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91|回复: 0

半佛仙人:腾讯新闻的后台有多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6 13: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这是一个对懒人无限友好的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不仅每个人的吃穿住行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到最新鲜的内容服务。

  久而久之,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更倾向选择的东西,以及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无论是图文、视频还是游戏,最后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AI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推送的精准,这只「蚕茧」就会又织厚了几层。

  这是时代给予人类科技创新地恩赐,也是命运对于人类纵情享乐地惩罚。

  敏感的人先发声,痛斥网络技术让我们困顿于算法,甚至直斥商业资本作恶,将人类关进信息茧房。

  不可否认,很多商家企业利用信息茧房闷声发大财,把AI弄成KPI,或者ROI。

  但这并不意味着AI和大数据技术是一种错误。

  如果技术是错的,那人类为什么要发明火车、飞机、汽车这样的交通工具。

  苛责技术本身是个伪命题,工具只讲使用,不讲好坏。

  信息茧房亦然。

  在所有的信息传播中,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本身就并非是全方位的,加上人天然就是趋利主观的生物。应该说,即便没有诞生网络,这种“信息茧房”本身也是存在的,只是影响的范围、速度和程度没有这么快,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没有这么强烈而已。

  信息茧房的说法,本就有待在具体场景下进行详细推敲。

  眼下,很多内容平台也都在研究如何对抗这种信息茧房,不仅仅是因为服务平台用户,也是在为平台自身的维稳和多样化努力。

  在大家都在面临信息茧房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去做,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信息茧房当然不好,但为什么信息茧房可以流行?

  如果不能解决真正的痛点问题,一切都是徒劳。

  2

  产品讲逻辑讲推演,但人性是复杂的,现实只讲CNM。

  在信息茧房的背后推波助澜的,是流量思维驱动之下的内容的规模化供给模式。

  在物质内容尚不丰盛的时代,技术大大提高了供给产能和标准,这种模式化生产应用,解决了平台抗运营成本和盈利的压力,不仅带来了内容行业的井喷式发展,也带来了更多一夜成名的暴富机会。

  这种狂暴式的互联网内容生产,带来的狂暴结局是内容本身的荒漠化。

  唯流量论把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打得更散更稀薄,最后大家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没有价值的东西。找好内容需要费时费力在沙里淘金,供给侧的平台和需求侧的用户,大家都在抓瞎。

  人是技术的信徒。

  我们需要一套更加聪明、高效,更个性化和智能的内容分发技术,需要它能够针对个体的特征和需求,及时精准地投喂最匹配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内容生产者更有针对性地找到复刻、批量制造“爆款”的方法,发家致富。

  更高阶的人工智能学习和内容分发的算法,带来了绝佳的投放效率,平台从现金流和流量给予创作的刺激补贴让内容生产再度繁荣。

  这种对技术的盲从和依赖,让我们过分高估了它的作用和价值。

  起初这个只有魔法可以打败魔法的希冀,结果成功走向了屠龙少年终成龙的结局。

  在信息渠道更通畅,也更透明的情况下,过去每两个小时就有一个热点,变成了现在任何一个浅薄的热点,都可以在热搜榜上赖一两个星期。支撑它下不去的理由,仅仅是数据支撑下一大批性质雷同的二传二改。

  专薅平台补贴的羊毛党们,来来去去,犹如蝗虫。

  与此同时,每个人身上也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断层。

  每个人消化信息的能力都在变弱,但大家对内容精彩程度的期盼和阈值,都在一波又一波的热点信息迭代中被拉升。

  每个人都在越变越懒,但大家对内容的焦虑却出现得越来越勤快。

  偏爱和偏见逐步取代兴趣,沦为人唯一的喜好。

  在这些数据教宗面前,每个人都在接受洗脑,人是低维的。

  我们的情绪、好恶都过于明显,我们容易怠惰疲倦,容易造成失误,这样的效率不足以洞开未来世界的大门。

  繁华的数字生态背后,一地鸡毛。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这是人心的问题。

  3

  去年,在第一届腾讯ConTech大会上,腾讯第一次正式提出了content和technology的「人机协同内容共生」理念。

  ConTech并不是对技术进行简单的归因,或者仅在现有技术上再做一次全新的冲刺,这是一套针对内容平台上内容和技术的双料组合。

  当前的内容分发,确实存在痛点。

  从个体喜好上,大部分人就是喜欢擦边球,阴谋论,喜欢刺激。

  机器并不能真的识别好内容,机器只能识别大家喜欢点哪些内容,在机器眼中,流量高就是好内容。

  这不是机器的问题,这是人的本能问题。

  如果放任机器这样操作,这更是人的主观问题。

  所以在内容生产上,除了利用手段解决一直困顿的内容筛选分发,在内容处理上更强调满足用户的基础阅读体验,提高创作者营收的问题,更强调人机协同配合下实现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

  简而言之,就是更理解和尊重人本身,更加尊重人的作用。

  强调技术手段下,人的精挑细选和意见参与。

  在ConTech的理念之下,腾讯新闻希望通过合作伙伴计划,来鼓励优质内容产出,让更多人看到好东西,收获更愉悦的体验。

  哪怕是新闻。

  随着众媒时代的来临,在这个人均媒体的时代,每个人既是行走的信息也是媒介。

  手机摄影越来越清晰,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进阶发展,传播信息渠道泛之又泛。更别说AI对于人无时不刻地模仿学习。

  新闻还需要传统编辑吗?

