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海隆重举行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高层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
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
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高层极为强调,未来上海浦东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这是双循环格局下,上海浦东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这两年来不断有人唱衰上海。因为过去十年,互联网风起云涌。上半场,北京、杭州、深圳分别诞生了BAT。在下半场,帝都又独揽了TMD。曾经是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有点局外人的感觉。
互联网寡头的多与少,似乎跟整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画上了等号。好些人说,上海比较冷清,所以它不配做超级城市,顶多是个环杭城市。
其实,当所有人的焦点都集中在互联网身上的时候,很少人能注意到,这十年来上海闭门修关,埋头苦干,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难以超越的巨无霸
01
LNG船你听说过吧?专门用来载液化天然气的。
全世界有两种船最难造,一个是豪华游轮,一个是LNG船,这种船很特殊,装了货以后,就像一颗浮动的原子弹,风险很高。全球能建造这种“海上超级冷冻车”的,也不过十来家,全部都集中在西方顶尖国家。
上海的沪东中华花了10年时间,攻克下超低温(-163℃)液货围护系统、耐超低温液货驳运系统、特殊动力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帮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LNG船制造国。
到今天为止,沪东中华仍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制造这种高端产品的基地。15年,沪东中华建造的“巴布亚”号成功出口,给了船舶行业最发达的日韩当头一棒。
2019年4月,沪东中华宣布与世界著名船级社DNV-GL合作,在明年底之前造出世界最大LNG运输船,一次可以运输1.5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一艘船的载量,就能供给千万人口级别的广州用一个月。
当然,上海还远不满足于此。除了LNG船之外,世界造船业还有另外一颗皇冠上的明珠,豪华邮轮。这是中国最后一块尚未攻克的高地。
发起冲刺的,仍然是那个被认为“老土”的上海。只不过,这一回的主角换成了上海外高桥造船。这家国企岁数有点大了,早在马云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之前,外高桥造船就已经出世。
不过,人家老当益壮,至今都没有忘记成立之初就确立的初心:建造世界一流产品。2019年10月,外高桥造船正式开工建造中国第一艘国产豪华邮轮。这艘船13.5万吨,总长323.6米,型宽37.2米,最大吃水8.55米,最大航速22.6海里/小时,最大可载乘客5260人,总客房2125间。据媒体报道,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的体积是坦泰尼克号的三倍,技术工艺与航母相当。
等到它2021年下水,中国将刷新亚洲船厂从未独立设计建造邮轮的历史,并帮助中国激活庞大的邮轮旅游市场。
02
曾经,互联网经济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
哪座城市的电商火,骑手多,就会被认为有互联网基因,城市大有前途,反之则注定落后。
那段时间,大量资本围绕着互联网转,什么百团大战,生态化反,网约车烧钱,共享单车泡沫。
当北京、杭州的天使投资人和互联网寡头,追在一张PPT屁股后边击鼓传花的时候,上海在静悄悄地做一件大事,它在琢磨中国制造的下一步。
2008年5月中国商飞在上海成立,据其官网介绍,中国商飞由国资委、上海国盛、中国航空工业、中铝、宝武钢铁、中化共同出资组建。这里头除了央企之外,就是上海的资金了。上海是拿出真金白银砸进去的。
这家企业让全世界见识到了什么叫“十年磨一剑”。它主导研制的中国第一架国产涡扇支线喷气客机ARJ21-700飞机,在15年交付使用,至今收到了596架订单;它主导研制的中国第一架国产大飞机C919,在17年首飞成功,至今海内外的订单数早已突破1000架。
沉下心来搞研发的上海,硬是从波音、空客两大巨头口中抢下肥食,也进一步坐实了魔都作为中国两大航天产业基地之一的地位。
此外,为了给大飞机装上“中国心”,2009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航发商发担当起重任。这家公司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上海烟草、上海电气、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9年之后,其研制的CJ-1000AX发动机验证机终于在上海点火成功,核心机转速最高达到6600rpm。如果进展顺利,CJ1000-A发动机将于2022年装备C919大飞机。
要知道,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制造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全球能造航空发动机的国家没有几个。
上海这座城市就是这样,骨子里带着一丝傲慢,但不干则已,一鸣惊人。
每年,中国都要进口上万亿元的芯片,进口额甚至超过石油这一工业血液。这个整机设备的“发动机”,掌控着中国的信息安全命门,但偌大一个国家,竟然处于裸奔的状态。
同样挑起攻关重任的,还是上海。2013年,上海兆芯出世,到了今年,兆芯推出的开先KX-6000系列处理器,性能已相当于英特尔目前主流的第7代i5-7400水平。
媒体报道称,这款产品采用与英特尔相同的x86架构,使得国产CPU能够与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形成良好的兼容。在兆芯之前,国产CPU的性能只能达到英特尔的10%,兆芯产品出来后,性能已达到英特尔主流产品的80%以上。
上海兆芯被称为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可以完全替代英特尔同类型产品的国产自主CPU供应商。目前在党政军等安全涉密的约5%的市场中,兆芯有较大份额。接下来,它将持续开拓剩下的95%公开市场。
走入张江科技园,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第一大芯片代工制造商,中芯国际,拥有14纳米工艺技术,相当于头发丝的1/6000细;全球5G核心芯片供应商的第一梯队,紫光展锐。上海的努力,让它成为了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最强大的城市。
……
