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175|回复: 2

局势君:斯诺登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8 08: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高中肄业生怎么去的国家安全局?

  【主角简介】爱德华·斯诺登,原本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一名网络维护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和个人能力出众,拥有很高的管理员权限。8年间他意外目睹了美国政府对全球无辜民众的监控,于是在2013年5月向《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曝光了他收集的资料,随后他逃离美国,途中意外滞留俄罗斯至今。

  即使到今天,美国安全部门依然有很多人在生斯诺登的气,如果向他们打听“斯诺登”这个人,他们会说斯诺登是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人,是个级别很低的雇员,他工作能力一般,根本就不懂他曝光的那些保密信息到底是啥?

  在被问到斯诺登的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主任莫雷尔说,此人的级别是基层员工里面最低的,他勉强胜任工作,中央情报局之所以会把斯诺登招进来,完全是局里业务太忙电信岗位缺人,所以降低了录用标准导致他混过关。

  “棱镜门”事件爆发后,美国的安全机构没少被整顿,官员没少挨批评,这些人恨透了斯诺登,贬起他来毫不客气。严格说来,斯诺登确实没有从某所高中毕业,但是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水平是黑客级的,而且是黑客里的佼佼者,尽管大部分时间他是安全机构雇佣的外包人员,但是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出众。

  斯诺登的父亲老斯诺登是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基层军官,母亲温迪是联邦政府的公务员,而且是个小领导,两口子以前闹不明白为什么儿子的成绩会那么差?还记得9岁那年,斯诺登的智商测试得分是155分,超过了全球99.97%的人,那次有人告诉温迪:你儿子什么都学得会,只要他想学。可问题是,儿子为什么不学呢?

  高二那年,斯诺登得了一场病,在家养了4个月后回学校上课,校长告诉他你这个情况吧必须留级,斯诺登听后怒而退学。从此就宅在家里玩电脑,一半时间打游戏,一半时间混迹各种技术论坛,学了不少东西。

  父母觉得连高中文凭都没有是不行的,就把他送到免试而且非全日制的社区学院,只为他能混个高中文凭。斯诺登断断续续上了两年,终于拿到了一个和高中文凭同等学力的毕业证书,当时他偏科严重,科学和数学很好,其他很一般。

  19岁那年斯诺登私自报了一个计算机网络课程,这个课程学完后如果通过7门资格考试,微软就给发一个系统工程师的证书,有了这个证,不但会装系统和拔插内存条,还会分配IP地址和远程登录服务器,是一名合格的系统维护人员。

  斯诺登7门考试一次全过,顺利拿到了那个证书。

  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战争引起了美国年轻人的参军热潮,21岁的斯诺登也受此影响,但是他这人一直爱走捷径,他打听到陆军有个不知名的特种兵项目,于是他通过了一系列测试和考核顺利入伍。

  在新兵训练的第4个月,斯诺登从高处跳下后摔断了双腿,不得不提前退役,回家的那天他坐在轮椅上,双腿打着石膏,只能回家继续玩电脑。

  玩了几个月电脑后双腿恢复,斯诺登申请到离家不远的马里兰州社区大学读书,同时想办法找份工作糊口。学是没上成,但是马里兰大学给了他一份保安的工作,保安的工作大家很熟悉,大部分时间站在前台望着进进出出的行人,每隔几小时就去检查一下报警器和安全锁是不是正常。

  由于晚上实在无聊,斯诺登就想用大厅的电脑上网,发现给保安们的电脑根本没有网,他通过一系列炫酷的操作后搜索到了一台主机,然后给自己分配了IP地址,随后他就愉快地上网打游戏了,他以为自己连的是学校的网络,其实并不是。

  马里兰大学研究中心有个办公室,国家安全局的一帮人在那儿从事秘密研究,斯诺登连上的就是他们的网。安全局的技术人员几周后才通过日志发现有好几个人在蹭网,查了一下原来是一帮保安。

