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75|回复: 0

云石:国货高端化之困——为什么国产再怎么努力,就是拼不过洋品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0 21: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自信这个词,相信大家一点都不陌生。自打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以来,文化自信已经和其他三个自信一起,成为中国人日常政治生活或者接受大众舆论宣传过程中耳熟能详的词汇。

  不过,虽然词儿都听过,但大家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主要还是偏精神层面。但实际上,在物质层面,具体点说,也就是经济领域,文化自信这个东西,对中国经济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国启动产业升级,努力打造内循环的当下和未来,文化自信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中国经济向上发展的成败。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道理很简单:经济这个东西,说简单就是生产和消费。中国经济要打破西方封锁,要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甚至要引领未来经济潮流,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有竞争力的产业。这体现在生产建设层面,就是更多的科技创新,更好的产业集群建设和整合、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好的政府服务。

  但光有这些,还这是不够的。除了在生产建设层面发力,我们还得把这些东西卖出去,让消费者接受,占领广大的市场。

  而怎么才能让消费者接受认可?当然,从最根本的是靠过硬的品质。品质不过硬,产品没有足够的竞争力,那当然是怎么折腾都白搭。

  但了解商业的人都知道,光靠品质是不够的。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产品力,品牌力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甚至在很多领域,后者的很重要性,比前者还要大上许多。

  之所以这么凸出品牌力的重要性,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每一类商品都有高科技含量的——甚至市面上的绝大部分大众消费品,其实科技含量并不高。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那些衣帽鞋包、那些化妆品、家用卫浴电器,等等等等,其实真剥开来看,能有多高的科技含量?能有多少是像芯片一样,咱们中国现在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必须依赖海外进口的?

  其实这个数量真不多!

  那为什么做得出来,或者说具备做出来的能力,中国企业却不做?或者说做了卖不上价呢?说白了还是品牌力不够!因为品牌力不够,所以哪怕杭州能生产出符合世界一流标准的智能马桶,但也只能给日本品牌贴牌代工,然后再由中国游客跑到日本花大价钱买了背回国内。同样,因为没有品牌,所以哪怕莆田的运动鞋做的能够跟阿迪、耐克一模一样,甚至质量比他们更好,但也只能靠山寨混饭吃,卖的价格只有人家正牌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甚至,很多中国企业现在没有做的东西——比如高端化妆品,其实本质上也不真的是因为它做不了,而只是说就算做出来,因为没有品牌力,也买不上价,而价格卖低了又会亏损,所以只能选择放弃高端,而在利润微薄的中低端圈子里,吃点洋品牌剩下来的残羹冷炙。

  品牌力不够,是中国经济当下的一大痛点。如果品牌力真能跟上,那除了芯片这种少数特殊领域,在大部分大众消费市场,中国制造都完全可以取代洋品牌的地位,夺取它们在中高端的市场。

  这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中高端意味着巨大的利润。这部分利润,现在几乎被洋品牌所垄断——这意味着大量的中国财富被白白流失到了外国企业手上,顺带着还带火了以采购为目的海外旅游,加剧了财富向海外的转移。

  如果这些中高端市场能被中国企业占领,那么这些企业有了钱,不仅老板本人更富裕,他为了维护品牌,保证品质,也会向技术人员和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提供更多高薪岗位,进而帮助中国社会打破内卷,提升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而对国家来说,更多的钱留在国内,政府也可以得到更充裕的税收,这样它就更有能力去发展基建、改善民生,有更多的钱去支持那些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尖端突破。中国经济向上突破,保持良性循环的基础也就更加扎实。

  当然,品牌力建设是很艰难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路,绝大部分企业投入其中的企业都会失败。但从宏观角度来说,这个并不要紧。毕竟中国工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就算十家企业中九家失败,甚至因此倒闭破产,他们的原有中低端市场份额,也不过就是被其他中国企业瓜分而已——肉依然是烂在锅里。而只要剩下的一家成功,抢夺了洋品牌的份额,这抢来的利润,就成了中国自己的,就能为中国社会打破内卷,为中国民生发展,为中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做出相应的贡献。

  中国现在产能过剩,大量的企业在利润微薄的中低端内卷,所以只要有希望,哪怕一开始这个希望并不大,都一定会有部分有野心的企业去拼去赌。希望越大,去拼这条升级路的企业就越多,实现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

