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25|回复: 0

姚尧:精读《论语》第2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0 17: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记载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那么这个“野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世史家对此众说纷纭,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取其字面意思,即叔梁纥与颜徵在【1】于田野合欢而有孔子。持这种说法的学者,常以古文献中男女合欢于野外的记载为例,证明这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风俗,在孔子的年代尚不算有违礼法之举。如《周礼·地官·司徒·媒氏》上记载:“仲春之月,会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又如《墨子·明鬼》上记载:“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对此,姚尧认为可能性极低,因为其间有太多不合常理人情之处。

  【1】《史记·孔子世家》只记孔子的母亲为颜氏女,《礼记·檀弓》记孔子的母亲名徵在:“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

  首先,既是在野外合欢,当不为外人所知。就算叔梁纥与颜氏女真的在野外合欢而有孔子,但为自己和孩子的名声清誉计,亦当对此事讳莫如深,这才是为人父母者的常情。既然外人不会知晓,自己不会宣传,那这事又是如何被记载在史书上的呢?

  其次,按照公历纪年,孔子的生日是在9月28日。以此推算,颜徵的受孕之日当在12月底至1月中上旬【2】,这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三九严寒,陬邑所在的今山东曲阜更是冰天雪地,年届七十的叔梁纥怎么可能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与年方十七的颜氏女在野外合欢?

  【2】古代早产儿极难存活,且史书亦未记载孔子是早产儿。若孔子果真是早产儿,则《史记》不会只记其父母野合,而不记其早产。

  后世汉儒为神话孔子,亦或者为将此事合理化,遂编造出各种传说。如《论语撰考谶》记:“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又如《春秋演孔图》记:“孔子母颜氏徵在游大泽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首类尼丘山,故以为名,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对于此等无稽之谈,我们付之一笑即可,不必予以深究。

  于是,就有了关于“野合”的第二种解释,即不合礼仪。此事最初记载在《孔子家语·卷九·本姓解》里,我们将其转载如下: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孔子家语·卷九·本姓解》

  按照《孔子家语》的说法,叔梁纥的前妻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却连一个儿子都没有。叔梁纥的妾倒是为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孟皮,可惜孟皮的腿脚有毛病,不足以继承家业。于是,叔梁纥向颜氏求婚,颜父是很愿意将女儿嫁给叔梁纥的,遂在三个女儿面前极力夸赞叔梁纥。结果,颜氏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默不作声,只有小女儿颜徵在表示愿意出嫁。颜徵在出嫁后,担心叔梁纥年纪太大,来不及生下儿子,遂私下前往尼丘山祷告,祈求神明赐给她儿子。就这样,颜徵在有了孔子,生下后取名为丘,字仲尼。孔子出生三年后,叔梁纥就去世了。

  对于《孔子家语》一书的真伪,历来争议颇多,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讨论。可对于叔梁纥娶颜徵在这一段,《史记索隐》和《史记正义》都是认可的,并以此解释《史记·孔子世家》何以称其为“野合”。

  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

  ——《史记索隐》

  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据此,婚过六十四矣。

  ——《史记正义》

  由此可见,《史记正义》和《史记索隐》都认可《孔子家语》的说法,都认定叔梁纥与颜徵在是明媒正娶,之所以被称作“野合”是因为叔梁纥太老。

  《礼记·内则》上记载:“(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意思是说,“男子到三十岁就该娶妻成家,开始从事男人该做的工作了。……女子十五岁时,用簪子将头发挽束起来,称为加笄,二十岁时出嫁。倘若此时正好遇上家庭变故,必须为父母守丧,就等三年丧期已满,即二十三岁时再嫁。依礼聘娶的是妻,不依礼聘娶而往嫁的就是妾。”那么按照《史记正义》的说法,颜徵在时年十七岁,已过初笄之礼,尚不算太年少,可叔梁纥已年届七十,早就过了壮室之年,可说是太老了,所以《史记》称其为“野合”,以指责其不合礼仪。而按照《史记索隐》的说法,男子的婚龄当在十六岁至六十四岁之间,女子的婚龄当在十四岁至四十九岁之间,在此年龄段以外成婚的,都叫“野合”。由于叔梁纥结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所以《史记》以“野合”来称其与颜徵在的婚姻。

  可是,如果叔梁纥与颜徵在的婚姻真是明媒正娶,与常人的差异只在于年龄太过悬殊的话,那么围绕在孔子身上的一系列谜团就再难解释了。我们继续往下看《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3】,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史记·孔子世家》