  安全局的人听完保安斯诺登联网的过程后惊讶不已,说你这号人才应该来我们安全局的网络组上班呀,当保安太浪费了。斯诺登也很想去,但是进安全局必须得有大学文凭,这时就有人给他出主意说,安全局会雇佣一些外包人员,你可以到外包商那儿求职,他们只看能力不看文凭。

  有微软认证的系统工程师证书,还有入伍时军方给他开的“身份安全证明”,以及面试时对答如流的表现,斯诺登顺利成了一家网络承包商的技术员,这家承包商负责中央情报局的网络维护。2005年,22岁的斯诺登就以一个外包人员的身份到美国中央情报局上班,给那里的员工处理死机、断网、蓝屏、数据恢复等这些事儿。

  干了一年多,由于技术过硬工作态度优秀,中情局一名资深技术官看中了斯诺登,经过他的一系列运作后斯诺登变成了正式员工,而且局里对他进行了一系列培训,包括各种通讯设备的使用、各种网络设备的拆解组装,密码的原理、身份的伪装和反跟踪等等,这些技能后来斯诺登完完整整地用在了美国政府身上。

  2007年中央情报局把斯诺登派往瑞士日内瓦,他的身份信息一名美国外交人员,但他的真实工作是在大使馆顶层的信息中心进行网络维护,为情报人员的秘密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偶尔他也参与秘密活动。

  2009年4月份,斯诺登因为哮喘发作辞职回家,休息了5个月后从戴尔那里找了份工作,这份工作再次让他以外包雇员的身份到美国国家安全局太平洋技术中心上班,上班的地方是日本东京的横田空军基地,他的身份是系统管理员,工作内容跟以前区别不大,主要是确保系统稳定和网络安全。

  2010年8月份,国家安全局在日本举行了一场保密会议,主题是反情报威胁,参会人员来自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国土安全部、海军和空军调查办公室等机构,绝对是一场大佬云集的会议,但是主办方发现缺一个给大佬们讲网络安全的老师,从别处找已经来不及,就在负责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外包员工斯诺登自告奋勇说他可以讲。

  晚上写PPT,第二天就登台,从最简单的钓鱼邮件到复杂的代码攻击,斯诺登讲得通俗易懂井井有条,讲完吓人的东西也不忘告诉大佬们如何预防和反制。会开完后,斯诺登多了一个“讲师”的身份,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经常被邀请到处讲课。

  尽管连个正式员工都不是,但是斯诺登逐渐脱离了外包人员的圈子,他经常和中央情报局的技术主管或者首席技术官们谈笑风生,甚至参与开发很大型的安全项目。

  2013年5月之前,斯诺登在情报界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基础设施分析师”,这份工作由国防部的某个承包商提供,工作地点在夏威夷,工作内容是发现外国黑客组织,阻止他们的行动并向上级汇报,然后追踪他们的行为、确定他们的位置,最后制定行动计划入侵他们的网络并发动反攻。

  这份年薪20万美元,他非常擅长和感兴趣的工作只做了3个月。2013年5月20日斯诺登离开美国,开始了他的逃亡之旅。在动身之前,他用谁也发现不了的隐秘方式,把自己掌握的材料发给了一位他未曾谋面的资深记者,并要求他在一周内爆料。

  由于斯诺登是个技术过硬的系统维护人员,所以他的管理员权限一直很高,最高的时候他是系统顶层管理员,有权终止、启动和更改其他计算机的进程,他可以转移和复制文件,并且不被限制使用U盘等外部存储工具。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访问那些机密信息,机密信息存储在特定的地方,想要正常访问不仅要有权限还要审批,所以假如斯诺登在自己的电脑上搜索某个机密信息,结果会是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有情报人员不按规范操作把机密信息乱放的话,那就可能被斯诺登发现,这个就是问题的所在。

  国家安全局的分析员成千上万,他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原始数据,多年下来这帮人为了提高效率早点下班,就心照不宣地互相共享劳动成果,避免繁琐的重复劳动,于是越来越多的东西被丢在一个隐秘的公共空间方便大家使用,却没有及时清理。

  这个隐秘的空间别人看不到但是斯诺登可以看到,在无数个百无聊赖的上班时间,他靠看这些东西打发时间,看着看着表情就变得沉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3 12: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2]:滞留俄罗斯7年多,为什么是安全的?

