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83|回复: 0

安民:不改变人口政策,2026年开始长期通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16 13: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说一下去年底对今年宏观经济的判断。先是一季度增速全年最高,同比有可能超过13%,这个已经被证实。次是输入性通胀,国际金融资本流入大宗商品,推高大宗的价格,导致利润被上游收割,金融市场上,长期做多资金也是挣大钱,但中游和下游会很难受。结果现在的局面,已经很清楚地就是这个情况。昨天看到一报道,出口型中小企业生存维艰,内销也是,因为上游涨价一倍多,好多出口型的中下游企业根本就不敢接单。订单向头部企业集中。

  去年关于这个,我给出的应对措施有两点:一是降息,大规模降息,降存款和贷款利率;二是出口企业向下游转嫁压力,提价。压力转嫁以后,下游,特别是美国通胀必然就起来了,美国如果受不了,那就加息,一加息,他们经济就受不了,就得崩,就是到底看谁怕谁,是吧。

  结果中国没有大规模降息。现在中小企业受不了,大家可以看到,上面一方面减税,一方面说要对中小企业小小降息,但目前这两个措施,作用有限。经过前些年大规模降税以后,国家现在降税空间比较有限,钱比较紧,无法多降,几百亿或千把亿的降税,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杯水车薪,安慰安慰而已。相关利率管理机构现在降息,时间偏晚,且十几个几十个BP的降息,毛毛雨。需要知道,上游涨价是成倍的涨哟。几十个BP的降息,怎么抵挡得住?

  中国过去是怎么应对的呢?加息。当通胀率达到3%以上时,铁定加息。这样的结果是外国金融资本在上游炒期货挣大钱,然后资源出口国挣大钱,中国企业承担成本增加的压力,和升息的压力,下游恨不得还要降价呢。现在不是这样, 向中下游加价,让美国加息去。

  这是今天要谈的第一点。理顺中国经济的逻辑关系。

  第二点是疫情。

  现在是周六下午4点,腾讯上的数据,美国感染33664013人,死亡599314人。上周日,累计感染人数是33664013人,死亡595588人。6天时间,新增感染209432人,平均每天感染34905人,新增死亡3726人,平均每天621人。这个数据继续下降。

  如果这个数据能不再反复,那么就是美国疫苗有效。

  但是,日本的消息,打了辉瑞疫苗后,死亡39人。日本的数据和美国的数据,有不一样的地方。

  另据5月10日新闻,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表示,美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病例可能高达90万。表明我质疑各国新冠死亡人数有问题,现在美国等于变相承认了。

  印度数据继续在高位,而且病毒变异在继续。欧洲和南美也依然在高位。

  我要谈的第三点,就是中国短中长期面临的风险。

  大家知道我的观点,从2009年起,我一直在强调,中国将迎来下一个百年盛世,而且是比以前所有的百年盛世都更加强大的百年盛世。

  但在进入下一个百年盛世过程中,中国将接受三大挑战,就是面临三大风险。从短中长期来说,这三大风险分别是:

  第一大风险和第一大挑战,防美国从A股上割中国的韭菜。就是美股现在上涨,A股非理性下跌,导致两边出现一个时间差,当美股达到高位时,A股在低位,然后中国金融资本流入美国,美国金融资本抄底中国,然后在A股做多中国,剪一次中国的羊毛,在美国套牢中国金融资本,再剪一次羊毛。

  第二大风险和第二大挑战,就是中期,5到15年内防中国企业的债务危机爆发。这个以后再讲。

  第三大风险和第三大挑战,长期要防中国人口断崖式下跌。长期是多长,出台政策要管50到100年,但政策必须近几年出,越早越好。

  今天要谈的,是这第三点。

  人口问题,看短期根本就看不出啥来,必须看长期数据,长期演化趋势。因为人一生出来,从生到死,中国现在平均活77岁;然后女孩子一出生,到生第一胎的时间,平均27岁。也就是,2020年生了多少孩子,这个数据并不取决于现在,而取决于1993年全国生了多少女孩子(还有就是她们愿意生几个孩子,就是生育率),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数,被1993年出生女孩子的数量影响着,然后2020年全国死了多少人,并不取决于现在,而取决于1943年全国生了多少人,2020年的死亡数字,早在1943年就大致上决定了的。是这么个逻辑关系。

  有人会说,那还有人活100岁呢,活110岁也有呢,怎么弄?呵呵,有人活100岁,有人只活54岁,他们一平均,都77岁。有人活110岁,有人活44岁,他们一平均,都77岁。

  因此,判断人口问题,看短期没有什么意义。那些强调短期的人,基本不懂人口问题。人口问题,要研究和判断的,一定是大趋势。

  大趋势是什么,一边是生,一边是死。中国人平均活77岁,2020年死的数据,跟1943年的出生人口数据相当;2021年死亡数据,跟1944年出生数据相当。这是一个统计学的规律。

  第二个规律,中国女性27岁生第一胎,因此,2020年全国出生人口,跟1993年出生女孩子数量密切相关,再就是跟育龄女性数量相关;2021年出生人口,跟1994年出生的女孩子数量密切相关,再就是跟育龄女性数量相关,还有一个就是跟生育率高度相关。

  中国人口数据,受制于这两个基本规律。

  因此,在研究人口数量及每年的变化时,只研究生和死,就基本可以把握中国人口变化的大趋势,即是把每年死亡的数据跟每年出生的数据相对照,即可把握整体的未来趋势,同时根据过去的生育规律,推断未来的生育情况。