船舶产业、航空产业,集成电路,这些产业出现的历史远比互联网要长,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中国的软肋。
上海确实很老土,当所有人都在讨论新潮的互联网经济时,它把主要精力花在了一些不洋气的产业上。
不过,正是基于这种沉默的付出,上海在这些“老行业”当中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逐渐掌握了全球话语权。它对自我的更新换代,成功帮助了中国从跟跑角色变为并跑角色。
大国博弈下,能够让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当然不是所谓新四大发明的共享单车,也不是对着二维码扫码支付的模式。
只有硬核,只有靠“高铁”、“5G”、“大飞机”这类真正硬核的黑科技,中国才能不被卡脖子。我想,中兴危机、华为风波已经很好验证了这个道理。
03
这就是上海,一座久经沧桑城市的伟大之处,它不会为了讨好资本,费尽心思去讲一个“好故事”。
过去十余年来,上海埋头苦干,把自己变成一个后来者难以超越的巨无霸。即便是最受诟病的互联网行业,上海这两年也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9年8月份工信部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强榜单中,上海有19家公司上榜,仅次于北京。
不知不觉当中,上海已成为了新经济企业的热土。喜马拉雅、小红书、哔哩哔哩、拼多多等都诞生在上海。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它们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拼多多为例。2019年的8月30日,成立仅仅三四年的拼多多收盘市值391亿美元,一举超过百度、小米、网易等巨头,成为中国第五大上市互联网公司。它的逆袭,让“上海为什么出不了BAT”一下子变成了伪命题。
过去40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超级城市,创造了无数奇迹。在这种光环的掩盖下,很多人其实忽视了老上海所隐藏的能量。
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风口。要说未来二三十年,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可能互联网的故事已经翻篇了,人工智能才是主角。
在这场关系全局的城市大战中,上海浑身充满了干劲。虽然北京、深圳培育出了商汤科技、大疆等知名企业,但上海一点也不甘示弱。
截止2019年9月,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0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700亿元,初步建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先地区之一。
依图科技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家。这家公司拥有10亿级人像库比对能力,其人脸识别技术,曾经多次在张学友演唱会上抓到逃犯。作为中国计算机视觉四大独角兽,估值早已突破150亿元。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的百强企业中,上海有22家。每3个人工智能人才,就有1个在上海。
其实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集聚,与该市优越的产业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像中芯国际、紫光展讯等芯片企业,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上海在航空、航天等军民两用产业上攻坚拔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开始流动和外溢起来,辐射到了新一代的人工智能……
对深圳来说,上海仍是它今生最强的对手。
04
从很多指标上来看,上海科创环境的基础条件远超深圳。
不过,2018年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仅为9206家,远低于深圳的14400家。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巨大的落差?
首先,是深圳充分利用了地方上的“自由裁量权”,积极为本土科技企业争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范子英在深圳调研时发现,国家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权限下放给了地方政府,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都拥有认定权限,但认定标准并不是非常明确,相关认定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满足8项条件,其中有3条是非常模糊的,没有明确的数据标准支撑,即便是有明确指标要求的,争议空间也非常大。
有的地方科技部门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作为一项权力,深圳市的科技部门则将认证工作作为对企业的一项服务,积极性很高。
其次,深圳市场经济发达,政府权力与市场边界相对明晰,比较少干预市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卯足劲去研发核心技术,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上海国有经济成分较大,平日里就有一定的补贴和保护,制度环境决定了科创的主动性、积极性弱了一些。
相比地方上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积极性,这个因素可能更为关键。我们可以从一个指标当中得到印证。
2018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081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4.8%,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同期上海仅为2500件,不到深圳的14%。
同年深圳有5家企业进入全球国际专利申请前五十强企业榜单,分别是华为、中兴、腾讯、大疆和华星光电,上海无一家企业入围前五十强。
这些数据覆盖了社会上所有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既包括了被官方盖章印戳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包括了其他企业,能够全面反映出当地的科创活跃度。
总结起来,上海的原始创新强过深圳,集成应用创新弱过深圳。
两座城市都提出要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到底谁会成为下一个硅谷,取决于谁能够更快地复制到对方的长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