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36|回复: 0

云石:拜登2万亿大基建——到底是再造美国,还是坐地分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7 19: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拜登现在真的是在刺激的道路上一往无前:1.9万亿美元的疫情刺激刚通过没多久,老头儿又雄心勃勃的推出了总量高达2.3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计划——根据白宫公布的《The American Jobs Plan》提供的细节,拜登计划未来8年投资约2.3万亿美元(每年约占GDP1%),同时通过加税在未来15年增加2万亿美元财政收入,以实现为基建投资计划融资、并永久性的降低疫情以来大幅攀升的财政赤字的目的。

  不得不说,拜登还是很有雄心的。而且看上去它的刺激也相对比较靠谱——相较于以前奥巴马和特朗普的纯货币刺激——既将钱直接贷给企业,然后企业拿去炒自家股票,导致钱在金融市场空转,拜登的疫情刺激和基建刺激,都是典型的财政刺激思路——要么把钱直接发给老百姓,要么把钱有目的的投入到基建项目,总而言之还真是直接用到实体经济。

  疫情刺激已经是过去式,我们就暂且不论,那么,这份2.3万亿的大基建,能否如拜登预期的那样,为美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振夯实基础——或者说,能否扶植全球最著名的基建狂魔,也是美国眼中最大战略竞争对手中国的那种成功?

  首先我们说结论:效果肯定多少都是会有的,但想复制中国这种程度的成功,肯定要差的十万八千里,甚至,最终的效果呈现,比拜登所描绘的,都将差好几个层级。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想复制中国式的基建强国路线,美国现在的国情根本就不允许:

  首先是投资收益的问题。美国基建跟中国基建其实完全是两码事。中国的基建,很大程度上一张白纸上画图,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以前这里放是个完全没有被工业开发的荒地或者农田;中国通过大搞基建,平整土地、建桥修路什么的,赋予这些地区工业开发的价值。所以中国的基建,其效用是很大的,未来收益也很明显。

  但美国不同,美国国土的开发其实已经完毕,但凡能工业化的地区,都已经工业化了。所以美国的基建,主要是翻新需求——也就是把旧的东西翻新下而已。

  这里我们不是说翻新就不重要。但相较于新建、翻新的边际效益是很低的——这地方的飞机场、公路、地铁这些确实破旧,但也不是不能用,你现在翻新了,当然好用起来更舒服更好使一些,但这种价值提升相对有限,对当地的经济长久发展的带动作用,肯定跟中国那种变废为宝的从0到1式开发是没得比的。

  当然,如果翻新成本低,那这笔帐也能算的过来。但问题是美国的国情决定了,即便是现有工程翻新,投入也根本不低。中国的基建整条产业链,从钢筋水泥、到化工建材、到机械设备、到产业工人,长期都属于高速扩张、甚至过剩(供给侧改革之前)的状态,这导致了中国的基建成本非常的低。而这些产业,在美国早已不存在,每年土木工程也就中国一个零头。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拜登搞基建,所需要的材料设备什么的——不管是整套还是零部件,大多都得从中国等其他国家进口,至于工人,你也别指望找到足够的熟练工人,工作效率也肯定不高。而且美国的工人都有工会撑腰,不仅工资高、工作时间短,各种制度性的保障也是齐全到严重阻碍工程进度的地步——不保障工人权益当然不对,但过度保障,甚至将其作为谋利手段,那同样也是对工程适得其反的。

  其实,美国也不是没有新建。比如高铁,美国就很喊了很久了。但美国的西式民主制度,以及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征收成本非常之高,难度非常之大,各种利益集团也能够用环保、私权保障、煽动民众等各种方式。来阻碍新建基础设施的推进(比如航空利益集团,肯定就会不竭余力的阻碍高铁发展)。