  【主角简介】爱德华·斯诺登,原本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一名网络维护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和个人能力出众,拥有很高的管理员权限。8年间他意外目睹了美国政府对全球无辜民众的监控,于是在2013年5月向《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曝光了他收集的资料,随后他逃离美国,途中意外滞留俄罗斯至今。

  离开美国前,斯诺登就知道自己即将闯下大祸,美国政府会满世界追捕他,所以他老早就选了几个藏身的地方,那个地方不能是美国的盟友,不能是一个他觉得不讲规则的国家,也不能是一个受不了美国的外交压力把他交出去的国家,最后斯诺登选了古巴和委内瑞拉,他觉得这两个久负盛名的反美国家可以保护自己。

  基于时间和安全的角度,斯诺登选择了从俄罗斯飞往古巴的航班,所以他先去莫斯科,稍作停留后将飞往古巴。就在飞往莫斯科的途中,美国政府偷偷摸摸把他的护照给注销了,飞机落地斯诺登排队过关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他你的护照不存在,这下古巴去不了,俄罗斯也进不去,只能滞留在谢列梅捷沃机场的中转区内。

  在机场藏了一个多月,该沟通的也沟通的差不多了,斯诺登向俄罗斯政府申请了政治庇护,两个礼拜后申请被批准,庇护期是一年,一年到期后又给续了三年,三年到期后再续了三年,到2020年斯诺登已经拿到了俄罗斯的永久留居权,而且他还在保留美国身份的情况下,申请加入俄罗斯国籍。

  俄罗斯本不是斯诺登计划中的目的地,留在了那儿只是个意外,由于美俄糟糕的外交关系,关于他的身份问题出现了很多猜测。以普通人对俄罗斯的印象,斯诺登这样的客人第一时间就会被带进去,要么拷打折磨,逼他交出手里的机密信息;要么美酒佳人,请他帮忙升级情报机构的系统。

  但是这两样都没有发生,俄罗斯政府既没有找他要东西也没有找他帮忙,还没有跟他签署任何协议性的文件;斯诺登低调地在俄罗斯生活,除了电脑以外他几乎不用任何电器,他吃饭睡觉玩游戏上网,偶尔参加一些网络会议,只接受他爆料过的那位记者的采访,像个幽灵一样度过了7年。

  斯诺登爆料过的那位记者叫巴顿·格尔曼,曾长期在《华盛顿邮报》上班,逃离美国前斯诺登给他发了一大堆机密资料,文件数量多达好几万个,这些资料大部分都被加密过,需要外置的解码装置才能打开,格尔曼只能打开其中的一部分,在他打开的那部分里,就有被曝光过的“棱镜”项目,而其它文件谁也打不开,任何暴力破解和修改都会使它产生自毁效果。

  格尔曼依照斯诺登的嘱咐,和《华盛顿邮报》的编辑们加班加点,在规定的时间内曝光了“棱镜”项目,轰动了整个世界。随后全世界都对斯诺登充满了疑问,格尔曼想写点东西解答这些疑问,因此他必须到俄罗斯当面采访斯诺登。

  在当今这个世界上,能顶住美国外交压力和司法触手的国家并不多,但俄罗斯绝对是抗压能力最强的那个。尽管美国人做梦都想把斯诺登抓回去关一辈子,但是现在人在俄罗斯,这事儿就很难办,可是一个斯诺登信任的人过去找他却是安全可行的。

  格尔曼与斯诺登之间用邮件联系,但不是普通的邮件,他俩发邮件的时候,要先拆掉笔记本电脑的电源,还要拆掉无线网卡,并将自己的IP地址多次伪装,如果真要查找这个地址的话,可能在某个太平洋岛国上。他俩发送的邮件内容也经过复杂的加密,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串没有意义的乱码,通过一个外部插入的解密硬件后,邮件的内容才会以明文的方式呈现,这一切都是斯诺登的主意。