  腾讯新闻觉得很有必要,理由简单且偏执。

  尽管AI和大数据非常好用,无论是过滤筛选、内容识别。

  但是算法没有办法实现内容的理解,它只看点击量。基于中文的博大精深,有些内涵向或者不良诱导向的内容,需要有编辑来承担这部分辨别工作。

  兴趣和多元本身并不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有人去参与编辑甄选,去针对内容去做一个更加多元的分类和引导。

  说到底,这是对人的信赖。

  只有人,才更了解人。也只有人,能够打败人。

  4

  ConTech是一种理念,但理念更需要落地。

  今年12月3日,2020腾讯ConTech大会召开,关于落地,腾讯新闻有更多想法。

  当我们在论述如何用机器辅助人工做出好的内容生态的时候,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1.内容定义权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好内容,如何确立标准。

  机器眼中的好内容很简单,数据。

  人眼中的好内容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2.好内容生产的问题。

  如何解决生产效率,好内容和高效率天然是对冲的,慢工出细活。

  这里还有另一个潜在的问题,凭什么创作者要来你这里创作,有钱吗?这可以归类为激励问题,激励本质上也是内容生产的一部分。

  3.内容分发的问题。

  如何让好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如何找到需要这些内容的人?

  以及,如何在流量ROI与价值ROI之间找到平衡?

  得承认,很多垃圾内容就是更有流量,在这个年代,平台也要考虑生存问题。

  闷头做深度,基本可以算是找死。

  4.内容校正机制。

  不管是机器还是人,都不是完美的。

  机器的评判唯数据考量,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会被拿来推荐,因为数据好。

  很多专门的做号机构会通过SEO以及Abtest来尝试什么内容会被机器推荐,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能在内容平台刷到同质化内容的原因。

  人的评判说真的,比机器靠谱不到哪里去,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好文章,说真的读起来都有一种傲慢感。

  喜欢装比是文人最大的问题,我自己在这点上就非常突出,所以我经常被世界毒打。

  过于主观是人工介入的问题,毕竟内容越深度,其实受众就越窄。

  所以不管是机器还是人工,都需要一套校正机制,来实现平衡。

  对于问题,腾讯新闻的答案是,中台。

  用技术+人,对抗纯技术的茧房。

  5

  坦率地讲,我很讨厌中台这个词,因为这个词99%的语境下,本质都是华而不实的装比,而且还是不高级的那种。

  我见过的中台十个里面有九个是为了KPI,或者技术老板为了给自己拉人头瞎吹的,这年头搞技术的也要向上管理和向下忽悠。

  剩下那一个是用来骗投资人的,投过AI领域的投资人应该有深刻的体会。

  这帮高学历人才满口技术术语,整天改变世界,其实做的都是可以被简单替代的事情。

  至于改变世界,可别埋汰世界了。

  中台从来不是目的,不是看你搭建了什么,更不是看你吹了什么。

  中台要看结果。

  你这么牛逼,中台这么厉害,一定取得了有效的结果吧。

  没有结果还拿出来吹的中台,都是SB。

  对,是SB,但不是傻瓜,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东西目前支棱不起来,但还是一起默默演戏。

  大家都不傻,但更突显出都是SB。

  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新闻的中台确实是有效的,ConTech理念确实是在执行。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感知,深度特稿的年代其实已经过去了,调查记者已经饿死的差不多了。

  但今年以来,我们看到的特稿正在变多,而大量深度文章背后,是腾讯新闻在发力。

  不仅仅是自己旗下的工作室,除了《深网》《棱镜》《谷雨实验室》这些深度栏目,腾讯新闻也通过ConTech合作伙伴计划与大量的深度文章作者建立了联系,我的读者应该偶尔能看到我和腾讯新闻TOP计划联名首发的稿子。

  至于更多像《十三邀》《财约你》《时代我》《和陌生人说话》《巅锋》这样的节目,说穿了更为看重的则是口碑。

  这背后是腾讯新闻在试图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值得纪念的内容。

  做的多好?也没多好。

  但真的在做了。

  这很难得。

  6

  深度大稿,精品节目,联合出品,只是最容易被外界感知的。

  这并不能代表ConTech的精髓,充其量只是编辑制的胜利,并且这里面还有很多用户对于浅度营销文的愤懑加成。

  ConTech前半部分是联合,联合众多创作者做好内容。

  但更重要的是后半部分,Tech,用技术干掉坏内容。

  当前内容平台的技术应用主要是在分发层,既然分发,就必然存在效率和反馈,这和好坏无关。

  既然系统容易识别出那些有爆火潜质的擦边球内容,那么不存在技术难度,关键问题就是价值观问题。

  找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是分发换取流量?

  还是屏蔽防止垃圾信息的传播?

  这是ConTech的核心问题。

  既然要做内容生态,那么这个生态应该是数据主宰,还是造物主主宰。

  腾讯的答案是,涉及到民生的部分,例如新闻,将是百分百不可出现问题的,不需要流量思维,新闻最重要的是快速、准确、权威、可信赖。

  新闻不需要流量。

  如果涉及到共创生态部分,则是在机器之后,有人工介入,腾讯新闻服务内容生态的200多个专业编辑,足够支撑这套体系。

  因为这个世界虽大,但每天值得被记录的东西,不多。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创作者的积极性问题,腾讯新闻砸大钱去联合创作。

  不是补贴,补贴是容易被套利的,是联合创作。

  参与,但不干预。

  正如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在这次ConTech大会上所说的那样,“有生命力的内容生态,会不断推动创作者和用户的双边收益最优化,共同追求生态的‘绿色GDP’”。

  这是腾讯的答案。

  太空浩瀚,岁月悠长,属于这个时代的一切终会落幕。

  但我们总会留下一些好的内容证明,我们来过,我们存在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5 21:00 , Processed in 0.1563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