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99|回复: 0

云石:H&M—不仅阴毒,更是虚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 20: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新疆棉事件的发酵,那些BCI旗下一边赚中国钱,一边坑中国人的洋品牌,纷纷被揪了出来,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H&M,在千夫所指的大环境下,被各大商场主动拆牌下架。

  只不过,举国喊打之下,也有不少质疑之声——这几天云石君浏览新闻,就看到一些评论,认为这所谓的抵制,不过是一阵风,过一阵子、风头过了,国人又会恢复原状,该买照样买;还有一些人则直接认为将这种抵制,视作一种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不仅无用,更显得狭隘,甚至上升到民族性上头,认为这彰显了中国民族性的极端和偏激。

  其实对于前一种观点,云石君也是有担忧的。在事情引爆之初,云石君就曾经在《教训HM们,不能光靠政府,更需中国资本发力》一文中说过,中国既然要坚持对外开放,就不大可能将所有洋服装品牌一棒子打死——所以除了已经无法翻身的H&M们,其他的诸如阿迪。耐克这些,确实有可能在事情淡化后卷土重来。而要想真正教训这些洋品牌,除了民众的自发抵制外,更重要的是国产品牌要抓住这个契机迅速崛起——毕竟在服装这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传统行业,国货在产品层面其实已经不逊于洋货,差的只是品牌而已。现在有了举国同仇敌忾,国产品牌正好和新疆棉紧密绑定,携手打造高端定位。

  而对于后面那种观点——所谓的反映中国人民族性的极端和偏激,这个云石君就得好好说道说道。

  关于洋品牌在这件事上的龌蹉阴毒,其实这几天已经有各种文章做了解读解读——无论是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的行为,还是控制棉花定价权、推动产业转移的小算盘,反正棉花背后的这点子事儿,算是已经被扒了个底朝天。而在这里,云石君想捅的,是洋品牌的虚伪。

  大家都知道,这次BCI封禁新疆棉,打的是所谓中国奴役维族劳工的借口。

  当然,这个借口早已在中方的铁证面前被驳的一无是处。不过,既然它们喜欢用这个借口,那想来这些参与者,一定是合法用工,关注员工权益的模范了吧!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拿这次的出头鸟H&M来说。我在天眼查上看了一下,这家服装公司共有自身风险141条,周边风险129条。

  而进一步往下穿透,其所涉案件的统计前十中,排名头两位的,就是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和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二者数量相加,比前十中排名后八位的总和还要多。

  这就有点意思了。既然以人权卫士为标榜,那自己起码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充当标兵才对。可光从这纠纷数量来看,H&M做的也似乎并不怎么样。

  其实,自打全球化开启,服装业就一直是非法用工的重灾区。只不过,这些跨国服装品牌,通常把生产环节外包给新兴国家代工厂,通过榨取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来榨取最大的利润。20年前,这些工厂遍布珠三角,大批中国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冒着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代价工作,换取廉价的薪酬。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升,血汗工厂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少。但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南亚——越南、印度、孟加拉国等等。

  而在当地,这些代工厂依旧延续了过去在中国的那一套,想方设法的压缩成本,压榨劳工。

  当然,品牌通常会宣称,自己对此不知情,不知道代工厂用如此不人道的方式对待劳工。

  但他们真的不知知道吗?他们当然知道,只不过他们装作不知罢了。只有爆发恶劣公共事件,媒体大面积曝光,并突破品牌公关的封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他们才会假模假样的做做做样子,要求代工厂整改。

  但即便这种假模假样,也只是敷衍应付。待风头过后,一切如旧!

  这不是我瞎说。中国的血汗工厂,因为时代久远,当时互联网也不发达,所以网上留下的痕迹并不太多。但在这些大牌服装代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后,他们的所作所为,就逃不过互联网记忆的追杀了。

  2013年4月23日,位于孟加拉首都达卡郊区的一幢8层高的楼房轰然倒塌,造成1138名工人死亡、超过2500名工人受伤,此次灾难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灾难之一,亦是服装行业伤亡最大的灾难,实际上在Rana Plaza 倒塌灾难前后,该国服装制造业持续不断有几十、超过百人死亡的多个灾难发生。

  Rana Plaza 倒塌灾难令在孟加拉国有大量采购业务和制造工厂的H&M、Mango、Benetton 贝纳通、Primark、Matalan、Bonmarche、C&A、KIK、Carrefour 家乐福、Joe Fresh和Wal-Mart 沃尔玛、Dress Barn、J.C. Penney、Gap成为众矢之的。

  此事过后,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相关跨国品牌服装企业,都纷纷表示要严格监管,督促代工厂整改。而H&M作为孟加拉国最大的服装采购商,其行为对孟加拉国服装业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所以首当其冲。

  当时H&M的反应倒是挺快,最先签署了 建筑安全和防火协议。

  但签完之后呢?