  这种方式虽然安全,但是沟通效率很低,不适合长时间采访,不过确定两人的接头的时间、地点和暗号没有问题。

  出发去俄罗斯的时候,格尔曼带了笔记本电脑、一部手机,还带了相机和文具,只是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是空白的,硬盘和存储卡里什么都没有,这么做可以在出境美国的时候避免被反复搜查,在入境俄罗斯的时候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因为格尔曼早就上了两国安全部门的黑名单。

  俩人的第一次碰面在一间赌场酒吧里,寒暄了几句后斯诺登带着格尔曼上楼到了酒店,坐定后格尔曼就迫不及待地问了一个他一直想问的问题:你靠什么生活,俄罗斯政府有没有资助你?

  斯诺登已经习惯了外界对他的这种猜测,斯诺登苦笑着回答说,硅谷的支持者们给他捐了很多比特币,多到他下辈子都吃穿不愁,因此他从不担心生活费。他像一只安静的猫一样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生活,大部分时间泡在网上,兴致来了就加入一场加密过的视频对话,甚至给一些网络安全项目贡献几行代码。

  这个问题还不是格尔曼最想问的,格尔曼最想问的问题有两个:你有没有和俄罗斯政府合作?他们有没有逼你跟他们合作?

  斯诺登对这个问题带来的质疑和冒犯有点反感,但是他还是耐心而小心地做了解答。

  在俄罗斯度过余生只是一场意外,关于他和俄罗斯的合作传言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怀疑他就是俄罗斯间谍或者已经叛变俄罗斯。按理说像斯诺登这样一个手握美国政府黑材料的人,俄罗斯安全机构会好好招待他,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俄罗斯方面并没有做什么,他们可能在暗中监视斯诺登,也可能在暗中保护斯诺登,但是明面上没有出现过。

  斯诺登上厕所都要带着他的笔记本电脑,但是电脑里没有那些重要的机密材料,那些东西根本没有进入俄罗斯,而是被存储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斯诺登要做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对这些资料进行一次信号确认,假如他被关押或者逮捕导致失去了自由,那么这些资料会因为收不到确认而自动曝光,斯诺登利用这一点确保自己不被美国政府伤害。

  这么做虽然避开了来自美国的危险,但是那些反美国家可能伤害他:因为干掉了斯诺登就可以曝光美国的黑材料。为了降低这种风险,斯诺登从不公开承认自己的这套“威胁机制”,况且他还有来自俄罗斯的保护。

  俄罗斯方面不想让美国的黑材料自动曝光,这样既损害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也会让原本已经很差的美俄关系雪上加霜;俄罗斯也不希望其他反美国家对斯诺登下手,那样自己脱不了干系,俄罗斯认为斯诺登自由安全的存在就是对美国的威慑,所以从不干涉他对外发出声音甚至接受采访。

  俄罗斯情报部门不动斯诺登的原因,是他们也要考虑组织的未来,斯诺登会被如何对待,是很多潜伏在国外的俄罗斯间谍们高度关注的事儿,如果斯诺登被虐待或者遣返,将来俄罗斯安全机构就很难在其它国家安插卧底,或者在那些国家策反情报人员为自己所用。

  尽管斯诺登不是俄罗斯的间谍,但是他确实被俄罗斯当做自己的间谍给利用了,这一点让斯诺登非常苦恼。然而这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斯诺登无法证明他没有和俄罗斯合作,俄罗斯的回应也没有人相信,当然外界既找不到他们合作的证据,也找不到他们没有合作的确切证据。

  在采访期间,格尔曼问斯诺登:我们俩此时此刻的谈话有没有被俄罗斯方面监听呢?斯诺登苦笑着说,如果他们想做那就一定能做到,我们做什么都是徒劳的,只能在谈话的时候保持谨慎和小心。