  这就导致在美国的新建基础设施难度超级大。

  这里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加州高铁,这条铁路从08年投票通过要开始搞,结果十几年过去,预算从最初的330亿美元一路加码到770亿美元,结果到现在连影子都没见到。到了2019年,在花费了几十亿美元之后,加州州长纽森直接就将其叫停。特朗普见状趁机搞事,要求加州返还联邦政府给加州拨的35亿高铁修建款。纽森当然不给,最终就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民主党和共和党政治互撕,政治上闹了个天昏地暗,高铁则继续无限期搁置。

  加州是全美最有钱的州,单拉出来在全球国家GDP排名中高居第六。就这样的地方,一条州内高铁居然都能搞成十几年的烂尾(这期间中国都不知道建了多少条了),你觉得拜登的大基建又能整出什么好结果?

  何况,拜登能不能撑到那么久都是问题。我们前文已经说了,拜登的计划,是未来8年投资约2.3万亿美元(每年约占GDP1%),同时通过加税在未来15年增加2万亿美元财政收入。但拜登的任期只有4年,而拜登的老年痴呆更不知道还能撑几年!

  按照拜登的计划,这笔大基建的钱将通过加税的方式来获得,一旦拜登不能连任,或者中间老年痴呆不能继续履职,那这份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立马就会出现问题——我们都知道,特朗普执政期间采取的是减税政策,拜登加的税,说白了就是特朗普当年减的。

  如果特朗普在四年后卷土重来,那以他当年的执政思路,以及对前任政策说废就废的执政风格,很有可能加税又会变成减税,这样一来大基建的资金来源立马就会被切断——就算还剩点基建资金,特朗普也更有可能拿去优先保障修墙!退一步说,即便四年后依然是民主党执政,但只要不是拜登本人,那这份大基建,即便是在顶端设计层面,会不会被改动,也实在是不好说。

  毕竟加州的例子就摆在那里,这个州是著名的蓝色大本营,一直由民主党连续执政,可饶是如此,一条州内高铁照样搞成了十几年的糊涂账。全美的政治情况,比加州不知道复杂了多少倍,现在全美社会和政治撕裂,也远胜从前——更是远胜加州内部,所以想在未来十几年坚持贯彻下去,难度实在是难以想象。

  这也是美国大基建天然无法达到中国这种高度的重要原因。中国中央集权制度下,政治稳定性和政策延续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美国这种代议制的西式民主制度,政治和政策天然存在变动的风险。如果是当年的反苏、现在的反华,像这种对外的重大国家命题,或许各派利益集团还可以达成个宏观共识;而内部基建这种,各种利益集团的不同诉求,决定了政策很有可能随着政党轮替而变化乃至废止。而美国现在社会的高度撕裂和政治极化倾向,使得这种风险成倍更是加大。

  总而言之,美国的国情决定了,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执行,乃至于社会现状,它都不具备中国式大搞基建的基础。这项工程,别说烂尾可能性巨大,就算推行下去,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像美国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刺激那样,用两倍的债务负担,去换取一倍的经济增长——典型的事倍功半!

  但明知如此,拜登为什么还要执意去搞大基建呢?

  首先,拜登这也是没办法。现在美国经济已经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了——第四次科技革命迟迟不爆发,财富的天花板无法捅破。跑出去全球收割,鉴于中国收割不了,反而还不断跟他抢饭碗,所以美国收割全球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收益也越来越低;而与此同时,自己的优势科技产业甚至金融霸权,都面临中国的奋起赶超。

  这种情况下,美国搞基建,其实就相当于中国搞扶贫——通过对现有存量潜能的进一步充分开发,来创造新的增长点,扩大底层财富增量。虽然这种搞法性价比不高,回报周期很长,但在没有舒服快钱可赚的情况下,这种苦脏累的慢钱,也必须要挖掘出来才行。

  这是从国家整体利益角度来说的。而除了这些国家利益,更重要的,其实还是民主党自身利益:

  首先,搞基建其实还是受美国大多数人认可的——毕竟以美国的江湖地位来看,它的基建确实已经够落后了,尤其是在有中国这个基建狂魔做比较的情况下。拜登这么搞,不管最后能不能成,但至少民众还是能看到他的政府是在干实事。