  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2015年,4家NGO组织发表报告,痛斥H&M所属公司Hennes & Mauritz AB (HMb.ST)发布的《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虚伪,该快时尚品牌年度可持续报告所称的安全问题解决实际根本并未完全解决。据上述NGO组织群体的调查和报告,32间H&M的“黄金”和“铂金”工厂有61%没有防火安全出口、改造滞后超过1年的项目高达180个、超过30个项目逾期未改造的工厂达16间即50%、53%的工厂超过一半需要改造项目预期未改造、致总计约17万工人于安全隐患之中。

  这是2015年,至于后面,就再也没有消息传出来了。毕竟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足以掩盖一切;何况NGO也不都是什么屁股干净的主,可能他们发出的报告被资本封杀;可能他们自己都已经被资本公关,甚至有可能,他们发报告的目的,就是等着资本来找自己公关。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孟加拉国代工厂该咋样还咋样。

  这就是虚伪的跨过服装资本。他们对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人权灾难视而不见;却对根本就子虚乌有的新疆人权问题无比上心。至于原因,很简单——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人权灾难,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润;而捏造新疆人权问题,封杀新疆棉,也可以帮助他们背后的资本夺取棉花定价权,推动产业链转移出中国,将他们直接扼杀!

  一切都是利益!一切都是生意!所有道貌岸然背后,都是阴暗龌蹉的利益算计!

  为什么跨国巨头要这样做?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可能之前很多文章没说到:就是他们要打压中国制造,将产品力已经不逊于他们的中国同行产业升级、品牌塑造完成之前彻底扼杀!

  我们都知道,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正在火热推进。而服装业,其实是很好的突破口——这一行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中国服装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具备了不逊于国际大牌的产品生产、设计、制造能力,莆田山寨帮造的精仿阿迪、耐克,完全可以做的以假乱真,甚至比真的更好——而价格只是这些大牌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这是客观事实。实际上,在服装这种高度成熟的传统行业,大牌在产品力上根本就没有太大优势。甚至,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们可以说是质量问题频发。

  像这个H&M,仅去年6月至今,就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处罚过六次,理由无一例外,都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涉及的产品召回也有5起,而且梳理时间线,随着H&M在中国生意的做大,其召回次数明显呈递增趋势。

  这就是所谓的著名国际服装品牌!

  说白了,服装业这个行当,技术门槛非常低。经过中国服装业几十年的发展,其实洋品牌和国产品牌,在产品力方面差别真的不大。国货差的只是品牌力以及国人的文化自信。

  但这些问题都不是什么迈步过去的门槛,随着时间的推移,国货也可以将品牌逐渐做起来;随着国家的强大,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会不断提升,进而不再崇洋媚外——甚至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形象,也会逐渐提升。

  一旦这种趋势出现,这些洋大牌的危机就来了。他们知道自己是没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全球市场份额,完全靠所谓的品牌包装,以及西方文化溢价来支撑。随着中国崛起,这两项优势都将不断缩水。而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却可以依托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和全球最大产业集群,进而在成生产端和消费端,实现对他们的追赶和反超。

  所以,他们必须未雨绸缪,趁着中国制造刚从山寨泥潭里爬出来,趁着中国品牌还没有实现品牌力向中高端的升级,先将它们扼杀。而扼杀的手法,新疆棉就是个很好的突破口——一方面通过扼杀新疆棉,将棉花这个服装业最重要原材料的定价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以此为契,削弱中国服装产业的优势,逐渐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让中国同行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双管齐下,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威胁彻底铲除!

  也正因为有这个利益驱使,这些国际品牌才甘愿为美国所利用,甘愿充当BCI这个非强制性行业组织的走狗,对新疆棉痛下黑手!

  只不过,这一次它们终究是失算了。这种见不得人的手段,最终被中国舆论曝于大庭广众之下,一下撩起了中国民众的怒火——本来它们还有一些崇洋媚外——至少是没有特别的国货情结,但随着黑手曝光,大家的爱国热情,一下子就腾腾生起,并作用于纺织服装领域——鉴于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尤其是纺织服装业——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更是无所替代的消费王者。而中国本身也有完善的纺织服装生产体系,有一定的品牌基础。所以这么一闹,西方资本不仅没达到目的,反而给了中国国产品牌一个腾飞的契机——他们凭空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可想而知,经此一事,中国消费者的国货消费热情肯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而国产品牌只要利用好这股热情,坚持产品质量,做好设计研发(这些在纺织服装业都不是什么难事)和品牌塑造(这事儿其实是有点难度的,但这次洋品牌自己作死,帮了国货一个大忙),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服装市场的国货替代。而有了14亿人市场的支撑,这些品牌也势必会加速走向成熟,加快进军海外的步伐。

  拆一个H&M不算什么本事,直接效果也不明显。但以此为契,早已具备完备基础的中国服装业,很有可能就会打通品牌升级的脉门!一旦这扇门被打开,全球品牌服装市场格局,由此就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洋品牌的苦日子,恐怕就要加速来临了!

  这就叫作茧自缚!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对这一切的始作俑者——BCI,以及它名下的那些走狗,我们如果用一个词来回应,那就是“活该”!而用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2:36 , Processed in 0.125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