  至此格尔曼明白了,为什么斯诺登对有些问题的回复是那样闪烁其词和不置可否。

  在采访完休息的时候,格尔曼走到酒店的楼梯间里,他一直往下走,走到一个没有人的隐蔽角落,然后把采访音频转移到电脑上一个加密的文件夹里,加密文件夹里还有他采访的笔记,他将音频和文件分别加密打包,然后上传到3个不同的匿名服务器上,确认上传完毕后他把内存卡剪成了碎片,格式化了电脑硬盘,然后回房间休息。

  如果想要打开被他加密过的文件,需要一个外置的解密装置,那个东西被格尔曼藏在纽约一个秘密的地方;如果要从那3个匿名服务器上下载被他加密过的文件,需要另一个外置的解密装置,这个东西被藏在纽约另外一个地方。

  没有这两个解密装置,这些文件谁也得不到,包括格尔曼本人。当这个唯一当面采访过斯诺登的人离开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安全部门在他身上搜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当格尔曼入境美国的时候,美国安全部门在他身上也搜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说明】本书内容来自《美国黑镜》,作者是美国记者巴顿·格尔曼,也是斯诺登寻找并曝光“棱镜门”的那位记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3 12: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3]:为什么曝光的是“棱镜”项目?

  【主角简介】爱德华·斯诺登,原本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一名网络维护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和个人能力出众,拥有很高的管理员权限。8年间他意外目睹了美国政府对全球无辜民众的监控,于是在2013年5月向《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曝光了他收集的资料,随后他逃离美国,途中意外滞留俄罗斯至今。

  在为美国情报机构效劳的8年间,斯诺登见过很多触目惊心的东西,见得越多他心里就越发不淡定,曝光这一切的想法老早就已经萌芽,至于要曝光什么东西,困扰了他很长时间。

  情报机构的有些项目理解起来过于复杂,有些项目跟普通老百姓的关系太远,如果曝光的内容选不好不能引起反响,那自己可能就白牺牲了。斯诺登一直在暗中等待,直到“棱镜”项目送上门来。

  负责棱镜项目的高级经理叫里克,他因为这个项目的巨大进展和成绩而平步青云,为了再创佳绩,他需要到不同部门宣传该项目的重要性,同时也在为该项目广招英才,为此他做了一个41页的幻灯片,用来介绍棱镜项目。终于有一天,里克带着他的幻灯片到了斯诺登所在的部门。

  这个幻灯片可是下了大功夫,不但详细介绍了棱镜项目到底在做什么,还展示了项目已经取得的傲人成果。每一页幻灯片的顶部都有个统一的标识,列出了所有跟美国情报机构合作的互联网大厂的名字,比如微软、谷歌、苹果等美国人耳熟能详的软件服务商。

  这个东西让斯诺登眼前一亮,民众对复杂的法律文件和晦涩的图表信息或许不感兴趣,但是一定会对这份幻灯片里的那些大厂感兴趣,很少有某个美国人离得开那些大厂的软件产品。

  棱镜项目于2007年立项,那个时候是小布什8年任期的倒数第二年,斯诺登曝光这个项目是2013年,那时候是奥巴马第2个任期的第1年,也就是说棱镜项目陪了小布什两年,接着陪了奥巴马四年半。

  棱镜项目对一个人的监控可以做到不留死角,比如要调查某个人的社交账号,分析人员可以查看该账号过去已经存储的所有信息,从中获取该账号产生的音频、视频、聊天内容和传输的文件,当被监控对象登录或者下线时,分析人员都会得到实时通知。

  假如被监控的对象特别重要,那么对他的监控将突破一切规则限制,程度夸张到他在键盘上按下的每一个键,都逃不过情报人员的视线,甚至还在他打字的时候,分析人员就已经知道他将要输入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还没有被发送出去。

  被调查者的信息由一个部门收集存储,由第二个部门整理分析,然后由第三个部门写成分析报告,再由第四个部门讨论要不要使用。用不用意味着情报会不会被送到决策者那里付诸行动,最重要的部分将被密封后快马加鞭放到总统的柚木桌上。

  历届美国总统每天都会收到一份名叫《总统每日简报》的文件,这份文件其实是一份高度机密的情报集锦,它汇集了情报界17家组织和机构的最新劳动成果。从2011年以来,奥巴马的《总统每日简报》里出现最多的内容,都来自棱镜项目的贡献。