  关键是,要让中国企业有成功的希望。

  那么,怎么才能让中国企业有希望?其实建立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企业为什么不敢砸下重资搞产业升级,不敢去抢洋品牌的市场?除了这种经济行为本身所蕴含的风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没有成功的希望。而之所以认为没有成功希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有着先入为主的歧视。不认同国货的中高端品牌定位。

  这个确实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普遍认知之所以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过去中国工业确实比西方落后,国货质量不如西方;另一部分原因,其实也是根植于潜意识的文化自卑。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紧接又沦为半殖民地,列强在中国驰骋百年,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被彻底碾碎,逐渐形成了洋人天然比国人尊贵、洋货天然比国货高级的固有认知。建国后,中国人虽然在政治上站了起来,但经济上与西方的悬殊差距,依然让这种观念得以延续。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即便到今天,中国依然对洋货有一种高看一眼的心态,依然下意识的认为,进口就是比国产强,外国货更有档次,用起来更有面子。

  这对致力于中高端的中国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那些本来就有巨大先天差距的行业就不说了。哪怕是技术差距其实并不大的行业——比如新能源车,这个行业除了美国的特斯拉凭借本身开辟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科技创新优势,理所当然的取得了巨大的品牌力优势外,其他的品牌,包括德国BBA、日本丰田本田等等,他们在这个领域跟中国差的都不是一丁半点,但即便如此,中国新能源车企在这条路上走的依然无比困难——宝马卖一辆40万的电动车,大家觉得理所当然,蔚来卖一辆40万的车,大家下意识的就会觉得不值。

  这其实是很荒谬的。毕竟宝马品牌的溢价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百年车企的历史沉淀;二是大量的燃油车核心技术。但问题是,随着赛道变换,宝马的技术优势已经变的一文不值,甚至跟中国新能源车企比还有劣势——毕竟中国无论是新能源还是科技智能,其技术积累都远超美国之外的所以西方国家;至于历史沉淀,看看世界对特斯拉的疯狂追崇就知道,新能源、智能化所自带的未来感、科技感,正是在品牌建设上反压历史沉淀的最佳武器。

  可大家就是觉得蔚来不值,觉得比亚迪low——哪怕比亚迪在电动车的很多领域,尤其是刀片电池甚至都已经超过了作为行业领头羊的特斯拉——更不要说传统的BBA,也依然不能改变大家认为买国产不如买洋货的认知。

  这是为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文化不自信。文化的不自信,传到到经济层面,就是对国货的不自信,对中国制造的不自信。所以哪怕有中国企业从中低端的泥坑里爬了出来,做出了中高端的产品,它们在营销和品牌力塑造过程中,除了常规经济层面的困难,还要面临消费者潜意识的文化自卑心理的阻碍。

  这就加大了中国企业产业升级的难度,阻碍了他们迈向中高端的决心。本来九死一生就难度够高了,再加上一个文化自卑,难度没准就直接上升到百死一生。

  最关键的是,这种困难,还不是它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克服的了的——再牛逼的市场公关、营销策划,也无法跟大众的普遍性文化心理作对。

  这就会直接打击中国企业产业升级、乃至科技创新的欲望和动力。毕竟风险和收益是要相当的,虽然中高端这块肉的潜在收益确实很大,但风险更大。当风险远远超潜在收益,任何商人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所以,这就要政府出手,动用国家力量,在整个社会层面,进行一场国民心理改造。从社会层面,着手消除民众心理上普遍存在的民族性自卑。当大家不再有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外国人生来就比中国人优秀,洋货天然比国货高一等的心理,建立起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那么制约国货迈向中高端的外部因素,就不复存在。

  接下来,长期在中低端深陷内卷不能自拔的中国企业——固然里面大部分会畏首畏尾,只想着靠天吃饭,混吃等死。但总有一部分不信邪,誓要逆天改命的企业,会看准机会,殊死一搏——纵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在这个过程中会灰飞烟灭,但它们死亡后丢失的市场份额,也只会被其他中国企业接盘;至于成功的,他们就将抢到那些洋品牌,洋企业在中高端市场的利润和市场份额,这样就达到了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同时,获取更多财富的目的。而这新增出来的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除了老板们自己享受,同样也会转化为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充裕的税收。政府、民众、乃至于那些致力于科技创新突破的高精尖领域,都会因为这种产业升级,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丰厚回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2 11:34 , Processed in 0.0937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