  表中第一列,为年份。起如年份是1942年。1942年生人,基本2019年死。

  第二列,为1942年以来的历年出生人口,我把这列弄成生/死人数。其中,能够查到小学新生入学人数的年份,以新生入学人数倒推6年代替当年出生人口。原因主要在于全国推行一胎后,蛮报人口数量较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跟实际情况有差别。每年新生入学人数倒推6年的数据也有问题,因为涉及到有的地方蛮报人数,多拿财政资金。

  我把这列弄成生/死人数的原因,就在于1942年出生的人口,基本对应2019年全国死亡人数。

  第三列,死亡年份。从2019年开始往下列。

  第四列,对应27岁人口数。2019年,1992年生人27岁,因此对应的是1992年出生人口数,下一年对应的是1993年出生人口数。这列数据,能够用新生入学人口数倒推6年替代的,就替代。不能替代的,就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第五列,对应第一胎女生数。从1993年起,1993年、1994年、1995年每年出生女生数是多少。这服从于中国女生平均27岁生第一胎的统计学规律。这列数据,用全国六五普查数据。2010年后的数据,用每年新生人口数,再考虑女生占比,推算出来。

  第六列,出生人口数,即从2019年开始,每年出生人口数,当年是1465,2020年是1200,后面是推算的数据,根据每年的女生数,按1.3的出生率,平均每个女孩生育1.3个孩子来推算。2020年的数据,还不到1.3,大致是1.2,我们用的数据比1.2高。

  第七列,当年增加人口数,即用当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这个数据表明,人口高峰在2023年,因为生育率数据偏高,因此,如果2022年见顶,也不奇怪。人口高峰再晚不会晚于2024年,除非放开生育,然后大家都生。否则2024年铁定下降。2023年增加100万左右,2024年下降100多万。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果不改变人口政策,2026年,中国人口一年下降550万左右。2029年到2035年,每年下降700万到1000万。到2038年,总共下降约一亿。

  2039年到2046年,每年下降1100万到1800万,平均每年下降1500多万,8年下降1.23亿。2047年,下降2000万以上。到2047年,中国人口下降2.45亿左右。2050年下降约3亿,人口规模回到11.2亿。2071年,将会下降到9亿左右。

  问题不是这个,而是因为人口数量下降得厉害,它们这每年的数据,影响的是再27年后的人口。如果到那个时候生育率起不来,就更麻烦了。

  总之,从1962年到1993年,全国出生了73635.45万人,基本上每年出生人口2000万以上,他们在2039年到2071年死亡,这期间每年出生多少人,决定了中国总人口规模下降到多少。而这个,取决于2012年到2044年出生的女孩数量和她们的生育率。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放开生育,二是提倡并出台奖励政策,多生,特别是多生女孩,解决现在中国男多女少的问题。

  第八列,是平衡生育率。即如果人口要不降的话,生育率应该达到多少。我计算的数据表明,2026年到2039年,要人口不下降或基本不降,生育率应该恢复到2以上,平均每个27岁女人生2.412个孩子。2040到2046年,恢复到3以上,平均每个女人生3.61个孩子。

  关于人口问题,有不少人说,人少了好,大家好找工作,生活水平高。这些人说话,表明他们根本不懂人口,更不懂经济。我只说一点,人口首先代表的是需求。14亿人是14亿份需求,9亿人是9亿份需求。如果需求减少,GDP总量一定锐减,人口总量降下来,需求总量上不去,稳在那里,就是日本失去的30年;人口总量锐减,需求总量一样减少,经济规模就得萎缩,就是人口急降的结果。从奶粉开始,到童装,到玩具,到学前用书,到小学教材教辅,到儿童读物,到年轻人所购物品(如化妆品时妆等等),一定沿着人成长年龄的需求,一轮轮向上减少需求,到时一定是严重的通缩,轮到啥啥就严重通缩。最终到房地产崩盘。内在的逻辑摆在那里,经济是由需求支撑的。没有需求,特别是需求陡降,纵算老天爷再帮忙,那也没用。

  一句话,中华民族进入下一个盛世,要解决的长期问题,一定是人口。这个是决定中华民族未来百年运程的关键。科技虽然也是,但这个更关键。

  最后,说说我的体会。过去好些年了。有天我到当年读书的小学校去,发现小学没了。那小学校当初是搬了,结果搬了的地方也没了。不久到初中学校去,发现初中学校也没了。我初三是在乡高中办的重点班读了一年,结果到乡高中去,发现那所高中也没有了。就是如果前几年,我要找人证明我小学、初中和初三重点班学习的证明材料,肯定找不到能够给我盖章出证明的单位。

  当时我的感受就是,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居然就这样就没有了,我好象那9年都不曾到这个世界上来过似的,那一段童年和少年的经历,为什么就没有了呢?我人还活着,但我的经历,那些能够证明我在这世界上存在过的人和事,那些物证,怎么全都没了呢。

  然后近年,我们小学又恢复了,但已经不是原来的小学,建在原来初中学校的地方。我们那个时候,是一个大队一所小学,现在是N多个村共一所小学。我初中有个同班同学在那小学当老师。

  你以为我是说的过去吗?不是。我是说的未来,所有中国人的未来。

  这是学校的通缩,未来如果不改变生育政策,中国将是全面通缩。从2026年开始。轮到哪里,哪里就严重通缩。

  所以,留给中国人改变生育政策的时间,的确没几年了。

  第四点,大势

  下周会出一个小高点,然后调整5到7天,之后再反复向上。上证50探底成功,下周开始的调整,应该出一个2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3 11:07 , Processed in 0.1250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