  棱镜项目发起的初衷是为了反恐,这个想法并没有问题。当2001年9·11恐怖袭击爆发后,小布什在中东寻找拉登那伙人找的非常辛苦,于是他签了一道总统令,要求对美国国内的互联网和电话通讯进行大范围监控,以便查找潜在的危险分子。为了逃避法律的约束,这项大规模监控处于高度保密的状态,白宫里的知情者寥寥无几。

  但是司法部门知道了,它们对这种不符合法定程序的总统命令发起了抵制,迫使小布什那伙人寻求法律支持。经过几年的艰难斗争,《保护美国法案》在2007年通过了,以前美国政府对任何一个外国目标的监控都要单独申请法院的授权,《保护美国法案》出台后取消了这个限制,只要被监控的是外国目标,那就请随意,法院不会再过问。

  有了法律上的支持,那个秘密的监听项目换上了“棱镜”这个名字公开上线,从此美国安全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地向互联网企业索取用户数据,以及要求各大电信公司提供所有他们想要的通话记录。事情一旦开始,就变得不可收拾,不但所谓的恐怖分子在监控名单上,连各国领导人也未能幸免。

  棱镜项目启动后进展顺利,取得了性价比非常高的成果,这一切得益于美国发达的互联网行业。全球被使用最多的邮箱、聊天工具、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几乎都来自美国,这就确保大量的数据存在美国本土或者受美国本土企业的控制,即便有某个软件并非美国企业开发,但是它的信息数据多少都要在美国中转,或者在它的盟国那里中转。

  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话来说,这个情况属于天赐良机,他们作为美国的情报机构拥有主场优势,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找到最多的数据。

  棱镜项目的初衷是查找威胁美国的恐怖分子,法律授权给棱镜项目的权限也是只能查外国人,并且他本人必须在国外,监控那些身在美国本土的外国人是非法的,对美国居民的监控更加非法。

  可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量美国人不可避免地被列为调查对象,比如不小心和嫌疑人访问了同一个网站,不小心进了同一个聊天室,同时段看过同一个视频等等,都会被列为被调查对象,直到经过大量的分析后排除嫌疑为止,而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却不会被删除,随时可以找出来用。

  对于这种越界行为,司法机构当然不会没事找事地主动去查,安全部门也不会没事找事地举报自己,向来担负着监督角色的媒体压根就不知道这些事儿,于是法律得限制形同虚设,全世界人民都可能被调查,他们的通话记录,他们的信用卡账单,他们的隐私照片,他们的感情纠纷,分析人员尽收眼底。

  斯诺登曝光“棱镜”项目的第二天,在外视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扛不住压力,公开承认了这个项目,他补充说,这玩意不针对美国公民或者身在美国的人,这东西是为了反恐、是为了保障美国人的安全,项目得到了国会和法院的授权。奥巴马说的其实没有错,但他说的是该项目5年前的样子,5年后一切早就变了。

  棱镜项目曝光后过了一个礼拜,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以间谍罪调查斯诺登;过了两个礼拜,斯诺登通过中间人向冰岛请求庇护,迫于美国的外交压力冰岛没有同意他的申请;过了三个礼拜,斯诺登决定去委内瑞拉落脚,他的飞行路线是先到俄罗斯然后飞往古巴,再从古巴飞往委内瑞拉,就在他飞往俄罗斯的途中,美国政府吊销了他的护照,他的逃亡之路遂止步于俄罗斯。

  斯诺登已经在俄罗斯待了7年多,在此期间他结了婚生了娃,已经申请了成为俄罗斯公民。7年来美国政府一直想把他弄回去,斯诺登也想回去—前提是他要得到完全的豁免,这项豁免在特朗普的4年任期内没有变成现实,斯诺登只能继续等下去了。

  【说明】本书内容来自《美国黑镜》,作者是美国记者巴顿·格尔曼,也是斯诺登寻找并曝光“棱镜门”的那位记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7 16:43 , Processed in 0.1563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