺),西方一直处于过剩状态,只是何以结论就是中国要以宪政民主做为药方?这其中的逻辑何在?
如果让世人在罗杰斯和朱嘉明之间的预言做出选择的话,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站在罗杰斯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