  其次,大搞基建,把钱投到具体项目中,民众多多少少能得到实惠。以前奥巴马和特朗普的货币刺激,都是把钱贷给企业。但现在经济形势就这个样,企业也找不到好的项目可以投资,但这么便宜的钱,不要白不要,所以它们拿到钱以后,大多都并没有投入实体,而是直接到股市去买自家股票,推高股价。

  这种做法,股东满意、高管满意、华尔街更满意,但民众肯定不满意——本来去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的钱,你却拿去资本市场空转。这不仅是变相剥夺了民众的赚钱机会,而且还因为股市的泡沫膨胀,而加大了贫富差距——毕竟普通民众没几个钱去炒股,就算有钱去玩,在这帮大鳄面前也都是绿油油的韭菜。

  现在拜登搞财政刺激,规定了具体项目,企业必须搞项目才能拿到政府的钱。这就避免了刺激款直接被企业拿去炒股。而只要你做实业,就多多少少要雇佣工人,要采购一些材料装备——哪怕这些玩意都是从中国进口,至少也能惠及部分外贸业和交通运输业员工。

  所以,就算美国搞基建困难很多、性价比不高,甚至就算最后搞成个半拉子工程,但只要你坚持去搞,这个过程中,民众也是能受益的。

  最后,拜登为筹措基建资金,对企业和高净值人群征税的做法,也很符合民众胃口。如果拜登这次财政刺激的资金来源是继续发债,那民众最后可能会很愤怒——因为这意味着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而按照过去的经验,这些工程很有可能事倍功半——也就是它们创造出的新增 财富,并不足以弥补政府发债制造通胀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但向企业和高净值人群征税,那无非就是现有财富转移,而且是劫富济贫式转移,并不会直接造成通胀,反而很好的迎合了美国民众现在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美国穷人过去十多年中被资本家和富人用通货膨胀疯狂洗劫,已经受够了。现在总算可以通过拜登,来把这帮王八蛋洗劫一下(其实真正的富人和大型资本也很难洗劫的到——他们有的是办法避税逃税,主要还是次级企业和中小财主),美国人民心里当然很爽,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阶级矛盾。

  有了这几个因素,拜登大基建的利益诉求就很明显了:

  冠冕堂皇的目的,就是通过搞基建,来挖掘美国经济潜力。虽然这事儿难度挺大,但只要钱砸下去,多多少少还是会有点成果——总不可能颗粒无收吧。

  当然,鉴于美国的国情,这种投资回报率,最后多半是不对等的。不过算经济账会亏损,但换一个角度算政治账,劫富济贫,用向企业和高净值人群征税的钱来给穷人提供工作机会和发展机遇,这也算是缓和了社会矛盾——这不仅有功于国,同样有利于自己和民主党——不仅这一届政府会留下干实事的好名声,那些因此受惠的普通民众,也会更加支持自己和民主党。这样在四年后的下一届选举中,至少红脖子不至于被特朗普的民粹煽动轻易拉走。

  经济上于国或许难言划算,但政治上于国于党于己,却注定可以大获丰收。这就是拜登版大基建背后的思维考量逻辑。鉴于美国现状,想一举解决全部麻烦,根本就不可能。这种情况下,能解决一部分就不错了。而大基建,就是这种思路下,拜登结合当下美国国情和自家政治利益,所做的方向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头儿其实也不容易,虽然这个美国版大基建在中国这个基建狂魔眼中根本就不值一提;但对美国,对拜登,其实已经是当下能拿出的最不坏的内部治理政策了。最后大基建能出成果当然好,就算成了半拉子,但至少政治上阶段性的缓解了民怨,缓解了民主党建制派的合法性危机。就算闹到最后这种效果也依然有限,但拜登毕竟手上就这么多筹码,却面临这么大的烂摊子,所以他也只能做到这个份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2:32 , Processed in 0.1094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