  【3】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亦用以泛指礼器。

  《孔子家语》上说叔梁纥是在孔子三岁时去世的,《史记·孔子世家》上则说叔梁纥是在孔子刚出生就去世的。叔梁纥去世后,埋葬在防山(今山东曲阜东)。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孔子居然不知道其父亲埋葬于何处,其母亲也一直不肯告诉他。按照《孔子家语》的说法,叔梁纥之所以娶颜徵在,是因为前妻生的九个都是女儿,妾生的儿子又有足疾,这才不得不在年届七旬之时求婚于颜氏,为的就是能够生下个健康的儿子以传宗接代,那又岂有身负家族重任却不知道父亲坟墓所在的?孔子自己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2.5)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去世了,故孔子做不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但“祭之以礼”总是应该的吧?孔子小时候与同伴做游戏时,经常将玩具当作祭器摆弄,以模仿大人的祭礼仪式,这又何尝不是为了弥补心中未能像别家小孩一样参加祭礼的缺憾?既是如此,想必孔子从小到大会一直缠着母亲追问父亲的坟墓所在,可颜徵在为什么直到死了都不肯告诉他呢?况且,孔子还有九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孟皮。以他们的年龄,是应该知道叔梁纥坟墓所在的,他们为什么也不告诉孔子呢?《论语·公冶长》记:“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5.2)《论语·先进》记:“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11.6)孔子可以做主将孟皮之女嫁给南容,足见其与孟皮之间的互动良好。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孟皮既不告诉叔梁纥的坟墓所在,又不帮忙处理颜徵在的丧事呢?

  颜徵在去世后,孔子希望将其与叔梁纥合葬,可是又不知道叔梁纥埋在何处,遂只得将颜徵在“乃殡五父之衢”。殡,即停放灵柩;五父之衢,是地名,《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五父衢在兖州曲阜县西南二里,鲁城内衢道也。”《尔雅·释宫》记:“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盖“衢”字从行瞿声,而“瞿”有四向之意,如“欋”为四齿之木耙,“衢”则为四通之道路。由此可知,五父之衢是曲阜城内四通八达之地,孔子停放灵柩于此,必定会引来群众围观,甚至担心时间久了会发出异味。于是,“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郰人,说明他与叔梁纥是同乡。輓父,是职业处理丧事的人。我们合理推测,正是由于职业的关系,这位輓父听闻、甚至直接参与处理了叔梁纥的丧葬事宜,所以知道叔梁纥埋在何处,所以才能由其母告知孔子。

  既然叔梁纥的埋身之地不是什么绝密,也不乏知道此事之人,那为什么孔子早年就打听不出来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史记·孔子世家》

  要,通“腰”。绖(dié),是指古代丧服上的麻带子,系在头上的称为首绖,系在腰间的称为腰绖。孔子要绖而参加季氏举办的宴会,说明当时仍在服丧期间。参加宴会的条件也很简单,只要是士就可以来。如果当时孔子不是士,以他的性格是绝不可能冒充士而混进去骗吃骗喝的。如果当时孔子已经是士,那么阳虎又怎么会将孔子赶出,而孔子也不敢与之争辩呢?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原先所有人都认为孔子不是士,孔子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士。直到发生了某种变故,孔子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士了,故而去参加只有士才可以参加的宴会。可是在季氏的家臣阳虎而言,或许他不知道孔子发生了身份变化,或者不承认孔子的身份变化,故而将其驱赶出门。孔子由于刚升为士不久,言行举止不像个士,自身底气不是很足,所以不敢与之强行争辩就默然退出了。

  那么,孔子究竟是不是士呢?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又会是什么呢?

  其实,通过我们这一连串的追问,真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叔梁纥与颜徵在的婚姻并非明媒正娶,孔氏家族原本是不知道或不承认颜徵在的,因此颜徵在明知叔梁纥的墓地却不肯告诉孔子,孔子虽为叔梁纥之子却不能继承其士的身份,故孔子回忆自己的少年时曾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9.6)

  事情的转折就在于颜徵在的英年早逝,这一年,颜徵在三十二岁,孔子十五岁。正是由于輓父之母告诉了孔子其父亲的坟墓所在,遂使孔子得以知晓其父亲的真实身份,亦使孔氏家族得以知晓还有孔丘这条血脉,这才给了孔子士的身份。由于孔子具有士的身份,所以他才敢参加季氏举办的飨士之宴。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意思是说:孔子家境贫寒,地位低下。长大以后,曾经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官,牲畜成长繁殖很快。《孟子·万章下》记:“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与《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类似。显然,管理仓库和牲畜就是孔子口中的“能多鄙事”,因为这些都不是士该学的,士应该学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记·内则》记:“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由此可见,一个士的学习计划是六岁起学数,十岁学书,十三岁学乐、射、御,二十岁学礼。可惜孔子“少也贱”,故当其于十五岁参加季氏的飨士之宴时完全不具备士的基本教养。因此,无论阳虎是不知道孔子的身份变化,还是不承认孔子的身份变化,当他以不通六艺而拒绝孔子时,孔子都自惭形秽而难以应对,这才是他在被阳虎驱赶时不敢据理力争的缘由所在。

  孔子在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2.4)这段名言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却极少有人会去追问,为什么孔子是十五岁志于学,其志于学的又是什么?

  事实上,孔子所志于学的就是六艺。之所以在十五岁而志于学,是因为在他十五岁这年,由于母亲颜徵在去世,使得他意外得知了父亲的真实身份,更意外的获得了士的身份,才有学六艺的资格和条件。又由于一般的士都是从六岁就开始六艺教育的,孔子在这方面已经落后同龄人太远太远,不得不奋起直追,所以才称作“志于学”。

  同样地,所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关乎孔子人生历程中的重大变故。对此,我们都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一一剖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7 03:03 , Processed in 0.1093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